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南沙参(四两) 锅焦米(二两) 茯苓(二两人乳拌蒸) 人参(三两切片研末另入) 甘草(一两五钱蒸)
用雄猪肚一具。将药装入。蒸熟捣烂。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早白滚汤下五钱。猪肚先用水酒洗净。装药。
雄鸡汤
妊娠三月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热。小便难。不赤即黄。卒惊恐。忧愁嗔怒。喜顿仆。动于经脉。腹满绕脐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宜服此汤。
雄鸡(一只治如食法) 黄芩 白朮 生姜(各一两) 麦冬(五合) 芍药 人参 茯苓甘草 阿胶(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鸡减半。出鸡。纳药汤中。煮取一半。纳清酒三升。并胶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日食尽取效。
子痫
窃怪子痫为病。古人谓之风痉。印定后人眼目。牢不可破。害人不浅。即令柔痉所发。原属大虚。并非外风中入。张景岳于此症议论畅快。辨之甚悉。
医人熟读。胸中变化。用之以治子痫也。又何不可哉。夫妇人有孕之后。冲任血养胎元。致肝少血而木火动。摇摇靡定。风象生焉。其症目吊口噤。角弓反张。流涎昏迷。时作时止。知内伤之痫象同。而非厥也。俗医以为外入之风。真属聋聩。试问风入皮毛。则当恶寒发热。何表症未见。而厥少之症迭出。是无孕安然。有胎反病。风果如是耶。症亦无恙耶。真令人不解也。余审其病情。无非肝肾阴虚。阴虚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强直反张。有似于风。而实非风。即风亦属内动之风。而实非六淫之风也。故胎在母腹。阴血愈耗。虚火愈炽。经脉空而为火所灼。致精不能养神。柔不能养筋。而如厥如癫。神魂失守。复又误投外风之药。变症多端。岂非病者之厄哉。且痫与厥症相似。而实非厥。则终朝昏愦。痫则或有醒时。厥则昼夜无声。痫则忽然叫喊。厥回身寒热。痫醒口流涎。其见症之不同如此。而临症安可不细察耶。是以治痫之法。有在阴在阳之别。阴虚者养阴。阳虚者养阳。庶阴液足而真气回。木火藏而虚风定。子安母亦无不安矣。然考之古方。有羚羊角散。以为治子痫之圣药。不知亦错认此风为外入之风。而药多不合。
惟羚角一味。入肝舒筋。枣仁当归。补肝益血。与症相投。奈内有防独。则耗真元。又有薏苡。则下生胎。古方其可轻用乎。呜呼。学古不化。则生人者反杀人。方书尽信。则去疾者反增疾。真纸上谈兵。托诸空言。不能见诸行事者也。
见得明。说得透。灶下之妪。亦当领会。
羚羊角散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蹇涩。痰涎壅盛。或时发搐。不省人事。谓之子痫。
羚羊角 独活 枣仁(炒) 五加皮(各八分) 苡仁 防风 当归 川芎茯神 杏仁(各四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
宁神养荣汤
治妊娠气血两虚。因而卒倒。或时心神溃乱。恍忽昏运。此方主之。
归身(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 远志(甘草汤炒一钱)
熟地(二钱) 白芍(一钱炒) 白朮(一钱土炒)
加桂元肉五枚。水一钟。煎八分。食远服。
产后泄泻
产后泄泻一症。有外因食滞是也。有内因脾肾虚是也。夫胎系于脾。脾中之血。为胎所耗。产后脾土失健运之常。复又食物无节。生冷不慎。致中焦不化。而噫气嗳腐。腹中肠鸣。大便下泄矣。体实辈用平胃散加减。在一二剂之间。不可多进也。体虚辈平日脾土薄弱。产后更弱。而夹食不消者。用长生活命汤投之。百试百效。设纯用楂朴槟卜之属。耗其真元。其人必死。
此治外因者也。若内因伤在脾肾。最为产后之恶症。盖脾司仓廪。后天根本。生血液以灌溉四脏。如脾中血虚而生火。则暴注下迫。疾走大肠。如脾中气虚而生寒。则营运失职。完谷不化。产后气血内空。食饮入胃。不能变化精微。升清降浊。而时时频泄。未免下多阴亡。泄久阳亡之患矣。至于肾为生气之原。命火能生脾土。为人生立命之根蒂。产后去血过多。则伤肾中之阴气。因血耗则伤肾中之阳。阴虚者。火必刑金。上逆作咳。肺虚热移大肠。下通作泄。医家不知有肾阴亏虚泄泻之症。一味补土。未见奏功。若误认夹食。更为医中之庸者矣。盖阳虚泄泻。必命火衰微。己土不生。而真气不固。非如阴虚有火者。脉细数面赤。口渴为异也。况阳虚脉必细迟而微。或空大而虚。面色惨淡。手足冷而浮肿。自有症脉虚寒之真象。医家宜细心体会者也。治脾阴虚而有火者。嘉禾饮为必用之药。脾气虚而无火者。六君子汤为必用之药。肾虚而有火者。六味加人参汤为必用之药。阳虚而无火者。八味加人参汤为必用之药。倘服此而泄泻不止。四神丸用参汤吞下。更为治泄之神丹。再用枯矾附子五倍子研末。和面人唾作饼。
