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丹溪心法》)老小 癖,往来疼痛。香附、南星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三、三十丸。(《圣惠》) 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以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腰痛揩牙:香附子五两,生姜二两,取自然汁浸一宿,炒黄为末,入青盐二钱,擦牙数次血气刺痛:香附子(炒)一两,荔枝核(烧存性)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妇女人诸病:《瑞竹堂方》:四制香附丸:治妇人女子经候不调,兼诸病。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分:四两醇酒浸,四两醇醋浸,四两盐水浸,四两童子小便浸。春三、秋五、夏一、冬七日。淘洗净,晒干捣烂,微焙为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瘦人加泽兰、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法生堂方》:煮附济阴丸:治妇人月经不调,久成症积,一切风气。用香附子一斤(分作四分,以童溲、盐水、酒、醋各浸三日),艾叶一斤(浆水浸过,醋糊和作饼,晒干),晚蚕砂半斤(炒),莪术四两(酒浸),当归四两(酒浸)。各焙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日二。醋附丸:治妇人室女一切经候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心怔乏力,面色痿黄,头晕恶心,崩漏带下,便血,症瘕积聚,及妇人数堕胎,由气不升降,服此尤妙。香附子米醋浸半日,砂锅煮干,捣焙,石臼为末,醋糊为丸,醋汤下。《澹寮方》艾附丸:治同上。香附子一斤,熟艾四两(醋煮),当归(酒浸)二两,为末,如上丸服。妇人气盛血衰,变生诸症,头晕腹满,皆宜抑气散主之。香附子四两(炒),茯苓、甘草(炙)各一两,橘红二两,为末。

  每服二钱,沸汤下。(《济生方》)下血血崩,血如山崩,或五色漏带,并宜常服,滋血调气,乃妇人之仙药也。香附子去毛炒焦为末,极热酒服二钱立愈。昏迷甚者,三钱,米饮下。亦可加棕灰。(许学士《本事方》)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香附子、赤芍药等分,为末,盐一捻,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安胎顺气:铁罩散:香附子炒为末,浓煎紫苏汤服一二钱。一加砂仁。(《中藏经》)妊娠恶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二香散:用香附子一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调下。(《圣惠方》)临产顺胎:九月、十月服此,永无惊恐。福胎饮:用香附子四两,缩砂仁(炒)三两,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朱氏集验方》)产后狂言,血晕,烦渴不止。

  生香附子去毛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服。(同上)气郁吐血:丹溪:用童子小便调香附末二钱服。《澹寮方》:治吐血不止。莎草根一两,白茯苓半两,为末。每服二钱,陈粟米饮下。

  肺破咯血:香附末一钱。米饮下,日二服。(《百一选方》)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指迷方》)小便血淋,痛不可忍。香附子、陈皮、赤茯苓等分水煎服。(《十便良方》)诸般下血:香附,童子小便浸一日,捣碎,米醋拌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直指方》:用香附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黄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日二服。戴原礼云:只以香附子末二钱,入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效尤速也。

  老小脱肛: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洗。(《三因偏正头风:香附子(炒)一斤,乌头(炒)一两,甘草二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葱茶嚼下。(《本事方》)气郁头痛:《澹寮方》:用香附子(炒)四两,川芎 二两。为末。每服二钱,腊茶清调下头风睛痛:方同妊娠恶阻。

  女人头痛:香附子末,茶服三钱,日三五服。(《经验良方》)肝虚睛痛,冷泪羞明。补肝散: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茶清下。

  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二钱。忌铁器。(《卫生易简方》)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蔡邦度知府常用,有效。(《经验良方》)诸般牙痛:香附、艾叶煎汤漱之,仍以香附末擦之,去涎。(《普济方》)牢牙去风,益气乌髭,治牙疼牙宣,乃铁瓮先生妙方也。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为末,日擦。(《济生方》)消渴累年不愈。莎草根一两,白茯苓半两,为末。每陈粟米饮服三钱,日二。

