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脉法】 《脉经》曰:寸口脉来,紧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又曰: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任脉也。
【任病源由症治】 杨氏曰:任者,妊也。此是人生养之本,故曰任脉起中极之下。《内经》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又曰:上月音者,治其缺盆中。(鳌按:此言治,谓针炙之也,与《脉经》言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穴治之之治同。)《灵枢》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濒湖曰:任冲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於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治任病方四 夺命丹 阴袭 吴萸一斤,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白汤浸,并焙乾,泽泻二两,酒面糊丸,空心,盐汤下。 此方兼治奔豚疝气上冲小腹引痛。 一捏金散 又 延胡索 川楝肉 全蝎 茴香 每末二钱,酒下。 此方亦治奔豚疝气上冲,及小肠气、脐腹大痛。 木香顺气散 气痛 木香 香附 槟榔 青皮 陈皮 厚朴 苍术 枳壳 砂仁 炙草 和气汤 又 木香 紫苏 槟榔 陈皮 半夏 香附 青皮 甘草 乳香 没药
七疝源流 七疝,任脉病也。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者,狐、冲、俉、厥、瘕、俋癃、俋是也。凡内外邪所感,皆能使阴阳不和,阴偏胜则寒气冲击,阳偏胜则热气内壅,皆致任脉为疝。而肝则佐任脉以生化者,故疝病原於任,必及於肝。若专主肝而不及任,背《内经》矣,非也。专主任而不及肝,昧乎病之源流矣,亦非也。说疝病在中极之中,少腹之间,总诸阴之会,而上於关元,无不由任脉为之,以任总诸阴之所聚也。乃其症或由於热,或由於寒,或由於劳,或由於虚,而犯阴伤筋则同,故其病皆在阴,其伤皆在筋,其动为风,其聚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经又曰:少阴脉滑,病肺风疝;太阳脉滑,病肾风疝;少阳脉滑,病肝风癌。历观经旨,虽各经皆病,非俱从任脉起,然各经所受之邪,必与任脉相犯,故心肝脾肺肾五经,皆统系之曰疝。言风者,肝心阳气为风,任之阴气为疝,肝既佐任以生化,故病必相及,而以风与疝并称也。惟肝佐任,故其病曰少阳有馀病筋痹。肝风疝者。此少阳之相火,犯阴伤筋,而动肝木之风,因聚肝而为疝也。太阳与肾,风寒合邪,伤阴而聚於肾,故肾亦有疝。又厥阴位下焦,总诸筋,其气壅而不升,则亦病疝。故经有厥阴有馀,病阴痹,滑则病狐风疝之语。总之,内外邪所感,攻於脏腑则为腹中之疝,会於阴器则为睾丸之疝,正自有辨。士材云:疝之为病,受热则腹内牵引作痛,受湿则肿胀累垂,虚亦肿坠,血分不移,气分多动。睾丸有两,左属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统纳左之血者,肝也。右属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气,统纳右之气者,肺也。是故诸寒收引,则泣而归肝,下注於左丸,诸气愤郁,则湿聚而归肺,下注於右丸。且睾丸所络之筋,非尽为厥阴、太阴、阳明之筋,亦入络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肿少,患右丸者,痛少肿多,其论甚确,可据而依也。 试详七疝之症。经曰: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後,为冲疝。说既上冲心,又二便不通,能上而不能下也(宜木香散。)经又曰:肝所生病为狐疝。说上抵少腹,下环阴器,皆肝部分,受疝之处。一切疝病,非肝木受邪,即肝自病,狐疝乃其自病,曰狐者,以出入不常也(宜二香丸,蜘蛛散。)经又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俉疝。说三阳者,小肠、膀胱、胆也。小肠、膀胱皆在下体,胆与肝为表里,故皆能致疝。曰俉者,丸肿大如升如斗,顽俉不仁也(宜蠲痛丸、杨氏麝香丸、茱萸内消丸、金铃散。)若木肾则不痛,另详前阴条。