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芎

  (音穷穹。《本经》上品)【释名】胡 (《别录》)、川芎(《纲目》)、香果(《别录》)、山鞠穷(《纲目》)。

  时珍曰:芎本作营,名义未详。或云: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 之名。以胡戎者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 。

  后世因其状如雀脑,谓之雀脑芎。其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为川芎;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左传》:楚人谓萧人曰:有麦曲乎?有山鞠穷乎?河鱼腹疾柰何?二物皆御湿,故以谕之。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穷,故以命名。《金光明经》谓之 莫迦。

  【集解】《别录》曰:芎 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普曰:芎 ,或生胡无桃山阴,或泰山。叶细香,青黑纹,赤如 本,冬夏丛生,五月花赤,七月实黑,附端两叶。三月采根,有节如马衔。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岭,俱近长安。

  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 。

  蜀中亦有而细。恭曰:今出秦州,其历阳出者不复用。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之为佳,若三月、四月虚恶非时也。颂曰: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四五月生叶,似水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其叶倍香,江东、蜀人采叶作饮。七八月开碎白花,如蛇床子花。根坚瘦,黄黑色。关中出者形块重实,作雀脑状者为雀脑芎,最有力。

  时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 ,乃可掘取,蒸曝货之。《救荒本草》云:叶似芹而微细窄,有丫叉,又似白芷,叶亦细,又似胡荽叶而微壮,一种似蛇床叶而亦粗。嫩叶可炸食。

  宗 曰:凡用,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而已。

  根

  【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扁鹊:酸,无毒;李当之:生温,熟寒。

  元素曰:性温,味辛苦,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药,入手、足厥阴气分。

  之才曰:白芷为之使,畏黄连,伏雌黄。得细辛,疗金疮止痛;得牡蛎,疗头风吐逆。

  【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本经》)。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猝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别录》)。腰脚软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权)。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脑痈发背,瘰瘿赘,痔 疮疥,长肉排脓,消瘀血(大明)。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好古)。

  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时珍)。蜜和大丸,夜服,治风痰殊效(苏颂)。齿根出血,含之多瘥(弘景)。

  【发明】宗 曰:今人用此最多,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

  元素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汤皆用之。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其用有四:为少阳引经,一也;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

  杲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是也。

  震亨曰:郁在中焦,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

  时珍曰:芎 ,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左传》言:麦曲鞠穷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也。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此皆医学妙旨,圆机之士,始可语之。

  宗 曰:沈括《笔谈》云:一族子旧服芎 ,医郑叔熊见之云:芎 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 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见者。

  此皆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若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焉能至此哉?虞搏曰:骨蒸多汗,及气弱之人,不可久服。其性辛散,令真气走泄,而阴愈虚也。

  时珍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本脏。久服则增气偏胜,必有偏绝,故有暴夭之患。若药具五味,备四气,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岂有此害哉?如芎 ,肝经药也。若单服既久,则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邪,久则偏绝,岂不夭亡?故医者贵在格物也。

  【附方】旧七,新一十三。

  生犀丸:宋真宗赐高相国,去痰清目,进饮食。生犀丸:用川芎十两,紧小者,粟米泔浸二日换,切片子,晒干为末,分作两料。每料入麝、脑各一分,生犀半两,重汤煮,蜜和丸小弹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朱砂半两;膈壅,加牛黄一分,水飞铁粉一分。头目昏眩,加细辛一分。口眼 斜,加炮天南星一分。(《御药院方》)气虚头痛:真川芎 为末,腊茶调服二钱,甚捷。曾有妇人产后头痛,一服即愈。(《集简方》)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 、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御药院方》:加白术,水煎服。

  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简便方》)头风化痰:川芎洗切,晒干为末,炼蜜丸如小弹子大。不拘时嚼一丸,茶清下。(《经验后方》)偏头风痛:京芎细锉,浸酒日饮之。(《斗门方》)风热上冲:头目运眩,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用茶清调下。

  胸中不利,以水煎服。(张洁古《保命集》)首风旋运及偏正头疼,多汗恶风,胸膈痰饮。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刘河间《宣明方》)失血眩晕:方见当归下。一切心痛:大芎一个,为末,烧酒服之。一个住一年,两个住二年。(《孙氏集效方》)经闭验胎:经水三个月不行。验胎法:川芎生为末,空心煎艾汤服一匙。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不动者非也。(《灵苑方》)损动胎气:因跌扑举重,损胎不安,或子死腹中者。芎 为末,酒服方寸匕,须臾一二服。立出。(《续十全方》)崩中下血,昼夜不止。《千金方》:用芎 一两,清酒一大盏,煎取五分,徐徐进之。《圣惠》:加生地黄汁二合,同煎。酒癖胁胀,时复呕吐,腹有水声。川芎、三棱(炮)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汤下。(《圣济总录》)小儿脑热好闭目,或太阳痛,或目赤肿。川芎 、薄荷、朴硝各二钱,为末,以少许吹鼻中。(《全幼心鉴》)齿败口臭:水煎芎 ,含之。(《广济方》)牙齿疼痛:大川芎 一个,入旧糟内藏一月,取焙,入细辛同研末,揩牙。(《本事方》)诸疮肿痛:抚芎 研,入轻粉,麻油调涂。(《普济方》)产后乳悬:妇人产后,两乳忽长,细小如肠,垂过小肚,痛不可忍,危亡须臾,名曰乳悬。将芎 、当归各一斤。以半斤锉散,于瓦石器内,用水浓煎,不拘多少频服;仍以一斤半锉块,于病患桌下烧烟,令将口鼻吸烟。用尽未愈,再作一料。仍以蓖麻子一粒,贴其顶心。(夏子益《奇疾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蘼芜

