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法
  治香港脚灸法。凡香港脚初得。脚弱宜灸之速。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瘥半死。虽瘥者。或至一二年得复更发动。觉便根据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轻者发时。虽不即愈。恶治之。当根源不除。久久杀人。不可不以为意(资生经)。
  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
  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佳。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患累股端坐。以病患手掩横膝上股下傍与曲膝头齐上傍侧。股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骨头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患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
  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
  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两脚则灸两脚。病两脚弱亦皆灸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则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随证。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肿大上气。于是乃定大法。灸随诸 。及诸腕关节腹背。尽灸之。
  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觉病入腹。若病患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四指为一夫也。亦根据支法存旧法。梁邱。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
  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下。所以不取其法。气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凡八冲。艾炷须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为灸。
  治香港脚。穴阳陵泉 绝骨 风市 昆仑 阳辅 上廉 条口 下廉 太冲 犊鼻 膝眼曲泉阴陵泉 中都 三阴交 复溜 阳维 三阴交 委中 承筋 承山 涌泉 太阴 上件穴并要。不可总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绝骨。承筋。太冲。昆仑。涌泉。有患者可灸又谨按明堂。正当以立为正。取穴必须直立。膝膑骨坐立便即移动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患中指上节为一寸。若取尺寸有长短。取穴必不着。又按奉承祖、华佗等取穴并云。三指四指为准。取三里穴。四指指阔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阔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着。黄帝为本诸说并可信。徐同灸风市。三里。绝骨三穴。未效。灸犊鼻。肩 。膝关日三壮。遇痛深处。针亦效。
  治患脚针后四穴。即能起行。穴环跳 阳陵泉 巨虚下廉 阳辅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处。今止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香港脚。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其上面一穴是。若香港脚可先灸百会五十壮。在头顶凹中也。肩井各一百壮。在两肩小近头凹处。指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次灸膻中五十壮。在胸前两边对乳胸厌骨解间。指按香港脚。次灸巨阙。在心厌尖处穴凹下一寸。以尽度之。
  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香港脚。若能灸百会。风府。胃脘及五脏 则益佳。视病之宽急耳。诸穴出灸经。不可不具载之。
  次灸上廉一百壮。又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壮。又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绝骨二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际。屈指头四寸便是。与下廉颇相对分二间穴也。此下一十八穴。并是要穴。余伏兔。犊鼻穴。凡灸此灸壮数不必顿毕。三日中灸合尽。
  灸香港脚法 于左右两脚十指上。用艾柱如麦粒大。各灸七壮。十壮。其效如神。穴在肉甲之间。半着肉。半着甲。
  灸香港脚 灸法如前。灸后。瘢色赤白如初风毒尽。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体清利为佳。故人得此多是针灸。最忌用热药蒸泡。有僧普清。苦此症二十年。灸风市。肩 。
  曲池三穴各二十壮。顿效。又云。若安三里莫教干。患风人宜常灸。盖三里一穴。为五脏六腑之沟也。
  若始觉香港脚。速灸风市三里各一二百壮。以泻风湿毒瓦斯。若觉闷热者。不得灸。以本热灸之。则大助风。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鲜及房劳不尔。服药无益。王氏云。有同合为予言。史载之谓香港脚有风湿二种。宜泻不宜补。只宜以沉香汤泻。而不许其灸。千金方乃载灸法。如此其详。岂虚人患香港脚方可灸之耶?故指迷方云。若觉闷热不得灸。盖有所见也。凡灸香港脚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护为第一。予旧有此疾。不履湿。则数岁不作。若履湿。则频作。自后常忌履湿。凡有水湿。不敢着鞋践之。或立润地。亦不敢久。须频移足。而后无患。此亦爱护之第二义也。有达官久患香港脚。多服八味丸愈。亦以香港脚冲心。惟此药能治之治香港脚上攻。穴肩井千金云。香港脚最宜针而不宜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此论甚当。
  治香港脚偏风 腿。脚不随重。不得履地。刺风 风脚冷。穴上廉澹寮方云。蔡元长知开封。日据案视事。忽觉如有蛊。自足心行至腰间。即坠笔晕绝。
  久之方苏。椽励云。此非俞山人不能疗。趣使呼而至。视之曰。香港脚也。此当灸风市。为灸一炷当日安然复常。明日疾如初。再呼俞。俞曰。欲出病根。非千艾不可。从其言。灸五百壮自此遂愈。仲冗文安公守姑苏。署舍卑湿。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药不效。乃用所闻灸风市肩 曲池三穴。终身不复作。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发率是两月。用此法灸二十一壮实时痛止。其他蒙此利者。不一而足。
  治香港脚肾气。穴阳跷
  卷十五 针灸门
  脚弱
  治脚弱无力。风湿痹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治脚弱。穴三里治脚弱无力。脚重。偏风不遂。穴承山治脚弱无力。腰尻重。曲 中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王氏云。有人旧患脚弱且瘦削。后灸三里绝骨而脚如故。益知黄君针灸图所谓绝骨治脚疾。
  神效犹信也。同官以脚肿。灸承山一穴。疮即干。其后数月不愈。不晓所谓。岂亦失之将摄也。是未可知也。单方歌云。风毒脚弱痹。肩井及大椎。风市与三里。百不须疑。千金灸脚弱。凡八穴。病在一脚。则灸一脚。两脚病。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灸两脚。或未能尽灸且先灸风市犊鼻三里绝骨亦效。或不效。当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尔)。
  治劳冷气递腰HT 。冷痹。脚屈难伸。灸阳跷一百壮。在踝下。
  
