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疗身热呕吐泄泻,肠 下痢赤白。除烦热,胸中积聚,寒热。止渴,消畜水。
妇人产后损液,血虚阴虚热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痈,牙疮齿疳。此药大养脾肾之气,通九窍六腑,去留结,益精气,壮筋骨,和气,通经脉,消水谷,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强志轻身,驻颜益寿,耐劳役饥渴,乃神验之仙药也。白滑石(水飞过)六两,粉甘草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实热,用新汲水下;解利用葱豉汤下;通乳,用猪肉面汤调下;催生,用香油浆下。凡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热燥涩,结滞紧敛,不能舒缓故也。此药力至,则结滞顿开而瘥矣。(刘河间《伤寒直格》)膈上烦热多渴,利九窍。滑石二两(捣)。水三大盏,煎二盏,去滓,入粳米煮粥食。(《圣惠》)女劳黄胆,日晡发热恶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额黑。滑石、石膏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大利愈。腹满者,难治。(《千金方》)伤寒衄血:滑石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立止。汤晦叔云:鼻衄,乃当汗不汗所致。其血紫黑时,不以多少,不可止之。且服温和药,调其营卫;待血鲜时,急服此药止之也。(《本事方》)乳石发动,烦热烦渴:滑石粉半两,水一盏,绞白汁,顿服。(《圣惠方》)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末二钱匕,温水服,仍以细面半盏押定。(寇氏《衍义》)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烦闷兼痛。滑石粉一两,水调服。(《广利方》)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之四畔,方四寸,干即易之。冬月水和。(杨氏《产乳》)妇人转脬,因过忍小便而致。滑石末,葱汤服二钱。(《圣惠方》)妊娠子淋,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脐下二寸。(《外台秘要》)伏暑水泄:白龙丸:滑石(火 过)一两,硫黄四钱。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用淡姜汤随大小服。(《普济方》)伏暑吐泄,或吐,或泄,或疟,小便赤,烦渴。玉液散:用桂府滑石(烧)四两,藿香一钱,丁香一钱。为末,米汤服二钱。(《普济方》)霍乱及疟:方同上。
痘疮狂乱,循衣摸床,大热引饮。用益元散,加朱砂二钱,冰片三分,麝香一分。每灯草汤下,二、三服。(王氏《痘疹方》)风毒热疮,遍身出黄水。桂府滑石末敷之,次日愈。
先以虎杖、豌豆、甘草等分。煎汤洗后,乃搽。(《普济方》)阴下湿汗:滑石一两,石膏( )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集简方》)脚指缝烂:方同上。
杖疮肿痛:滑石、赤石脂、大黄等分,为末。茶汤洗净,贴。(赵氏《经验方》)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乃因中热,毒瓦斯结于下焦。用滑石、白矾各一两。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冷,不住饮之。(夏子益《奇疾方》)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不灰木
(宋《开宝》)【释名】无灰木(见下)。
【集解】颂曰:不灰木出上党,今泽、潞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白,如烂木,烧之不燃,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之。采无时。
藏器曰:要烧成灰,但斫破,以牛乳煮了,黄牛粪烧之,即成灰。
时珍曰:不灰木有木、石二种:石类者,其体坚重,或以纸裹,蘸石脑油燃灯,彻夜不成灰,人多用作小刀靶。《开山图》云:徐无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山在今顺天府玉田县东北。《庚辛玉册》云:不灰木,阴石也。生西南蛮夷中,黎州、茂州者好,形如针,文全若木,烧之无烟。此皆言石者也。《伏深齐地记》云:东武城有胜火木,其木经野火烧之不灭,谓之不灰木。杨慎《丹铅录》云:《太平寰宇记》云:不灰木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炭而不灰,出胶州。
其叶如蒲草,今人束以为燎,谓之万年火把。此皆言木者也。时珍常得此火把,乃草叶束成,而中夹松脂之类,一夜仅烧一二寸尔。
【气味】甘,大寒,无毒。独孤滔曰:煮汞,结草砂, 三黄,匮五金。
【主治】热痱疮,和枣叶、锻石为粉,敷之(《开宝》)。
除烦热阳厥(时珍)。
【发明】时珍曰:不灰木性寒,而同诸热药治阴毒。刘河间《宣明方》,治阳绝心腹痞痛,金针丸中亦用服之。盖寒热并用,所以调停阴阳也。
【附方】新四。
肺热咳嗽,卧时盛者:不灰木一两半,太阴玄精石二两,甘草(炙)半两,贝母一两半,天南星(白矾水煮过)半两。为末。每服半钱,姜汤下。(《圣济录》)咽喉肿痛,五心烦热:不灰木(以牛粪烧赤)四两,太阴玄精石( 赤)四两,真珠一钱。
为末,糯米粥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生地黄汁、粟米泔研化服,日二次。(《圣济录》)霍乱烦满,气逆腹胀,手足厥冷:不灰木、阳起石( )、阿魏各半两,巴豆(去心)、杏仁(去皮)各二十五个。为末,粟饭丸樱桃大,穿一孔。每服一丸,灯上烧烟尽,研末,米姜汤下,以利为度。(《圣济录》)阴毒腹痛:回阳丹:用不灰木( )、牡蛎( )、高良姜(炒)、川乌头(炮)、白芍药各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每用一钱,男,用女唾调涂外肾;女,用男唾调涂乳上,得汗即愈。
(《玉机微义》)【附录】松石 颂曰:今处州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人多取饰山亭及琢为枕。虽不入药,与不灰相类,故附之。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五色石脂
(《本经》上品)【校正】并入五种石脂。
【释名】时珍曰: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固济炉鼎甚良,盖兼体用而言也。
【集解】《别录》曰: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阳山谷中。又曰:青石脂,生齐区山及海涯。
黄石脂,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黑石脂,生 川阳城。白石脂,生泰山之阴。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又泰山之阴。并采无时。
普曰:五色石脂,一名五色符。青符,生南山或海涯。黄符,生嵩山,色如 脑、雁雏。
黑符生洛西山空地。白符,生少室天娄山或泰山。赤符,生少室或泰山,色绛滑如脂。
弘景曰:今俗惟用赤石、白石二脂。好者出吴郡,亦出武陵、建平、义阳。义阳者,出县界东八十里,状如 脑,赤者鲜红可爱,随采复生。余三色石脂无正用,但黑石脂入画用尔。
