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时珍曰: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 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

  根

  【气味】辛,温,无毒。《别录》曰:微寒。权曰:微温。

  元素曰:气温,味苦、大辛,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足太阳本经药。

  之才曰:恶 茹,畏青葙子。

  【主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本经》)。

  辟雾露润泽,疗风邪 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别录》)。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 (甄权)。治皮肤疵 ,酒 粉刺,痫疾(大明)。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元素)。头面身体皮肤风湿(李杲)。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治痈疽,排脓内塞(时珍)。

  【发明】元素曰: 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除。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时珍曰:《邵氏闻见录》云:夏英公病泄,太医以虚治不效。霍翁曰:风客于胃也。饮以 本汤而止。盖 本能去风湿故耳。

  【附方】新三。

  大实心痛:以用利药,用此彻其毒。 本半两,苍术一两。作二服。水二钟,煎一钟,温服。(《活法机要》)干洗头屑: 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擦旦梳,垢自去也。(《便民图纂》)小儿疥癣: 本煎汤浴之,并以浣衣。(《保幼大全》)

  实

  【主治】风邪流入四肢(《别录》)。

  【附录】徐黄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辛,平,无毒。主心腹积瘕。茎,主恶疮,生泽中,大茎细叶,香如 本。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蜘蛛香

  (《纲目》)【集解】《时珍》曰:蜘蛛香,出蜀西茂州松潘山中,草根也。黑色有粗须,状如蜘蛛及本、芎 ,气味芳香,彼人亦重之。或云猫喜食之。

  根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辟瘟疫,中恶邪精,鬼气尸疰(时珍)。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白芷

  (《本经》中品)【释名】白 (音止,又昌海切)、(许骄切)、莞(音官),叶名 麻(音力)、药时珍曰:徐锴云:初生根干为芷,则白芷之义取乎此也。王安石《字说》云: 香可以养鼻,又可养体,故 字从臣。臣音怡,养也。许慎《说文》云:晋谓之 ,齐谓之 ,楚谓之蓠,又谓之药。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 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集解】《别录》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东间甚多。叶可合香。

  颂曰: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粗细不等,白色。枝干去地五寸以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以黄泽者为佳。

  曰:凡采勿用四条一处生者,名丧公藤。又勿用马兰根。

  根

  【修治】 曰:采得刮去土皮,细锉,以黄精片等分,同蒸一伏时,晒干去黄精用。

  时珍曰:今人采根洗刮寸截,以锻石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气味】辛,温,无毒。

  元素曰:气温,味苦、大辛。气味俱轻,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

  之才曰: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制雄黄、硫黄。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本经》)。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别录》)。治目赤弩肉,去面 疵瘢,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 ,肠风痔 ,疮痍疥癣,止痛排脓(大明)。能蚀脓,止心腹血刺痛,女人沥血腰痛,血崩(甄权)。解利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及肺经风热,头面皮肤风痹燥痒(元素)。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去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时珍)。

  【发明】杲曰: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刘完素曰:治正阳明头痛,热厥头痛,加而用之。

  好古曰: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时珍曰: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所主之病不离三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按王 《百一选方》云: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梁求名医杨介治之,连进三丸,即时病失。恳求其方,则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遂命名都梁丸。其药治头风眩运,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血风头痛,皆效。戴原礼《要诀》亦云:头痛挟热,项生磊块者,服之甚宜。又《仙神隐书》言:种白芷能辟蛇,则《夷坚志》所载治腹蛇伤之方,亦制以所畏也,而本草不曾言及。

  宗 曰:《药性论》言白芷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药、白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乃以他药补之。

  【附方】旧一,新三十四。

  一切伤寒:神白散,又名圣僧散:治时行一切伤寒,不问阴阳轻重、老少男女孕妇,皆可服之。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余日未得汗者,皆可服之。此药可卜人之好恶也。如煎得黑色,或误打翻,即难愈;如煎得黄色,无不愈者。煎时要至诚,忌妇人鸡犬见。(《卫生家宝方》)一切风邪:方同上。