贴脐中。无不立验。此治内因者也。内经曰。肾者胃之关。又曰肾主开阖。开窍于二阴。治脾泄者。亦宜治肾。况肾泄乎。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亦未之闻乎。
内因外因。分开两门。又处处提出产后与平常泄泻不同。精义不磨。
平胃散
苍朮(五斤泔浸七日) 陈皮(三斤去白) 浓朴(三斤姜汁炒) 甘草(十二两炙)
上共为末。白滚汤调服三五钱。
长生活命饮
(见燥症门)
嘉禾饮
苡仁(二钱) 扁豆(二钱炒) 丹参(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白芍(一钱炒) 山药(一钱炒) 谷芽(一钱炒) 沙参(一钱) 人参(一钱) 石斛(一钱) 陈皮(八分) 神曲(八分) 半夏曲(八分) 莲子(七粒去心炒) 甘草(五分) 黑枣(三枚)
水煎服。
六君子汤
(见中风门)
六味汤
八味汤
(均见审虚虚门)
四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 肉豆蔻(面裹煨)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一两汤炮炒)
上为末。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煮烂。取枣肉捣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或食前淡盐汤或滚汤下。
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有虚实之各异。实者瘀血之假实。而虚者气血之真虚也。夫血由气化。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是血随气流转者也。胎下之后。阴血暴行。气分骤亏。失于运动。故将下未下之血。停蓄成瘀。上冲胸腹作痛。斯时头目掉眩。迷乱心神。眼前生花。剧则人事昏愦。牙关不开。外治或烧漆器。或熏醋炭。内治宜生化东加失笑散。体素阴虚者。加童便。体素阳虚者。加肉桂。体虚甚者。加人参。世俗惑于用参瘀反不行之说。印定后人眼目。不敢轻用。致元气下陷而脱者多矣。此假实之症也。若去血过多。气孤无偶。察其外症。眼合口张。面白手撒。气出多而入少。手足冷而厥逆。冷汗自出。脉细如丝或浮大无根。此肾气不纳。而肺气不主。根本摇摇。气虚欲脱之象也。治宜血脱益气。
阳生阴长。用人参两许。而以归地姜附佐之。庶可救垂危于欲绝。此真虚之症也。要之实中有虚。瘀去而真虚自现。
虚中更虚。血枯而真气亦离。切勿信古载牡丹夺命等方。以散血而损人命也。医家其慎诸。
晕因于血。血之瘀。气之弱也。粗工熟能察此。惟先生言之凿凿。
生化汤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炮姜(一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十粒去皮尖双仁不用)
水二钟。加酒少许。煎好温服。
失笑散
蒲黄(拣净) 五灵脂(拣去砂石等分俱炒)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酒煎热服。
参附回生汤
治产后气血暴去过多。急用此方。
人参(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炮姜(一钱) 附子(一钱) 白朮(二钱土炒)
陈米炒熟。水煎服。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有内伤。有外感。有瘀血。有食滞。症各不同。脉亦迥异。医家宜详辨之也。盖外感发热。因产后空虚。
风寒乘虚而易入。其症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而数。用表药一二剂可愈。若感时令疫热之邪。寒短热长。头痛身痛。口渴谵语。脉浮数。或细数。用扶正逐疫药治之。然所发与血虚发热无异。但此时必疫邪盛行。或为他入传染。或因未产之先。症虽有别。而救元则一也。若有瘀血不行。阻塞气道。或腹中作痛。或经络作肿。亦大发热。其脉芤数。宜去瘀生新药治之。若有食滞发热。必呕吐嗳腐。腹痛泄泻。
脉大而滑。宜消导药治之。若下血过多。孤阳无偶。浮越于外。壮热不退。烦躁不宁。谵语不休。汤饮不绝。脉浮大空数。宜大补气血药治之。古人有言。