  (《本经》上品)【释名】薇芜(《本经》)、蕲 、颂曰:蕲 ,古芹芷字也。时珍曰:蘼芜,一作 芜,其茎叶靡弱而繁芜,故以名之。

  当归名蕲,白芷名蓠。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 、江蓠之名。王逸云:蓠草生江中,故曰江蓠,是也。余见【集解】《别录》曰:芎 叶名蘼芜。又曰:蘼芜,一名江蓠,芎 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四月、五月采叶曝干。

  弘景曰:今出历阳,处处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骚人借以为譬,方药稀用。

  恭曰:此有二种:一种似芹叶,一种似蛇床。香气相似,用亦不殊。

  时珍曰:《别录》言:蘼芜一名江蓠,芎 苗也。而司马相如《子虚赋》称:芎 菖蒲,江蓠蘼芜。《上林赋》云:被以江蓠,揉以蘼芜。似非一物,何耶?盖嫩苗未结根时,则为蘼芜;既结根后,乃为芎 。大叶似芹者为江蓠,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如此分别,自明白矣。《淮南子》云:乱人者,若芎 之与 本,蛇床之与蘼芜。亦指细叶者言也。《广志》云:蘼芜香草,可藏衣中。《管子》云:五沃之土生蘼芜。郭璞赞云:蘼芜香草,乱之蛇床。

  不损其真,自烈以芳【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本经》)。

  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别录》)。作饮,止泄泻(苏颂)。

  花

  【主治】入面脂用(时珍)。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蛇床

  (《本经》上品)【释名】蛇粟(《本经》)、蛇米(《本经》)、(《别录》,又名思益、绳毒、枣棘)。

  时珍曰: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其叶似蘼芜,故曰墙蘼。《尔雅》云:盱,虺床也。

  【集解】《别录》曰:蛇床,生临淄川谷及田野。五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田野墟落甚多,花叶正似蘼芜。

  保升曰:叶似小叶芎 ,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所在皆有,以扬州、襄州者为良。

  颂曰:三月生苗,高三二尺,叶青碎,作丛似蒿枝。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似马芹类。四五月乃开白色,又似伞状。子黄褐色,如黍米,至轻虚。

  时珍曰: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罗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 、水芹、 本、胡萝卜是也。

  子

  【修治】 曰:凡使,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同浸一伏时,漉出晒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之,从巳至亥,取出晒干用。

  大明曰:凡服食,即 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也。作汤洗浴,则生用之。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甘,无毒。权曰:有小毒。之才曰:恶牡丹、贝母、巴豆。伏硫黄。

  【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本经》)。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好颜色,令人有子(《别录》)。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 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甄权)。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治腰胯酸疼,四肢顽痹,缩小便,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小儿惊痫,扑损瘀血,煎汤浴大风身痒(大明)。

  【发明】 曰:此药令人阳气盛数,号曰鬼考也。

  时珍曰:蛇床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神农列之上品,不独辅助男子,而又有益妇人。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附方】旧四,新十二。

  阳事不起: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服。(《千金方》)赤白带下,月水不来。用蛇床子、枯白矾等分,为末,醋面糊丸弹子大,胭脂为衣,绵裹纳入阴户。如热极,再换,日一次。(《儒门事亲》方)子宫寒冷,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取蛇床子仁为末,入粉少许,和匀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也。(《金匮玉函方》)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集简方》)产后阴脱:绢盛蛇床子,蒸热熨之。又法: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日洗五六次妇人阴痛:方同上。

  大肠脱肛:蛇床子、甘草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三服。并以蛇床末敷之。

  (《经验方》)小儿癣疮:蛇床子杵末,和猪脂涂之。(《千金方》)小儿甜疮,头面耳边连引,流水极痒,久久不愈者。蛇床子一两,轻粉三钱。为细末,油调搽之。(《普济方》)耳内湿疮:蛇床子、黄连各一钱,轻粉一字。为末吹之。(《全幼心鉴》)风虫牙痛:《千金》:用蛇床子、烛烬。同研,涂之。《集简方》:用蛇床子煎汤,乘热漱数次,立止。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

  (《圣惠方》)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本

  (《本经》中品)【释名】 茇(《纲目》)、鬼卿(《本经》)、恭曰:根上苗下似禾 ,故名 本。本,根也。

  时珍曰:古人香料用之,呼为 本香。《山海经》名 茇。

  【集解】《别录》曰: 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

  弘景曰:俗中皆用芎 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 苗似 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 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耳。

  恭曰: 本茎叶根味与芎 小别。今出宕州者佳。

  颂曰: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皆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 ,但芎 似水芹而大, 本叶细尔。五月有白花,七、八月结子。根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