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发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

  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然血虚寒人禁之。古人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震亨曰: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

  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后重者不炒。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补气,白治血,欠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以此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

  【附方】旧六,新一十。

  服食法:颂曰:安期生服炼芍药法云:芍药有二种: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其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凡采得,净洗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以麦饮或酒服三钱匕,日三。服满三百日,可以登岭绝谷不饥。(《图经本草》)腹中虚痛: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洁古用药法象》)风毒骨痛在髓中。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香港脚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事林广记》)消渴引饮: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 之患此九年,服药止而复作。苏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陈日华《经验方》)小便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服。(《博济方》)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衄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古今录验》)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为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圣惠方》)经水不止: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熊氏补遗》)血崩带下:赤芍药、香附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一捻,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二服。十服见效,名如神散。(《良方》)赤白带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药三两,并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广济方》:只用芍药炒黑,研末,酒服之。(《贞元广利方》)金疮血出:白芍药一两。熬黄为末。酒或米饮服二钱,渐加之。仍以末敷疮上即止,良验。(《广利方》)痘疮胀痛:白芍药为末,酒服半钱匕。(《痘疹方》)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圣济总录》)鱼骨哽咽:白芍药嚼细咽汁。(《事林广记》)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牡丹

  (《本经》中品)【释名】鼠姑(《本经》)、鹿韭(《本经》)、百两金(《唐本》)、木芍药(《纲目》)、花王。时珍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欧阳修《花谱》所载,凡三十余种。其名或以地,或以人,或以色,或以异,详见本书。

  【集解】《别录》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

  恭曰: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于此,别有臊气也。

  炳曰:今出合州者佳,和州、宣州者并良。白者补,赤者利。

  大明曰:此便是牡丹花根也。巴、蜀、渝、合州者上,海盐者次之。

  颂曰: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瓣止五六叶尔。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长五七寸,大如笔管。近世人多贵重,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此,绝无力也。

  宗 曰:牡丹花亦有绯者、深碧色者。惟山中单叶花红者,根皮入药为佳。市人或以枝梗皮充之,尤谬。

  时珍曰: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

  《花谱》载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与荆棘无异,土人取以为薪,其根入药尤妙。

  凡栽花者,根下着白蔹末辟虫,穴中点硫黄杀蠹,以乌贼骨针其树必枯,此物性,亦不可不知也。

  根皮

  【修治】 曰:凡采得根晒干,以铜刀劈破去骨,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微寒。普曰:神农、岐伯:辛。雷公、桐君:苦,无毒。黄帝:苦,有毒。

  好古曰: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手厥阴、足少阴经。

  之才: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大明曰:忌蒜、胡荽,伏砒。

  【主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本经》)。

  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癞疾(《别录》)。久服轻身益寿(吴普)。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甄权)。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大明)。治神志不足,无汗之骨蒸,衄血吐血(元素)。

  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发明】元素曰: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也;花为阴,成实也。

  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四物汤加之,治妇人骨蒸。又曰:牡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故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之,治神志不足也。又能治肠胃积血,及吐血、衄血,必用之药,故犀角地黄汤用之。

  杲曰: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

  时珍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

  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此乃千载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附方】旧三,新三。

  疝偏坠,气胀不能动者。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酒服二钱,甚效。(《千金方》)辨疑》)伤损瘀血: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枚(熬过同捣末。)每旦温酒服方寸匕,血当化为水下。(《贞元广利方》)金方》)解中蛊毒:牡丹根捣末,服一钱匕,日三服。(《外台秘要》)【附录】鼠姑《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咳逆上气,寒热鼠 ,恶疮邪气。一名,生丹水。弘景曰:今人不识,而牡丹一名鼠姑,鼠妇亦名鼠姑,未知孰是?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木香

  (《本经》上品)【释名】蜜香(《别录》)、青木香(弘景)时珍曰: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缘沉香中有蜜香,遂讹此为木香尔。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今人又呼一种蔷薇为木香,愈乱真矣。《三洞珠囊》云: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烧之能上彻九天也。古方治痈疽有五香连翘汤,内用青木香。《古乐府》云:氍毹 五木香,皆指此也。颂曰:《修养书》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徐锴注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多以为浴是矣。

  《金光明经》谓之矩琵佗香。

  弘景曰: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多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出大秦国。今皆以合香,不入药用。

  恭曰: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结实黄黑,所在亦有之,功用极多。陶云不入药用,非也。

  权曰:《南州异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也。

  颂曰:今惟广州舶上来,他无所出。根窠大类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亦有叶如山药而根大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为良。江淮间亦有此种,名土青木香,不堪药用。《蜀本草》言:孟昶苑中亦尝种之,云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亦是土木香种也。

  曰:其香是芦蔓根条,左盘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宗 曰: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二、三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即香也。生嚼极辛香,尤行气。

  承曰:木香今多从外国来,陶说为是。苏颂《图经》所载广州者,乃是木类。又载滁州、海州者,乃是马兜铃根。治疗冷热,殊不相似,皆误图耳。

  时珍曰:木香,南方诸地皆有。《一统志》云:叶类丝瓜,冬月取根,晒干。

  根

  【修治】时珍曰: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气味】辛,温,无毒。

  元素曰:气热,味辛、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

  杲曰:苦、甘、辛,微温,降也,阴也。

  好古曰:辛、苦,热,味浓于气,阴中阳也。

  【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本经》)。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气劣气不足,肌中偏寒,引药之精(《别录》)。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大明)。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壅气上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甄权)。散滞气,调诸气,和胃气,泄肺气(元素)。行肝经气。煨熟,实大肠(震亨)。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主脬渗小便秘(好古)。

  【发明】弘景曰:青木香,大秦国人以疗毒肿、消恶气有验。今惟制蛀虫丸用之。常以煮汁沐浴大佳。

  宗 曰:木香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

  元素曰:木香除肺中滞气,若治中、下二焦气结滞,及不转运,须用槟榔为使。

  震亨曰:调气用木香,其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不达者宜之。若阴火冲上者,则反助火邪,当用黄柏、知母,而少以木香佐之。

  好古曰:本草云: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 癖症块,破也。其不同如此。洁古张氏机曰:与补药为佐则补,与泄药为君则泄也。

  时珍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气 郁,皆属于肺,故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权曰:《隋书》言:樊子盖为武威太守,车驾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之邪。

  颂曰:《续传信方》着张仲景青木香丸,主阳衰诸不足。用昆仑青木香、六路诃子皮各二十两。捣筛,糖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尤速。郑驸马去沙糖用白蜜,加羚羊角十二两。用药不类古方,而云仲景,不知何从而得也?【附方】旧二,新一十八。

  中气不省,闭目不语,如中风状。南木香为末,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痰盛者,加竹沥、姜汁。(《济生方》)气胀懒食:即青木香丸,见发明下。热者牛乳下,冷者酒下。(《圣惠方》)心气刺痛:青木香一两,皂角(炙)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汤服五十丸,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