- 首页
- 医藏
-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斯时有莫可如何者矣。是以初起确认为肝肾之病。宜乙癸合治。用六味加人乳河车之属。以人补人。以血补血。俾水生而木荣。母实而子安。正治之法也。倘气因精虚。宜用八味加人参河车之属。阴中求阳。坎中生火。从治之法也。或者谓内伤胁痛。逍遥散乃不易之方。外感胁痛。小柴胡为必用之药。有此二者。可以尽病之情乎。而犹未也。诚以法之运用无穷。方之变化无定。通因通用者。治肝邪之有余。塞因塞用者。治肝脏之不足。而其间必以拒按喜按。探虚实之消息。喜温喜冷。验寒热之假真。更以以脉之大小迟数。有力无力为辨。是在医者神而明之。勿泥古法而不化也。且胁痛而及他脏者。亦有之矣。咳唾腥臭者。肺痛也。痛连胃脘。呕吐酸味者。木凌脾也。痛而寒热谵语。如见鬼状者。妇人热入血室也。舍气血而何所补救哉。盖甘可缓中。则木气调达。自然右降而左升。和能平怒。则疏泄令行。
渐次气充而血润。胁痛云乎哉。
以韩苏之笔。写轩岐之旨。那得不压倒群英。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八味汤
(同上)
逍遥散
(见眩晕门)
小柴胡汤
(见肺痿并虚痿门)
痹症
痛痹一症。肝肾为病。筋脉失于荣养。虚火乘于经络而红肿疼痛。若肿痛不红。得温稍定者。又属虚寒也。初起恶寒发热。类于伤寒。多肿痛于四肢经络之间。或左右移动。或上下游行。或脉大而数。或细而数。或细而迟。或细而涩。或大而空。医家认作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概以外邪为治。病势渐增。阴液渐耗。虚虚之祸。有不可胜言者矣。盖风自内动。湿热内生者。属阴虚而有火。表之清之。症变虚损者居多。寒自内发。寒湿内生者。属阳虚而无火。表之消之。症变中风者居多。即令其人体实。果系外邪侵入。表散不应者。虽进大凉之药。痛止而肿消。亦必用扶脾益血之品。以收后效。又有服热药太过。胃中蕴热日深。筋脉不利。不能转移。手足肿痛如锥。苦楚异状。以阳明主宗筋。筋热则四肢缓纵。痛历关节而为热痹也。医家不知清热降火。泥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非表散风寒。则温经利湿。火上添油。愈服愈热。其症口渴面赤。声高叫喊。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数大有力。
或洪大有力。所谓历节白虎风症。痛如虎啮也。治法宜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参之属。清阳明之积热。降有余之实火。然后热解筋舒。而痛方定。此种极少而慎治。不可不知而误治也。虽然。内经有入脏者死。留连筋骨间者痛。久留皮肤间者易已之旨。足见内生之风寒湿三气。鼓舞于经络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药。而脏气空虚真阴欲竭。外入之风寒湿三气。鼓舞于经络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药。而脏气受敌。真阳欲脱。
况痹者闭也。乃脉络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治法非投壮水益阴。则宜补气生阳。非急急于救肝肾。则 于培补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摇也。倘泥于三气杂至。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从事于攻伐。是体实者安。而体虚者危矣。可不慎欤。
探本之论。与泥于风寒湿三气之说者。有上下床之别。
六味汤
八味汤
(均见审虚实门)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四君子汤
(见中风门)
清热定痛汤
治脉数有力。历节白虎痛风症。此方主之。
生地(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知母(一钱) 黄连(五钱)
石膏(二钱) 黄柏(五分) 黄 (一钱,蜜炙) 甘草(五分)
加黑枣三枚。炒陈米五钱。水二杯。煎杯半。空心服。
痿症
痿症是肺热叶焦。两足软弱而不任地。不酸痛。不红肿。与痹症异也。肺气热则通阳明。阳明主宗筋。束骨利机关。阳明为热所灼。而筋脉弛长。痿病大作。是阳明之热。肺热累及之也。下部属肝肾。根由阴亏而髓空。火逆于肺。肺叶焦枯。金不生水。水益亏而火益炽。筋为热灼。未有不痿 者也。丹溪有东实西虚。泻南补北之法。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归窟宅。金不受火刑。而阳明亦无肺热之气乘之。宗筋柔和。机关可利耳。譬之弓逢暑月而力轻。逢寒月而力重。此症之筋痿。亦犹是也。痿手者少。痿足者多。痿而不咳。尚可延缠岁月。痿而咳嗽。虚损将成。死期近矣。愚更谓痿病之来。确在筋脉之间。肺热叶焦。亦是肺叶之脉络焦枯。不是肺脏焦枯。若是肺脏其叶已焦。火灼之甚。安有足痿在下。而肺金不咳嗽者乎。尚有十年不咳。而其人存者乎。难经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痿果肺脏叶枯。则身中毛发尽皆败落矣。何今日之痿病。独有不然者邪。
