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盖少阳生发之气。全赖肾水为之滋养。肾水虚则胆中之火无制。而上逆于脑。脑热蒸蒸气化。浊涕走空窍而出于鼻。臭浊不堪。闻涕愈下。则液愈耗。液愈耗则阴愈亏。斯时也。头为之苦倾矣。喉为之作咳矣。身为之潮热矣。食饮为之减少矣。而医犹谓之曰风未散也。表药不可缺。寒未退也。辛味不可除。曾不知辛散伤元。有升无降。有阳无阴。肾肝虚于下。而肺气虚于上。虽有卢扁。其奈之何哉。虽然。胆之火。胡为而入脑也。经谓其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曲折布于脑后。脉络贯通。易于感召。惟其虚也。
则灼脑炙髓。阴液下漏。治法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药进补水保肺。
而藿香牛脑。尤为必用之药。俾水壮火熄。木荣金肃。胆汁充满。而生之气流行。火自安其位矣。倘脾胃渐亏。阳分渐弱。壮水之法。又宜变通。或脾肾双补。或阴阳两救。庶几于病有济。而不致错误也。且脑为诸阳之会。髓为至精之物。鼻属金气之路。治脑也补在髓。治鼻也清在金。脑满可以生水而制火。金空可以化液而制木。而春升少阳之气。与厥阴相为表里。上属于脑。如此则内经谓胆热所关。义亦明矣。冯氏有言。鼻渊乃风热灼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症也。斯言极中病情。第此风非外入之风。乃肝胆火胜而热极风生也。若寒凝脑户。湿热为病。较冯氏之说。不啻霄壤之隔。治鼻渊者。其可不知清窍无壅。阳开阴合之理。而深玩味也哉。
治以肾为主。畅所欲言。可补前人之未备。
益气汤
治鼻病过于解散。其治流清涕者。继成浊涕。渐而腥秽黄赤间杂。皆由渗开脑户。日积月累而致 羸。用此汤治之。
黄 (一钱五分蜜水炒) 人参(一钱) 白朮(一钱炒) 当归(一钱) 麦冬(一钱)
炙甘草(五分) 藿香(一钱) 五味子(十粒)
虚寒少入细辛。内热监以山栀。加姜枣。水煎服。
补脑丸
治鼻渊久不愈者。神效。此上病下取。高者抑之之治也。
人参(一两) 麦冬(二两去心) 茯苓(一两五钱人乳拌蒸) 熟地(二两) 萸肉(一两蒸) 黄 (二两蜜灸) 枸杞子(二两酒蒸) 菟丝子(二两酒蒸) 鹿茸(一两五钱酥炙) 五味子(一两蜜水拌焙) 牛脑(一具蒸熟捣入)
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四钱。
失荣
失荣一症。经谓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心志屈辱。神气不伸。而忧煎日切。奉养日廉。始有此患也。夫营属阴血。卫属阳气。脉中脉外。乃往来之道路。故百骸得以荣养。经络得以流通。又何至脱营失精。而病从内生哉。无如禀赋素虚。平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郁火相凝。隧痰停结。乃成是症。其患多生肩之上下。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或破烂紫斑。
渗流血水。或泛如莲。秽气熏蒸。病势至此。气血衰败。形容瘦削。未有不毙者矣。盖肝主谋虑。心主血脉。肾主五液。思虑多则伤肝。精神耗则伤心。精液少则伤肾。肝伤则筋不荣而肿。心伤则血不生而枯。肾伤则液不润而塞。漫肿无头。发在关节。病虽在经。根实在脏。譬之树木根摇。而枝叶已先萎矣。奈何医家误认流痰痈毒。药进清凉表散。愈耗阴血。是速其危也。不知流痰之发。坚而痛。痛而红。红而肿。肿而溃。在阴则平塌不红。不肿不痛。
数日立毙。失荣则坚久隐痛。皮色如故。数载乃亡也。其见症之不同。治法之各异。安可不细辨乎。初起宜六味归芍汤。久久服之。救其根也。病久隐痛。阴亏者宜左归加生脉汤。补其元也。阳亏者。宜十全大补汤。培血气也。
虽然。六欲不遂。损伤中气。枯于外而及于内。耗其气而伤其形。如妇人之乳岩。男妇之瘰 。皆精血亏而真元败。大筋短而小筋挛。其症岂草根木皮所能胜任哉。若经谓陷脉为瘤。与失荣相肖。但此乃经脉为病。脏气安然。观其所发。皆非关节之处。可以验其轻重矣。
病本难疗。而立论以救之。一片婆心。和盘托出。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左归饮
茯苓(一钱五分) 山药(二钱) 甘草(一钱炙) 枸杞子(二钱)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萸肉(一二钱畏酸者少用)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生脉散
十全大补汤
(均见盗汗门)
吐蛔
