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易读
本草易读
艾叶 干姜醋煮陈米汤为丸。治老少白痢。(第二。)
本草易读卷四
茵陈七十九
取叶用之。
苦,平,微寒,无毒。入太阴脾、太阳膀胱经。发汗利水,除湿退热。解黄胆之郁热,疗时疾之热狂。头旋头疼皆治,瘴疟疝瘕悉医。
生太山及丘陵,五月及立秋日采,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黄花,结子如艾子。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经冬不死,立春又生。
一身风痒疮疥,水煎洗之。(验方第一。)
痫黄好眠吐涎,同白鲜皮煎服。(第二。)
一身悉黄,同生姜捣烂,遍身日搽之。(第三。)
眼热赤肿,同车前子末,茶下。(第四。)
茵陈蒿汤
茵陈 山栀 大黄治身黄腹满,尿不利。(诸方第一。)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 加茵陈(十分)
治黄胆。(第二。)
茵陈羹
以茵陈煮羹食之。除大热黄胆,风热瘴疟。(第三。)
本草易读卷四
青蒿八十
童尿浸,晒干用。雷 曰: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则仰,到腰则俯。使子无使叶,使
根无使茎。四件皆同使,翻然成痼疾。
苦,寒,无毒。退骨节之蒸热,除风毒之热黄,疗缠绵之痢疟,平顽恶之疮疥。
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其叶微似茵陈,而背面俱青,秋月麻子,中有细子。
本草易读卷四
益母草八十一
辛,苦,微寒,无毒。入手足厥阴经。消水行血,祛瘀生新。退疔肿而平乳痈,调经脉而通二便。血风血晕血痛血淋之苦,崩中带下胎疼难产之 。
生海滨池泽,今处处有之。五月采。春生苗如嫩蒿,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麻,其叶如艾而背青,一茎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如同蒿子。红花者入血分,白花者入气分。
本草易读卷四\益母草八十一
益母子
炒用。
甘,辛,无毒。明目益精,调经活血。一切胎产诸症。余治略同益母草。
本草易读卷四
夏枯草八十二
辛,苦,微寒,无毒。散瘿破症,平瘰治 。止目睛之夜疼,解香港脚之肿满。
生蜀郡川谷,五月便枯,四月采之,今处处原野有之。高一二尺,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覆叶而长大,有细齿。茎端作穗,长一二寸,一穗有子四粒。
目睛疼冷泪,同香附末服。(验方第一。)
赤白带,为末饮下。(第二。)
血崩不止。同上。(第三。)
扑伤金疮,嚼封之。(第四。)
汗瘢白癜,日日煎洗。(第五。)
瘰 马刀,已溃未溃或成漏,水煎服。(第六。)
夜间珠疼连梭骨,同香附、甘草,汤、散均可。(第七。)
本草易读卷四
寄奴草八十三
茎、叶、花、子同。宋祖刘裕小字寄奴。
苦,温,无毒。破血通经,除症消胀。金疮止血极效,产后余疾亦疗。忌多服。
生江南,今河中、孟州、汉中、滁州皆有之。一茎直上,叶似苍术。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黄蕊,如小菊花,花罢有白絮,结子细长。
大小便血,为末茶下。(验方第一。)
折伤血瘀在腹,同骨碎补、元胡酒煎服。(第二。)
风入疮口肿疼,为末掺之。(第三。)
本草易读卷四
旋覆花八十四
去蕊并壳皮及蒂子,蒸之。入汤绢包用。即金沸草,俗名野烟花。
甘,寒,微温,无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气行水,消痰软坚。解大腹之肿,去头面之风。除噫气而止呕逆,利大肠而通血脉。
所在水泽边有之。叶似柳,茎凹。六月开花如菊,而小如铜钱,深黄色。
中风壅滞,蜜丸服。(验方第一。)
金沸草汤
沸草(二两) 葱白(十四枚) 新绛(少许)
治妇人半产漏下。(诸方第一。)
旋覆代赭汤
旋覆(三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三两) 参(二两) 姜 枣治心下之痞硬,噫气不除。(第二。)