  痈疽疮疡:曾孚先云:凡痈疽疮疡,皆因气滞血凝而致,宜服诸香药,引气通血。常器之云:凡气血闻香即行,闻臭即逆。疮疡皆由气涩而血聚,最忌臭秽不洁,触之毒必引蔓。

  陈正节公云:大凡疽疾,多因怒气而得,但服香附子药,进食宽气,大有效也。独胜散:用香附子去毛,以生姜汁腌一宿,焙干碾为细末,无时以白汤服二钱。如疮初作,以此代茶。

  疮溃后,亦宜服之。或只以《局方》小乌沉汤,少用甘草,愈后服至半年,尤妙。(陈自明《外科精要》)蜈蚣咬伤:嚼香附涂之,立效。(《袖珍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瑞香

  (《纲目》)【集解】时珍曰:南方州郡山中有之。枝干婆娑,柔条浓叶,四时青茂。冬春之交,开花成簇,长三四分,如丁香状,有黄、白、紫三色。《格古论》云:瑞香高者三四尺,有数种:有枇杷叶者,杨梅叶者,柯叶者,球子者,挛枝者。惟挛枝者花紫香烈,枇杷叶者结子。

  其始出于庐山,宋时人家栽之,始著名。挛枝者其节挛曲,如断折之状也。其根绵软而香。

  根

  【气味】甘、咸,无毒。

  【主治】急喉风,用白花者研水灌之(时珍。出《医学集成》)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茉莉

  (《纲目》)【释名】柰花。

  时珍曰:稽含《草木状》作末利,《洛阳名园记》作抹厉,《佛经》作抹利,《王龟龄集》作没利,《洪迈集》作末丽。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韦君呼为狎客,张敏叔呼为远客。杨慎《丹铅录》云:《晋书》都人簪柰花,即今末利花也。

  【集解】时珍曰:茉莉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其性畏寒,不宜中土。弱茎繁枝,绿叶团尖。初夏开小白花,重瓣无蕊,秋尽乃止,不结实。有千叶者,红色者,蔓生者。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女人穿为首饰,或合面脂。亦可熏茶,或蒸取液以代蔷薇水。又有似茉莉而瓣大,其香清绝者,谓之狗牙,亦名雪瓣,海南有之。素馨、指甲,皆其类也,并附于下。

  花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亦入茗汤(时珍)。

  根

  【气味】热,有毒。

  【主治】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也(汪机)。

  【附录】素馨 时珍曰:素馨亦自西域移来,谓之耶悉茗花,即《酉阳杂俎》所载野悉蜜花也。枝干袅娜,叶似茉莉而小。其花细瘦四瓣,有黄、白二色。采花压油泽头,甚香滑也。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郁金香

  (宋《开宝》)【校正】禹锡曰:陈氏言郁是草英,不当附于木部。今移入此。

  【释名】郁金(《御览》)、红蓝花(《纲目》)、紫述香(《纲目》)、草麝香、茶矩摩(佛书)。

  颂曰:许慎《说文解字》云:郁,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郁鬯乃百草之英,合而酿酒以降神,乃远方郁人所贡,故谓之郁。郁,今郁林郡也。

  时珍曰:汉郁林郡,即今广西、贵州、浔、柳、邕、宾诸州之地。《一统志》惟载柳州罗城县出郁金香,即此也。《金光明经》谓之茶矩摩香。此乃郁金花香,与今时所用郁金根,名同物异。《唐慎微本草》收此入彼下,误矣。按赵古则《六书本义》:鬯字,象米在器中,以匕 之之意。郁字从臼,奉缶置于几上,鬯有 饰,五体之意。俗作郁。则郁乃取花筑酒之意,非指地言,地乃因此草得名耳。

  【集解】藏器曰:郁金香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时珍曰:按郑玄云:郁草似兰。杨孚《南州异物志》云:郁金出 宾,国人种之,先以供佛,数日萎,然后取之。色正黄,与芙蓉花裹嫩莲者相似,可以香酒。又《唐书》云:太宗时,伽毗国献郁金香,叶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似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花而不实,欲种者取根。二说皆同,但花色不同,种或不一也。《古乐府》云:中有郁金苏合香者,是此郁金也。晋左贵嫔有《郁金颂》云:伊芳有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