  卷十五 针灸门
  脚肿
  疗恶血气肿痛。脚肿。穴上昆仑治香港脚膝肿。穴承山治脚肿气短不嗜食。烦热 痛。穴小肠俞治足跗肿不得履地。穴然谷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脚忽肿。旧传夏不埋足。不敢着艾。漫以针置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去。热中素患脚疾。见此奇效。亦以大针刺之。翌日肿亦消何其速也。后亦常灸之。凡治脚肿。当先三里。而后阳跷等穴可也。又予患香港脚。指缝烂每以茶末渗之愈。他日复烂而肿。用茶末不效。渐肿至脚背上。予以为香港脚使然。窃忧之策杖而后敢行。偶卖药僧者见之云。可取床荐下尘渗之。如其言渗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钱。而能愈可忧之疾。其可忽之。
  治足忽肿。腓胫暴大如吹。头痛寒热筋急。不即疗。至老死不愈。随病左右足。到内踝直白肉际三壮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处有赤脉络。乃灸绝骨穴三七二十一壮。此方大效。
  末已豆虻少杂艾为炷。灸以下至踝间。可根据葛氏。加至五十壮。又有大黄膏。白头翁酒方。
  摩治膏。亦良。
  
  卷十五 针灸门
  足痹
  治足痹痛。穴阴陵泉治足湿痹不能行。穴中都治脾枢腕骨痹不仁。穴阳辅 阳交 阳陵泉治胫痹不仁。穴阳间 环跳 承筋治足清不仁。穴膀胱俞 太溪 次治足不仁。穴腰俞 风府治胫痹不仁。穴阳关治髀枢不仁。穴浮治脚足不仁。穴膀胱俞治手足不仁。穴白环俞治手足不仁。穴上廉治膝不仁。穴犊鼻 髀关 阳陵泉列子载偃师造昌云。废其肾则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疼。
  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
  
  卷十五 针灸门
  泻利
  治腹寒泻利(资生经)。穴腹结治泻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穴神阙治大便泻利。穴阳纲治大便滑泻。穴意舍治大便滑泻。水谷不化。穴梁门治泻利不欲食。穴关门治泻利食不化。穴天枢治水谷不化。穴三焦俞治水谷不化。穴悬枢治温病积聚不利。穴脊中治腹胀下利食泻。穴中治泻利。穴脾俞治泻利腹痛。穴膀胱俞治洞泻食不化。穴大肠俞 肾俞治腹中冷气。泻利不止。穴会阳治小腹急肿。肠鸣洞泻。 枢引痛。穴京门治腹满肠鸣洞泻。穴京门治腹泻不止。穴关元治洞泻不化。穴京门 然谷 阴陵泉治寒中。洞泻不化。穴肾俞 章门治洞泻体痛。穴昆仑 京门治头重。洞泻不禁。穴长强治胸中热暴泻。穴阴陵泉 隐白治肠鸣腹胀肿暴泻。穴大肠俞治胀鸣腹胀欲泻注。穴三焦俞 小肠俞下 意舍 章门治腹中有寒。泻注。腹 。便血。穴会阳治肠 泻。穴束骨治冬月重感于寒则泻。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穴天枢治心腹疼而后泻。此寒客于肠间。穴关元。灸百壮(服当归缩砂汤)。
  治泄泻。先灸脐中。次灸关元。
  治泻利四肢不举。穴曲泉
  卷十五 针灸门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穴地机治溏泄。穴太冲王氏云。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脐中遂不登洞。连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
  
  卷十五 针灸门
  飧泄
  治腹胀飧泄(资生经)。穴中 。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间痛。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脱。肉少气。胃中热。不嗜食。
  治飧泄。穴上廉素问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苟知伤于风得之。则药自可治。虽不着艾。未为害也。
  
  卷十五 针灸门
  痢
  (附论)资生经云。素问言泄利有五种。一曰胃泄。饮食不化。而色黄。胃与脾合。故黄也。二曰脾泄。腹胀而注泄无休。又上逆呕。此为害热之患也。三曰大肠泄。食毕肠鸣切痛而利白色。
  大肠与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肠泄。身瘦而便脓血。小肠与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
  里急后重。数至丸而不能便。茎中痛。此肾泄也。诸家方有二十余种。此为言五种。盖举其纲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蛊之别。其大概则脏腑寒也。廪邱公所谓。诸下悉寒是也。
  故予治人痢。惟与以镇灵丹。无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数则效矣。若蛊利。则用百叶。黄连煎服。诸痢惟耆域方。用浓朴婴粟壳末最佳。后人又加木香黄连陈皮等分。甘草半之。黄壳叶数片。姜枣乌梅水煎。予尝用之验。故载于此。然痢本无恶证。而有误此而死者。或者世医以痢为热病。多服冷药故也。若其急难。亦当灼艾。不可专用药云。
  法治肠 便脓血。泄痢后重。腹痛如 状(资生经)。穴复溜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冲 曲泉治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穴小肠俞治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食不化。穴丹田 脐中 关元治痢不止。穴关元 太溪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肤。穴脾俞治泄水痢脓血。穴曲泉治肠冷赤白痢。穴中膂俞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治温病积聚下痢。穴脊俞治泄痢。穴关元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随年壮。
  治泄注五痢。便脓重下。腹痛。穴小肠俞灸百壮。
  治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穴石门。灸百壮。三报。
  治久痢。百治不瘥。并治冷痢腹痛。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随年壮。又灸脐中三二百壮。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穷骨。灸多为佳。
  治四肢举多汗洞痢。穴大横。灸随年壮。
  治泄痢不止。灸脐中。名神阙穴。五壮。或七壮。艾炷如小箸头大。及关元穴。三十壮治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循股际。穴在侠脐相去五寸。又灸长强五十壮。
  治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针)。
  治泄痢赤白浊。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傍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一切痢皆断。亦治湿匿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