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本草便读
本草便读
谷部 谷类
麻仁
麻仁 可组织为布。苎麻即此也。麻仁之性。与胡麻之性。皆属甘平。皆为木谷。故其治风润燥之力。大抵相同。而用者凡遇津亏脾约风燥便结等证。皆用麻仁。遇麻风癣癞等证。皆用胡麻。亦世俗相沿习惯耳。)
谷部 谷类
饴糖
缓中补虚。脾赖甘温而建立。养金治咳。肺承泽润以滋培。行瘀止衄必熬焦。化哽除痰宜噙化。(饴糖用糯米麦芽作成。味甘性温。缓中补虚。润肺止渴。是其所长。然多食助湿热。伤肾气。生虫损齿。每每有之。故凡物有利必有弊也。)
谷部 谷类
黑豆
黑豆 活血宣风。色黑形腰归肾部。益阴利水。除烦解毒性甘平。(黑豆味甘性平。肾之谷也。陈藏器曰。黑大豆生用性平。炒食则热。煮食则寒。作豉则冷。亦物性之异也。考其性能入肾。则益阴利水是其本功。阴血足则行而不滞。故风可除也。至于解毒之功。亦古今方书中所尚耳。)
谷部 谷类
豆豉
性味则甘苦微温。两行肺胃。主治凡风寒时疫。专赖宣疏。能发汗以解肌。可吐邪而化腐。(豆豉用黑豆蒸熏而成。虽诸家本草言性寒者多。然既经蒸熏。则味甘者变苦。其性岂有寒冷之理。入肺胃。行上焦。有宜发升散之力。故凡一切时温温疟等证。内有伏邪表里不解者。均可用之。所谓在表者汗而发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须知豆豉能化胸中陈腐之气。
则解表宣里之力。自可知矣。)
谷部 谷类
豆卷
甘平解毒宣风湿。筋脉舒挛逐水邪。(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则有生发之气。故亦能解表。黑豆本入肾。肾者主水。再以水浸生芽。宜乎治上下表里水湿之邪。无遗蕴矣。至于宣风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谷部 谷类
赤小豆
赤小豆 能通心与小肠。行瘀利水。可排脓而散肿。治豉消瘅。味甘微酸。性平无毒。绿豆甘寒专解毒。蠲除水热并和脾。其色可以入肝。其治似疑归胃。(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以紧小色赤者为佳。今药店中之赤小豆。半红半黑。谓之相思子。即红豆也。有毒不堪用。杜赤豆之性。甘酸而平。入心与小肠。功专消水行血。故内而水鼓血鼓。以及一切香港脚。外而痈疽肿毒。或服或敷。皆有神效。然总不过消水行血之功。古人言其多食令人消瘦者。概可想见矣。○绿豆味甘性寒。行水之功。相同赤豆。而清热解毒。惟此为胜。故一切丹石诸毒。皆可解之。且能浓肠胃。非如赤豆之能令人消瘦也。)
谷部 谷类
扁豆
扁豆 味属甘平。消暑益脾兼解毒。功归胃腑。升清降浊并和中。花堪治痢以疏邪。皮可达饥而行水。(扁豆味甘平无毒。能养胃健脾。脾胃得治。则清浊可分。吐利可愈。凡夏月所生之物。皆能解暑。故又可以之解暑也。花性相同。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皮以行皮。类相从耳。)
谷部 谷类
麦芽
麦芽 其味甘咸。能温胃助脾。消磨谷食。其功克化。去面停乳积。浊阻瘀留。(麦芽味甘咸。性温。入脾胃。能消能磨。化一切米面诸谷食积。凡瘀留浊垢等物。皆可化之。观造饴糖家用之。即可想见矣。若无积者用之。恐削人元气耳。孕妇忌之。)
谷部 谷类
谷芽
且甘且温。启脾进食。或生或炒。消导和中。(谷芽味甘性温。其功虽主消导。而消导之中。却能启脾开胃。进食和中。非若麦芽之专于克削。而尚能破瘀导浊也。)
谷部 谷类
酒
行经络。御风寒。味苦甘辛多蓄热。通血脉。壮心神。气雄刚猛善消愁。(酒用糯米和酒曲酿成。种类颇多。味亦不一。具毒烈之性。有升散之能。少饮之固可行经络。御风寒。
壮神活血。过饮则耗散气血。助湿生痰。其酒性虽退。
而渣滓日积。留聚胃中。粘腻不化。饮食渐少。脾胃日虚。而成噎膈反胃者多矣。至若烧酒之性。大辛大热。用以散寒开郁。颇有捷效。虽无助湿生痰之害。而毒烈之性。较前为尤盛耳。)
谷部 谷类
醋