本草易读卷四
青葙子八十五
味苦,微寒,无毒。入足厥阴肝。祛风退热,镇肝明目。治青盲,除障翳,疗唇口之青,解生田野间。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叶苗花实,如鸡冠花一样。但鸡冠花穗有大小,而扁或团者。此则梢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花一样。
本草易读卷四
鸡冠八十六
甘,凉,无毒。赤白带痢皆医,痔漏崩中悉疗。子同治。
处处有之。苗高五六尺,矬者才数寸。六七月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种。其穗圆长而尖小者,俨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大者,俨如雄鸡之冠。花大有围一二尺者,层层卷出可爱,子在穗中,黑细光滑,如青葙子一样。
大便血,同椿根皮丸服。(验方第一。)
粪后血,用白者炒,煎服。(第二。)
下血脱肛,用白者同防风丸服。(第三。)
经水不止,红者炒末,酒下。(第四。)
产后血痛,白者酒煎。(第五。)
白带,白者炒末,酒下。(第六。)
赤白痢,炒,酒煎服,赤赤白白,赤白煎俱用。(第七。)
赤白带,用红花炒末,酒下。(第八。)
白带沙淋,白者同苦壶卢烧末,酒下。(第九。)
本草易读卷四
红花八十七
辛,甘,苦,温,无毒。足厥阴药也。除产后之恶露,通经脉之滞瘀。活血润燥悉灵,止痛散肿良效。
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二、八、十二月皆可下种,雨后布子。初生嫩叶,苗亦可食,花,如大蓟花而红花。清晨采花。
一切肿疾,绞汁服三次。(验方第一。)
喉痹壅塞。同上。(第二。)
热病胎死,酒煎服。(第三。)
胎衣不下。同上。(第四。)
产后血晕,心闷气绝,为末酒下。(第五。)
耳出黄水,同枯矾末吹之。(第六。)
红花酒
治六十二种风,兼治腹内血气疼者。
本草易读卷四
胭脂八十八
起自商纣,以红花汁凝作之。
甘,平,无毒。活血脉而解豆毒,涂鹅口而滴 耳。
乳头破裂,同蛤粉敷。(验方第一。)
小儿鹅口,白浓如纸。以乳汁合敷之。(第二。)
胭脂膏
同升麻煎汤去渣,于汤内揉出红汁,再加雄黄细末调匀,涂之。治毒痘锁眼,蒙 抱鼻,销口销唇,聚背燕窝叠钱。(诸方第一。)
本草易读卷四
大小蓟八十九
大者生山谷之中,小者生平泽。即俗所谓刺刺菜是也。
甘,平,无毒。大蓟根治吐衄崩漏,兼治女子赤白之沃;叶疗肠痈扑损,兼疗恶疮疥癣之。善消瘀血,尤能安胎。小蓟力微,破瘀生新,保精养血。又退热补虚,开胃下食。解胸膈之烦闷,止金疮之血出。捣汁除夏日之热烦,作菜疗一身之风热。
猝泻鲜血,小蓟叶取汁服。(验方第一。)
坠胎下血,小蓟根叶同益母草煎服。(第二。)
金疮血出,小蓟苗捣敷。(第三。)
鼻塞不通,水煎小蓟服。(第四。)
癣痒,小蓟叶取汁服。(第五。)
妇人阴痒,小蓟煎洗之。(第六。)
本草易读卷四
续断九十
酒浸焙用。地黄为使,恶雷丸。
辛,苦,微温,无毒。理筋骨折伤,治崩中漏下。破瘀血而止腰痛,暖子宫而缩小便。
漏胎遗精之疾,肠风血痢之 。为胎产要剂,亦外科良药。
所在山谷皆有。苗干四梭似苎麻,叶两两相对。四月开花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自汉以后,皆以大蓟为续断,相承久矣。又曰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川产者为胜。
血痢不愈,为末二钱,入平胃散两,水煎服。(验方第一。)
产后诸疾血运,心闷烦热,气欲绝,心头硬,乍寒热,水煎服。(第二。)
本草易读卷四
漏芦九十一
甘草拌蒸干用。连翘为使。苗根皆可。
咸,寒,无毒。入足阳明经。散热解毒,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续筋长肉。疽痔疮瘰皆疗,生乔山山谷,曹,兖、汴东及秦、海诸州皆有之。苗类油麻,高六七尺,秋深黑枯如漆。
采时用苗,八月采根。
冷劳泻痢,一两,艾叶四两,醋熬膏丸之。(验方第一。)
产后带下。同上。(第二。)
白秃头疮,烧灰,猪油合敷。(第三。)
本草易读卷四
苎根九十二
甘寒而滑,无毒。泻热散瘀,补阴润燥。治天行热疾,大渴大狂;疗胎动下血,热淋血淋。
