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投八味救脾胃之药。亦不可缺也。但白朮宜慎用耳。张景岳专以救肾为主。而进八味丸。谓枯禾得雨。生气归巅。必须肾中元气熏蒸。津液生而精血旺。三消之症。方可渐愈。不然徒用白虎之方。暂解一时。多服寒凉。反能助火。真火自焚。五脏灼枯。肌肉受敌。络脉不通。荣气不从。逆于肉理。疽发而病不救矣。若其人壮实。脉洪有力。人参白虎。亦未尝不可投。但在临症者。神明变化耳。
培养元气。俾熏蒸以生津液精血。愈三消之法。莫善于此。与古法用寒凉者。奚啻霄壤之隔。若实大在胃。第患口渴。即进茶汤。亦可解免。以此思消症岂白虎所能治者哉。
八味丸
(见审虚实门)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一 打碎)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渣。温服一升。日一服。
丹溪方
治胃热善消水谷。
黄连 天花粉(等分为末) 生地汁 白花藕汁二汁熬膏。入上药末。和入牛乳姜汁。白蜜为膏。徐徐留于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则渴饮不思。
易简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浮躁。
人参 生地 熟地 黄 (蜜炙) 天冬 麦冬 泽泻 石斛 枇杷叶(去毛蜜炙) 甘草(炒各等分)
上 咀。每三钱。水煎服。
忍冬丸
治渴疾愈后。预防痈疽。
忍冬(根茎花叶皆可用)
上用米曲酒浸于瓶。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和为丸。每服五十丸。酒饮任下。
不寐
不寐一症。责在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医家于卫气不得入阴之旨。而细心体会之。则治内虚不寐也。亦何难之有哉。夫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而主寤。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而主寐。平人夜卧之时。呵欠先之者。以阳引而升。阴引而降。阴阳升降。然后渐入睡乡矣。若肝肾阴亏之辈。阳浮于上。营卫不交。神明之地。扰乱不宁。万虑纷纭。却之不去。由是上则两颧赤。
中则胃脘胀。下则小便数。而坐以待旦。欲求其目暝也。得乎。又尝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医以为心虚胆怯而始有此。孰知有大谬不然者。何也。缘阳升而阴降。阴阳交合。有造化自然之妙。奈营弱卫强。初入之时。契合浅而脱离快。升者复升。降者复降。形体之间。自不觉如有所坠。而斯时复寤矣。明乎此。则治阴虚不寐者。必须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盖水壮则火熄。心静则神藏。乙癸同源。而藏魂之脏。亦无相火妄动之患。倘其人本体阳虚。虚阳浮越而不寐。又宜归脾八味之属。阴阳相济。益火之源。盖阳生则阴长。逆治则火藏而心神自安其位耳。至于外感时疫而不寐者。
乃邪气之耗扰。内伤停滞而不寐者。乃胃中之乖戾。更有喘咳不休。诸痛不止。疟痢不愈。而不寐者。无非本症之累。
及但治其受困之由。而无有不酣睡者矣。虽然。治外因者。投药易治。内因者。投药难效。先君子于阴不维阳。达旦不寐一症。专用纯甘之味。加入犀角、羚羊角、龟板、虎睛、琥珀、龙齿、珍珠之属。以物之灵。而引人之灵。两相感召。
神有凭依。诚法中之善者也。彼逍遥散之舒肝。补心丹之安神。温胆汤之化痰。未为不善。是在用之者焉何如耳。
头头是道。言言入理。步步有法。至哉。
余夜梦同一道者谈医。于不寐症。犹记几句云。火熄则气平。心静则神敛。营卫交而心肾通。万虑消而魂魄藏。
心依于息。息依于心。高枕安卧矣。醒时思之。觉卫气不得交于阴之旨。确乎不易也。(乾隆庚午嘉平月自识)
归脾汤
(见中风门)
天王补心丹
生地(四两洗净) 枣仁(一两炒) 天冬(一两炒) 麦冬(一两炒) 当归(一两酒洗) 人参(五钱)
元参(五钱) 丹参(五钱炒) 茯神(五钱) 桔梗(五钱) 远志(五钱炒) 石菖蒲(五钱) 柏子仁(一两炒)
五味子(一两炒)
炼蜜为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下。食远临卧服。或分作小丸亦可。
