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卷十五 针灸门
小便五色
治小便难。赤浊。骨寒热。穴肾俞治尿赤难。穴肾俞 委中治小便难。黄。穴上廉 下廉治小便赤黄。或时下不禁。穴承浆治小便赤黄。穴完骨 小肠俞 白环俞 阳纲 膀胱俞治小肠有热。尿黄。穴中脘治肾病气癃。尿黄。穴关元治尿黄。水道不通。穴照海 京门治目赤。小便如血。穴大陵治伤中尿血。穴关元治溺浊。穴关元治小便赤。穴下脘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如刀搅。作块如覆杯。穴阴交治尿黄水。小腹热。小便难咽干。穴阴跷治小便赤涩。小肠紧急。穴小肠俞治小便黄。穴太溪 关元 白环俞治小便赤色。淋沥。小腹痛。穴小肠俞治小便赤涩。遗溺。生阴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穴膀胱俞治小便难。赤黄。穴上廉治溺黄。穴太溪 兑端 阴谷 下廉治小便赤黄。穴魂门治小便赤涩。穴关元 秩边 气海 阳纲治小便赤。穴下脘治尿血。穴大敦。灸三壮。
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多。赤色多。因酒得之。宜服本事方清心丸。予教人服。效。白色乃下冷。宜服补药。着灸肾俞。关元。小肠俞。膀胱俞等。皆腰穴也。近有患小便出血者。人教酒与水煎苦 菜根服之。即效。
治小便实。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则本节陷中。
治尿黄。石门。灸三十壮。
治小便出血。平立。一杖子比脐平。却向后脊骨当中灸七壮。或年深于脊骨两傍各一寸灸七壮。余谓寸半则是肾俞。自佳。又灸第二十椎。随年壮。
治小便出血。穴脾俞。三焦俞。肾俞。章门各百壮。丹田。复溜。随年壮。一云。灸五十壮。
资生经云。凡尿青取井。黄取俞。赤取荣。白取经。黑取合。
治小便白浊。灸两足内踝上脉名三阴交。各三十一壮。
治小便出多。灸足第三指第一纹七壮。丘俞。
卷十五 针灸门
大便不通
治大便难(资生经)。穴大钟 中 石门 承山 太冲 中脘 太溪 承筋治不得大便。穴昆仑治大便干。腹中切痛。穴肓俞治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穴石关治大便难。穴承山 太溪治大便秘涩。穴石关 大钟治大便燥。穴肓俞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穴中注治腰痛。大便难。穴太白治足寒。大便难。穴大冲治腹痛。大便难。穴石关 膀胱俞治大便难。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壮。又承筋三壮。
治大便不通。穴大敦。灸四壮。
治大便寒气结。心坚满。穴石门。灸百壮。
治大便秘。腹中有积。大便秘。以巴豆为饼。置脐中。灸三壮。即通。神效。耆域蜜公丸。亦治大便秘。
治大便不通。灸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治大便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又横文百壮。又灸八 各百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又甲一寸。三壮。又灸大指岐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气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治腹热闭。时大小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寸。灸之。
治大便难。穴玉泉。灸随年壮。又灸大敦四壮。
治大便不通。刺任脉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用长针入八分。令病患觉急。便三五次为度。次针足阳明经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分肉间。极重按之。则足附上动脉止矣。当举足取之。针入五分。凡大便不通。勿便攻之。先刺气海穴讫。令人侠脐揉胃之经。
即刺三里穴。觉腹中鸣三五次。即透矣。
治后闭不通。足大都。灸随年壮。
卷十五 针灸门
大小便不通
治大小便涩。难(资生经)。穴丰隆治大小便难。淋癃。穴长强 小肠俞治癃闭下重。大小便难。穴胞肓 秩边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亦主妇人。穴水道治大便难。尿黄。穴太溪治小腹热。大便坚。穴中注 浮治大小便不利。穴白环俞 承扶 大肠俞治不得大小便。穴会阴治小肠热。大肠结。穴浮治大小便难。尿赤。穴膀胱俞治大小便难。穴交信治大小便不利。穴荣卫四穴
卷十五 针灸门
小便不禁
治小便不禁(资生经)。穴承浆治小便数。穴关元 涌泉治遗尿。穴关元 中府 神门治失禁遗尿不自知。穴阴陵泉 阳陵泉治遗溺善满。穴关元治遗溺。穴箕门 通里 大敦 膀胱俞 太冲 委中 神门治遗溺不禁。穴阴包治遗溺。穴阳陵泉。足阳明各随年壮。又灸水道侠玉泉五壮。
治大便失禁。穴大敦。行间。各七壮。
治遗尿。穴曲泉 阴陵泉 复溜资生经云。此诸穴断小便。利大便。不损阳气。
