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督脉病源流 (督脉起於会阴,循背而行於身之後,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其别与厥阴脉同会於巅。此主身後之阳。) 人身阴阳原气,皆起於下。经曰:广明之後,即为太冲。太冲之地,属之少阴,少阴之前,乃为厥阴。其部有血海,尝与太冲腾精气而上,灌渗阴阳。可知元气固起於下,精气亦起於下矣。尝按精气之自下而上也,实分三道:其阳者,起胞中,从少阴之後,行太阳夹脊之中道上巅,历百会、都庭,以统宗诸阳,其名曰督。其阴者,起中极之下胞中,由前阴地道而上行阳明之表,中循关元,历承浆,上与督脉会,以统宗诸阴,其名曰任。其中央一道,起胞中,循血海,腾精气而上,上行伏脐,积於胸中,为宗气以司呼吸,会於咽喉,其名曰冲。是三脉者,同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故古人统三者而总名之曰太冲。且三者之气,与阳明胃气同住中州,亦与营俱行於十二经,故三者之气,能贯於一身也。而督之所以为督,从可识矣。杨氏曰:督之言邮也,是人阳脉之都纲。吕氏亦曰:阳脉之海下极者,长强也。长强乃督脉之别名。下极者,尾侱骨也。以其循脊上项散头,故实则脊强而厥,虚则头重。夫脊强者,五倅之总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强而瘛 也。而督之所以为病,又从可识矣。 督脉经行诸穴 《内经》曰: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於肾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到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後屏翳穴(前阴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於长强,穴在侱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哄(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椎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 门(项後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後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入脑中,循脑户(枕骨上)、强间(百会後三寸)、後顶(百会前一寸半),上巅,历百会(在头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囟会(百会前三寸,即囟门)、上星(囟会前一寸),至神庭(囟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侫(鼻准头也)、水沟(人中也),会手足陶明,至兑端(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於目内嘜睛明穴(见阴 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於巅,入络於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於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隐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脉 法 《脉经》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 。又曰: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 督病原由症治 《灵枢》曰:头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内经》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癫 。风入脑,则为风目眼寒。注云:脑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又曰:督脉生疾,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後,为冲疝,女子不孕,癃闭遗溺,嗌乾,治在骨上(谓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甚者在脐下营(脐下一寸阴交穴)。注云:此乃任冲二脉之病,不知何以属之督脉。李厥明云:督脉虽行於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小腹直上贯脐中,贯必入喉,上颐环唇,而入於目之内嘜,故显此诸症。王注说未深考尔。又曰:督脉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海藏云:此病宜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 说 黄连、大黄、乌头、附子、苍耳子之类。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王海藏曰:阴 、阳 同起跟中,乃气并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见阴阳之不离,合之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魏伯阳叁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挢,下鹊挢,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哄琰注叁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旦暮不停, 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於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春。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治督脉病诸药要品及方四 总治(羌活 荆芥 秦艽 细辛 黄连 附子) 苏合丸 强厥 白术 犀角 香附 朱砂 诃子 荜拨 冰片 木香 檀香沉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熏陆香 苏合香油 藿香正气散 又 大腹皮 茯苓白芷 紫苏 厚朴 白术 陈皮 藿香 桔梗 甘草 川芎茶调散 头重 薄荷 川芎荆芥 羌活 白芷 甘草 防风 细辛 每末二钱,食後,茶清下。 白芷丸 又 白芷二两,萝卜汁浸,晒乾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茶清或荆芥汤下。
