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故君子慎取其色之美,而不必惟土之信,以求其至精,凡为此也。

  震享曰:石钟乳为剽悍之剂。《内经》云:石药之气悍,仁哉言也。凡药气之偏者,可用于暂而不可久,夫石药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时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于方士服食致长生之说,以石药体浓气浓,习以成俗,迨宋至今,犹未已也。斯民何辜,受此气悍之祸而莫之能救,哀哉!本草赞其久服延年之功,柳子浓又从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也。

  时珍曰:石钟乳,乃阳明经气分药也,其气 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

  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 ,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凡人阳明气衰,用此合诸药以救其衰,疾平则止,夫何不可?五谷五肉久嗜不已,犹有偏绝之弊,况石药乎?《种树书》云:凡果树,作穴纳钟乳末少许固密,则子多而味美。纳少许于老树根皮间,则树复茂。信然,则钟乳益气、令人有子之说,亦可类推。但恐嗜欲者未获其福,而先受其祸也。然有禀赋异常之人,又不可执一而论。张杲《医说》载:武帅雷世贤多侍外家,常饵砂、母、钟乳,日夜煎炼,以济其欲。

  其外家父苦寒泄不嗜食,求丹十粒服之,即觉脐腹如火,少焉热狂,投井中,救出遍身发紫泡,数日而死;而世贤服饵千计,了无病恼,异哉!沈括《笔谈》载:夏英公性豪侈,而禀赋异于人。才睡即身冷而僵如死者,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每晨以钟乳粉入粥食之。

  有小吏窃食,遂发疽死。此与终身服附子无恙者,同一例也。沈括又云: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未见能臻其妙也。如服钟乳,当终身忌术,术能动钟乳也。然有药势不能蒸,须要其动而激发者。正如火少,必借风气鼓之而后发;火盛则鼓之反为害。此自然之理也。凡服诸药,皆宜仿此。又《十便良方》云;凡服乳人,服乳三日,即三日补之;服乳十日,即十日补之。欲饱食,以牛、羊、獐、鹿等骨煎汁,任意作羹食之。勿食仓米、臭肉,及犯房事。

  一月后精气满盛,百脉流通,身体觉热,绕脐肉起,此为得力,可稍近房事,不可频数,令药气顿竭,弥更害人,戒之慎之!名之为乳,以其状人之乳也。与神丹相配,与凡石迥殊,故乳称石。语云:上士服石服其精,下士服石服其滓。滓之与精,其力远也。此说虽明快,然须真病命门火衰者宜之,否则当审。

  【附方】新十一。李补阙服乳法:主五劳七伤,咳逆上气,治寒嗽,通音声,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不老,令人有子。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置于金、银器中,大铛着水,沉器煮之,令如鱼眼沸,水减即添。乳少,三日三夜;乳多,七日七夜。候干,色变黄白即熟。如疑生,更煮满十日最佳。取出去水,更以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变即止,乳无毒矣。入瓷钵中,玉槌着水研之。觉干涩,即添水,常令如稀米泔状。研至四、五日,揩之光腻,如书中白鱼,便以水洗之,不随水落者即熟,落者更研,乃澄取曝干。每用一钱半,温酒空腹调下,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黄浊水,切勿服。

  服之损人咽喉,伤肺,令人头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猪肉解之。(孙真人《千金方》)钟乳煎:治风虚劳损,腰脚无力,补益强壮。用钟乳粉炼成者三两,以夹练袋盛之,牛乳一大升,煎减三之一,去袋饮乳,分二服,日一作。不吐不利,虚冷人微溏无苦。一袋可煮三十度,即力尽,别作袋。每煎讫,须濯净,令通气。其滓和面喂鸡,生子食之。此崔尚书方也。(孙真人《千金翼》)钟乳酒: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主风虚,补下焦,益精明目。钟乳炼成粉五两,以夹练袋盛之,清酒六升,瓶封,汤内煮减三之二,取出添满,封七日,日饮三合。忌房事、葱、豉、生食、硬食。(《外台秘要》)钟乳丸:治丈夫衰老,阳绝肢冷,少气减食,腰疼脚痹,下气消食,和中长肌。钟乳粉二两,菟丝子(酒浸焙)、石斛各一两,吴茱萸(汤泡七次,炒)半两。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

  每服七丸,空心温酒或米汤下,日二服。服讫行数百步,觉胸口热,稍定即食干饭豆酱。忌食粗臭恶食,及闻尸秽等气。初服七日,勿为阳事,过七日乃可行,不宜伤多。服过半剂,觉有功,乃续服。此曹公卓方也。(《和剂局方》)元气虚寒:方见阳起石下。