吐蛔一症。内伤者有热有寒。有虚有实。有风木所化。有湿热所生。小儿最多。胃脘胁痛者。亦复不少。必兼呕酸痰水。轻重不一。治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风木所化者平之。湿热所生者清利之。法固善矣。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纵实热为害。先暂治标。而后求本。即虚热为灾。宜急治本。
而决无标可求。否则虫可杀。而人独不可杀耶。如时令吐蛔。始得之二三日。壮热如烙。口渴引饮。喜食凉水梨浆。舌苔黄浓。手足冷不过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其人壮实。年富力强。平素无病。脉洪大而数。或细数有力者。
乃邪热在胃。虫为热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宜清热逐疫。邪解热退。而蛔自安。如麦冬丹皮贝母黑豆甘草银花黄泥黄连地骨皮之属投之。此治热深厥亦深。胃热有余之吐蛔也。然亦有胃寒之人。二三日吐蛔。在胃而不在厥阴者。即投理中汤治之。勿泥胃热而概用凉药也。如七八日后。身微热。口不渴。不思凉水梨浆。舌苔虽黄浓而润。手足冷过肘膝。出冷汗。小便清。大便利。其人体弱。或平素有病。或属老人。或属幼稚。脉虚大。按之不应指。或细迟。按之全无神者。乃邪传厥阴。胃中寒冷。蛔亦不能自安。宜温胃补肝肾。余邪始退。蛔虫亦安。理中东加人参桂附丁香乌梅之属。或八味东加人参菟枸 朮之属投之。此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也。夫内伤吐蛔。责在脾而先责在肾。时令吐蛔。治在邪而先治在正。不知此而遂谓之善医乎。若庸手谓余不明时令一症。而彼竟以时令吐蛔杀人。故愤愤不平。因述内伤时令吐蛔不同治。备言时令吐蛔。有胃病厥阴病两种。立有一定之治法也。愿诸子熟读是篇。依法救人。庶不错误。倘他日遇时令吐蛔。而仍误投医药。不遵余法。岂非以人命为儿戏耶。
景岳云。凡绝处得生。皆在根本真处得之。读此足与相发明。
理中汤
(见湿症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吐屎
吐屎一症。古书所未载。大约其标在胃。其本在肾。幽门失开阖之职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是清者上升而营运精微。浊者下降而变化糟粕。安得秽浊之物。直透幽门。逆上反从清道出哉。无如肾水虚。则火走腑道。无形之火而冲逆者。其常也。无形之火。挟有形秽物而冲逆者。其变也。喻氏有地气加天之说。得毋与此症隐隐有合。而倒行逆施。于理法之所无。而病情之所有者。其为幽门关锁之地为病。胃气亏于中。而肾气亏于下者耶。不然者。膈噎之吐。未见吐屎也。反胃之吐。未见吐屎也。脱瘀之吐。未见吐屎也。更有呕酸苦汁。痰饮蛔虫。未见吐屎也。而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火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从小肠入胃。糟粕随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则救肾。非正治则逆治。经曰。肾者胃之关。又曰肾主开阖。
开窍于二阴。又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必待肾阴回而虚火藏。大便通而机关利。清阳升而浊阴降。此理之所必然者。倘认为实热。罔顾斯人元气。治标而不治本。 于攻下。如承气等汤急进。正吕氏所谓矢医。惟知通矢耳。而去生远矣。或者谓诸逆冲。皆属于火。小肠与心相表里。亦主有火而滓秽又属火化。可为此症实热之确据。第不知体实脉实。初病属实火者。亦或有之。若体虚脉虚。久病而属虚火者。比比皆是。内经病机之条。
不可泥看也。彼吐屎之症。又安可概以实火治乎。
创论极确。古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清胃平逆散
治吐屎初病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 花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 扁豆(二钱炒) 黑豆(五钱) 芦根(五钱)
水煎服。
救肾安逆汤
治久病体虚脉虚。此方主之。
熟地(三钱) 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
萸肉(一钱) 沙参(一钱) 五谷虫(一钱四分酒炒研末)
水煎服。
鼓胀脉洪大者生产后脉数大者死