治阴暴痛。遗尿。穴少府治遗溺失禁。出不自知。穴阴陵泉。灸随年壮。
治遗溺。灸脐下横文七壮。垂两手两髀上。尽指头上有陷处。灸七壮。
治腹中满。小便数起。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灸二七壮。小儿以意减之。
卷十五 针灸门
大便不禁
治大小便利(资生经)。穴大肠俞 次 (一作八 )治大便不解。肠鸣泄注。小便赤黄。穴阳纲治尻中肿。大便直出。阴胞有寒。小便不利。穴承扶治大便泄数。小便不利。穴曲骨端 天枢灸治泄利不禁。小腹绞痛。穴丹田治泄利虚胀。小便难。穴关元治大便不节。穴魂门治老人小儿大便禁。灸两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壮。又灸大指岐间三壮。
治霍乱遗失。
大便不禁病亦 矣。神阙。石门。丹田。屈骨端等。皆是穴处。宜速灸。王氏云。顷患脾泄医谓有积。以冷药利之。大便不禁。服镇灵丹十余丸。午夜各数丸而愈。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则不服。是以一勺水救舆薪火也。可乎哉。
卷十五 针灸门
转胞
治胞转(资生经)。穴涌泉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穴中极。灸七壮。又灸十五椎。或脐下一寸。或四寸。随年壮。
治饱食讫。忍小便。或走马。或忍小便入房。或大走。皆致胞脐下急满不通。又尿不在胞囊中。为胞屈 。津液不通。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胞胀津必愈。
治转胞。不得小便。穴关元灸一七壮。
治脬转。小便不通。刺任脉关元一穴。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也。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
下纪者。关元也。用长针针入八分。患人觉如淋沥。三五次为度。次针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针入三分。凡小便不通。勿便攻。先针关元一穴讫时。别使人揉少腹。刺三阴交二穴。即透矣。
卷十五 针灸门
阴痿缩
治精溢阴上缩(资生经)。穴然谷 大赫治两丸骞缩。腹坚不得卧。及脐环痛。穴大冲治小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穴石门治腹 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穴阴交治阴痿(资生经)。灸中封治痿厥。穴大赫 中封治不尿阴痿。穴曲泉治阴萎茎痛。两丸骞痛。不可忍。穴气冲治卵缩。穴五枢 归来治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穴中封。灸五十壮。或不满五十壮。老少加减。又云。此二穴。喉肿厥逆。五脏所苦鼓胀。并主之。
治阴痿。小腹急。引阴内廉痛。穴阴谷
卷十五 针灸门
阴茎痛
治 闭茎中痛(资生经)。穴曲泉 行间治阴痿茎痛。穴气冲治阴痛。穴列缺 阴陵泉 少府治阴器纵伸痛。穴横骨治小腹胀满。引阴痛。穴水道治茎痛癃闭。穴气冲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阴端寒冲心。穴会阴治阴头痛。穴大敦治阴痛。穴肾俞 志室 阴谷 太冲资生经云。七伤为病。小便赤热。乍数。时难。或时伤多。或如针刺。阴下常湿。阴痿消小。精清而少。涟涟独泄。阴端寒冷。茎中疼痛。当早服药着艾。
治茎中痛。穴行间。灸三十壮。
卷十五 针灸门
阴汗
治阳气虚乏。阴汗湿(资生经)。穴会阳治阴汗阴湿。腹中余疾。穴鱼际治阴痒。穴中极 阴跷 腰尼交 阴交 曲泉治阴头寒。穴会阴治阴痒。穴少府资生经云。仲景论七伤曰。一阴汗。二阴精。三阴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数七夜阴人。然则阴汗。阴湿痒者。盖七伤之数也。可不早治之者乎。有人作文本则气湿。亦心气使然。心肾相为表里故也。千金翼叙虚损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即生五极(详见寒热)。
复生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涟涟不绝。五精少囊湿。六精清。七小便数。其病。小便赤热。或如针刺。阴痿小。阴下常湿。精清而少。论与仲景少异。故载之于此。
卷十五 针灸门
阴肿
治阴肿(资生经)。穴泉曲 阴跷 大敦 气冲治阴痛下肿。穴志室 胞肓治气肿。穴昆仑治阴肿 痛。穴曲泉治阴肿。穴气冲治阴生疮。穴膀胱俞资生经云。有人阴肿。医以赤土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一小儿阴肿。医以赤土涂愈(今人用写字油柱米用)。若病久而阴肿。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也。尤宜急服禹余粮丸云。
卷十五 针灸门
诸疮肿
治疔疮。及治便毒皆验。用细草一茎。随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掌尽处横文量起。通三节至指处尽为则。不量指甲。绝断。却将于手腕横文量起。引草向背当中草尽处即是穴。用细好艾炷如麦粒大。灸三壮即安。
