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摄生方》)内钓腹痛:木香、乳香、没药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儿方》)小肠疝气:青木香四两,酒三斤。煮过,每日饮三次。(孙天仁《集效方》)气滞腰痛:青木香、乳香各二钱。酒浸,饭上蒸,均以酒调服。(《圣惠方》)耳猝聋闭:昆仑真青木香一两(切)。以苦酒浸一夜,入胡麻油一合,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绵滤去滓,日滴三、四次,以愈为度。(《外台秘要》)耳内作痛:木香末,以葱黄染鹅脂,蘸末深纳入耳中。(《圣济录》)霍乱转筋腹痛。木香末一钱,木瓜汁一盏。入热酒调服。(《圣济总录》)一切下痢,不拘丈夫妇人小儿。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二味用水半升同煎干,去黄连,薄切木香,焙干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汤下,二服陈米饮下,三服甘草汤下。此乃李景纯所传。有一妇人久痢将死,梦中观音授此方,服之而愈也。(孙兆《秘宝方》)香连丸方:方见黄连下。

  肠风下血:木香、黄连等分为末,入肥猪大肠内,两头扎定,煮极烂,去药食肠。或连药捣为丸服。(刘松石《保寿堂方》)小便混浊如精状。木香、没药、当归等分,为末,以刺棘心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食前盐汤下三十丸。(《小儿阴肿:小儿阳明经风热湿气相搏,阴茎无故肿,或痛缩,宜宽此一经自愈。广木香、枳壳(麸炒)二钱半,炙甘草二钱。水煎服。(曾氏《小儿方》)小儿天行壮热头痛。木香六分,白檀香三分,为末,清水和服。仍温水调涂囟顶上取瘥。(《圣惠方》)天行发斑赤黑色。

  青木香二两。水二升,煮一升服。(《外台秘要》)一切痈疽:疮疖、疳 恶疮、下疰 疮溃后,外伤风寒,恶汁臭败不敛,并主之。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频涂之,取效。(《和剂局方》)恶蛇虺伤: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效不可述。(《袖珍方》)腋臭阴湿:凡腋下、阴下湿臭,或作疮。青木香以好醋浸,夹于腋下、阴下。为末敷之。

  (《外台秘要》)牙齿疼痛:青木香末,入麝香少许,揩牙,盐汤漱之。(《圣济录》)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甘松香

  (宋《开宝》)【释名】苦弥哆(音扯)。

  时珍曰: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金光明经》谓之苦弥哆。

  【集解】志曰:《广志》云:甘松出姑臧、凉州诸山,细叶,引蔓丛生,可合诸香及衣。

  颂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汤浴令人身香。

  根

  【气味】甘,温,无毒。好古曰:平。

  【主治】恶气,猝心腹痛满,下气(《开宝》)。黑皮 ,风疳齿 ,野鸡痔。得白芷、附子良(藏器)。理元气,去气郁(好古)。香港脚膝浮,煎汤淋洗(时珍)。

  【发明】时珍曰: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杜宝《拾遗录》云:寿禅师妙医术,作五香饮。更加别药,止渴兼补益最妙。一、沉香饮;二、丁香饮;三、檀香饮;四、泽兰饮;五、甘松饮也。

  【附方】新四。

  劳瘵熏法:甘松六两,玄参一斤。为末。每日焚之。(《奇效方》)风疳虫牙,蚀肉至尽。

  甘松、腻粉各二钱半,芦荟半两,猪肾一对(切,炙)。为末。夜漱口后贴之,有涎吐出。(《圣济总录》)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神效。(《经效济世方》)面 风疮:香附子、甘松各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山柰

  (《纲目》)【释名】山辣(《纲目》)、三柰。

  时珍曰: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如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

  【集解】时珍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曝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柰只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按此说颇似山柰,故附之。

  根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入合诸香用(时珍)。

  【附方】新六。

  一切牙痛:三柰子一钱(面包煨熟),入麝香二字。为末。随左右 一字入鼻内,口含温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字散。(《普济方》)风虫牙痛:《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卷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痛即止。《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穣),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 红,取研,日用擦牙漱去。

  面上雀斑:三柰子、鹰粪、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匀,以乳汁调之,夜涂旦洗去。

  醒头去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水云录》)心腹冷痛:三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集简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廉姜

  (《拾遗》)【释名】姜汇(《纲目》)、蔟 (音族绥)。

  【集解】弘景曰:杜若苗似廉姜。

  藏器曰:廉姜似姜,生岭南、剑南,人多食之。

  时珍曰:按《异物志》云:生沙石中,似姜,大如螺,气猛近于臭。南人以为齑。其法削皮,以黑梅及盐汁渍之,乃成也。又郑樵云:廉姜似山姜而根大。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胃中冷,吐水,不下食(藏器)。温中下气,消食益智(时珍)。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杜若

