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叶
【修治】见泽兰下。
【气味】辛,平,无毒。杲曰:甘、寒。
【主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本经》)。除胸中痰癖(《别录》)。生血,调气,养营(雷 )。其气清香,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胆瘅(李杲)。煮水,浴风病(马志)。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时珍)。主恶气,香泽可作膏涂发(藏器)。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云:辛能发散故也。李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详见泽兰下。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襦襟解,微闻香泽者是也。崔实《四时月令》作香泽法:用清油浸兰香、藿香、鸡舌香、苜蓿叶四种,以新绵裹,浸胡麻油,和猪脂纳铜铛中,沸定,下少许青蒿,以绵幂瓶,铛嘴泻出,瓶收用之。
【附方】新一。
食牛马毒杀人者。省头草(连根叶),煎水服,即消。(《唐瑶经验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泽兰
(《本经》中品)【校正】并入《嘉 》地笋。
【释名】水香(《吴普》)、都梁香(弘景)、虎兰(《本经》)、虎蒲(《别录》)、龙枣(《本经》)、孩儿菊(《纲目》)、风药(《纲目》),根名地笋(《嘉 》)。弘景曰:生于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时珍曰:此草亦可为香泽,不独指其生泽旁也。齐安人呼为风药,《吴普本草》一名水香,陶氏云亦名都梁,今俗通呼为孩儿菊,则其与兰草为一物二种,尤可证矣。其根可食,故曰地笋。
【集解】《别录》曰:泽兰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三日采,阴干。普曰: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苗,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及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
既云泽兰,则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恭曰:泽兰茎方节紫,叶似兰草而不甚香,今京下用者是也。陶说乃是兰草,茎圆紫萼白花,殊非泽兰也。颂曰: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
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
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阴小紫,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尔。 曰:凡使须别雌雄。大泽兰茎叶皆圆,根青黄,能生血调气;与荣合小泽兰迥别,叶上斑,根头尖,能破血,通久积。
宗 曰:泽兰出土,便分枝梗,叶皆如菊,但尖长尔。吴普言叶似兰,误矣。今兰叶如麦门冬,殊不相似。
时珍曰:吴普所说,乃真泽兰也。雷 所说,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此泽兰也。寇宗所说泽兰则是,而破吴普之说则非,盖由误认兰花为兰草也。详见兰草正误下。
叶
【修治】 曰:凡用大、小泽兰,细锉,以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气味】苦,微温,无毒。《别录》曰:甘。普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当之:小温。权曰:苦、辛。
之才曰:防己为之使。
【主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本经》)。产后金疮内塞(《别录》)。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血沥腰痛(甄权)。产前产后百病,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通小肠,长肌肉,消扑损瘀血,治鼻血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大明)。
【发明】颂曰:泽兰,妇人方中最为急用。古人治妇人泽兰丸甚多。
时珍曰: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消症瘕,而为妇人要药。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雷言: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正合二兰主治。大泽兰之为兰草,尤可凭据。血生于气,故曰调气生血也。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泽兰、白芷之气,芳香通乎肺也。
【附方】旧一,新四。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汤下。(张文仲《备急方》)疮肿初起:泽兰,捣封之,良。(《集简方》)损伤瘀肿:方同上。
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即安。(《集简方》)
地笋
(宋《嘉 》)【气味】甘、辛,温,无毒。
【主治】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藏器)。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产妇可作蔬菜食,佳(大明)。
子
【主治】妇人三十六疾(《千金方》承泽丸中用之)。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马兰
(《日华》)【释名】紫菊。
时珍曰: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
【集解】藏器曰: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楚词》以恶草喻恶人,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时珍曰:马兰,湖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香尔。南人多采 晒干,为蔬及馒馅。入夏高二三尺,开紫花,花罢有细子。《楚辞》无马兰之名,陈氏指为恶草,何据?