《内经》又曰:黄脉之至也,大而虚,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说肝木乘脾,故大而虚,肝木主上升,怒则气上逆。曰厥者,脾受肝邪,气逆有积也(宜蟠 瓷 乌头桂枝汤、四神丸。)经又曰: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说脾受肝邪,又传於肾,则脾失运化之常,入遇寒水之脏,则留而成形。曰瘕者,状如黄瓜是也,气不得申曰冤(宜二香丸、加味通心饮。)丹溪云: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发热恶寒,小腹闷痛,此亦疝瘕之属(宜沈氏散瘕汤。)经又曰:足阳明之筋,病俋疝,腹筋急。又曰:肝脉滑甚为俋疝。说以肝木乘胃,故既曰阳明之病,又曰肝之病也。曰俋者,以必里脓血,甚则下脓血也(宜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汤。)经又曰:脾脉微大为疝气,滑甚为俋癃。又曰:肾脉滑甚为俋癃。说以内里脓血,外小便秘,由脾邪传肾之故也(宜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饮。)此《内经》七疝,有可考而得之者也。後张氏又立寒、筋、血、气、狐、水、俋七名。内惟狐疝一名与《内经》同,然其言症,则主寒湿下注囊中(宜丁香楝实丸、四炒川楝丸,)亦或由於痰饮下注(宜二陈汤加青皮、香附、苍术,)名虽同,而实与《内经》肝自为病之旨有异。至其曰寒疝,则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说得之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卧风冷也(宜青木香丸、当归四逆汤。)其曰水疝,则囊肿痛,或肿如水晶,或湿痒出黄水,或按小腹有水声,此说得之於饮水醉酒入内,适遇风寒之气,聚於囊中也(宜腰子散、秘传茱萸内消散。)其曰筋疝,则阴茎肿胀,或下脓,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随溲下白物如精,此说得之次房劳及邪术所使也(宜加减柴苓汤、龙胆泻肝汤。)其曰血疝,则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纹中,俗名便痈者,此说得之盛暑入房,气血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或情欲太浓,当泄不泄所致也(宜复元通气散、神圣代针散。)其曰气疝,则上连肾哄,下及阴囊,偏坠而痛,或不痛,此说得怒号哭,气郁而胀,号怒罢,气即散者是也(宜气疝饮,聚香饮子。)其曰俋疝,则阴囊如升斗,不痒不痛者是,此说得之地气脾湿,故江淮间多有之。女人阴户凸出,亦名俋疝。小儿亦有生成如此者,乃胎中宿疾。然而俋疝不一,有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名曰卵俋,出水不止者死。有素多湿热,因怒激火,昏眩,手搐,面黑,睾丸能左右相过,名曰气俋者。而膀胱气名曰水俋。小肠气名曰肠俋。此四者皆俋疝也,治之之法同(宜橘核丸、橘核散、天台乌药散。)总之,後世之人,嗜欲纷而病日多,即疝气一症,有不止於《内经》名目者,故张氏增立七疝,实足补《内经》之未备,兹因按其名而详叁症治,庶医者不至临时束手。若巢氏强分厥、 、寒、气、盘、 、狼,自附《内经》之七疝,则适见其支离矣,曾何益於经旨乎。 且经以疝症属肝任,理固然已。而犹有未尽者,必其人肾虚寒,湿邪乘虚客之,遂成疝病。丹溪谓与肾经绝无相干者,误也。设使精气充实,安得有疝。故有此病者,补气,通肾气,除湿(宜人叁、黄 、橘核、合欢子、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 、巴戟。)若阴虚有热,兼宜清热(宜生地、石斛。)虚寒而痛,必温肾(宜小茴、仙茅、补骨脂。)虚热而痛,必清火(宜黄柏、车前子。)湿盛,必除湿(宜茯苓、苍术。)若夫先因湿邪为病,後成湿热者,用药亦宜分寒热先後二途。此疝由於肾,又所宜知也。丹溪又云:睾丸连小腹急痛,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人皆以为经络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八始於湿热壅遏,又因此感,湿热被郁故,作痛也,宜枳实、桃仁、山栀、吴萸、山查、生姜以治之,湿胜成俉疝加荔枝,痛甚加盐炒大茴香,痛处可按加桂枝。丹溪此言,更足备前人未备之旨。