鼓胀者。中空似鼓。腹皮绷急是也。其症单腹作肿。四肢身面无气。多得之农夫辈。湿热为患。脾土受伤。与中满病在气分之遍身。肿在水分之皮肤亮。而根发于肾者。迥乎不同也。夫鼓胀责在脾胃。乃水谷出入之道路。较他脏之病为稍轻。虚中挟实。较中满之治为稍异。故此症专以救脾阴为主。盖脾阴足。则万邪息。脾土健而湿热消。仍宜戒盐食淡。恐助湿而生胀。
是以全活者。十中有六七耳。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脉经云。腹胀脉浮大。是出厄也。可见鼓症之脉洪大。皆由湿热积于内。
阴血虚而阳气存。脾胃生火。故脉象如是。岂非不足中而属有余之症乎。
舟车禹功等汤。非为此种病而设乎。若产后脉数大者。则不然。盖产后阴血骤亏。孤阳上越。症则发热。脉则数大。最为危险之候。何也。阳浮而阴涸。
营卫之气疾速。致手太阴之脉。反现数大之假象。且胎下之后。五内空虚。
脉细弱者。于法之所宜。是虚症而得虚脉也。脉数大者。于法所不合。是虚症而得实脉也。景岳云。阴阳俱亏。气血败乱。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数。治产后者。可不法景岳乎。倘产后而得血鼓之症。洪大亦凶。数大更危。正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盗之旨。而实象之脉。万不可见也。彼农夫辈湿热内结成鼓。与产后血结而成鼓者。以脉合症。又不啻天渊之隔矣。呜呼。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庶指下了然。否则四诊且不识为何象。而欲求其鼓病。利于洪大。产后不利于数大者。吾见其茫然指下。而舌辨哓哓。假以为善诊而已矣。
或分或合。确有至理。非同浮论。
舟车丸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五分) 黑牵牛(四两) 大黄(二两) 甘遂(面裹煨)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法为丸。如绿豆大。每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
禹功散
黑牵牛(四两) 茴香(一两炒)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服。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妇人杂症
落三月胎论
今夫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二气交感。凝结成形。自有造化之妙。原从虚无中来也。内经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考之经旨。妇人有孕。又当责在少阴。须逐月养胎。冲任坚固。以保无虞。何至未足月而半产哉。第其间情欲感触。胎落者有之。思虑过度。胎落者有之。
跌扑损伤。胎落者有之。破胆惊心。胎落者有之。此亦有所因而动。无足怪者。独叶孕三月。兢兢自持。至期必动。医家非凉血则固气。非升举则利气。
百药不效。其胎必堕。皆由易于受而后易于堕也。而堕之之故。果安在哉。
盖胎系于脾。而根于肾。一年而屡孕者。相火之有余也。三月而屡堕者。相火之过旺也。屡堕而不先不后者。脾土主有信也。缪氏谓三月阳明脉养胎。其人脾土素弱。而相火摇摇。风木侮之。无故自落。岂寻常意见所能补救者耶。必也戒怒以舒肝。却虑以安脾。节欲以养肾。然后用先君子猪肚丸药。清相火以实脾土。土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气自固。不必虑难安易落之胎矣。虽然。药宜服于未孕之先。莫迟服于已孕之后。所谓未雨绸缪。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若巢氏以三月属手少阴脉养胎。虽雄鸡汤可用。而药进不验。书其可尽信乎。余熟思之。土生万物。补脾尤急。土载万物。养胃为先。从冲任为受孕之原。亦必脾肾双补而更有益。何也。无形之土。能生无形之水。水壮相火亦静。三月易落之胎。变为足月而产矣。且胎落在单月居多。单为阳数。三月又属老阳之数。其人肾阴既亏。脾土既弱。
相火又盛。肝木易泄。值此三而九之之候。阳数过亢。阴液受耗。脾中之血。
亦复消灼。似难保其根深而蒂固。况庸手更不谙脾为生血之源。肾为立命之根。而徙泥当归之辛。杜仲之温。艾叶之热。以安胎散为神方。而坚守之。遂深信胎无不安也者。岂其然乎。
症无剩义。笔有余妍。缪氏之说。得此更明。
约齐猪肚丸
元参(二两酒蒸) 苦参(二两酒蒸) 丹参(三两) 山药(三两炒) 谷芽(二两炒)
扁豆(二两炒) 石斛(二两) 白芍(二两酒炒) 芡实(二两炒) 莲肉(二两去心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