带脉病源流 (带脉横围於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七脉者也)。 按《内经》冲、任二脉,与阳明合於宗筋,会於气街,皆属於带脉,而络於督脉。则太冲所以能上养心肺者,须赖带脉之持之。一身二十七气之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之关锁。且其气整齐坚固,有以牢持於上下之间。而一身之强力,亦赖带脉以出。说力出於膂,膂在季胁之下,即带脉所在也。故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中为天枢,天枢在气交之分,正指带脉而言也。故人 上而心脾抑郁,气不运行,下而肝肾虚败,真阴不荣,必致停湿为热,下注於小肠血海之间,其病自作矣。何言之?中分不运,必病腹满;阴阳两虚,中分弱而不能镇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心脾上郁,肝肾下虚,邪热留连而为滞淫,必病赤白带;阳不能胜,不能固守於天枢,阴气得以袭之,必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心腹;邪客於太阴之络,必病腰痛引小腹控眇(季胁下空软处),不可以养息。此皆带脉所生病也。是知一身上下,机关全在於带,带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可不知带之为病,求其源而升降补泻哉。 带脉经行诸穴 《内经》曰:带脉者,起於季胁厥阴之章门穴(在季胁骨端肋尖尽处,为足厥阴、足少阳二经之会),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属足少阳经),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少阳会於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脉 法 《脉经》曰:脉来关部左右弹者,带脉也。 带病原由症治 《灵枢》曰:足少阳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注云: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张洁古曰:带脉之病,太阳主之,可灸章门三壮。仲景曰: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门穴。海藏曰:小儿俉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脉行於厥阴之分,而太阳主之也。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於气冲,属於带脉,络於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於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皆从湿热治之,与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热传於大肠,赤白带乃邪热传於小肠也。刘宗厚曰:带下多本於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积滞於下焦奇经之分,酝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入房,服食躁热所致。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白淫。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馀经湿热,屈滞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兼升发,润兼温养,或收涩,或温补,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巢元方曰:肾着病,腰痛冷如水,身重腰如带五千钱,小便利,因劳汗出,衣里冷湿而得,久则变为水也,《千金方》用肾着汤,《三因方》用渗湿汤,东垣用独活汤主之。附载仲景大法诸药要品及方九 血崩而成活(四物汤) 崩者涩剂收(白芍白垩艾叶 黄芩) 血闭久而成竭(四物汤) 闭者破剂通(三 牛膝 桃仁 红花黄儀 鲮鲤甲炙 肉桂) 破血三法:初治(四物汤加红蓝花调肉桂、黄儀),次治(四物汤加红蓝花调鲮鲤甲、桃仁、肉桂、童便、酒煮尤佳),三治(四物汤加红蓝花调没药散) 四物汤春加川芎,风胜也;夏加白芍,火胜也;秋加当归,金胜也;冬旺水胜,又加熟地以益之。若血旺必无服四物之理,以其血衰而烦,以此补之,故加熟地也。既可服四物,知其血衰之甚也,故用加之耳。 丁香脾积丸 腹满 三 蓬术青皮 丁香 木香 醋煮高良姜 巴霜 皂荚烧存性 百草霜少部 糊丸,麻子大,白汤下二三十丸。 壮本丹 腰冷 酒杜仲 盐补骨脂 茴香各一两 酒苁蓉 酒巴戟 青盐各五钱 每用猪腰子二个,批开,入药末五钱,扎好,纸包煨熟,以黄酒一顿送下。秘传带下方 带下 青葙子 菟丝子各二钱 棉於肉炒令烟尽四钱 共为细末,分作十服。清晨将壮生鸭蛋一个,挖一小孔入药在内,搅和黄白中,将纸封孔,饭上蒸熟,以黄酒食之,轻者八九服,重着一二十服,无不效。如赤带,每料加熟石膏一钱。愈後再服丸药以补之。 加味龙虎散 阴袭 苍术一两全蝎三钱 草乌 附子各二钱 天麻三钱每末一钱,空心,豆酒调下。 此方兼治风寒腰痛,筋骨拳挛。 速效散 邪客 川楝肉巴豆五粒同炒去豆 盐炒茴香 蜜炒补骨脂 各一两,每末一钱,热酒下。 牡蛎泽泻散 水气 肾着汤 肾着 白术二钱半 炮姜 赤苓各钱半 炙草五分渗湿汤 腰重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防己葛根独活汤 又 当归 连翘各钱半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 肉桂各一钱 防己黄柏 大黄 甘草各五分 桃仁留尖九粒 酒、水各半煎。此方兼治闪挫劳役,腰痛如折。
阳维阴维脉病源流 (阳维脉起於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於卫分。阴维脉起於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於营分。所以为一身纲维也。) 人身阳脉既统於督,阴脉既统於任矣,而诸阳诸阴之散见而会着,又必有以维系而主持之,故有阳维以维诸阳,阴维以维诸阴。要其所以能维者,必从阴阳根柢之处以发其气,气之极盛而後能维之。说阳维则从少阴斜至太阳,发足太阳之金门,而与手足少阳、阳明会於阳白,是其所从起者少阴,而所会者皆阳也。所会皆阳,则所维自皆阳矣。阴维从少阳斜至厥阴,发足少阴之筑宾,至项前而终,是其所从起者少阳,而所发所至者皆阴也。所发所至皆阴,则所维自皆阴矣。然阳维既为诸阳之维,而反起於少阴,阴维既为诸阴之维,而反起於少阳者,何也?少阴为诸阴根柢之气,维於阳者必起於此,是阴为阳根也。少阳为诸阳根柢之气,维於阴者必起於此,是阳为阴根也。所谓互为其根者是也,故二脉又为营气之纲领。仲景云:病常自汗,荣卫不相和谐,宜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此二穴,乃阳维之会也。以病寒热自汗,本桂枝汤症,服之而不愈者,乃阳维脉病也,故必先针阳维诸会之穴,以刺受病之处,然後再服桂枝汤,自无不愈也。其曰荣卫不和者,是卫气不与荣血和也。洁古云:阴维为病,苦心痛者,其治必在足少阳三阴交,此其处乃阴维所起也。按仲景法,太阴症则用理中汤,少阴症则用四逆汤,厥阴症则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叁其法,酌其剂,以治阴维之病,乃洁古所以治足少阳三阴交之意也。如是而二维之病,何忧弗愈哉。 