此外又有奔豚疝气,少腹控睾而痛,上冲心腹者,夫奔助,本肾之积也,今曰奔豚疝气,乃其入素有肾积,复因伤寒之邪,冲突下焦,致其发动,如江豚之奔冲,皆由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之搏,故发奔豚,虽有当表当攻之症,然切不可汗下。丹溪谓宜用理中汤加肉桂、赤茯苓,去白术主之。又谓桂能泄奔豚,茯苓能伐肾邪。若白术助土克水,燥肾闭气,是以去之,言诚是也(宜夺命丹、胡芦巴丸、一捏金散。)有受寒重,腹痛里急者(宜当归羊肉汤。)有因虚而成疝痛,按之少减者(宜乌头栀子汤加桂枝,姜糊丸,以川乌治外束之寒,山栀子治内郁之热也。)有疝气久不愈者(宜木香楝子散。)种种诸疝病,其由来既各不同,而其为症,亦自有异,能依法治之,曷引瘳欤。
【脉 法】 《内经》曰: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沈搏为肺疝,肾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肝脉滑甚为俋疝,心脉微滑为心疝,肾肝滑甚为癃俋。又曰:脉急者曰疝瘕,小腹痛。又曰:三阳结为癃,三阴急为疝。注云:太阳受寒,血聚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脉诀》曰: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正传》曰:寸口脉弦而紧,弦紧相搏,则为寒疝。《入门》曰。《内经》皆以滑脉为疝。《脉经》曰: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弦小者死。 疝病原由症治 《灵枢》曰: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内经》曰:病在小腹,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又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甚出清水,及为哕噫,邪在小肠也。丹溪曰:疝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自《素间》以下,皆谓之寒,予思之,此病始於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感寒气外束,故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末备。人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故也。说大怒则火起於肝,醉饱则火起於胃,房劳则火起於肾,火积久,母能生子虚,湿气便盛。厥阴肝木,其性急速,火性又暴,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乌头栀子汤服之,其效亦敏。然湿热又须分多少而治,湿甚肿多,俋病是也。又曰:疝痛属湿热痰积注下作病,因寒有而发也。又曰:疝痛之症,或因风寒外袭,或因怒气上冲,小腹作痛,上连胁肋,甚则搐搦反张,咬牙战掉,冷汗交流,须臾不救。《纲目》曰:疝名虽七,寒疝即疝之总名也,水疝即俋疝之属,气疝即狐疝之属,血疝即痈疖之属,惟筋疝罕见之,亦下恶疮之属也。又曰:小腹痛有三,肝病小腹引胁痛,小肠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膀胱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直指》曰:疝之为病,外肾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胁,或走游背膂,或冷气抢心,或手足厥冷,有壮热恶寒者,有洒淅寒热者,有不得大小便者,有下泄者,有自汗者,有积聚如杯、如臂、如盘、如桃李。其於阴间,则卵有大小,而上下不常,囊有肿胀,而痛止无定。挟冷触怒,则块物上冲心胸,心平气和,则块物归入囊中。又曰:治法大要,以流行疏利为先,毋曰肾虚得病,不敢疏泄。说肾为邪气所乾,若不逐去病根,病何由愈。倘或姑息补住,使大小便秘而不通,邪气入腹冲心,危殆必矣。又曰:甚或挟虚而发,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其痛亦轻,惟沉重坠牵引耳,当以术为君,疏导药佐之。疏导即桃仁、山查、枳实、栀子、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类是也。