治疔肿(出危氏方)。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惟此法甚验。出于意表。又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肿上。二七壮即消。
治疡疮振寒。穴小海治马刀疡 。穴太冲 临泣治一切 疮(资生经)。足大指岐指间。灸二七壮。灸大指头亦佳。
治疮毒久不合。穴合谷。灸七壮。至七七壮。极验。仍服内托散。
治疔肿。在左灸左臂曲肘文前。取病患三指外于臂上处中灸之两筋之间从下痛肿。在右者从右灸下。过三日即瘥。
治 疮。灸 上周匝最良。
治睡后忽一点疼起。遂至偏身赤痛。诸药不效。用艾炷如小指头大。以水透湿纸。约五穴重缠裹其手痛处。又用断木匙头安于湿纸上。对抵痛处。却将艾炷于木匙上灸须臾。诸痛悉除所灸处。有浓水出。生茄瘢而后愈。
治马刀痿。渊腋肿(资生经)。穴章门 少海治马刀腋下肿。肩肿吻伤。灸太冲。
治马刀痿腋肿。穴绝骨治腋下肿。马刀痿。穴侠溪 阳辅 太冲
卷十五 针灸门
癣疥
治痂疥(资生经)。穴阳维疗皮肤痂疥。穴合谷 曲池王氏云。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则为疮。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钱。米泔浸三二宿。漉出。入生姜矾同研细裹。以生布过浴。擦洗良久。以水洗三四次用。即除根。后数年再生用前法愈。神效。如此何以灸为也。
治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永瘥报之。
治白癜驳。重午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文头。随年壮。一时下灸。不得动。
治白癜白驳浸淫。 疡着头颈胸前。灸两乳间随年壮。立瘥。
治癣(出危氏方)。日中时灸病处影上三壮。咒曰。癣痛(虫。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
又治八月八日日出时。令病患正当东向户长跪。平举两手。将户两边取肩头小垂际骨节宛宛中。灸两大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日愈。
治痂疥。穴大陵 支沟 阳谷 后溪治干癣。诸治大不瘥者。但看癣头有痱HT 子处。即以小艾炷之。
卷十五 针灸门
发背痈疽
治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资生经)。穴风门频刺之。
治发背。或不见疮头。以湿纸敷先干。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钱子大。先安一蒜钱在上。
次艾灸三壮。换蒜复三灸。如此易无数。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减九分三日减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住灸。已后时灸讫。石上生则龙鲜茄荔。洗研取汁。
汤温呷即泻出恶物去根。凡疔疮头疮廉疮等疮。一切无名者。悉治即效。
凡发肿至坚有根者名痈。治炷当上。灸之百壮。石子当碎出。如不出。益壮乃佳。
凡发背。皆因服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其偎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不过十日遂至于死。临困之时。以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者有异。即用此法。
火急取净土。水合为泥。作饼子。浓三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不限炷数。乃服五香莲翘汤。及铁诸药攻之。乃愈。
凡肿起背。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禁房室。酒肉。蒜面。
若不灸治。入内即杀人。当疮上灸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有善治发背痈疽者。皆于疮上灸之。多至二三百壮。无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则人不畏灸。灸多。则作效矣。盖不得此法也。然亦不得泥此。近有医。以治外科得名。有人发背。疮大如碗。有数孔。亦无药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疮上。灸之灸之而方疼。则以疮上皆死肉。故初不觉疼也。旋以药调治之。愈。盖出于意表也。昔王蘧疽发于背。张生以艾火加疮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理背红。亦不复痛。如别以药附之。旦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是岁秋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