  (《本经》上品)【校正】并入《图经》外类山姜。

  【释名】杜衡(《本经》)、杜莲(《别录》)子姜( 音爪。《药性论》)、颂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古方或用,今人罕使,故少有识者。

  【集解】《别录》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似姜而有纹理,根似高良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复根,殆欲相乱,叶小异尔。《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阴地,苗似廉姜,根似高良姜,全少辛味。陶云,似旋复根者,即真杜若也。

  保升曰: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岭南、硖州者甚好。《范子计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汉中,大者颂曰:卫州一种山姜,茎叶如姜,开紫花,不结子,八月采根入药。

  时珍曰: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甄权注豆蔻所谓 子姜,苏颂《图经》外类所谓山姜,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唐时峡州贡之。

  【修治】 曰: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采得根,以刀刮去黄赤皮,细锉,用三重绢袋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根

  【气味】辛,微温,无毒。

  之才曰: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苏颂曰:山姜:辛,平,有小毒。

  【主治】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本经》)。治眩倒目 ,止痛,除口臭气(《别录》)。山姜:去皮间风热,可作炸汤。又主暴冷,及胃中逆冷,霍乱腹痛【发明】时珍曰: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山姜

  (《拾遗》)【释名】美草。

  弘景曰:东人呼为山姜,南人呼为美草。

  时珍曰:与杜若之山姜,名同物异也。

  【集解】藏器曰: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南人食之。又有 子姜,黄色而紧,辛辣,破血气殊强于此姜。

  颂曰: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闽广皆有之。刘恂《岭表录异》云: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以盐水淹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色,辛香可爱,用为 ,无以加矣。又以盐杀治曝干者,煎汤服之,极除冷气,甚佳。

  时珍曰: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根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谷止饥(弘景)。去恶气,温中,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藏器)。

  花及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调中下气,破冷气作痛,止霍乱,消食,杀酒毒(大明)。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高良姜

  (《别录》中品)【校正】并入《开宝本草》红豆蔻。

  【释名】蛮姜(《纲目》),子名红豆蔻。

  时珍曰: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集解】弘景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采根。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恭曰:出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人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亦非也。

  颂曰: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花。

  曰:红豆蔻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其叶如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微带红色。嫩者入盐,累累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无他要使也。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始发,初开花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时珍曰: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根

  【气味】辛,大温,无毒。志曰:辛、苦,大热,无毒。

  张元素曰:辛,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别录》)。下气益声,好颜色。煮饮服之,止痢(藏器)。治风破气,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甄权)。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大明)。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为末,煎饮(苏颂)。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时珍)。

  【发明】杨士瀛曰: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时珍曰:《十全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姜,细锉微炒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太祖高皇帝御制周颠仙碑文,亦载其有验云。又秽迹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以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以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病因寒得,用姜末二钱,附末一钱;因怒得,用附末二钱,姜末一钱;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韩飞霞《医通》书亦称其功云。

  【附方】旧三,新十。

  霍乱吐利:火炙高良姜令焦香。每用五两,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亦治腹痛中恶。(《外台》)霍乱腹痛:高良姜一两(锉)。以水三大盏,煎二盏半,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

  便止。(《圣惠方》)霍乱呕甚不止。用高良姜(生锉)二钱,大枣一枚。水煎冷服,立定。

  名冰壶汤。(《普济方》)香港脚欲吐:苏恭曰:凡患香港脚人,每旦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若饥,可食豉粥。

  若觉不消,欲致霍乱者。即以高良姜一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尽,即消。若猝无者,以母姜一两代之,清酒煎服。虽不及高良姜,亦甚效也。

  心脾冷痛:高良姜丸: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作四分:一两用陈廪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用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用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用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同姜再炒)。为末,以浸茱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姜汤下五十丸。《永类钤方》:用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大治心脾疼及一切冷物所伤。用高良姜、干姜等分。

  炮研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食后橘皮汤下十五丸。妊妇勿服。(《和剂局方》)脾虚寒疟,寒多热少,饮食不思。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为末。每服五钱,用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时热酒调服。以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吴开内翰,政和丁酉居全椒县,岁疟大作,用此救人以百计。张大亨病此,甚欲致仕,亦服之愈。大抵寒发于胆,用猪胆引二姜入胆,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热,阴阳相制,所以作效也。一方:只用二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甲(炮)三钱。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下。(《朱氏集验方》)妊妇疟疾:先因伤寒变成者。用高良姜三钱(锉)。以 猪胆汁浸一夜,东壁土炒黑,去土,以肥枣肉十五枚,同焙为末。每用三钱,水一盏,煎热,将发时服。神妙。(《永类钤方》)暴赤眼痛:以管吹良姜末入鼻取嚏,或弹出鼻血,即散。(《谈野翁试验方》)风牙痛肿: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为末掺之,吐涎,以盐汤漱口。此乃乐清丐者所传。鲍季明病此,用之果效。(王 《百一选方》)头痛搐鼻:高良姜生研频搐。(《普济方》)红豆蔻(《开宝》)【气味】辛,温,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