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桃花石
(《唐本草》)【集解】恭曰:桃花石,出申州钟山县,似赤石脂,但舐之不着舌者是也。
曰:其状亦似紫石英,色若桃花,光润而重,目之可爱。
颂曰:今信州有之,形块似赤石脂、紫石英辈,采无时。陶弘景言:赤石脂出义阳者,状如 脑,鲜红可爱。苏恭非之,云是桃花石,久服肥人,今土人以疗痢。功用亦不相远。
宗 曰:桃花石有赤、白二种:有赤地、淡白点如桃花片者,有淡白地、赤点如桃花片者。人往往镌磨为器用,人亦罕服之。
时珍曰:此即赤白石脂之不粘舌、坚而有花点者,非别一物也。故其气味功用皆同石脂。
昔张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汤,《和剂局方》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耳。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肠中冷脓血痢。久服令人肥悦能食(《唐本》)。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炉甘石
(《纲目》)【释名】炉先生。
土宿真君曰:此物点化为神药绝妙,九天三清俱尊之曰炉先生,非小药也。
时珍曰:炉火所重,其味甘,故名。
【集解】时珍曰: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
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赤铜得之,即变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点化也。《造化指南》云:炉甘石受黄金、白银之气熏陶,三十年方能结成。以大秽浸及砒煮过,皆可点化,不减三黄。崔 《外丹本草》云: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 石一斤半。非石中物取出乎?真 石生波斯,如黄金,烧之赤而不黑。
【修治】时珍曰:凡用炉甘石,以炭火 红,童子小便淬七次,水洗净,研粉,水飞过,晒用。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炉甘石,阳明经药也。受金银之气,故治目病为要药。时珍常用炉甘石( 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
【附方】新十五。
目暴赤肿:炉甘石(火 尿淬)、风化硝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御药院方》)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宣明方》)一切目疾:真炉甘石半斤,用黄连四两。锉豆大,银石器内,水二碗,煮二伏时,去黄连为末,入片脑二钱半,研匀罐收。每点少许,频用取效。又方:炉甘石( )一钱,盆硝一钱。为末。热汤泡洗。目中诸病:石连光明散:治眼中五轮八廓诸证,神效。炉甘石半斤,取如羊脑、鸭头色者,以桑柴灰一斗,火 赤研末,用雅州黄连各四两,切片,煎水浸石,澄取粉,晒干。用铅粉二定,以二连水浸过,炒之。雄黄研末。每用甘石、铅粉各三分,雄黄一分,片脑半分。研匀,点眼甚妙。(张氏方)目暗昏花:炉甘石(火 ,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 ,醋淬七次)、黄丹(水飞)各四两。
为末;白沙蜜半斤,以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药,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夹纸滤入瓷器收之。频点日用。(《卫生易简方》)烂弦风眼:刘长春方:治风眼流泪,烂弦。白炉甘石四两,火 童尿淬七次,地上出毒三日,细研。每用椒汤洗目后,临卧点三、四次,次早以茶汤洗去,甚妙。又方:炉甘石一斤(火 ),黄连四两,煎水淬七次,为末,入片脑。每用点目。《宣明眼科方》:用炉甘石、石膏各一钱,海螵蛸三分。
为末。入片脑、麝香各少许,收点。《卫生易简方》:用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硝一两又熬成。以火 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蜜陀僧末一两研匀,收点之。
耳出汁 炉甘石、矾石各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为末,缴净吹之。(《普济方》)齿疏陷物:炉甘石( )、寒水石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集玄方》)漏疮不合:(童尿制)炉甘石、牡蛎粉,外塞之,内服滋补药。(《杂病治例》)下疳阴疮:炉甘石(火 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为末。麻油调敷,立愈。(通妙邵真人方)阴汗湿痒:炉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扑之。(《直指方》)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井泉石