  一切劳嗽,胸膈痞满:焚香透膈散:用鹅管石、雄黄、佛耳草、款冬花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安香炉上焚之,以筒吹烟入喉中,日二次。(《宣明》)肺虚喘急,连绵不息:生钟乳粉(光明者)五钱,蜡三两(化和)。饭甑内蒸熟,研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一丸。(《圣济录》)吐血损肺:炼成钟乳粉,每服二钱,糯米汤下,立止。(《十便良方》)大肠冷滑不止:钟乳粉一两,肉豆寇(煨)半两。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乳汁不通:气少血衰,脉涩不行,故乳少也。炼成钟乳粉二钱,浓煎漏芦汤调下。或与通草等分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次。(《外台秘要》)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

  方见阳起石下。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孔公

  (《本经》中品)【释名】孔公石(《纲目》)、通石。

  时珍曰:孔窍空通,附垂于石,如木之芽 ,故曰孔空 ,而俗讹为孔公尔。

  恭曰:此 次于钟乳,状如牛羊角,中有孔通,故名通石。《别录》误以此为殷 之根,而俗犹呼为孔公 是也。

  【集解】《别录》曰:孔公 ,殷 根也。青黄色,生梁山山谷。

  弘景曰:梁山属冯翊郡,此即今钟乳床也,亦出始兴,皆大块,打破之。凡钟乳之类有三种,同一体。从石室上汁溜积久盘结者,为钟乳床,即孔公 也。

  其以次小 者,为殷 ,大如牛羊角,长一、二尺,今人呼此为孔公 也。殷 复溜,轻好者为钟乳。虽同一类,而疗体各异,贵贱悬殊。三种同根,而所生各处,当是随其土地为胜尔。

  保升曰:钟乳之类凡五种:钟乳、殷 、孔公 、石床、石花也。虽同一体,而主疗各异。

  颂曰:孔公 、殷 既是钟乳同生,则有 处皆当有乳,今不闻有之。岂用之既寡,则采者亦稀乎?抑时人不知 中有乳,不尽采乎?不能尽究也。

  恭曰:孔公 次于钟乳,《别录》误以为殷 之根。殷 即孔公 之根,俗人乃以孔公为殷 ,陶氏依之,以孔公 为钟乳床,非矣。

  时珍曰:以姜石、通石二石推之,则似附石生而粗者,为殷 ;接殷 而生,以渐空通者,为孔公 ;接孔公 而生者,为钟乳。当从苏恭之说为优。盖殷 如人之乳根,孔公如乳房,钟乳如乳头也。

  【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辛;岐伯:咸;扁鹊:酸,无毒。

  大明曰:甘,暖。

  权曰:甘,有小毒。

  之才曰:木兰为之使,恶细辛、术,忌羊血。

  【主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 痔,利九窍,下乳汁(《本经》)。

  男子阴疮,女子阴蚀,及伤食病,常欲眠睡(《别录》)。

  主腰冷膝痹毒瓦斯,能使喉声圆亮(甄权)。轻身充肌(青霞子)。

  【发明】弘景曰:二 不堪丸散,只可水煮汤,并酒浸饮之,甚疗脚弱香港脚。

  【附方】新一。

  风气脚弱:孔公 二斤,石斛五两,酒二斗,浸服。(《肘后方》)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殷

  (《本经》中品)【释名】姜石。

  时珍曰:殷,隐也。生于石上,隐然如木之 也。

  恭曰:此即孔公 根也,盘结如姜,故名姜石。俗人乃以孔公 为之,误矣。详孔公下。

  【集解】《别录》曰:殷 ,钟乳根也。生赵国山谷,又梁山及南海,采无时。

  弘景曰:赵国属冀州,亦出始兴。

  【气味】辛,温,无毒。

  之才曰:恶防己,畏术。

  【主治】烂伤瘀血,泄痢寒热,鼠 症瘕结气,本经脚冷疼弱别录。熏筋骨弱并痔 ,及下乳汁(《大明》)。

  【发明】见孔公 下。

  【附录】石床(《唐本草》)恭曰:味甘,温,无毒。酒渍服,与殷 同功。一名乳床,一名逆石,一名石笋。生钟乳堂中,采无时。钟乳水滴下凝积,生如笋状,久渐与上乳相接为柱也。陶谓孔公 为乳床,非也。殷 、孔公 在上,石床、石花在下,性体虽同,上下有别。

  石花(《唐本草》) 恭曰:味甘,温,无毒。主腰脚风冷,渍酒服,与殷 同功。一名乳花。生乳穴堂中,乳水滴石上,散如霜雪者。三月、九月采之。

  大明曰:壮筋骨,助阳道。

  宗 曰: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搓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细纹起,以指撩之,铮铮然有声。其体甚脆,不禁触击。多生海中石上,世方难得,家中曾得一本。

