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便读
本草便读
菜部 菜类
韭菜
韭菜 熟食性味甘温。助肝肾元阳。补中寓散。生汁却专辛热。治血瘀噎膈。脘内留邪。根须通络行瘀。下行降浊。韭子固精暖肾。治带疗淋。(韭菜一名起阳草。其叶味辛而酸。性温。入肝经血分。助阳气。暖下元。行散之力有余。固补之功不足。亦为五荤之一。但行瘀散血。韭汁为优。暖下固精。韭子为胜。根须之性。与叶相同。而下行之力为专。故凡病后劳复。与夫阴阳易之病。下部瘀浊阻滞者。皆可用之。)
菜部 菜类
薤白
薤白 辛滑通阳。开胸痹之痰血。苦温散气。治泄痢之邪氛。(薤白其叶如韭。其根如小蒜。色白如钮。取根用。味辛而苦。性温而滑。入胃与大肠。以其辛苦温滑之性。故能通胸中阳气。散胸中痰血。至其能治赤白痢者。亦由阳气不宣而痰血交滞耳。)
菜部 菜类
马齿苋
马齿苋 酸辛色赤。散血行肝。苦滑性寒。利肠消肿。专长外治敷搽效。却少煎方服食功。
(马齿苋一名五方草。又云即今之酱板草。李时珍言此草处处园野皆生。柔茎布地。其叶细细对生。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故有五方之名。以此推之。似与酱板草相同也。味酸微辛微苦。性寒质滑。入肝与大肠。专能行血滑窍。利大肠。虽有内服诸法。然长于外治。故以之敷痈散肿。为尤贵耳。)
菜部 菜类
丝瓜络
丝瓜络 通经络。凉血祛风。性甘寒。化痰解毒。(丝瓜络味甘性寒。入经络解热邪。热除则风去。络中津液不致结而为痰。变成肿毒诸证。故云解毒耳。)
菜部 菜类
石花菜
味本甘咸。导肠中湿热。性因寒滑。利肺部胶痰。(石花菜即麒麟菜。生南海沙石间。状如珊瑚。枝上有细齿。色白可作菜食。味甘咸。性寒滑。清肺部热痰。导肠中湿热。
阴虚湿热痔血等证。皆可用之。虚寒者尤宜禁耳。)
菜部 菜类
木耳
性属甘平。滋养营阴治吐衄。质兼凉黑。善疗痔漏止肠红。务宜知有毒无毒之不齐。
当省察良木朽木之互异。(木耳生于朽木上。得湿热而生。受阴晦之气。不无小毒。味甘色黑。虽能治痔漏肠红等证。毕竟非治病良药。仅堪以供蔬食。况木之种类不一。不可不审耳。)
菜部 菜类
香菌
甘平调胃疏风气。香润和中行血瘀。(香菌或土出。或木生。种类不一。皆为湿热郁蒸而生。然此物香甘可口。故能调脾和胃。其香似可入血。其形似宜解散。故又能疏风耳。)
菜部 味类
吴茱萸
吴茱萸 散厥阴之寒。辛苦疏肝降冷浊。燥脾家之湿。芳香治呕愈寒疼。故疝瘕香港脚相宜。
而郁结饮邪亦效。吞酸胸满。能导以下行。 癖奔豚。可用其温散。(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
菜部 味类
茶叶
茶叶 能清心而入胃。涤垢除烦。可消食以行痰。解酲止渴。芳香清肃。甘苦阴寒。(茶叶处处有之。皆产山谷间。种类不一。大抵以嫩而色香味美者为佳。味苦而甘。性寒。入心肺脾胃四经。能蠲除上焦郁热垢腻。除痰化食。清头目。利二便。令人少睡。若虚寒之人服之。戕败脾胃。易成痰饮等证耳。)
菜部 味类
川椒
川椒 气香有毒。走脾肾燥湿祛寒。色赤入营。达胃肝破症解郁。壮元阳而除痼冷。下焦之水肿堪除。仗辛热以杀诸虫。表里之疫邪可辟。椒目乃善导水邪下降。苦辛则能使喘满消除。(川椒辛热香燥之品。与吴茱萸相似。亦能下气散结。但川椒之色。可入血分。能下达肾经。肾主水。故能治下焦水湿等病。其余治中下寒湿疝瘕诸病。与吴茱萸相似。但入胃散逆。则吴茱萸为优。辟恶杀虫。又川椒为胜耳。去闭口者用。○椒目色黑味苦。功专入肾治水。一切肿满。小便不利。而致气逆喘上者。皆可用之。)
菜部 味类
胡椒
胡椒 味辛性热。入肺胃以散寒邪。下气宽中。消风痰而宣冷滞。发疮昏目。助火伤阴。(胡椒。味辛性热。入肺胃二经。能宣能散。开豁胸中寒痰冷气。虽辛热燥散之品。而又极能下气。故食之即觉胸膈开爽。又能治上焦浮热口齿诸病。至于发疮助火之说。亦在用之当与不当耳。杀一切鱼肉鳖蕈毒。故食料多用之。)
菜部 味类
毕澄茄
治疗与胡椒相似。温膀胱。治肾脏寒凝。性味却辛苦不同。降逆气。散胃中冷滞。