  芳香酷烈,悦目怡心。明德惟馨,淑人是钦。

  【气味】苦,温,无毒。藏器曰:平。

  【主治】蛊野诸毒,心腹间恶气鬼疰,鸦鹘等一切臭。入诸香药用(藏器)。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茅香

  (宋《开宝》)【校正】并入宋《图经》香麻。

  【释名】 尸罗(《金光明经》)、香麻。

  时珍曰:苏颂《图经》复出香麻一条,云出福州,煎汤浴风甚良,此即香茅也,闽人呼茅如麻故尔。今并为一。

  【集解】志曰:茅香生剑南道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色,即非白茅香也。

  颂曰:今陕西、河东、汴东州郡亦有之,辽、泽州充贡。三月生苗,似大麦。五月开白花,亦有黄花者。有结实者,有无实者。并正月、二月采根,五月采花,八月采苗。

  宗 曰:茅香根如茅,但明洁而长。可作浴汤,同 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时珍曰:茅香凡有二:此是一种香茅也;其白茅香,别是南番一种香草。《唐慎微本草》不知此义,乃以白

  花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中恶,温胃止呕吐,疗心腹冷痛(《开宝》)。

  【附方】:新一。

  冷劳久病:茅香花、艾叶四两,烧存性,研末,粟米饭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枣汤下,立效。(《圣济总录》)

  苗、叶

  【主治】作浴汤,辟邪气,令人身香(《开宝》)。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白茅香

  (《拾遗》)【集解】藏器曰:白茅香生安南,如茅根,道家用作浴汤。

  曰:《广志》云:生广南山谷,合诸名香甚奇妙,尤胜舶上来者。

  时珍曰:此乃南海白茅香,亦今排香之类,非近道之白茅及北土茅香花也。

  根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恶气,令人身香。煮汤服,治腹内冷痛(藏器)。小儿遍身疮 ,合桃叶煎汤浴之(李 )。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排草香

  (《纲目》)【集解】时珍曰:排草香出交趾,今岭南亦或莳之。草根也,白色,状如细柳根,人多伪杂之。案:范成大《桂海志》云:排草香状如白茅香,芬烈如麝香。人亦用以合香,诸香无及之者。又有麝香木,出古城,乃老朽树心节,气颇类麝。

  根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辟臭,去邪恶气(时珍)。

  【附录】瓶香 曰:案陈藏器云: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其味寒无毒。主鬼魅邪精,天行时气,并宜烧之。水煮,洗水肿浮气。与生姜、芥子煎汤,浴风疟甚效。

  耕香

  藏器曰:生乌浒国,茎生细叶,味辛温无毒,主鬼气,调中去臭。

  时珍曰:二香皆草状,恐亦排草之类也,故附之。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迷迭香

  (《拾遗》)【集解】藏器曰:《广志》云:出西海。《魏略》云:出大秦国。

  时珍曰:魏文帝时,自西域移植庭中,同曹植等各有赋。大意其草修干柔茎,细枝弱根。

  繁花结实,严霜弗凋。收采幽杀,摘去枝叶。入袋佩之,芳香甚烈。与今之排香同气。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鬼(藏器)。

  曰:性平不温。合羌活为丸,烧之,辟蚊蚋。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车香

  (《拾遗》)【集解】藏器曰:《广志》云: 车香生徐州,高数尺,黄叶白花。《尔雅》: 车,乞舆。郭璞云:香草也。

  曰:生海南山谷。《齐民要术》云:凡诸树木虫蛀者。煎此香冷淋之,即辟也。

  时珍曰:《楚词》:畦留夷与 车。则昔人常栽莳之,与今兰香、零陵相类也。

  【气味】辛,温,无毒。 曰:微寒。

  【主治】鬼气,去臭,及虫鱼蛀蠹(藏器)。治霍乱,辟恶气,熏衣佳( )。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艾纳香

  (宋《开宝》)【集解】志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

  禹锡曰:案《古乐府》云: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 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是也。

  【气味】甘,温、平,无毒。

  【主治】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志)。伤寒五泄,心腹注气,止肠鸣,下寸白,烧之辟瘟疫,合蜂窠浴香港脚良( )。治癣辟蛇(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