类方如前方内加酒炒黄连二两。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逍遥散
(见眩晕门)
温胆汤
陈皮 半夏(汤洗) 枳实 竹茹(各一钱) 生姜 甘草(四分炙)
上六味。水煎服。
酸酒汤
治虚劳虚烦不寐。
酸枣仁(一两炒研) 甘草(一钱) 知母(一钱) 茯苓(一钱) 川芎(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服。
鳖甲丸
治四肢无力。胆虚不寐。
鳖甲(炙) 枣仁(炒研) 羌活 牛膝 黄 (蜜炙)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胃脘痛
胃与胞络近。俗谓之心痛。非心痛也。真心痛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无药可救者也。盖阳明中土。乃水谷之道路。
多气多血运化精微。通于脾而灌溉四脏。为后天之本。胃不綦重矣哉。无如人生酒色过度。七情乖违。饥饱不节。胃脘因之而痛。有寒热气血。痰虫食滞内虚之不同。治法虽各别。然总不外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细为之详辨也。夫痛而虚者。
必喜按。痛而实者。必拒按。寒痛者得温稍定。热痛者饮冷稍安。中焦寒则气虚不运。或生痰饮者有之。或蓄瘀血者有之。或蛔虫上逆者有之。中焦热则气阻不行。
或吐酸味者有之。或吐苦汁者有之。或食停蛔动者有之。如真知其为虚寒痛也。则塞因塞用以补之。真知其为实热痛也。则通因通用以泻之。虚寒而挟食挟瘀。生痰生虫者。以温补药中。消之逐之。实热而挟食挟痰。吐蛔呕酸者。以清凉药中。攻之伐之。此治胃脘痛之成法也。倘神明变化。则存乎其人耳。虽然。胃间受病。人所易知。肝木凌脾。人亦易晓。苦男子肝肾亏。挟虚火而上逆。妇人冲任弱。挟肝阳而上升。多有胃脘作痛之症。医家不察病原。不识病情。非投辛温耗气。即用清凉败血。愈治愈甚。何其庸也。
内经曰。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可见胃脘之痛。有自下而上。由肾而胃。
隐隐示人勿泥中焦为病也。何也。冲任二脉。与阳明之脉。两相照应。冲任虚则鼓动阳明之火。结聚不散。而筋脉失荣。痛之所由生也。治法须填补真元。以生津液。导引元阳。以补真气。如此治法。非胆大心小者。安能知此中之奥妙耶。又有肝阴久亏。肝叶枯燥。抵塞胃脘。痛不可耐者。法宜六味饮。乙癸同治。参乳汤气血双救。高鼓峰之论医者。亦曾闻之乎。大抵肝主疏泄。郁则木不舒而侮所不胜。肾为胃关。虚则精气耗而累及中土。至于气分有余之痛。延胡香附有奇验。不足之痛。人参桂附有殊功。血分有余之痛。桃仁瓦楞可立应。不足之痛。当归熟地亦取效。而敢云通则不痛者。
尽病之情哉。丹溪曰。诸痛不宜补气。此惟邪实气滞者当避之。而曰诸痛皆然。吾不信也。外此有胃脘成瘫。疼痛不休。食饮难入者。自必恶寒发热。
脉息芤数为别。症不多见。亦不易治也。
议论透辟。一线不乱。一笔不漏。
六味饮
(见审虚实门)
参乳汤
(见燥症门)
拈痛丸
治九种心痛。
五灵脂(炒) 蓬术(煨) 木香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橘皮煎汤送下。
肿胀辨
或问于余曰。肿与胀有辨乎。余曰。肿自肿。而胀自胀。不可不辨也。盖气血流行。脏腑调和。脉络疏通。在外安得作肿。在内安得作胀。而为有病之躯耶。缘其人肾气虚而失开阖之权。肺气虚而失清肃之令。脾气虚而失健运之常。表气虚而外邪易入。于是在肌肉则肿生。在脏腑则胀生。现于外而自知其肿。人亦知其肿也。发于内而自知其胀。人不知其胀也。其肿胀之多端。虚实之各异。风寒湿热。水虫血食之各种。不详悉言之。何以示后学而知所适从哉。夫风寒外入之肿。则为实症。如头面之肿。发颐之肿。牙龈之肿之属是也。湿热外入之肿。多实而亦有虚症。如疮疡之肿。单腹之肿。痛痹之肿之属是也。若气水虫血之肿。则有虚实两症。如目下之肿。周身之肿。手足之肿。腹皮光亮之肿。肾囊肾茎之肿。腹有青筋红筋之肿之属是也。治法自有各门方药。而以症合脉。为尽善也。然胀病则与肿病。迥乎不同矣。肾火衰微。中土虚寒。脾元不运而胀矣。水不生肝。木郁不达。两胁不和而胀矣。阴火灼肺。金气 郁。喘咳壅塞而胀矣。不特此也。又有湿热在脾胃而胀矣。水饮在中脘而胀矣。瘀血在中焦。及虫积在肠胃而胀矣。气滞食阻。在阳明而胀矣。大小便不通。在少腹而胀矣。外风无胀病也。
