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治大肠泄痢脓血。穴意舍灸一百壮(小儿减之)。又灸小肠俞七壮。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脐下一寸。五十壮。良。即三阴交。
治脓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坚逆。灸幽门二穴。各三壮。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阳明经天枢二穴。大肠之募也。在脐两傍各二寸。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壮。
治痢暴下如水(资生经)。穴气海。灸百壮。
卫生宝鉴云。至元乙亥。廉台三千户。四十余驻兵涟水。卑湿之地。劳役过度。饮食失节。
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厉风之状。无力以动。腹痞满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针经曰。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服养脏肠加附子固肠胃。
止泻利。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壮。以温养胃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壮。
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气复。灸阳辅穴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温之气。追之月余后。病气皆去。渐至平复。精神不减壮年。
卷十五 针灸门
肠鸣
治腹虚鸣(资生经)。穴不容治腹满肠鸣。穴胃俞治肠中常鸣。上冲于心。及治妇人。穴脐中治肠鸣。穴太白 公孙 大肠俞 三焦俞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穴天枢治心满气逆肠鸣。穴阴都治肠鸣濯濯有如水声。穴阴交治肠鸣相追逐。穴上廉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穴漏谷治肠鸣泄注。穴膺窗治肠鸣而痛。穴陷谷 湿溜 漏谷 复溜 阳纲治胸胁胀鸣切痛。穴太白治肠鸣。穴三里 三间 京门 关门 三阴交 陷谷 水分 神阙 承满 温溜 三焦俞大肠俞 胃俞 天枢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转侧。穴章门治肠鸣气走疰痛。穴上廉治腹胀肠鸣不便痹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穴商丘治腹雷鸣。穴复溜治肠痛雷鸣。穴督俞治肠鸣腹胀。上气喘逆。穴承满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三焦俞。
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痛濯濯。冬月重感于寒则泄。食不化。嗜食。身肿。夹脐急。穴天枢治腹中雷鸣。灸太冲。无限壮数。
治肠鸣泄注。刺下 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卷十五 针灸门
脱肛
治大人小儿脱肛(资生经)。穴百会(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中极治寒冷脱肛。历年不愈。灸翠尾骨七壮立愈。又脐中随年壮。横骨百壮。龟尾七壮。穷骨。
治卒大便脱肛。灸顶中回发中。百壮。
卷十五 针灸门
肠风
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肠风泻血(资生经)。穴脊中。灸百壮。
资生经云。有人患此疾积年。一灸除根。因传此法。后观灸经。此穴疗小儿脱肛泻血。
盖岐伯灸小儿起也。后人因之。以灸大人肠风泻血尔。大人小儿之病。初不异故也。
治肠风下血。穴长强王氏云。肠风药多不效。何耶。本草衍义曰。肠风乃肠痔。苟知其为痔而治之。无不效矣。
若灸肠风。长强为要。血云。近李仓肠风。市医以杖量脐中。于脊骨当脐处灸即愈。因此予为人灸肠风。皆除根(陆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肠风泻血即愈(须颠倒身。方灸得)。穴脊端穷骨(脊骨尽处)。龟尾当灸中三壮。
卷十五 针灸门
肠
治肠 疝。小腹痛(资生经)。穴中都治肠 。穴复溜 束骨 会阳治肠 切痛。穴四满治结积留饮。 囊胸饮。食不消。穴通谷。灸五十壮。
治风冷。腹中雷鸣。大肠灌沸。及腹 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强疼。大小便难。
不能饮食。穴大肠俞。灸百壮。三报之。
治诸结积留饮。 囊胸满。饮食不消。穴胃脘三百壮。三报之。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饮注下。穴下极俞。灸随年壮。