发明肺热叶焦之旨。真超前越后。得未曾有。
补北健行汤
治痿症足不任地。真水不定。阳明为热灼而小筋弛长。此方立效。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茯苓(四钱) 丹皮(一钱) 龟版(三钱) 女贞子(二钱)
生苡仁(四钱) 南沙参(二钱) 丹参(一钱) 阿胶(二钱) 山药(一钱五分)
水煎服。
疮闭
疮闭一症。古书不多见病者得之。十有九死。是为极危极重之候。宜医家之所当辨者。何古人反未之言耶。及考之各方书。惟王肯堂先生有云。患生疮用干药太早。致遍身肿。宜消风败毒散。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气饮。若大便如常。或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出。宜五皮饮和生料五苓散。若腹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泽泻之数。如此治法。亦皆治标而不求其本也。夫疮之生也。由于风湿热毒中于皮毛。不时而痒。愈痒愈发。愈发愈多。疮虽有大小之不同。必待毒瓦斯尽发。方可渐愈。安得有所谓疮闭之候哉。然任其自然而生者。则任其自然而愈。毒瓦斯外达。疮无由而闭。奈何今人不知此症之恶。一见疮发。急用水银硫黄之属熏之擦之。
望其即日而痊。不知毒瓦斯正发于皮毛之间。而反用药以禁其所出。则毒不达于皮毛。而内攻肺脏。以肺主皮毛。故毒得以入肺也。然肺脏中毒。则通身肌肉浮肿。咳嗽喘促。胸满壅塞。不能平卧。痰鸣鼻动。小便短少。是外疮虽没。而内毒更烈。当此之时。虽欲求其出而不可得也。不死何待耶。其通身肌肉浮肿者。以肺气中毒。则不能下行清肃之令。而水妄溢也。其咳嗽喘促者。以肺脏中毒。不得宣通阻碍气道也。其小便不通者。以肺有毒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其胸满不能平卧者。以毒入于肺。则肺叶生胀也。其痰鸣鼻动者。以疮毒内攻。肺气将绝也。以上恶候。极为危险。治之稍失。鲜不误人。临症者。急宜速救肺脏。而兼以解毒。加入鲜发之物。以托毒外出。俾疮尽发于肌表。而不使内攻于肺。庶几可保无虞。倘不知此理。而徒用羌防之属。汗之散也。是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矣。然则羌防之不可用者何也。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人体弱也。若实体而投羌防。又何害焉。
疮闭方法。又超人一乘矣。神化若此。能无后贤哉。
保金宣毒饮
疮症误治。毒瓦斯入肺。诸证悉急。用此方治之。其验如神。
南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百合(五钱) 贝母(三钱) 笋尖(五钱) 糯米(五钱) 鲫鱼(一尾)
水煎服。
解毒内托饮
体虚疮发。治以内托。预防陷肺。宜用此方。
何首乌(三钱生用) 甘草(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贝母(一钱) 丹皮(一钱) 黑豆(三钱) 忍冬藤(二钱)
水二杯。煎服。
消风败毒散
人参 独活 柴胡 枯梗 枳壳(面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
甘草 陈皮(各两半) 芍药(七钱五分) 大黄(五钱煨) 干葛 苍朮(炒) 枯梗 升麻(各一两)
当归 茯苓 白芷(各二两) 干姜 枳壳(各五钱)
三因方有浓朴(五钱) 上咀片。每服一两。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经也。五积散世俗用之。故收入。盖欲燥脾胃胜湿和气。为治疮之要剂。然临症而不通变。恐不合宜也。
五皮饮
橘红 桑白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上各一钱。水煎服。
五苓散
治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
泽泻(二两五钱) 猪苓(一两五钱去皮) 肉桂(七钱五分) 白朮 赤茯苓(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热汤下。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朮(米泔水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七钱炙) 白朮(生用一两)