  风寒流涕: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蜡茶点服二钱。(《百一选方》)小儿流涕,是风寒也。白芷末、葱白。捣丸小豆大。每茶下二十丸。仍以白芷末,姜汁调,涂太阳穴,乃食热葱粥取汗。(《圣惠方》)小儿身热:白芷煮汤浴之。取汗避风。(《子母秘录》)头面诸风:香白芷切,以萝卜汁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或以搐鼻。(《直指方》)偏正头风,百药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调下。(《谈野翁试效方》)头风眩运:都梁丸,见发明下。

  眉棱骨痛:属风热与痰。白芷、片芩(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丹溪纂要》)风热牙痛:香白芷一钱,朱砂五分。为末,蜜丸芡子大。频用擦牙。此乃濠州一村妇以医人者,庐州郭医云:绝胜他药也。或以白芷、吴茱萸等分。浸水漱涎。(《医林集要》)一切眼疾:白芷、雄黄为末,炼蜜丸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食后茶下,日二服。

  名还睛丸。(《普济方》)口齿气臭:《百一选方》:用香白芷七钱。为末。食后井水服一钱。《济生方》:用白芷、川芎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日噙之。

  盗汗不止:太平白芷一两,辰砂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屡验。(《朱氏集验方》)血风反胃:香白芷一两(切片,瓦炒黄)。为末。用猪血七片,沸汤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妇人良方》)香港脚肿痛:白芷、芥子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效。(《医方摘要》)妇人白带:白芷四两,以锻石半斤,淹三宿,去灰切片,炒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

  (《医学集成》)妇人难产:白芷五钱,水煎服之。(唐瑶《经验》)胎前产后 乌金散:治胎前产后虚损,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童子小便同醋调服二钱。

  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普济方》)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小便气淋,结涩不通。白芷(醋浸焙干)二两,为末。煎木通、甘草,酒调下一钱,连进二服。

  (《普济方》)鼻衄不止:就以所出血调白芷末,涂山根,立止。(《简便方》)小便出血:白芷、当归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经验方》)肠风下血:香白芷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痔漏出血:方同上,并煎汤熏洗。(《直指方》)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即消。(《医方摘要》)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酒服之。(《秘传外科方》)疔疮初起:白芷一钱,生姜一两。擂酒一盏,温服取汗,即散。此陈指挥方也。(《袖珍方》)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小儿丹瘤,游走入腹必死。初发,急以截风散截之。白芷、寒水石为末,生葱汁调涂。(《全幼心鉴》)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集简方》)解砒石毒:白芷末,井水服二钱。(《事林广记》)诸骨哽咽:白芷、半夏等分。为末。水服一钱,即呕出。(《普济方》)毒蛇伤螫:临川有人被蝮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觉脐中 然,黄水自口出,腥秽逆人,良久消缩如故云。以麦门冬汤调尤妙,仍以末搽之。又经山寺僧为蛇伤,一脚溃烂,百药不愈。一游僧以新水数洗净腐败,见白筋、挹干,以白芷末,入胆矾、麝香少许掺之,恶水涌出。日日如此,一月平复。(洪迈《夷坚志》)

  叶

  【主治】作浴汤,去尸虫(《别录》)。浴丹毒瘾疹风瘙(时珍)。

  【附方】新一。

  小儿身热:白芷苗、苦参等分。煎浆水,入盐少许洗之。(《卫生总微论》)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芍药

  (芍音杓,又音勺。《本经》中品)【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余容(《别录》)、铤(《别录》),白者名金芍药(《图经》),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郑风诗云:伊芳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俗呼其花之千叶者,为小牡丹;赤者为木芍药,与牡丹同名也。

  【集解】《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颂曰: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炼法》:芍药有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承曰:《本经》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药少效。

  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根

  【修治】 曰:凡采得,竹刀刮去皮并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禹锡曰:别本须丸作雷丸。时珍: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别录》)。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甄权)。

  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发背疮疥(大明)。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元素)。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后重(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