治腹中有寒。泄注。肠 便血。穴会阳治肠 泄。穴束骨治肠鸣泄注。穴膺窗治大便不节。小便赤黄。肠鸣泄注。穴阳纲治肠鸣腹胀。欲泄注。穴三焦俞 小肠俞 下 意舍 章门
卷十五 针灸门
痔漏
治肠风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此痔根本是冷。谨冷食房劳。及疗久痔(资生经)。穴长强治谷道瘙扰。久痔相通者死。又云。主痔与阴相通者死。穴会阴治久痔。穴会阳治五痔疼。穴小肠俞治五痔发肿。穴秩边治血痔泄后肿。穴复溜治野鸡痔。穴飞扬治久痔肿痛。穴承山治久痔尻椎肿。大便难。阴胞有寒。及小便不利。并五种痔泻鲜血。穴扶承治痔病泻血。穴气海俞治痔篡伤痛。穴飞扬治痔泄血后重。穴商丘 复溜治热痔。穴劳宫治痔痛。腹下肿。穴承筋 承扶 委中 阳谷治痔骨蚀及骨疽蚀。穴商丘治漏。穴天突 章门 天池 支沟治漏颈痛。穴天突 天窗治下漏。穴长强治五痔便血失屎(出危氏方)。灸四百壮。穴在脊穷骨上。
治久冷五痔便血(出危氏方)。灸脊百壮。
灸痔(出百一选方)。
鸠尾骨尖少偃处即是穴。麦粒大艾炷。灸七壮。或十四壮。甚者止二一壮。疮发即安。
可除根也。
灸痔法疾若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便可除去。如传信方。先以经年槐枝。煎汤洗。后灸其上七壮。大称有验。如本草只以马蓝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乘热以小口器瓶瓦中熏洗。
令肿退。于元生鼠奶根上灸(却不可灸尖头。恐效迟)。如患深。用汤洗。未退再洗。令消。
俟灸觉大气通至胸乃效。病虽深。至二十余壮。永绝根本。以竹片护四边肉。仍于天色寒冷时灸。忌毒物。
治痔灸法(出仁存方)。以葶苈子二合。豉一升。捣令细。作饼如大钱浓二分许。取一板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头大。灸饼上。三炷一易。三饼丸炷。隔二日复一灸之。外台灸瘰 。
资生经云。用葶苈子豉作饼灸漏。外台云。不可灸头疮。葶苈气入脑杀人。
又法。平立。量脊骨与脐平处椎上。灸七壮。或年深。更于椎骨两傍各一寸。灸如上数无不除根。
治痔疾如胡瓜。实于肠头。热如溏灰。火发则僵仆(出危氏方)。以柳枝浓煎汤洗。后以艾炷灸三五壮。若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大泻鲜血秽恶。一时至甚。通禁泻后。其疾如失。
灸痔。右以绳围病者项。令两头相柱。展绳从大椎正中量之。垂绳一头。当灸正下。以墨点讫。又量病者口吻两头。接绳头正下复点之。又量病者口吻如前。便中屈绳。接前口吻绳正下复点之。望使相当所三处并下火。重者各五百壮。轻者三百壮即愈。
又法。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绳当脊大椎骨中。向下量之。尾株骨尖头讫。再折绳。更从尾株尖头向上量。当绳头即下火。高号州初灸至一百壮。得瘥。后三年复发。又灸之便断。兼疗腰脚。
治五痔痛。穴攒竹治五痔痛。不得大小便。穴会阴治痔 痛。穴飞扬 承筋 委中 承扶治诸痔。宜灸回气三七壮。黄帝针经云。在尾脆骨上一寸半。又连冈穴主之。在回气穴两边。相去二寸是也。各灸三七壮。
治九漏。穴肩井。灸二百壮。
治漏。穴灸鸠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壮。
治诸漏。灸漏同四畔瘥。
卷十五 针灸门
便血
治便血(资生经)。穴复溜 太冲 会阳治泄利脓血。穴下廉 幽门 太白治吐泄脓血。穴太白治大便脓血出。穴小肠俞治大便下血。穴下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痛。穴腹哀治大小便血不止。穴劳宫治下血不止。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本目睹数人有效。王氏云。尝用灸人肠风。皆除根本。神效无比。然亦须按其骨突处酸痛。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于肠风。肠风本肠痔。不可分而为三。分而为三。治之非也。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灸第三十椎。随年壮。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平立。以绳子比脐平。却向后脊骨当中。灸七壮。或年深于脊骨两傍各一寸。灸七壮。余谓寸半则是肾 。自佳。
卷十五 针灸门
淋癃
治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灸足太阳。又灸涌泉三十壮。
