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附方】旧四,新二十五。
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冷服,名鹊石散。(《本事方》)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拥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验方》)解中诸毒:方同上。
乳石发渴:寒水石一块含之,以瘥为度。(《圣济录》)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干。每用一丸,炭火 红烧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醋汤投之,得汗愈。(蔡氏《经验必用方》)小儿丹毒:寒水石末一两,和水涂之。(《集玄方》)小儿身热:石膏一两,青黛一钱。为末,糕糊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普济方》)骨蒸劳病,外寒内热,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骨肉日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身凉为度。(《外台秘要》)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普济方》)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入参汤服三钱。(《保命集》)食积痰火,泻肺火、胃火。白石膏(火 ,出火毒)半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 ,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
为末。日用揩牙,甚效。(《保寿堂方》)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不见物。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水三大盏,煎石膏、竹叶,去滓,取二盏煮粥,入糖食。(《养老方》)风邪眼寒,乃风入头系,败血凝滞,不能上下流通,故风寒客之而眼寒也。石膏( )二两,川芎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日二服。(《宣明方》)头风涕泪,疼痛不已:方同上。
鼻衄头痛,心烦:石膏、牡蛎各一两。为末。每新汲水服二钱,并滴鼻内。(《普济方》)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 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即除根。(笔峰《杂兴》)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服。(《明目方》)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庞安时《伤寒论》)小便猝数,非淋,令人瘦。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五升,每服五合。(《肘后方》)小儿吐泻黄色者,伤热也。玉露散:用石膏、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末。滚汤调服一钱。(钱乙小儿方)水泻腹鸣如雷,有火者。石膏火 ,仓米饭和丸梧子大,黄丹为衣。米饮下二十丸。不二服,效。(李楼《奇方》)乳汁不下: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三沸。三日饮尽,妙。(《子母秘录》)妇人乳痈:一醉膏:用石膏 红,出火毒,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陈日华《经验方》)油伤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敷之,良。(《梅师方》)金疮出血:寒水石、沥青等分。为末。干掺,勿经水。(《积德堂方》)刀疮伤湿,溃烂不生肌:寒水石( )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敷。甚者,加龙骨一钱,孩儿茶一钱。(《积德堂方》)疮口不敛,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寒水石(烧赤,研)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之。
名红玉散。(《和剂局方》)口疮咽痛,上膈有热:寒水石( )三两,朱砂三钱半,脑子半字。为末,掺之。(《三因方》)【附录】玉火石 颂曰: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医用之。其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土人以当石膏用之。
龙石膏 《别录》曰:有名未用,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理石
(《本经》中品)【释名】肌石(《别录》)、立制石(《本经》)。
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之顺理而微硬有肌者,故曰理石、肌石。
弘景曰:《仙经》时须,呼为长理石。石胆,一名立制,此今又名立制,疑必相类。
【集解】《别录》曰: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生汉中山谷及庐山,采无时。
弘景曰:汉中属梁州,庐山属青州。今出宁州。俗用亦稀。
恭曰:此石夹两石间如石脉,打用之,或在土中重叠而生。皮黄赤,肉白,作斜理纹,全不似石膏。市人或刮削去皮,以代寒水石,并以当 石,并是假伪。今庐山亦无此物,见出襄州西泛水侧。
宗 曰:理石如长石。但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其非顺理而细者,为长石。疗体亦不相远。
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中之长纹细直如丝而明洁,色带微青者。唐人谓石膏为寒水石,长石为石膏,故苏恭言其不似石膏也。此石与软石膏一类二色,亦可通用,详石膏下。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甘,大寒。之才曰:滑石为之使,恶麻黄。
【主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本经》)。除营卫中去来大热结热,解烦毒,止消渴,及中风痿痹(《别录》)。
渍酒服,疗癖,令人肥悦(苏恭)。
【附录】白肌石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辛,无毒。主强筋骨,止渴不饥,阴热不足。
一名肌石,一名洞石。生广焦国卷山青石间。
时珍曰:按:此即理石也,其形、名、气味、主疗皆同。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长石
(《本经》中品)【释名】方石(《本经》)、直石(《别录》)、土石(《别录》)、硬石膏(《纲目》)。
【集解】《别录》曰:长石,理如马齿,方而润泽,玉色。生长子山谷及泰山、临淄,采无时。弘景曰:长子县属上党,临淄县属青州。俗方、《仙经》并无用此者。恭曰:此石状同石膏而浓大,纵理而长,纹似马齿。今均州辽 山有之,土人以为理石。颂曰:今惟潞州有之,如苏恭所说。按《本经》理石、长石二物,味效亦别。又云:理石似石膏,顺理而细。陶隐居言,亦呼为长理石。今灵宝丹用长理石为一物。医家相承用者,乃似石膏,与今潞州所出长石无异,而诸郡无复出理石者,医方亦不见单用,往往呼长石为长理石。
时珍曰:长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状似软石膏而块不扁,性坚硬洁白,有粗理,起齿棱,击之则片片横碎,光莹如云母、白石英,亦有墙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块尔。烧之亦不粉烂而易散,方解烧之亦然,但 声为异尔。昔人以此为石膏,以为方解,今人以此为寒水石,皆误矣。但与方解乃一类二种,故亦名方石,气味功力相同,通用无妨。唐宋诸方所用石膏,多是此石,昔医亦以取效,则亦可与石膏通用,但不可解肌发汗耳。
【气味】辛、苦,寒,无毒。
