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兜纳香

  (《海药》)【集解】 曰:案《广志》云:出西海剽国诸【气味】辛,平,无毒。藏器曰:甘,温。

  【主治】温中,除暴冷(藏器)。恶疮肿 ,止痛生肌,并入膏用。

  烧之,辟远近恶气。带之夜行,壮胆安神。与茅香、柳枝煎汤浴小儿,易长(李 )。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线香

  (《纲目》)【集解】时珍曰: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 、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 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 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 者,名龙挂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熏诸疮癣(时珍)。

  【附方】新一。

  杨梅毒疮:龙挂香、孩儿茶、皂角子各一钱,银朱二钱,为末,纸卷作捻,点灯置桶中,以鼻吸烟,一日三次,三日止。内服解毒药,疮即干。(《集简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藿香

  (宋《嘉 》)【校正】承曰:宜入草部。

  【释名】兜娄婆香。

  时珍曰:豆叶曰藿,其叶似之,故名。《楞严经》云:坛前以兜娄婆香煎水洗浴。即此。

  《法华经》谓之多摩罗跋香,《金光明经》谓之钵怛罗香,皆兜娄二字梵言也。涅 又谓之迦算香。

  【集解】禹锡曰:按《南州异物志》云: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叶似水苏,可着衣服中。嵇含《南方草木状》云:出交 、九真、武平、兴古诸地,吏民自种之,榛生,五、六月采,晒干乃芬香。

  颂曰:藿香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须黄色乃可收。《金楼子》及《俞益期笺》皆云:扶南国人言五香共是一木。

  其根是旃檀,节是沈香,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熏陆。故本草以五香共条,义亦出此。

  今南中藿香乃是草类,与嵇含所说正相符合。范晔《合香方》云:零藿虚燥。古人乃以合熏香,即此扶南之说,似涉欺罔也。

  时珍曰: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唐史》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是也。刘欣期《交州记》,言藿香似苏合香者,谓其气相似,非谓形状也。

  枝叶

  【气味】辛,微温,无毒。

  元素曰:辛、甘。又曰:甘、苦,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

  杲曰:可升可降,阳也。入手、足太阴经。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别录》)。脾胃吐逆为要药(苏颂)。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元素)。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口(好古)。

  【发明】杲曰: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呕逆,进饮食。好古曰:手、足太阴之药。

  故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 、四君子汤,则补脾也。

  【附方】新六。升降诸气:藿香一两,香附(炒)五两,为末,每以白汤点服一钱。(《经效济世方》)霍乱吐泻垂死者,服之回生。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百一选方》)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玄方》)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应验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零陵香

  (宋《开宝》)【释名】蕙草(《别录》)、香草(《开宝》)、时珍曰:古者烧香草以降神,故曰薰,曰蕙。薰者熏也,蕙者和也。《汉书》云:薰以香自烧,是矣。或云:古人祓除,以此草熏之,故谓之薰,亦通。范成《大虞衡志》言:零陵即今永州,不出此香。惟融、宜等州甚多,土人以编席荐,性暖宜人。谨按:零陵旧治在今全州。全乃湘水之源,多生此香,今人呼为广零陵香者,乃真薰草也。若永州、道州、武冈州,皆零陵属地也。今镇江、丹阳皆莳而刈之,以酒洒制货之,芬香更烈,谓之香草,与兰草同称。《楚辞》云: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则古人皆栽之矣。张揖《广雅》云:卤,薰也。其叶谓之蕙。而黄山谷言一干数花者为蕙。盖因不识兰草、蕙草,强以兰花为分别也。郑樵《修本草》,言兰即蕙,蕙即零陵香,亦是臆见,殊欠分明。但兰草、蕙草,乃一类二种耳。

  【集解】《别录》曰:薰草,一名蕙草,生下湿地,三月采阴干,脱节者良。又曰:蕙实,生鲁山平泽。

  弘景曰:《桐君药录》:薰草叶如麻,两两相对。《山海经》云:浮山有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气如蘼芜,名曰薰草,可以已疠。今俗人皆呼燕草状如茅而香者为薰草,人家颇种之者,非也。诗书家多用蕙,而竟不知是何草,尚其名而迷其实,皆此类也。

  藏器曰:薰草即是零陵香,薰乃蕙草根也。

  志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南越志》云:土人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也。《山海经》薰草即是此。

  颂曰:零陵香今湖岭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方,常以七月中旬开花至香,古云薰草是也。岭南人皆作窑灶,以火炭焙干,令黄色乃佳。江淮亦有土生者,亦可作香,但不及湖岭者,至枯槁香尤芬熏耳。古方但用薰草,不用零陵香。今合香家及面脂、澡豆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货之甚便。

  时珍曰:今惟吴人栽造,货之亦广。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薰草

  (《别录》中品)【气味】甘,平,无毒。权曰:苦,无毒。

  曰:辛,温,无毒。不宜多服,令人气喘。

  【主治】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别录》)。单用,治鼻中息肉,鼻 (甄权)。零陵香:主恶气疰心腹痛满,下气,令体香,和诸香作汤丸用,得酒良(《开宝》)。主风邪冲心,虚劳疳 。得升麻、细辛煎饮,治牙齿肿痛善(李 )。治血气腹胀,茎叶煎酒服(大明)。妇人浸油饰发,香无以加【发明】时珍曰:薰草芳馨,其气辛散上达,故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用之。脾胃喜芳香,芳香可以养鼻是也。多服作喘,为能耗散真气也。