(毕澄茄形如胡椒。味苦辛温。不如胡椒之热。但入脾胃。温中散逆。下气豁痰。又能治肾与膀胱冷气。亦凡子皆降之意。大抵一物大同小异耳。)
菜部 味类
芫荽
芫荽 辛温善散。可宣肺胃之寒凝。香窜难闻。能起痘疹之滞遏。(芫荽一名胡荽。辛温入肺胃。散寒快气。食之爽口。腹辟秽恶。毕竟芫荽辛臭之品。故道家列为五荤之一。人之血气。闻香则顺。闻臭则逆。若痘疹不起。欲用此宣发。吾恐欲顺反逆。不如求之他药为稳耳。)
菜部 味类
香
香 治腹痛。平呕吐。理胃宣中。辛甘并合。疗疝瘕。祛寒湿。疏肝暖肾。香燥偏优。(香有大小二种。形如八角者为大茴香。如蛇床子者为小茴香。食料入药。皆以大者为胜。
今人但知食料用大茴香。其小茴香概作药用。亦习俗相仍耳。二者俱属辛甘温。能入肝与脾胃。统治寒湿疝瘕小肠膀胱一切冷气。至于宣中辟恶。开胃止呕。亦皆辛香温暖之力欤。)
金石部
(李时珍曰。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山岩。细则为砂尘。其精者。为金为玉。
其毒者。为 为砒。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是以禹贡周官。
列其土产。农经轩典。详其性功。亦良相良医之所当注意者也。)
金石部 金石类
金
金 安魂魄。镇心肝。辛平无毒。定风痰。辟鬼魅。下坠有功。(金为土之精华所结。故出自土中。禀西方之气。其质重。其性刚。故能降肺金。平肝木。凡金石之出于土中者。有美恶之不同。其美者得天地之正气。正能辟邪。故除鬼魅。既得天地之正气。即可无毒。其服之能杀人者。皆服其质。因重坠之过。故煎汤治病。仅用其气。为无虑耳。)
金石部 金石类
铅
铅 味属甘咸。功归肝肾。坠痰下气。都因重镇之功。明目乌须。却禀寒凉之性。(铅亦出土中。为五金之祖。其色黑。其味咸。故有入肾重镇之功。至降肺金。平肝木。大抵与金相仿。夫土之生物。美恶不同。即五金中亦各随其所产之处而性异。是以功用亦不相同也。)
金石部 金石类
自然铜
自然铜 续筋接骨。为伤损良方。破滞消瘀。味辛平小毒。(自然铜出铜圹中。圹气凝结而成。内有铜脉。虽经火炼难为器皿者。故入药一经火 醋淬。即可研细。便能续筋接骨。消瘀和伤。不特自然铜有功。即一切铜屑皆可。或醋 内服。或研细外敷。每见铜匠偶遇前证用之即愈。)
金石部 金石类
铜青
铜青 吹喉可吐风痰。入肝脏酸平有毒。点眼堪医弦烂。治湿疮虫蚀无忧。(铜青即铜之精华结于铜器上者。今人以醋制铜上生绿。收取晒干用之。故主治皆酸苦涌泄。入肝搜风之用。)
金石部 金石类
黄丹
辛咸性寒。沉阴走血。坠痰退热。能镇逆以疗惊。止痛生肌。可杀虫而固脱。(黄丹用铅与硫硝制成。未知其法。大抵外治之功为长。其内服诸法。无非皆赖其镇固之功。而沉阴质重之物。究非所宜。)
金石部 金石类
密陀僧
密陀僧 镇心主。坠痰涎。内服皆凭质冷重。灭瘢痕。退 鼻。外敷咸仗味辛咸。(密陀僧一云熔银冶中之炉底。其初银铅相杂。一经火炼。则铅脚下渗。久而结成。一云即造黄丹之渣脚熬炼而成。未知孰是。大抵总不脱铅性。故功用与铅粉黄丹一类三种略有差别。凡外科熬炼膏药。皆可用以收膏。生肌凉血。均见其长。又五金之中。皆可以铅配入。制成种种铜锡。高下不等。然则铅之为用大矣。宜乎为五金之祖也。)
金石部 金石类
紫石英
紫石英 能走心肝。温营血而润养。可通奇脉。镇冲气之上升。虽有五色之分。性味甘辛则一。(紫石英形似紫晶。玉之类也。其形有五色之分。而用者惟紫白二种。皆具温养润泽之功。不可火炼。若一经火 。则失其温润之性。而有毒烈之祸矣。石药之性悍信哉。能入心肝血分。暖子宫。镇冲气。且润泽而有补性。故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
金石部 金石类
朱砂
朱砂 味甘性寒。镇坠有功邪热去。外丹内汞。癫狂无患痫痰除。能辟鬼以安神。可护心而解毒。(朱砂出湖南辰州山谷间。禀离火以生。外阳内阴。中含真汞。得坤土纯粹精灵之气。故无毒而能解毒。凡物之禀乎正者。皆可胜邪。石类亦然。忌火 。专入心经血分。其主治不离甘寒重镇四字。朱砂之功足以尽之。)