贴丹毒而愈骨哽,疗金疮而平折伤。
闽、蜀、江、浙、曹、兖诸州皆有之。
产后腹痛,以苎皮按腹上。(验方第一。)
痰哮咳嗽,苎根焙末,生豆腐蘸食良效。如未痊,可再以猪肉二三片蘸食甚效。(第二。)
小便不通,为末,同蛤粉新水下。(第三。)
血淋热淋,苎麻煎服,大妙。(第四。)
肛门肿痛,捣烂坐之良。(第五。)
痈疽肿痛初起者,捣敷之。(第六。)
五色丹毒,煎汁浴之。(第七。)
鸡鱼骨哽,取汁灌之。(第八。)
本草易读卷四
大青九十三
甘,咸,大寒,无毒。除时疾之大狂,消阳毒之发斑。疗血痢而息黄胆,平丹毒而解喉痹。
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红花成簇,结实
本草易读卷四
胡芦巴九十四
酒浸炒用。
味苦,大温,无毒。补命门,暖丹田。治冷气疝瘕,疗寒湿香港脚。腹胁胀满之寒,面色青黑之阴。
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其国中萝卜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
腿膝痛,行无力,同故纸、木瓜丸服。(验方第一。) 冷气疝瘕,酒制芦巴、荞麦炒研面各四两,小茴一两炒,丸服。大便下白则愈。少腹冷痛是也。(第二。)
沉香内消丸
沉香 木香 芦巴 小茴酒丸服。治偏坠痛或小肠疝气。(诸方第一。)
本草易读卷四
马蔺子九十五
炒用。治疝醋炒。即蠡实,北人呼为马楝是也。
甘,平,无毒。治寒疝,消水痢,平痈肿,愈疮疖。利大小肠,止吐衄血。除妇人血气烦闷,调妇科产后血运。经脉不止之疾,崩中带下之 。根叶略同。
生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苗高三四尺。叶中抽茎,叶似韭而长浓。三月开紫白喉痹肿痛,同升麻煎,入蜜少许。(验方第一。)
水痢一切,同白面各炒,米饮下。(第二。)
睡死不寤,用根取汁服之。(第三。)
喉痹肿痛,喘息欲死,用根叶煎服。(第四。)
小便不通,用花同茴香、葶苈炒末,酒下。(第五。)
本草易读卷四
牛蒡子九十六
酒蒸焙干,研粉用。大力子、恶实、鼠粘子。
辛,苦,无毒,性降。除瘾疹之风湿,解咽喉之风热,平疮疡之肿毒,开腰膝之凝滞。
处处有之。三月生苗,高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 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 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黔。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浮肿咽塞,酒下末。(验方第一。)
头痛连睛,同石膏末,茶下。(第二。)
头痛有痰,同旋花末,茶下。(第三。)
咽膈壅涎,同炙草、荆穗末,汤下缓之。(第四。)
喉痹肿痛,同马蔺子末服。(第五。)
咽中痘疹,同桔梗、甘草煎。(第六。)
风热瘾疹,同浮萍炒末,薄荷汤下。(第七。)
痘热狂,咽塞便秘,同荆穗、甘草煎。(第八。)
便痈肿痛,炒末,同芒硝蜜水下。(第九。)
蛇蝎虫毒,煎服。(第十。)
水肿腹大,炒末丸服。(十一。)
手脂肿疼麻木,或连肩膝,同羌活末服。(十二。)
本草易读卷四\牛蒡子九十六
牛蒡根叶
苦,寒,无毒。疗一切痈疽,恶疮、杖疮、金疮、反花,治诸般风疾,中风、弱风、劳风、燥热发狂,取根汁服。(验方第一。)
心烦热恍惚。同上。(第二。)
一切风疾,同生地、枸杞、牛膝浸酒服。(第三。)
筋牵骨痛,同地黄、黑豆浸酒服。(第四。)
面忽肿痛,用根酒煎膏,贴之,仍酒服。(第五。)
头风白屑,同叶熬稠,涂之,至明,皂角水洗下。(第六。)
咽热肿,用根煎服。(第七。)
项上瘿疾,用根或煎或丸。(第八。)
小便不通,脐腹急痛,同生地、滑石,蜜水煎下。(第九。)
疮疖,以叶贴之。(第十。)
诸疮肿毒,取汁入米煮粥服。(十一。)
积年恶疮,以根取汁,合猪脂油封之。(十二。)
漏疮。同上。(十三。)
本草易读卷四
苍耳九十七
炒去刺,或酒蒸。忌猪肉、马肉、米泔。
甘,苦,微温,无毒。发表汗,散风湿,通脑顶,达足膝。浴一身之瘙痒,止四肢之拘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