治五淋(资生经)。穴悬钟治五淋不得尿。穴大敦 期门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穴气冲治气淋。穴交信治血淋。及主疗五淋。小便如散灰色。穴复溜治胞转气淋。穴关元 涌泉治淋癃。穴长强 小肠俞治肾病不可俯仰。气瘟。穴关元 阴陵泉治癃闭阴痿。穴曲泉治癃闭茎空痛。穴行间治癃疝。穴然谷治小腹胀。血癃。小便难。穴曲谷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穴胞肓 秩边治气淋小便黄。穴石门治五淋。穴长强治五淋小便黄。穴曲骨治小便淋失精。穴至阴治五淋。小便赤涩。及治尿道痛。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穴中极治五淋。小便如散火。穴复溜治淋沥不得尿。及阴上痛。穴太冲。灸五十壮。
治气淋。寒热不节。穴阴陵泉治气淋。 疝。阴急。股引 内廉骨痛。及卒疝。大小便难。穴交信治淋沥。穴然谷 曲骨治赤淋。穴次治实则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开户而处气不足。胸胀。喘息。舌甘。咽中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鸣咳唾血。气淋。穴大钟。灸关元五十壮。或盐着脐中灸三壮。
治石淋。灸关元。气门。大敦各三十壮。
治劳淋。灸足太阴百壮。三报之。
治血淋。穴丹田。复溜。各灸随年壮。
治五淋不小便。穴中封二七壮。大敦七壮。
治小便淋沥。穴委阳 志室 中治不觉遗沥。穴关元治淋沥。穴小肠俞王氏云。予壮年寓学。忽有遗沥之疾。阅方书。见有五倍子末。酒调服者。服之而愈。
药若相投。岂在多品。而亦无事于灸也。故附着于此。欲治淋疾者。有王不留行子。神效。彭侍郎以治张道士。服三粒愈(见既效方)。有妇人患淋。卧病久之。服诸药甚。其夫入夜来告急予令取此花叶十余叶。令研细煎服。翌日再来云。病已减八分。再与数叶。煎服即愈(一名剪金台。一名金盏银台)。
治血淋。灸足大指前节上十壮。
治五淋不得小便。穴悬钟。灸十四壮。
治卒淋。灸外踝尖七壮。
治淋病九部诸疾。灸足太阳五十壮。
治诸淋。穴关元灸三壮。
治胞闭塞。小便不通。劳热石淋。穴关元治小便余沥。灸复溜二穴。各一七壮。次灸脐下中极下屈骨穴。七壮。
卷十五 针灸门
小便难
治小便不通(资生经)。穴涌泉治阴跳痛。引茎中不得尿。穴曲泉治小腹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穴阴交 石门 委阳治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穴关元治淋闭不得尿。穴气冲治小便难而痛。穴大敦(又元照。每主之)。
治小便满。小便难。阴下纵。穴横骨 大巨 期门治阴跳。遗尿。小便难。穴阴谷 大敦 箕门 委中 委阳治振寒。溲白尿难痛。穴中封 行间治腹胀小便血癃。穴曲骨治小便热痛。穴列缺治小便不利。穴中极 承扶 屈骨端治小便不利癃。穴少府 三里治心下满。寒中小便不利。穴阴陵泉治不得小便。穴胞肓 石门 关元 阴交 中极 曲骨治溢饮。水道不通。溺黄。穴京门治腰引小便痛。小便不利。状如淋。 疝。小腹肿。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穴太冲治膀胱寒。三焦小便不利。穴水道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痛。阴端寒。冲心。穴会阴治腹胀小便难。阴器纵伸痛。穴横骨治小便不利。穴阴包 至阴 阴陵泉 地机 三阴交治小便不通。穴箕门治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内廉痛。穴阴谷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穴五里治溺难。穴行间治小便不利。失精。尻中肿。大便直出。阴胞有寒。小便不利。穴中极 蠡沟 漏谷承扶 至阴治小便难。赤浊。骨寒热。穴肾俞治腰痛。小便不利。及苦胞转。灸玉泉七壮。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壮。又灸脐下一寸。又脐下四寸。各随年壮。
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不得大小便。穴会阴存仁方云。尝记一人小便闭不通者三日。小腹胀几死。百药不效。余用甘遂末大蒜。捣细和成剂。安脐中。令资以艾灸二七壮。随后通用此方。无不效。
治小便不利。大便频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治小便不利。大便注泄。天枢灸百壮。又关元灸五十壮。又灸侠玉泉相去一寸半。三十壮。兼灸气淋(又云足大拇指岐间。有青脉。针挑出血。灸三壮愈)。
治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纳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血。
治小便不利。小便胀满虚乏。穴大小肠俞。灸随年壮。
治小肠热满。穴阴都。灸随年壮。
治阴跳。遗尿。小便难。穴箕门 委中 委阳 大敦治小肠热满。穴阴都。灸随年壮。
治尿难。阴痿不用。穴阴骨治小便数而少。且难用力。辄失精者。令其人舒两手。合掌并两手大命令齐。急通之。
令两爪甲相近。以一炷灸两爪甲本节肉际后方。自然有角。令炷当角中。小侵入爪上。此两相共用一炷也。亦灸脚大指与手同法。各三炷而已。经三日。又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