阳维经行诸穴 《内经》曰:阳维起於诸阳之会,其脉发於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分,会足少阳於阳交,为阳维之俕(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於居侫(在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於臂 (在肘上七寸,两筋 陷中,肩侳下一寸),过肩前,与手少阳会於 会、天侫( 会在肩前,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侫在缺盆中间,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後,会手太阳、阳 於 前(在肩後大骨下,僑上廉隐中),上循耳後,会手足少阳於风池(在耳後发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後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後一寸半)、正营(目窗後一寸)、目窗(临泣後一寸)、临泣(在瞳人直上发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於阳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在直耳上入发际中),凡经共三十二穴。 阴维经行诸穴 《内经》曰:阴维起於诸阴之交,其脉发於足少阴筑宾穴(在足内踝上五寸侶肉分内),为阴维之俕,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会足太阴於大横、腹哀(大横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胁肋会足厥阴於期门(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下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脉 法 《脉经》曰: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动苦肌肉 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癫什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又曰: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动苦癫 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内 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 二维病原由症治 《难经》曰:阳维阴维者,维络於身,灌溉诸经者也。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怏然失志,溶溶(缓慢貌)不能自收持。又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矣。营卫不谐则怏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卫气不与营气和也,宜桂枝汤和之。又云: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此二穴,乃阳维之会也。谓桂枝後尚自发热恶寒,其脉寸浮尺弱而反烦,为病在阳维,故先针此二穴。又曰:阴维为病,主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症则理中汤,少阴症则四逆汤,厥阴症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李濒湖曰: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症,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说卫气昼行於阳,夜行於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症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症者,当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夫营卫 卑而病寒热者,黄儀建中及八物汤主之。洁古独以桂枝一症属之阳维,似未扩充。至於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理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说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三气冲上而然。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按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兼太阳者承气汤主之。若营血内伤,兼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荣汤、妙香散之类,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鳌按:洁古据仲景法以桂枝方治阳维,理中三方治阴维,举其要也,故馀前论亦据之。濒湖於阳维增黄儀建中三方,於阴维增金铃散七方,备其用也,馀故附录之)。又曰:叔和以癫 属阳维阴维,《灵枢》以癫 属阳 阴 二说文异旨同,说阳维行卫分诸阳之会,阴维行营分诸阴之交,阳 行一身左右而主阳,阴 行一身左右而主阴。邪在阴维阴 则发癫,邪在阳维阳 则发 。 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王叔和曰: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其脉如贯珠者,男子两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治二维病方十五桂枝汤 阳维 桂枝 白芍 甘草 姜 枣麻黄汤 又 黄儀建中汤 又 八物汤 又 人叁 茯苓 白术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理中汤 阴维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四逆汤 又 附子 乾姜 甘草当归四逆汤 又 当归 桂枝白芍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吴茱萸汤 又 吴萸 人叁 姜枣 金铃散 又 金铃子 延胡索各一两 每末二钱,酒下,痛止。与枳术丸去其馀邪。 延胡索散 又 延胡索 当归蒲黄 赤芍 官桂各一钱 姜黄 木香 乳香 没药各七分 炙草五分 姜三片 此方兼治女人血结胸,心腹作痛,连腰胁脊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 失笑散 又 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枳实厚朴 养荣汤 又 当归 白芍 生地熟地 赤苓 山栀 麦冬 陈皮各一钱 人叁 甘草各五分 枣二枚 乌梅一个 四物汤 又 川芎 当归 白芍熟地各一钱二分半 一方,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熟地,冬倍当归。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 按此方通治血病,当归和血归经,白芍凉血补肾,生地生血宁心,熟地补血滋肾,川芎行血通肝。 妙香散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