收敛有功。酸温无毒。敷痈化积。得敛极则散之能。止晕固崩。具危而复安之法。(醋一名苦酒。米麦皆可为之。味酸微苦。性温。入肝收敛。然敛极则散。故内而破症瘕。化积聚。皆用醋炒。外而痈肿敷药。皆用醋调。均有深意。或者欲攻欲散。必先敛之。使邪聚而攻散得力。亦是一法。总之当敛者用其敛。当散者用其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谷部 谷类
罂粟壳
止泻痢以固精。肾脏虚羸需敛涩。收汗衄而宁嗽。肺家耗散赖酸温。(罂粟壳其味酸涩。其性或言温。或言寒。究竟酸涩属阴。当作微寒为是。故每蜜炙用之。入肺大肠肝肾等处。以固涩为用。然酸收太紧。最易令人呕逆。凡咳嗽泻痢遗滑等证。有邪火者切勿用之。
)
谷部 谷类
浮麦
甘咸除虚热。清冷敛心津。(浮麦即小麦。水淘浮起者。味甘咸。性凉。入心经。退虚热。汗乃心之津液。养心退热。津血不为火扰。则可无自汗盗汗之虑矣。)
谷部 谷类
小粉
一切肿疡。用醋敷围可解散。诸般热毒。随方取用性酸凉。(小粉乃麦麸洗面筋时澄下之粉也。本属甘凉之性。服之亦可养心神。益脏气。功胜浮麦。因久则味变为酸。以之炒干为末。用醋调敷。一切肿疡。均可解散。亦敛极则散之意耳。)
谷部 谷类
红曲
甘温夺造化之功。行血和营兼治痢。蒸窨导中州之食。和脾助胃并调中。(红曲其法以梗米蒸熏而成。色红透彻。亦如人之饮食入胃蒸变而为血也。味甘性。温入脾胃血分。导滞化食。行血和营。即其蒸熏变化之性。亦可想见其功用矣。)
谷部 谷类
乔麦
乔麦 降炼宽胸除积垢。甘平逐湿益脾元。(乔麦甘平无毒。凡谷麦之可充食者。皆能养胃助脾。惟乔麦能炼脏腑滓秽浊垢。一切带浊痔漏。由于湿淫所胜。沉积肠胃之中者。皆可用此宣之导之。则降气宽胸之理。自可知矣。且能压丹石毒。醋调敷小儿丹毒赤肿等证。然则脾胃虚者。似又不宜也。)
谷部 谷类
刀豆子
刀豆子 温中下气。治呃逆有功。益肾归元。味甘温无毒。(刀豆子味甘性温。下降入肾。
能温暖下焦。治肾虚气不归元。虚寒呃逆者。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即其利肠胃。和中焦。亦固所宜也。)
谷部 谷类
神曲
配六药以糊成。性味辛甘。温中和胃。合五色而具备。消磨水谷。发表强脾。(神曲用白面为君。再加赤豆杏仁青蒿苍耳野蓼六种。拌和作饼。如窨酱黄法。待发热。外生黄衣。晒干收之。五味兼有。甘辛独多。性温入脾胃。消磨水谷。是其本功。发表者以其有郁蒸之气。性能升发也。谷食去则脾胃和。自可健运如常。消导炒用。发表生用。各随其宜可也。)
谷部 谷类
淮小麦
淮小麦 甘凉养胃气。润泽益心神。(淮小麦麦为心谷。故能入心。南麦性温。北麦性凉。
以淮产者为佳。故无壅滞生热之虑。却有凉心润燥之功。是以金匮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燥一证。可想见矣。)
谷部 谷类
秫
治阴虚之不寐。性却甘凉。利肺壅以通肠。质偏粘腻。(秫即今之细米粟。以谓之粱米。一云粟之粘者为秫。粳者为粟。亦犹黍稷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惟以上之物。皆可为粮。皆可养脾胃。古人以秫为肺谷。肺病宜食之。秫性甘寒。故能养肺阴。利大肠。治阴虚不眠等证。皆取益阴退阳。有粘缓之意也。)
谷部 谷类
阿芙蓉
涩精止利。虚邪气痛立时瘳。醒睡助阳。毒烈苦酸倾刻效。(阿芙蓉即鸦片土。以罂粟花苞之津液炼成。本草皆言味酸温。然究属大苦大热。其毒烈之性。竟与花壳不同。一物之性相反如此。亦异事也。此物可以治病。始于西人。故又谓之洋药。止泻痢。壮元阳。
通气血。却有神效。然吸食一法。不知何人创始。固无性命之虑。然每每病根未除。烟瘾已上。为终身之累。追悔莫及耳。)
谷部 谷类
豆皮
甘平无毒宣风气。苦涩微温行血瘀。( 豆即今之野黑豆。紧小而黑。性味与大黑豆同。但略带苦涩。其主治亦能入肾。活血祛风之力。似较大豆为过之。而尤以皮为力足耳。)
谷部 谷类
陈仓米
养胃除烦。甘淡藉谷气之资助。和中进食。酸凉利湿热以分消。(陈仓。米凡米之类。虽种数不同。而人皆可赖以生长。助脾益胃。但新者性温。不无壅滞。陈者性凉疏利。
故能和中焦。去湿热。为病后虚人最相宜耳。)
谷部 谷类
蒸饼
消食养脾化积滞。性味甘温。和中益气利三焦。功能宣导。(蒸饼以面作饼。蒸熟陈久用之。寒食日作者。即为之寒食面。糊丸药用之。取其面性已过。不助湿热。惟甘平之性。能和中消导。利水道。益脾胃而已。毕竟无他所长也。)