  【附方】新十。

  伤寒下痢:蕙草汤:用蕙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服,日三服。(《范汪方》)伤寒狐惑,食肛者。蕙草、黄连各四两。 咀,以白酸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短剧方》)头风旋运,痰逆恶心懒食。真零陵香、霍香叶、莎草根(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下,日三服。(《本事方》)小儿鼻塞头热。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铫内慢火熬成膏,去滓,日摩背上三、四次。(《圣惠方》)头风白屑:零陵香、白芷等分,水煎汁,入鸡子白搅匀,敷数十次,终身不生。(《圣惠方》)。

  牙齿疼痛:零陵香梗叶煎水,含漱之。(《普济方》)风牙疳牙:零陵香(洗炙)、荜茇(炒)等分,为末掺之。(《普济方》)梦遗失精:薰草汤: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各二两,茯神、桂心、甘草(炙)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水八升,煮三升,分二服。(《外台秘要》)妇人断产:零陵香为末,酒服二钱。每服至一两,即一年绝孕。盖血闻香即散也。(《医林集要》)五色诸痢:返魂丹:用零陵香草去根,以盐酒浸半月,炒干。每两入广木香一钱半,为末。里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钱半,通了三、四次,用热米汤服一钱半,止痢。只忌生梨一味。(《集简方》)【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明目补中(《别录》)。

  根茎中涕

  【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别录》)。主五痔脱肛有虫(时珍。出《千金》)。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兰草

  (《本经》上品)【释名】 (音闲)、水香(《本经》)、香水兰(《开宝》)、女兰(《纲目》)、香草(《纲目》)、燕尾香(《开宝》)、大泽兰(《炮炙论》)、煎泽草(弘景)、兰泽草(《唐本》)、省头草(《纲目》)、都梁香(李当之)、孩儿菊(《纲目》)、千金草。

  志曰:叶似马兰,故名兰草。其叶有歧,俗呼燕尾香。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藏器曰: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盛弘之《荆州记》云:都梁有山,下时珍曰:都梁即今之武冈州也,又临淮盱眙县亦有都梁山,产此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陆玑《诗疏》言:郑俗,三月男女秉 于水际,以自祓除。盖兰以阑之, 以闲之,其义一也。《淮南子》云:男子种兰,美而不芳。则兰须女子种之,女兰之名,或因乎此。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则女兰、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唐瑶经验方》言:江南人家种之,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 ,故名省头草。其说正合煎泽之义。古人兰蕙皆称香草,如零陵香草、都梁香草。后人省之,通呼为香草尔。近世但知兰花,不知兰草。惟虚谷方回考订,极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其说可据。详下正误。

  【集解】《别录》曰:兰草生太吴池泽,四月、五月采。

  弘景曰:方药俗人并不识用。太吴应是吴国太伯所居,故呼太吴。今东间有煎泽草,名兰香,或者此也。李当之云:是今人所种都梁香草也。泽兰亦名都梁香。

  恭曰:兰即兰泽香草也。圆茎紫萼,八月花白。俗名兰香,煮以洗浴。生溪涧水旁,人间亦多种之,以饰庭池。陶所引煎泽草、都梁香者是也,而不能的识。

  保升曰:生下湿地,叶似泽兰,尖长有歧,花红白色而香。

  藏器曰:兰草、泽兰二物同名,陶不能知,苏亦浪别。兰草生泽畔,叶光润,阴小紫,五月、六月采阴干,即都梁香也。泽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茎方节紫,初采微辛,干之亦辛。苏云八月花白者,即泽兰也,以注兰草,殊误矣。

  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岐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 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三四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红白色,中有细子。雷 《炮炙论》所谓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泽兰也。《礼记》佩兰 ,《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西京杂记》载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者,皆此二兰也。今吴人莳之,呼为香草,夏月刈取,以酒油洒制,缠作把子,货为头泽佩带,与《别录》所出太吴之文正相符合。诸家不知二兰乃一物二种,但功用有气血之分,故无定指,惟寇氏、朱氏之误尤甚,故考证于下。或云家莳者为兰草,野生者为泽兰,亦通。

  【正误】寇宗 曰:兰草诸家之说异同,乃未的识,故无定论。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之,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幽谷。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

  朱震亨曰: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即今之栽置座右者。

  时珍曰:二氏所说,乃近世所谓兰花,非古之兰草也。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黄山谷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者,盖因不识兰草、蕙草,遂以兰花强生分别也。兰草与泽兰同类,故陆玑言:兰似泽兰,但广而长节。《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 ;应劭《风俗通》言: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贽薰,大夫贽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也。若夫兰花,有叶无枝,可玩而不可纫佩藉浴秉握膏焚。故朱子《离骚辨证》言: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古之兰似泽兰,而蕙即今之零陵香。今之似茅而花有两种者,不知何时误也?熊太古《冀越集》言:世俗之兰,生于深山穷谷,决非古时水泽之兰也。《遁斋闲览》言: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着《盗兰说》以讥之。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而嫩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名也。杨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甚详,云兰为医经上品之药,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寇氏《本草》亦溺于俗,反疑旧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误哉?今之兰,果可利水杀蛊而除痰癖乎?其种盛于闽,朱子乃闽人,岂不识其土产而反辨析如此?世俗至今犹以非兰为兰,何其惑之难解也?呜呼!观诸儒之明析如此,则寇、朱二氏之误可知,而医家用兰草者当不复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