(宋《嘉 》)【释名】时珍曰:性寒如井泉,故名。
【集解】禹锡曰:井泉石,近道处处有之,以出饶阳郡者为胜。生田野中间,穿地深丈余得之。形如土色,圆方长短大小不等,内实而外圆,重重相叠,采无时。又一种如姜石者,时人多指为井泉石,非是。
颂曰:深州城西二十里,剧家村出之。
【修治】禹锡曰:凡用,细研水飞过。不尔,令人淋。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诸热,解心脏热结,热嗽,小儿热疳,雀目青盲,眼赤肿痛,消肿毒。得决明、菊花,疗小儿眼疳生翳膜。得大黄、栀子,治眼睑肿赤(《嘉 》)。
【附方】新四。
膀胱热闭,小便不快:井泉石、海金沙、车前子、滑石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蜜汤下。(《圣济录》)风毒赤目:井泉石半两,井中苔(焙)、谷精草一两,豉(焙)一合。为末。每服二钱,空心井华水服。(《圣济录》)产后搐搦,俗名鸡爪风。舒筋散:用井泉石四两(另研),天麻(酒浸)、木香各一两,人参、川芎、官桂、丁香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大豆淋酒调下,出汗即愈。(《宣明方》)痤痱瘙痒:井泉石(生)三两,寒水石( )四两,脑子半钱。为末扑之。(《圣济录》)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无名异
(宋《开宝》)【释名】时珍曰:无名异,瘦词也。
【集解】志曰:无名异出大食国,生于石上,状如黑石炭。番人以油炼如 石,嚼之如饧。
颂曰: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黑石子,采无时。
曰:无名异形似石炭,味别。
时珍曰:生川、广深山中,而桂林极多,一包数百枚,小黑石子也,似蛇黄而色黑,近处山中亦时有之。用以煮蟹,杀腥气;煎炼桐油,收水气;涂剪剪灯,则灯自断也。
【气味】甘,平,无毒。
颂曰:咸,寒。伏硫黄。
【主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开宝》)。消肿毒痈疽,醋磨敷之(苏颂)。收湿气(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雷 炮炙论》序云:无名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崔 《外丹本草》云:无名异,阳石也。昔人见山鸡被网损其足,脱去,衔一石摩其损处,遂愈而去。乃取其石理伤折,大效,人因傅之。
【附方】新十一。
打伤肿痛:无名异为末,酒服,赶下四肢之末,血皆散矣。(《集验方》)损伤接骨:无名异、甜瓜子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一钱。为末。每服五钱,热酒调服,小儿三钱。服毕,以黄米粥涂纸上,掺左顾牡蛎末裹之,竹篦夹住。(《多能鄙事》)临杖预服:无名异末,临时温服三、五钱,则杖不甚痛,亦不甚伤。(《谈野翁试效方》)赤瘤丹毒:无名异末,葱汁调涂,立消。(《简便方》)痔漏肿痛:无名异炭火 红,米醋淬七次,为细末。以温水洗疮,绵裹箸头填末入疮口,数次愈。(《简便方》)天泡湿疮:无名异末,井华水调服之。(《普济方》)疮溃烂:无名异、虢丹细研,清油调搽。湿则干搽之。(《济急方》)股阴 :无名异二钱,麝香一字,研。酒半碗,午后空腹服,立效。(《多能鄙事》)拳毛倒睫:无名异末,纸卷作捻,点灯吹杀熏之,睫自起。(《保命集》)消渴引饮:无名异一两,黄连二两。为末,蒸饼丸绿豆大。
每服百丸,以茄根、蚕茧煎汤送下。(《圣济录》)香港脚痛楚:无名异末,化牛皮胶调涂之,频换。(《卫生易简方》)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蜜栗子
(《纲目》)【集解】时珍曰:蜜栗子生川、广、江、浙金坑中,状如蛇黄而有刺,上有金线缠之,色紫褐,亦无名异之类也。丹炉家采作五金匮药,制三黄。
【主治】金疮折伤,有效(时珍)。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石钟乳
(《本经》上品)【释名】公乳(《别录》)、虚中(《吴普》)、芦石《别录》)、鹅管石(《纲目》)、夏石(《别录》)、黄石砂(《药性》)。
时珍曰: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溜成石,故名石钟乳。芦与鹅管,象其空中之状也。
【集解】《别录》曰:石钟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采无时。
普曰:生泰山山谷阴处岸下,溜汁所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东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少用,而俗方所重。