而胀病亦不一也。大抵肿有形。而胀无形。胀者肿之渐。内伤者居多。肿者胀之剧。外感者无与。内伤有胀。而亦有肿。外感有肿。而却无胀。以虚胀而作实治。不肿不已。以实肿而作虚医。虽胀无害。医家务必以外肿内胀。确认亲切。则肿自肿。而胀自胀。不有了然胸中者乎。安可不与子细辨之乎。
如剥蕉叶。如抽茧丝。名士名医。兼而有之。
普济消毒饮
(见头痛)治风寒外入诸肿。察各症虚实加减用。
壮火温脾汤
治肾火衰微。中土虚寒。脾元不运而胀。
白朮(三钱土炒) 炙甘草(一钱) 山药(二钱) 陈皮(八分) 芡实(二钱) 制附子(八分) 茯苓(一钱)
水煎服。
加味逍遥散
治木郁不达。两胁不和而胀。
柴胡(七分) 薄荷(五分)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炒) 陈皮(七分)
甘草(五分) 茯苓(八分) 白朮(二钱土炒) 丹皮(一钱) 山栀(五分)
共为末。每服五钱。
热郁汤
治阴人火灼。肺金气 郁喘咳。壅塞而胀。
熟地(三钱) 麦冬(二钱) 南沙参(二钱) 阿胶(一钱) 五味子(十粒) 胡桃(二枚打碎)
水二钟。煎八分服。
燥湿消中饮
治湿热在脾胃而胀热。因湿燥湿。而热自除。
白朮(一钱五分土炒)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一钱) 苡仁(二钱炒) 白扁豆(一钱五分炒)
水煎。食后服。
小半夏东加茯苓
治水饮在中脘而胀。
半夏(五钱) 生姜(五钱) 茯苓(三钱)
加佛手三片。水煎。食远服。
平中饮
治瘀血在中焦作胀。
人参(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 丹参(二钱) 瓦楞子(一钱醋淬研碎) 桃仁(一钱) 炮姜(八分)
水煎服。
宽中安虫丸
治虫积肠胃而胀。
使君子(二两去壳) 陈皮(二两) 干姜(七钱煨) 槟榔(七钱)
乌梅(二十个) 木香(五钱) 南星(五钱姜制)
上研为细末。蜜丸。每晨砂糖水下。三四钱。
消胃饮
治气滞食阻。在阳明而作胀。
制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神曲(一钱) 浓朴(一钱姜炒) 莱菔子(一钱炒研) 谷芽(二钱炒) 砂仁(八分)
加煨姜二片。水煎服。
牡蛎炮姜散
治寒秘。大小便不通。作胀。通二便则胀已。
牡蛎(一两 研) 炮姜末(一两)
男病用女人唾津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丸上。女病用男人唾津。紧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得汗愈。或内服半硫丸。
又方
治热秘。大小便不通作胀。
取大田螺连壳打碎。入麝香少许贴脐上。以手揉 之立通。内服凉膈散。
胁痛
今夫古书论胁痛一症。不徙责在肝胆。而他经亦累及之。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痰积瘀血之各异。支离繁碎。使后学漫无适从。而投剂不验。无怪乎变症多端。伤人性命者多多矣。尝考经旨谓肝脉挟胃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胆脉贯膈络肝。循胁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是两胁之痛。皆属肝胆为病。内伤者。不外气血两端。外感者。责在少阳一经而已。盖肝为将军之官。
其性暴怒。非怫意交加。则忧郁莫解。非酒色耗扰。则风寒外袭。痛之所由生也。使其人而虚寒也者。则五内亏而痛矣。使其人而虚热也者。则隧道塞而痛矣。使其人而实热也者。或邪气入而痛。或郁火发而痛矣。痛在气分者。治在气。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实者泄之。血药不宜用也。使其人而血虚也者。则肝少血养而痛矣。使其人而血热也者。则木火内灼而痛矣。使其人而血分实热也者。或邪在半表半里而痛。或满闷惧按多怒而痛矣。痛在血分者。治在血。血虚者以血药补之。血热者以阴药滋之。
血实者以苦药通之。气药不宜用也。更有瘀血内蓄。痰饮内聚。及肥气痞气。皆属有形之积。非益血则邪不退。即令气寒而得此。亦宜补阳在先。补阴在后。阴阳两补。痰瘀除而积聚消。胁痛岂有不愈者哉。虽然。操心者常有此症。房劳者每有此患。人多委之莫救。而药投罔效者何也。医家不明肝肾同源。精髓内空。相火易上之理也。故其用方。一味辛香行气。冀其奏功。不知辛能通窍。香能耗血。肝病不已。复传于肺。而咳嗽喘促。甚至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