  本条所注皆非是。

  时珍曰:石花是钟乳滴于石上迸散,日久积成如花者。苏恭所说甚明。寇宗 所说,乃是海中石梅石柏之类,亦名石花,不入药用,非本草石花,正自误矣。

  石骨 恭曰:石骨,服之力胜钟乳,似骨,如玉坚润,生五石脂中。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土殷

  (《别录》下品)【释名】土乳(《唐本》)。

  志曰:此则土脂液也,生于土穴,状如殷 ,故名。

  【集解】《别录》曰:生高山崖上之阴,色白如脂,采无时。弘景曰:此犹似钟乳、孔公之类,故亦有 名,但在崖上尔,今不知用。恭曰:此即土乳也。出渭州鄣县三交驿西北坡平地土窟中,见有六十余坎,昔人采处。土人云:服之亦同钟乳,而不发热。陶及本草云,生崖上,非也。

  时珍曰:此即钟乳之生于山崖土中者,南方名山多有之。人亦掘为石山,货之充玩,不知其为土钟乳也。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妇人阴蚀,大热,干痂(《别录》)。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石脑

  (宋《嘉 》)【释名】石饴饼(《别录》)、石芝(《纲目》)、化公石。

  时珍曰:其状如结脑,故名。昔有化公服此,又名化公石。

  【集解】《别录》曰:石脑生名山土石中,采无时。

  弘景曰:此石亦钟乳之类,形如曾青而白色黑斑,软易破。今茅山东及西平山并有之,凿土龛取出。

  恭曰:出徐州宋里山,初在烂石中,入土一丈以下得之,大如鸡卵,或如枣许,触着即散如面,黄白色。土人号为握雪 石,云服之长生。

  保升曰:苏恭引握雪 石为注,非矣。

  时珍曰:按《抱朴子 内篇》云:石脑芝生滑石中,亦如石中黄子状,但不皆有耳。打破大滑石千计,乃可得一枚。初破之,在石中五色光明而自得,服一升得长生。乃石芝也。

  《别录》所谓石脑及诸仙服食,当是此物也。苏恭所说本是石脑,而又以注握雪 石,误矣。握雪乃石上之液,与此不同。见后本条。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风寒虚损,腰脚疼痹,安五脏,益气(《别录》)。

  【发明】弘景曰:俗方不见用,《仙经》有刘君导仙散用之。又《真诰》云:李整采服,疗风痹虚损,而得长生。

  恭曰:隋时化公所服,亦名石脑。

  时珍曰:《真诰》载姜伯真在大横山服石脑,时时使人身热而不渴,即此。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石髓

  (《拾遗》)【集解】藏器曰:石髓,生临海华盖山石窟。土人采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弹子,有白有黄弥佳。

  时珍曰:按《列仙传》言: 疏煮石髓服,即钟乳也。《仙经》云:神山五百年一开,石髓出,服之长生。王列入山见石裂,得髓食之,因撮少许与嵇康,化为青石。《北史》云:龟兹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服之齿发更生,病患服之皆愈。《方镇编年录》云:高展为并州判官,一日见砌间沫出,以手撮涂老吏面,皱皮顿改,如少年色。展以为神药,问承天道士。道士曰:此名地脂,食之不死。乃发砌,无所见。此数说皆近石髓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寒热,羸瘦无颜色,积聚,心腹胀满,食饮不消,皮肤枯槁,小便数疾,癖块,腹内肠鸣,下痢,腰脚疼冷性壅,宜寒瘦人(藏器)。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石脑油

  (宋《嘉 》)【校正】并入《拾遗》石漆。

  【释名】石油(《纲目》)、石漆(《拾遗》)、猛火油、雄黄油、硫黄油(《纲目》)。

  【集解】禹锡曰:石脑油宜以瓷器贮之。不可近金银器,虽至完密,直尔通过。道家多用,俗方不甚须。

  宗 曰:真者难收,多渗蚀器物。入药最少。烧炼家研生砒入油,再研如膏,入坩锅内,瓦盖置火上,俟油泣尽出之,又研又入油,又上火炼之,砒即伏矣。

  时珍曰: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 州、延州、延长,广之南雄,以及缅甸者,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汪汪而出,肥如肉汁。土人以草挹入缶中,黑色颇似淳漆,作雄硫气。土人多以燃灯甚明,得水愈炽,不可入食。其烟甚浓,沈存中宦西时,扫其煤作墨,光黑如漆,胜于松烟。张华《博物志》载:延寿县南山石泉注为沟,其水有脂,挹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之极明,谓之石漆。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高奴县有石脂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康誉之《昨梦录》载:猛火油出高丽东,日烘石热所出液也,惟真琉璃器可贮之。入水涓滴,烈焰遽发;余力入水,鱼鳖皆死。边人用以御敌。此数说,皆石脑油也。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硫气,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黄油。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