根、叶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蛊毒。生捣,涂蛇咬(大明)。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发明】时珍曰:马兰辛平,能入阳明血分,故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饮日日服之。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医学集成》云:治痔用马兰根,捣敷片时,看肉平即去之。稍迟,恐肉反出也。
【附方】新六。
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少糖亦可。(《圣济总录》)绞肠沙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立安。(《寿域神方》)打伤出血:竹节草即马兰,同旱莲草、松香、皂子叶(即柜子叶,冬用皮)。为末。搽入刀口。(《摘玄方》)喉痹口紧:用地白根即马兰根,或叶捣汁,入米醋少许,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开。(孙一松《试效方》)水肿尿涩: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酒、水各一钟,煎一钟,食前温服以利小水,四五日愈。(杨起《简便方》)缠蛇丹毒:马兰、甘草擂醋搽之。(《济急方》)【附录】麻伯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酸、无毒。主益气出汗。一名君莒,一名衍草,一名道止,一名自死。生平陵,如兰,叶黑浓白裹茎,实赤黑。九月采根。相乌又曰:味苦。
主阴痿。一名乌葵。如兰香,赤茎,生山阳,五月十五日采,阴干。天雄草又曰:味甘,温,无毒。主益气阴痿。生山泽中,状如兰,实如大豆,赤色。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益奶草
(《拾遗》)藏器曰:味苦,平,无毒。主五痔脱肛,止血。炙令香,浸酒服。生永嘉山谷,叶如泽兰,茎赤,高二、三尺也。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香薷
(音柔。《别录》中品)【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香柔(《食疗》)、香茸(同上)、香菜(《千金》)、蜜蜂草(《纲目》)。
时珍曰:薷,本作 。《玉篇》云: 菜苏之类,是也。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
草初生曰茸,孟诜《食疗》作香戎者,非是。俗呼蜜蜂草,象其花房也。
【集解】弘景曰:家家有此,作菜生食。十月中取干之。
颂曰:所在皆种,但北土差少,似白苏而叶更细,寿春及新安皆有之。彼间又有一种石香,生石上,茎叶更细,色黄而辛香弥甚,用之尤佳。吴人以为茵陈用之。
宗 曰:香薷生山野间,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之,汴、洛作圃种之,暑月亦作菜蔬。叶如茵陈,花茸紫,连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气。
时珍曰: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叶者为良,而细叶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茎,尖叶有刻缺,颇似黄荆叶而小,九月开紫花成穗。有细子细叶者,仅高数寸,叶如落帚叶,即石香薷也。
【修治】 曰:凡采得去根留叶,锉曝干,勿令犯火。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时【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别录》)。去热风,猝转筋者。煮为末水服,止鼻衄(孟诜)。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大明)。春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汪颖)。主香港脚寒【发明】弘景曰:霍乱煮饮无不瘥者,作煎除水肿尤良。
颂曰:霍乱转筋者,单煮服之。若四肢烦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煮服。
震亨曰:香薷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以大叶者浓煎丸服。肺得之,清化行而热自降也。
时珍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前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一士妻自腰以下 肿,面目亦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少,服药罔效。时珍诊其脉沉而大,沉主水,大主虚,乃病后冒风所致,是名风水也。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一服喘定十之五。
再以胃苓汤吞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长,肿消十之七,调理数日全安。益见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附方】旧四,新六。
一切伤暑:《和剂局方》香薷饮:治暑月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真邪相干,便致吐利,或发热头痛体痛,或心腹痛,或转筋,或干呕,或四肢逆冷,或烦闷欲死,并主之。用香薷一斤,浓朴(姜汁炙)、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酒半盏,煎一盏,水中沉冷,连进二服立效。《活人书》水病洪肿:胡洽居士香薷煎: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釜中,以水淹过三寸,煮使气力都尽,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日渐增之,以小便利则愈。(苏颂《图经本草》)通身水肿:深师薷术丸:治暴水风水气水,通身皆肿,服至小便利为效。用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极烂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日五、夜一服。(《外台秘要》)四时伤寒,不正之气。用水香薷为末,热酒调服一、二钱,取汗。
(《卫生易简方》)心烦胁痛,连胸欲死者。香薷捣汁一二升服。(《肘后》)鼻衄不止:香薷研末,水服一钱。(《圣济总录》)舌上出血如钻孔者。香薷煎汁服一升,日三服(《肘后方》)。
口中臭气:香薷一把,煎汁含之。(《千金方》)小儿发迟:陈香薷二两,水一盏,煎汁三分,入猪脂半两,和匀,日日涂之。(《永类钤方》)白秃惨痛:即上方入胡粉,和涂之。(《子母秘录》)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石香
(宋《开宝》附)【释名】石苏。
【集解】志曰:石香 ,生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诸处,生山岩石缝中。二月、八月采,苗茎花实俱可用。
宗 曰:处处有之,但山中临水附崖处或有之,不必山岩石缝也。九月、十月尚有花时珍曰:香薷、石香薷,一物也,但随所生而名尔。生平地者,叶大;崖石者叶细,可通用之。
【气味】辛香,温,无毒。
【主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开宝》)。功比香薷更胜(萧炳)。制硫黄(时珍)。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爵床
(《本经》中品)【释名】爵麻(《吴普》)、香苏(《别录》)、赤眼老母草(《唐本》)。
时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吴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集解】别录曰:爵床生汉中川谷及田野。恭曰:此草生平泽熟田近道旁,似香 ,叶长而大,或如荏且细,俗名赤眼老母草。时珍曰:原野甚多。方茎对节,与大叶香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