恭曰:第一始兴,其次广、连、澧、朗、郴等州者,虽浓而光润,可受,饵之并佳。今峡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亚于始兴。自余非其土地,不可轻服。多发淋渴。止可捣筛,白练裹之,合诸药草浸酒服之。陶云有一、二尺者,谬说也。
思邈曰: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蝉翼一切皆成,白者可用。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杀人甚于鸩毒。
志曰:别本注云:凡乳生于深洞幽穴,皆龙蛇潜伏,或龙蛇毒瓦斯,或洞口阴阳不均,或通风气,雁齿涩,或黄或赤,乳无润泽,或煎炼火色不调,一煎以后不易水,则生火毒,服即令人发淋。又乳有三种:石乳者,其山洞纯石,以石津相滋,阴阳交备,蝉翼纹成,其性温;竹乳者,其山洞遍生小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状,其性平;茅山之乳者,其山有土石相杂,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为乳,乳色稍黑而滑润,其性微寒。一种之中,有上、中、下色,皆以光泽为好。余处亦有,不可轻信。
炳曰:如蝉翅者上,爪甲者次,鹅管者下。明白而薄者,可服。
颂曰:今道州江华县及连、英、韶、阶、峡州山中皆有之。生岩穴阴处,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色白微红。唐李补阙炼乳法云: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书亦云: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药所重,惟在明白者,不必如上所说数种也。今医家但以鹅管中空者为最。又《本经》中品载殷 云:钟乳根也。孔公 ,殷 根也。石花、石床并与殷同。又有石脑,亦钟乳之类。凡此五种,医家亦复稀用,但用钟乳尔。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所说甚详明。云桂林接宜、融山洞穴中,钟乳甚多。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白如玉雪,石液融结成者。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翎。乳水滴沥不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承取之。炼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修治】 曰:凡使勿用头粗浓并尾大者,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经大火惊过,并久在地上收者,曾经药物制者,并不得用。须要鲜明、薄而有光润者,似鹅翎筒子为上,有长五、六寸者。凡修事法:钟乳八两,用沉香、零陵香、藿香、甘松、白茅各一两,水煮过,再煮汁,方用煮乳,一伏时漉出。以甘草、紫背天葵各二两同煮,漉出拭干,缓火焙之,入臼杵粉,筛过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二、三人不住研,三日三夜勿歇。然后以水飞澄,过绢笼,于日中晒干,入钵再研二万遍,乃以瓷盒收之。
慎微曰:《太清经》炼钟乳法:取好细末置金银器中,瓦一片密盖,勿令泄气,蒸之,自然化作水也。
李补阙炼乳法见后。
【气味】甘,温,无毒。普曰: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
权曰:有大毒。
之才曰: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忌羊血。
时珍曰:《相感志》云:服乳石,忌参、术,犯者多死。
土宿真君曰:钟乳产于阳洞之内,阳气所结,伏之可柔五金。麦门冬、独蒜、韭实、胡葱、胡荽、猫儿眼草,皆可伏之。
【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本经》)。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炼服之,令人淋(《别录》)。主泄精寒嗽,壮元气,益阳事,通声(甄权)。补五劳七伤(大明)。
补髓,治消渴引饮(青霞子)。
【发明】慎微曰:柳宗元《与崔连州书》云:草木之生也依于土,有居山之阴阳,或近木,或附石,其性移焉。况石钟乳直产于石,石之精粗疏密,寻尺特异,而穴之上下,土之浓薄,石之高下不可知;则其依而产者,固不一性。然由其精密而出者,则油然而清,炯然而辉,其窍滑以夷,其肌廉以微,食之使人荣华温柔,其气宣流,生胃通肠,寿考康宁。其粗疏而下者,则奔突结涩,乍大乍小,色如枯骨,或类死灰,奄悴不发,丛齿积 ,重浊顽璞,食之使人偃蹇壅郁,泄火生风,戟喉痒肺,幽关不聪,心烦喜怒,肝举气刚,不能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