上咀片。每服四钱。水一杯。姜七片。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服。
肿腮
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何以辨之。一人病。
众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气相感召。传染于人。与风寒迥别。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医家不认症。往往误作伤寒施治。牙肿混医。体实者表散亦愈。体虚者不任大表。邪乘虚而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睪丸肿痛。耳后全消。明者或投温里。或投补水。数剂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疝治。一服神昏。遍阅方书。又无是症。始终莫解。此中机关而伤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称大头瘟。头面腮颐。肿如瓜瓠。乃疫病中之最重。岂非为是症之确据哉。又有时疫坏症。
神识昏迷。邪陷厥少。从耳后发出。名曰遗毒。治法与肿腮不同。而医者非进甘桔。即用膏连。邪复内陷。万无生理矣。盖耳之前后。虽属少阳。而厥少部位亦会于此。经曰。颈项者。肝之俞。又曰。肾开窍于耳。甘桔牛蒡之属。非元气亏败。遗毒所宜用之药也。余于肿腮体实者。用甘枯东加牛蒡丹皮当归之属。一二剂可消。体虚者用甘桔东加何首乌玉竹丹皮当归之属。
二三剂亦愈。如遗毒为害。必须救阴以回津液。补元以生真气。俾邪热之毒。从肿处尽发。庶一线之生气未断也。大抵初发辛凉治标。而辛温不可妄投。变病养阴扶正。而温补亦宜善用。司命者神明变化。辨症用药而不以此症作伤寒治也。则得之矣。
以疫症为患。而误认伤寒为治。是欲登山而扬帆矣。一经点出。乃开千古迷途。功何伟哉。
甘桔汤
(见咳嗽门)
救阴保元汤
治遗毒肿腮。
熟地(二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一钱)
黄(一钱炙) 炙甘草(八分) 黑豆(三钱)
水煎服。
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医以为脾不摄也。而药投补脾。孰知不尽在脾也。而补脾药多不效。则束手无策矣。盖五液属肾。廉泉通任脉。而亦属肾。人生血液之味皆咸。惟舌下之液独甘。乃天一真水所生。身中之至宝。行经络。养筋骨。润肠胃。生精血。灌灵根者也。古人有言。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唾即津液也。涎亦津液也。而津液不綦重哉。凡人夜卧之时。心静神敛。则肾气藏而廉泉穴闭。若老年肾阴亏。而气不摄。舌下两穴。寤寐皆开。侧卧枕间。
口角流涎。液不藏矣。故道家静坐吞津。舌抵上颚。取廉泉穴开。津液易于涌出。而绵绵纳下。如是可以验涎不摄之故。皆由开而不合也明矣。第此系经络空虚。受病亦浅。然早衰之象。已见于口角之间。人其可不自惕欤。
夫偏中之候多。责在肾水亏。朝夕流涎。流涎者生。设口角干燥。而涎沫不流。复中之祸立至。精液枯。肾气绝。非脾败也。曷不观小儿初生时。口涎终日不断。岂脾虚者乎。亦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气不实。故涎液妄溢。
可为老人偏中之确据矣。或者谓脾开窍于口。而为涎。脾中有热。涎为火迫。上溢口角。亦常有之。然必其人肾水素虚。脾中始生虚热。若肾气壮而脾阴足。何口角流涎之与有。经又不云乎。胃缓则廉泉开。廉泉开故涎下。
补足少阴。是流涎虽在胃。而实在肾。更可知也。吾故思之。小儿流涎其常也。偏中流涎是病也。老人流涎。老转幼也。吾为老人危矣。
一症自有一症真种子。向来医家俱指脾虚。一经勘破。不啻拨云见天。
噫。以予观于夫子贤于轩岐远矣。(门人戴敏识)
八味地黄汤
(见审虚实门)
脾虽开窍于口。而津液则出于肾。足少阴之气。上交阳明。戊癸相合。而后能化水谷之精微。气不上交。则水邪反从任脉而上于廉泉。故涎下。
惟补足少阴以助下焦之生气上升。则任脉下盛而上之廉泉通。则涎下于内。不下于外矣。主此立议。可谓斯道中理析毫芒。
鼻渊
尝观古人谓鼻渊一症。乃寒凝脑户。太阳湿热为病。皆治标而不求其本。
攻邪而反耗其元。于经旨迥乎不合。其说可足信欤。内经曰。胆移热于脑。
则辛 鼻渊。明明属之内伤。与外感全无关涉。何医家辛夷苍耳防芷杂投。致轻者重。而重者危。无非泥古书不化。而虚实莫辨。夭枉人命。是可悲也。夫脑属神脏。藏精髓而居高位。鼻为肺窍。司呼吸而闻香臭。清阳由此而升。浊阴无由而上。是为平人。而要非论胆热及于脑。脑热及于鼻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