菜部
(李时珍曰。菜者。所以具五味。助五谷而充养者也。但五菜之良毒。各有不同。五味之所入。即多偏胜。故内则有训。食医有方。菜之于人。岂可不审择用之哉。)
菜部 菜类
蒲公英
蒲公英 走阳明散热疏邪。兼能解毒。味甘苦性寒滑窍。并可消痈。(蒲公英即黄花地丁。生平泽田园。茎叶如苦苣。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若单瓣菊之状。味苦甘。
性寒滑。专入阳明。散热结。消痈毒。因此草色黄味甘属土。性又滑利。故能入阳明。解毒滑窍而治妇人一切乳证也。)
菜部 菜类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泻疔疮之毒壅。味苦性寒。入包络与肝经。通营破血。(紫花地丁即地丁草之茎。色紫而开紫花者。故性味主治与蒲公英相同。惟此能入手足厥阴血分。行瘀活血为略异。
故紫花地丁治疔疮毒壅为胜也。)
菜部 菜类
白芥子
白芥子 辛能发汗。热可温中。入肺胃以搜痰。并走皮间与膜外。宽胸膈而利气。却能散冷耗营阴。(白芥子此芥种类少异。茎叶青白色。其子黄白色。非如食芥之叶青绿色而子紫黑也。味大辛。性大热。入肺胃二经。散寒下气。宽胸膈。利风痰。其辛散之性。食之泪出。
又能达肝。故治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除。但耗阴散气。昏目圣神。虚人禁用。
)
菜部 菜类
莱菔子
莱菔子 下气消痰。生服性升能涌吐。宽中化食。炒香气降味辛温。可消胀以利肠。能定喘而止嗽。(莱菔子辛甘温。入肺胃。长于治痰。生用则能升能散。善吐胸膈风痰。炒熟则性降。气降则痰消。一切喘嗽因痰者。皆可用之。能消面积。观其在上在下。用生用炒。或吐或消。无不灵验。亦物性之使然耳。根主治相同。)
菜部 菜类
干姜
入脾胃。燥湿温中。肺饮蓄痰嗽可愈。味辛热。逐寒散冷。肾邪痹着重能轻。炮黑则味苦性和。血药用为引导。服食可入营守内。补方赖以前驱。(干姜即生姜之宿根老母姜。
置流水中。浸三日。刮净皮。晒干为之。又名军姜。辛热性燥。不如生者之散表。而热燥过之。入脾胃。逐寒燥湿。是其所长。与肺肾药同用。亦能入肺肾。观小青龙之治饮邪咳嗽。
肾着汤之治寒湿腰痛可知。炮黑则辛少苦多。燥散之性已减。温守之力独优。能入血分。协助补药之力。故营血虚寒而欲温补者。非此不为功。即纯虚而无寒者。亦可用之。不温则虚不复也。)
菜部 菜类
生姜
生姜 达肺经。发表除寒。横行有效。入胃腑。温中止呕。辛热多功。去秽通神。化痰散逆。煨熟则缓而性降。治中焦腹痛之虚寒。蜜炙则润以兼疏。散肺部风痰之咳嗽。姜汁豁痰通络。体用颇殊。姜皮散水和脾。温凉稍异。(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散寒发表。善宣胸膈逆气。故生姜为治呕圣药。能解半夏南星诸菌等毒。祛邪辟恶。故圣人有不撤姜食之说。然辛散过盛。多食耗气血。助火邪。不可不慎。用湿纸包裹。煨熟则无发散之性。但能温中降逆。治寒滞腹痛。如治肺受风寒咳嗽。又欲其散。又惧其辛。热伤肺。取生姜蜜炙。用姜汁开痰宣络。姜皮散水行皮。温凉各异。主治不同。不可谓一物泛用也。)
菜部 菜类
葱白
葱白 行肺胃以通阳。可温宣而发汗。味辛性热。散气昏神。(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
味辛性温。升浮上达。入胃肺二经。其中空。故能外散风寒。内通阳气。又能行血散瘀。止腹痛。消肿毒。皆系行气之功。所谓三焦相通一气而已。但耗散昏目。损志伤神。虚人当审用也。)
菜部 菜类
大蒜
大蒜 辛温气臭。脾胃功多。能破积以散寒。可辟邪而杀鬼。阴疽 癖。火灸有功。捣贴外敷。随宜施用。虽有解暑治蛊之功。不无耗阴损目之害。(大蒜辛热臭烈之性。盛于芦韭。
故为五荤之首。有小毒。虽极臭而又能辟臭。故凡一切腥臭之物。用此同煮。均可解之。入脾胃。辟恶气。散寒邪。化肉积。除症瘕。但刚猛之性。耗散为多。道家称其服之能损神伐性。不如外治之功为善也。少食却能开胃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