产后类伤寒。三阳症恶寒发热头痛。毋认为伤寒。太阳症发热头痛。乍寒乍热。或兼胁痛。毋认为少阳症。潮热有汗。大便不通。毋认为阳明症。盖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而类外感。且产后重发汗。汗发则虚。而祸至矣。产后类伤寒三阴症。腹满咽干。大便实。勿专论为太阴症。口燥咽干。勿专论为少阴症。又汗出谵语。便秘。勿专论为胃中有燥屎宜下。数症多由劳倦伤脾。运化艰难。气血枯竭。肠腑燥渴。乃虚症类实。所当补者也。夫产后之热。
气血两虚者居多。药宜甘温。阴虚生热者。或有药宜壮水。丹溪大补气血之论。不可泥。丹溪大补气血之论。正可法也。先君子治产后壮热发狂。持刃杀之。用附子一枚。人参一两。童便一杯。一剂霍然。甘温能除大热也。余治侄女产后阴虚发热。口渴面赤。六味东加童便一剂。成功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即如产后感风寒。染时疫而发热。亦必以养正为主。盖正旺则邪不攻。而自走矣。至于仲景论产后有实症。必其人体实脉实。邪可攻者攻之。若其人体虚脉虚。而复又攻之。则杀人之祸。在于反掌间矣。医可不自惕欤。
产后发热。用药专以温补为主。亦非确论。大约产后之热。宜从阳引阴。反佐从治者居多。以阴血骤亏。孤阳外越。非大温大补。则虚火不藏。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倘其人阳有余而阴不足之体。一遇产后发热。泥于甘温退热之法。姜桂参附多进。阴益亏而火益炽。热愈不退。宜从阴引阳。壮水正治。方可取效。古人谓芍药酸寒。以为产后忌药。而仲景谓阴气散失。
正当用之。真知阴可维阳。水可制火者也。总之人生属阴阳互根。不可偏胜。一味温热。知有阳而不知有阴矣。
条分缕晰。着法立方。真是长沙复出。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人参当归散
治产后去血过多。血虚则阴虚。阴虚子午不交。非大补真阴。填实下元。不能挽回垂危于欲绝。第阴血暴脱。真气上越。草根木皮。一时难生有形之血。不若重进参附归地。及鹿茸河车之属。急生无形之气。
且同类有情血肉为补。庶无根之焰。渐渐归原。而相传之官。清肃下行矣。
倘恶露未尽。败血停凝。上熏肺金。亦令人喘。须进人参生化汤。逐瘀于补元之中。元气回而瘀血通。间有得生。未可知也。若其人平素原有哮喘之疾。因胎下偶受外风。旧疾亦作。宜金水六君煎主之。难经曰。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今产后呼出多而吸入少。卫气无主。大补犹恐不回。而医家不悟。仍以表散之药投之。以迎合病家之意。是耶非耶。
凡喘症虚多实少。况属产后。而喘忽发。虚耶实耶。庸工何不察也。
人参生化汤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炮姜(一钱) 甘草(五分炙) 桃仁(十粒去皮尖)
水二钟。加酒少许。煎一钟温服。
金水六君煎
熟地(三五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半夏(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炙)
水二钟。姜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产后腹痛
大凡腹痛者。皆责在脾土。而产后耗脾中之血。非大补脾元。难以生阴液。
而定痛者也。第痛有虚实寒热瘀血之不同。而用药迥别。苟非察脉辨症。
细心体会。未有不杀人于反掌间者矣。夫痛之生也。喜按为虚。拒按为实。
喜热饮为寒。喜冷冻饮料为热。而瘀血之痛。则按之为更甚。勿以通则不痛之说。遂谓产后逐瘀为第一义也。盖脾主血而生血。养胎既虚在先。胎下复虚在后。脾元不运。痛而面赤。口渴潮热。大便秘。按之稍定。脉细数等症。无非阴亏而火动。治宜芍药甘草汤。加丹参沙参熟地当归之属投之。自然阴血生而虚火静。营卫调而痛亦止矣。若脾脏虚寒。气不营运。痛而面青。
曰手足冷。冷汗出。大便泄。按之稍定。脉细迟等症。无非阳虚而火衰。治宜六君合生化汤。加桂附投之。自然元阳回而真气复。营卫调而痛亦止矣。
倘瘀血内蓄。积块未消。伤在冲任。脐之上下。乃二脉所由之道。瘀血塞而不行。冲任虚而受困。按之疼痛。虽实也。而实中挟虚耳。治宜生化汤除瘀生新。俾瘀从旧路下走。腹痛亦可止。若一味逐瘀。而罔顾元气。将见攻愈急。而痛愈甚。正愈亏而瘀愈阻。瘀愈阻而药愈乱。变症百出。岂能保全乎。
临症者。宜视其人平素体气壮实。用生化东加延胡丹参。莫不应手取效。
视其人平素体虚。用生化东加人参桂附。气壮易动。此万举万当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