【主治】身热,胃中结气,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本经》)。止消渴,下气,除胁肋肺间邪气(《别录》)。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方解石
(《别录》下品)【释名】黄石。
志曰:敲破,块块方解,故以为名。
【集解】《别录》曰:方解石生方山,采无时。
弘景曰:《本经》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即此也。
恭曰:此物大体与石膏相似,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甚大者方尺,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今人以为石膏,用疗风去热虽同,而解肌发汗不及也。
志曰:今沙州大鸟山出者,佳。
颂曰:方解石,本草言生方山,陶隐居疑与长石为一物,苏恭云疗热不减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石膏也。其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为言,岂得功力顿异?如雌黄、雄黄亦有端然独处者,亦有附石生者,不闻别有名号,功力相异也。
时珍曰:方解石与硬石膏相似,皆光洁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为硬石膏;块块方棱者,为方解石,盖一类二种,亦可通用。唐宋诸方皆以此为石膏,今人又以为寒水石,虽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热之功,大抵不相远,惟解肌发汗不能如硬石膏为异尔。
【气味】苦、辛,大寒,无毒。
之才曰:恶巴豆。
【主治】胸中留热结气,黄胆,通血脉,去蛊毒(《别录》)。
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滑石
(《本经》上品)【释名】画石(《衍义》)、液石(《别录》)、 石(音辽)、脱石(音夺)、冷石(弘景)、番石(《别录》)、共石。
宗 曰:滑石,今谓之画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
时珍曰:滑石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表画家用刷纸代粉,最白腻。
,乃脂膏也,因以名县。脱乃肉无骨也。此物最滑腻,无硬者为良,故有诸名。
【集解】《别录》曰:滑石生赭阳山谷,及泰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无时。
弘景曰:滑石色正白,《仙经》用之为泥。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赭阳属南阳,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属司州荥阳。又有冷石,小青黄,并冷利,能熨油污衣物。恭曰:此石所在皆有。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
出掖县者,理粗质青有黑点;惟可为器,不可入药。齐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而滑腻则胜。
藏器曰:始安、掖县所出二石,形质既异,所用又殊。始安者软滑而白,宜入药;东莱者,硬涩而青,乃作器石也。
曰: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画石上有白腻纹者,真也。乌滑石似,画石上有青白腻纹,入用亦妙。绿滑石性寒有毒,不入药用。黄滑石似金颗颗圆,画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杀人。冷滑石青苍色,画石上作白腻纹,亦勿用之。
颂曰: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凡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城县出 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烹鱼食,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黑点,亦谓之斑石。二种皆可作器,甚精好。初出软柔,彼人就穴中制作,用力殊少也。本草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白色者,自南方来。或云沂州所出甚白佳,与本草所云泰山之阴相合,而彼土不取为药。今濠州所供青滑石,云性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大同小异。
又《张勃吴录地理志》及《大康地记》云:郁林州布山县马湖马岭山皆有虺,甚毒杀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着疮中,并以切齿立苏,一名切齿石。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疮,或云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尔。
时珍曰:滑石,广之桂林各邑及瑶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种,功皆相似。山东蓬莱县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医方有桂府滑石,与桂林者同称也。今人亦以刻图书,不甚坚牢。滑石之根,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黄子,为石脑芝。
【修治】 曰:凡用白滑石,先以刀刮净研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去牡丹皮,取滑石,以东流水淘过,晒干用。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曰:大寒。
之才曰:石苇为之使,恶曾青,制雄黄。
【主治】身热泄 ,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本经》)。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别录》)。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为要药(震亨)。
疗黄胆水肿香港脚,吐血衄血,金疮血出,诸疮肿毒(时珍)。
【发明】颂曰: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又与石苇同捣末,饮服刀圭,更快。又主石淋,发烦闷,取十二分研粉,分作两服,水调下。烦热定,即停后服。
权曰:滑石疗五淋,主产难,服其末。又末与丹参、蜜、猪脂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弹丸大,临产倍服,令胎滑易生,除烦热心躁。
元素曰:滑石气温味甘,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上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
好古曰:入足太阳经。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阿胶,同为滑剂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滓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故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时珍曰: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附方】旧六,新一十三。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惊恐悲怒,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兼解两感伤寒,百药酒食邪热毒。治五劳七伤,一切虚损,内伤阴痿,惊悸健忘,痫螈烦满,短气痰嗽,肌肉疼痛,腹胀闷痛,淋 涩痛,服石石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