金石部 金石类
水银
水银 其质即朱砂之液。性极阴寒。其治则虫蚀成疮。毒偏重坠。还元返本。当知 炼之得宜。拯逆扶危。须识配合之有法。(水银用朱砂烧炼而出。沉寒大毒。得凡火 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莫此为甚。其得铅则凝。得硫则结。铜得之则明。尸得之不腐。然古方拯逆救危。每每与铅硫并用。取其镇坠痰涎。还元返本。其功不可尽掩也。外治之法。尤甚效验。)
金石部 金石类
轻粉
即水银之升炼。辛寒劫内伏之痰涎。能燥而提脓。毒烈杀外疮之虫积。(轻粉用水银食盐明矾升炼而成。其燥烈升散之性。与升药相同。善劫痰涎。每见下疳等疮毒。服此则牙根腐蚀。或有冷涎从牙缝中出。下疳虽愈。毒留筋骨。致成败证者多矣。然生肌燥湿。外治之功。不可掩也。)
金石部 金石类
雄黄
雄黄 禀阳精之气以生。驱阴破血。具辛热之功取效。入胃通肝。辟鬼除邪。化留聚痰涎之积。杀虫治疥。涂外伤虫虺之灾。(雄黄生山之阳。得阳精之气于地者也。以明如鸡冠。内无砂石者良。其石黄薰黄等。或产处不同。或变化不透。气味恶劣。只可杀虫搽疥。与雄黄有别耳。忌火 。入肝胃。破瘀血。化痰涎。以其禀纯阳之气。故能辟鬼邪。杀蛇虺。解一切毒耳。)
金石部 金石类
石膏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清暑除烦能止渴。解阳明之郁热。祛温逐疫可消斑。性属甘寒。质颇重镇。(石膏大寒质重。味甘之物。直清肺胃。相传解肌之说。皆因表有风寒。里有郁热。
故正气被郁。不得透达于表。郁热解则表里通矣。大青龙之制。亦犹是耳。岂质重性寒味甘之品而能发汗者哉。)
金石部 金石类
滑石
滑石 甘淡性寒。清热有功于肺胃。分消质滑。导邪直降于州都。除湿热之稽留。宣表里而无滞。(滑石其性寒。其体滑。其质重。沉降下行。祛湿热。从小肠膀胱而出。有谓其燥者。
亦湿去则燥之故。非滑石之性燥也。或谓其能解肌者。亦里通而表解之意欤。)
金石部 金石类
赤石脂
赤石脂 固大肠。治久痢肠红。疗崩带淋漓。甘酸温肾。养心气。可和营敛血。涂癞风蚀烂。敷贴生肌。(赤石脂此石其性最粘而有脂。用以固济炉鼎甚良。其味甘酸。其质重镇。凡用药治病。皆宜察形观色。度其性味。审其寒温。自有得心应手之妙。不必拘拘乎本草诸说。总之其治能入心肾大肠血分。其功不外乎固涩重镇。足以尽之。)
金石部 金石类
炉甘石
得金银圹气以结成。能入阳明专燥湿。用三黄煎水而 炼。善疗目疾可平肝。止血生肌。甘温无毒。(炉甘石出金银圹中。金银之苗也。舐之亦粘舌。以其得金银之气。故能平肝。治一切目疾。用三黄煎水 用。长于外治。无内服方法耳。)
金石部 金石类
钟乳石
钟乳石 上温肺冷。下壮肾阳。质重性偏。补火强阴通乳汁。味甘气热。除寒治嗽理虚劳。
(钟乳石得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流成石。内则中空如管。故名。禀阳刚之性。凡药性之偏者。皆可用于暂而不可久。况石药之气悍哉。昧者服之。顿觉阳气倍充。饮食倍进。形体壮盛为庆。而不知暗损阴精。致成消渴痈疽之祸矣。凡肺虚寒嗽。久不愈者。用数分研细冲服神效。又果树上作穴。纳钟乳末少许。封好。则子多而味美。其功概可想见矣。)
金石部 金石类
海浮石
海浮石 体质轻浮。化痰火瘿瘤。清金利咳。咸寒润下。治浊淋积块。摩翳开光。(海浮石海边水沫结成。其质轻。其体空。其色白。其味咸。化痰清肺。是其所长。治淋者以其咸寒润下。又金为水之上源。源清而流洁耳。)
金石部 金石类
磁石
磁石 引金气以下行。气纳喘平。导归水部。镇肾虚之恐怯。耳聪翳退。性味咸寒。(磁石。生于有铁处。为铁之母。中有铁纹。善吸铁。有子母相粘之象。一云年久则仍化为铁。想铁之未成者。火 醋淬。善拔疔疮。其功入肾。能养肾气。镇肾虚。又能引金气下行。故肾虚浊泛。而为内障耳鸣等证。皆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