又曰:诸疝以手按之,大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又曰:惟是逆气长嘘,中 停酸,躁闷烦扰,甚至呕吐,最为恶候。说脾土不济肾水上乘,必为酸汁,或为痰涎,遂成暴吐,大小二便关格闭塞,而肾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如此者,大抵不救。方广曰:疝症古方用辛温以散之,是治其标也;丹溪以为痰饮食积死血流注,归於肝经,用辛平以豁痰,消积去瘀,是治其本也。夫疝痛有定处,是有形之积也,非痰食血相聚而何?若无形之气,则走注满腹,流散遍体矣。《本事》曰:此虽因虚而得,不可以虚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即实。故必先涤去所畜之邪,然後补之,诸药多借巴豆气者,说谓此也。《入门》曰:四气七情疝,通用五苓散。说猪苓、泽泻,分阴阳以和心、小肠,白术利腰脐间湿与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则活,用以伐肝木。又曰:通治宜胡芦巴丸。又曰:疝病虚甚,上为呕吐,下有遗精者危。《正传》曰:劫疝痛药乌头、栀子并炒,研细,顺流水入姜汁调服。栀子以降湿热,乌头以破寒郁,皆下焦之药,而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又方,桂枝、山栀炒、川乌姜炒,姜汁糊丸,姜汤下三四十丸,大能劫痛,《三因》曰:凡疝病,非痛断房事与厚味,不可用药。 疝痛导引法 《类聚》曰:坐舒两脚,以两手捉大拇指,使足上头下,极挽五息止,引腹中气遍行身体,去疝瘕病。 又导引 《保生秘要》曰:用手紧鼎幽阙,纳气数口,而紧紧顶闭纳之,立效。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因欲火积滞,外肾复感冷气,故作胀痛,不可胜言,注意从外肾提气到内肾,右运二七遍,即从内肾想一火提到顶门外,略凝,而後行吹吸之法。治七疝方三十七 木香散 冲疝 木香 陈皮 乾姜 良姜 诃子 枳实 川芎 草蔻仁 黑牵牛 蜘蛛散 狐疝 蜘蛛十四枚微炒肉桂五分 每服用一钱。 二香丸 又 木香 香附各三两查肉二两 三 醋炒 蓬术醋炒 姜黄 南星各一两 黄连与吴萸同炒 萝卜子 橘核桃仁 山栀各五钱 姜汁糊丸。 蠲痛丸 俉疝 元胡索一两 川楝肉 茴香各五钱 白丑头末 当归 良姜青皮木香 乌药各二钱半 全蝎七个 姜汁糊丸,烧棉灰调酒,送下三五十丸。 此方兼治小肠气,膀胱气,一切疝痛。 杨氏麝香丸 又 木香 胡椒各一两 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熟水下五七丸。 此方无麝香即神保元。 此方能寻诸处痛。凡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此药主之。 茱萸内消丸 又 山萸 吴萸川楝子 马兰花 大茴香 青皮 陈皮 山药 肉桂各二两 木香一两 酒湖丸,酒下五十丸。 此方治肾虚寒疝,偏坠引痛,奔豚倂癖等症。 金铃散 又 川楝肉三十枚切片,巴豆肉三十枚切片,同炒色焦,去巴豆,茴香炒等分,再入木香一钱半,每末二钱,水酒各半煎,葱白汤冲服。 此方兼治膀胱小肠气肿痛。 蟠葱散 厥疝 苍术 甘草各一钱 三 蓬术 茯苓 青皮各七分 丁香皮 砂仁 槟榔各五分 延胡索 肉桂 乾姜各三分 共为粗末,加葱白一茎煎。 此方专治脾胃虚冷,心腹攻刺,连胸胁膀胱小腹,肾气作痛。 乌头桂枝汤 又 大川乌一个,蜜一盏,同煎减半,取出,炒肉桂、白芍各三钱三分,甘草二钱半,分作二贴,入姜三片、枣二枚及前蜜煎。去乌头代附子名蜜附汤。 此方专治风寒疝气,入腹刺痛,阴缩,手足逆冷。 四神丸 又 吴萸醋洒各半分浸焙 荜澄茄 青木香各五钱 香附一两 糊丸,盐汤下。 加味通心饮 疝瘕 瞿麦 木通栀子 黄芩 连翘 枳壳 甘草 川楝子各一钱 灯心二十长茎 车前草五叶 此方兼治小肠疝气热痛,小便不通。 沈氏散瘕汤 又 桃仁 枳实山栀 山楂 泽泻 木通 赤苓 此馀自制方也,用治疝瘕及小肠膀胱气痛,不得小便者,无不效。 荔枝橘核汤 俋疝 荔枝 橘核桃仁 甘草 茯苓 白术 枳壳 山楂 延胡索 橘核丸 又 炒橘核 盐酒炒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仁炒川楝子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酒或盐汤下六七十丸。久不消,加醋炒硼砂二钱。 此方治四种俋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少腹绞痛,甚则囊肿,溃烂出黄水。 此方治四种俋疝之久者。 