恭曰:义阳即申州,所出乃桃花石,非石脂也。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
赤石脂今出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又慈州吕乡县,宜州诸山亦有,并色理鲜腻为佳。二脂泰山不闻有之,旧出苏州、余杭山,今不收采。承曰:今苏州见贡赤、白二石脂,但入药不甚佳。惟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颂曰:白石脂、赤石脂,今惟潞州出之,潞与慈州相近也。
宗 曰:赤、白石脂,四方皆有,以理腻粘舌缀唇者为上。
【修治】 曰:凡使赤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时珍曰:亦有火 水飞者。
【气味】五种石脂,并甘、平。
大明曰: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官桂。
【主治】黄胆,泄痢肠 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本经》)。治泄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涩精淋沥,除烦,疗惊悸,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治疮疖痔漏,排脓(大明)。
青石脂【气味】酸,平,无毒。普曰:青符:神农:甘。雷公:酸,无毒。桐君:辛,无毒。李当之:小寒。
【主治】养肝胆气,明目,疗黄胆泄痢肠 ,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气,不饥延年(《别录》)。
黄石脂【气味】苦,平,无毒。普曰:黄符:雷公:苦;李当之:小寒。
之才曰: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黄连、甘草。
曰:服之忌卵味。
【主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 下脓血,去白虫,除黄胆痈疽虫。
久服轻身延年(《别录》)。
黑石脂 《别录》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
时珍曰: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为墨,其性粘舌,与石炭不同,南人谓之画眉石。许氏《说文》云:黛,画眉石也。
【气味】咸,平,无毒。普曰:黑符:桐君:甘,无毒。
【主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别录》)。
白石脂【气味】甘、酸,平,无毒。
普曰:白符,一名随。岐伯、雷公:酸,无毒;桐君:甘,无毒;扁鹊:辛;李当之:小寒。
权曰:甘、辛。杲曰:温。
之才曰:得浓朴、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
颂曰:畏黄连、甘草、飞廉、马目毒公。
【主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 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延年(《别录》)。涩大肠(甄权)。
【附方】旧四,新二。
小儿水痢形羸,不胜汤药。白石脂半两研粉,和白粥空肚食之。(《子母秘录》)小儿滑泄:白龙丸:白石脂、白龙骨等分。为末,水丸黍米大。每量大小,木瓜、紫苏汤下。(《全幼心鉴》)久泄久痢:白石脂、干姜等分。研,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之,并手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斗门方》)儿脐汁出赤肿:白石脂末熬温,扑之,日三度,勿揭动。(韦宙《独行方》)儿脐血出,多啼:方同上。(寇氏《衍义》)粉滓面 :白石脂六两,白蔹十二两。为末。鸡子白和,夜涂旦洗。(《圣济录》)赤石脂【气味】甘、酸、辛,大温,无毒。普曰:赤符:神农、雷公:甘;黄帝、扁鹊:无毒;李当之:小寒。
之才曰:畏芫花,恶大黄、松脂。
颂曰:古人亦单服食,云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用绵裹葱、豉,煮水饮之。
【主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别录》)。补五脏虚乏(甄权)。补心血,生肌肉,浓肠胃,除水湿,收脱肛(时珍)。
【发明】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分条具载,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断下痢耳。
元素曰:赤、白石脂俱甘、酸,阳中之阴,固脱。
杲曰: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好古曰: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赤入丙,白入庚。
时珍曰:五石脂皆手足阳明药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胆是也;下者,肠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
《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附方】旧五,新七。
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斗门方》)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五、七十丸。有人病此,热药服至一斗二升,不效;或教服此,终四剂而愈。(寇氏《衍义》)赤白下痢:赤石脂末,饮服一钱。(《普济方》)冷痢腹痛,下白冻如鱼脑。桃花丸:赤石脂( )、干姜(炮)等分。为末,蒸饼和丸。
量大小服,日三服。(《和剂局方》)老人气痢虚冷:赤石脂五两(水飞),白面六两。水煮熟,入葱酱作 ,空心食三、四次,即愈。(《养老方》)伤寒下痢,便脓血不止,桃花汤主之。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干姜一两,粳米半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七合,纳末方寸匕,日三服,愈乃止。(仲景方)痢后脱肛:赤石脂、伏龙肝为末,敷之。一加白矾。(钱氏小儿方)反胃吐食:绝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后乃服药。(《圣惠方》)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原因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加至三匕。
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遂愈。(《千金翼方》)心痛彻背: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张仲景《金匮方》)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小便不禁:赤石脂( )、牡蛎( )各三两,盐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十五丸。(《普济方》)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