橘核散 又 橘核一钱半 桃仁十五枚 山栀子一钱 川乌 吴萸各五分各炒为粗末煎。橘核单止痛。乌头散寒郁。山栀除湿热,又引乌头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此方亦治四种俋疝肿痛。 此方治四种俋疝之新者,二方各别。 加味通心散 俋癃 木通 山栀连翘 黄芩 甘草 瞿麦 枳壳 归尾 桃仁 山楂 川楝 灯心 车前草 丁香楝实丸 狐疝 当归、附子、川楝肉、茴香各一两。右锉,好酒三升,煮乾焙为末。每药末一两,入丁香、木香各二钱,全蝎十三个,延胡索一两。上并为末,与前末拌匀,酒糊丸,空心酒下百丸。凡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皆属於风。全蝎治风圣药,川楝、茴香皆入小肠经,当归、延胡和血止痛。疝气带下,皆积寒邪在小肠之间,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为引导也。 四炒川楝丸 又 川楝肉一斤,作四分,一用麸皮一合、班猫四十九枚炒黄,一用麸皮一合、巴戟一两炒,一用麸皮一合、巴豆四十九粒炒,一用盐一两、茴香一合炒,并以麸皮黄色为度。只取川楝肉,再加木香、破故纸各一两。酒糊丸,每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此方兼治一切疝气肿痛,缩小,久服断根。二陈汤 又 茯苓 陈皮 半夏甘草青木香丸 寒疝 黑丑头末三两补骨脂 荜澄茄 槟榔各二两 青木香一两水丸,盐汤下。当归四逆汤 又 当归一钱二分附子 肉桂 茴香各一钱 白芍 柴胡各九分 延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七分 泽泻五分 腰子散 水疝 黑丑、白丑并炒,等分,取头末,猪腰子批开,入药末三钱,川椒五十粒,小茴香百粒,以牵牛末遍掺之,湿纸包扎好,煨令香熟,空心,温酒嚼下,取下恶物便愈。 秘传茱萸内消散 又 吴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 山萸 马兰花醋浸焙 川楝肉 肉桂 黑丑头末 盐炒茴香 延胡索去白青皮 去白陈皮 海藻 白蒺藜 桃仁大香各五钱 酒糊丸,盐汤或酒下。此方专治阴俋偏大,或生疮出黄水。 加减柴苓汤 筋疝 柴胡 泽泻各一钱 半夏 赤苓 猪苓 白术 山楂山栀 荔枝核各七分 无荔枝核,以橘核代之。 此方兼治诸疝因湿热,肿痛出水。 龙胆泻肝汤 又 龙胆草 柴胡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 木通 赤苓 酒洗生地 酒拌当归 山栀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复元通气散 血疝 白丑头末二两 茴香 穿山甲各两半 去白陈皮 延胡索 炙甘草各一两 木香五钱 每末二钱,酒或姜汤下。 神圣代针散 又 乳香 没药当归 白芷 川芎 制芫青各一钱 共为末,每服一分,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糁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呷之。 此方兼治诸疝剌痛。 气疝饮 气疝 黄连以吴萸煎水浸炒二钱 人叁 白术各一钱 白芍 陈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聚香饮子 又 乳香 沉香 檀香 木香 藿香 丁香各八分 姜黄 乌药桔梗 肉桂 甘草 延胡索各四分 姜三枣二 此方专治七情所伤,结成疝气。 天台乌药散 俋疝 川楝子十个将巴豆十四粒同麸炒黑色去麸豆 乌药 木香 茴香 良姜 青皮各五钱 槟榔三钱每末一钱,酒下。痛甚,炒姜、热酒下。 理中汤 奔豚 夺命丹 又 吴萸一斤,作四分,一酒浸,一醋浸,一白汤浸,一童便浸,并焙乾。泽泻二两。酒糊丸,盐汤,空心下。一名四制茱萸丸。 胡芦巴丸 又 白丑头末 茴香各二两 川乌 巴戟肉 吴萸各两半 川楝子 胡芦巴各一两 酒糊丸,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 又 延胡索 川楝肉全蝎 茴香 每末二钱,热酒下神效。 此方兼治小肠气脐腹痛。当归羊肉汤 寒痛 羊肉一斤生姜五两 当归二两 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乌头栀子汤 因虚 川乌头末 山栀子木香楝子散 久疝 石菖蒲 青木香 荔枝核 川楝子 每末二钱,入麝少部,茴香炒盐,用热酒冲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