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阴肿。亦主妇人月水不通。无子。西方子云。素问刺热论注云。主 疝。阴肿痛。阴痿。茎中痛。两丸骞痛。不可仰卧。及大腹石水。及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主腹中大热不安。
大气上攻心。暴腹胀满。癃淫泺。妇人月水暴闭。塞乳。难子。上抢心。若胞不出。众气尽乱。绞痛不得反息。及气冲腰痛不得俯仰。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肠中大热。不得安卧。腹有逆气。月水不利。身热。腹中痛。
以上二十四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卷七 针灸门
穴
期门二穴
肝之募。在不容旁一寸半。直两乳第二肋端。针四分。灸五壮(千金云。
直两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半。又云乳直下一寸半)。铜人经云。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女子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心中切痛。善噫。若伤寒过经不解。当针期门。使经不传。西方子云。主胁下胀。心痛。气短。喜障酸腹大坚。不得息。胀痹满。少腹尤大。及小腹满。小便难。阴下纵。伤食腹满(脾)。
日月二穴
胆之募。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灸五壮。针五分(千金云。一名神光。
一名胆募)。明堂经云。主悲不乐。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铜人经云。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治太息善悲。小腹热。可灸五壮。针入七分(胆)。
腹哀二穴
在日月下一寸半。针三分。铜人经云。在日月下一寸三分。足太阴阴维之会。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疼痛。西方子云。此穴不灸(脾)。
大横二穴
在腹哀下三寸半。直脐旁。灸三壮。针七分。铜人经云。足太阴阴维之会疗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可灸五壮。西方子云。在腹哀下二寸。主腹热。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动。多汗。洞利。资生经云。肓 去脐旁当一寸半。天枢去脐当三寸。大横去脐当四寸半。其去章门合为六寸。难经疏乃云。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为可疑焉耳。
腹结二穴
一名肠窟。又名临窟。在大横下三分。针七分。灸五壮。铜人经云。
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泄利。咳逆。西方子云。在大横下二寸三分。
府舍二穴
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此三脉上下三入腹络肝脾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 三阴阳明之别。针七分。灸五壮。铜人经云。治疝痛。脾中急痛。
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
冲门二穴
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动脉。针入七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阴厥阴之会。治腹寒气满积聚疼痛。淫泺阴疝难乳。子上冲心。不得息。
以上十四穴去腹中行各当为四寸半。
卷七 针灸门
穴
(外胁堂二穴)
章门二穴
一名长平。一名胁 。脾之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针六分。灸百壮。明堂经云。七壮。止五百壮(难经疏。脏会季胁章门也。脏病治此。是胁骨下短胁。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铜人经云。足厥阴少阴之会。治肠鸣盈盈然。食饮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心痛腰不得转侧。伤饱身黄羸瘦。贲豚腹肿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忌如常法。又云。一名胁主膀胱气癖疝瘕。膀胱气痛。状如雷声积聚气。针入六分。灸亦良。明堂经云。灸七壮。
主腰背肋间痛。腹中膨胀。两胁积气如卵石也。西方子云。主咳逆吐食哕噫。食入还出。热中苦吞。而闻食臭。寒中洞泄不化。胸满呕吐。无所出。身 石水身肿。诸漏。灸百壮(肝)
京门二穴
一名气 。一名气府。肾之募。在监骨腰中季胁本侠脊。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铜人经云。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热 胀。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黄。少腹急肿痛。肠鸣洞泄。髀枢引痛。西方子云。主肩背寒 。肩甲内廉痛。脊 及折体痛(胆)。
带脉二穴
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一云宛宛中)。针六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灸七壮。如带绕身管束诸经脉(千金云。在季胁端)。又云。主两胁下气转背痛。不可忍也。铜人经云。治妇人少腹坚痛。月事不调。带下赤白。里急螈 也。
五枢二穴
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傍一寸五分陷中。针一寸。灸五壮。明堂下经云。三壮。铜人经云。治男子寒疝。阴卵上入小腹痛。明堂经云。在带脉下二寸。主膀胱气攻两胁也。西方子云。在水道下一寸半。主妇人赤白。里急螈 (胆)。
维道二穴
在章门下五寸三分。针八分。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少阳带脉之会。
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水肿。不嗜饮食。及咳逆不止。
居 二穴
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灸三壮。针八分。铜人经云。在章门下一寸三分。阳跷足少阳之会。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而至肩。
胁堂二穴
在腋下二骨间陷中。举腋取之。灸五壮。明堂下经云。胁堂主胸胁。
气满。噫哕喘逆。目黄。远视KT KT 不明铜人经无之。故附入于此。
卷八 针灸门
穴
少商二穴
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明堂云。白肉际宛宛中。
又云陷者中)。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不宜灸。昔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甄权针之立愈。明堂经云。针一分。留三呼。泻五吸。宜针宜灸。以三棱针刺之。令血出胜气。针所以胜气者。此脉胀腮之候。腮中有气。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诸脏腠也。忌冷热食。下经云。灸三壮(甲乙经作一壮)。铜人经曰。手太阴之脉所出也。为井。治心烦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又云。主不能食。腹中气满。吃食无味。西方子云。主呕吐手不仁。振栗咳逆喘。及主胁下胀。耳前痛。
鱼际二穴
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一分。留二呼。素问注。针二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太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
咳逆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
寒恶风寒。喘痹。少气不足。下湿阴痒。喉中干渴。 上气。热病腹满。阴痿也。色不变。肺心痛。膈中虚。食欲呕。身热汗出。重呕吐血。目泣出短气。逆气。任阳胃气逆也。西方子云。主胃逆霍乱。唾血吐血。又主 逆气。失喑不能言。及狂言。
太渊二穴
土也。在掌后陷中。灸三壮。针一分。素问注二分。明堂下经云。太泉在手中掌后横文头陷中。灸五壮(难经云。掌后鱼际下。脉会太渊。脉病治此)。又云。主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吐血及狂言。肘中痛。铜人经云。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怨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干即太渊。避唐主名改之。于是书之以示世医云。
经渠二穴
金也。在寸口陷中。针二分。留三呼。禁灸。灸伤人神。铜人经云。
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疟寒热。胸背拘急痛。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
及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吐。针三分。西方子云。此穴不灸。
列缺二穴
在腕侧上一寸半(明堂下经云。腕上一寸)。以手交叉。食指末两筋两骨罅中。针二分。留二呼。泻五吸。灸七壮。明堂经云。针三分。日灸七壮。若患偏风。灸至百壮。若患腕劳。灸七七壮。下经云。三壮。素问注云。腕上一寸半。明堂经云。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灸三壮。主偏风半身不举。口 。腕劳。肘臂痛。及 疟面色不定。铜人经云。手太阴络。别走阳明。疗偏风口 。手腕无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
寒疟。呕沫善笑。螈 唇口。健忘。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七壮。慎酒面生冷等物西方子云。主汗出。四肢肿。小便热痛。主手臂身热。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
交两手而 。凡实。则肩背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肩寒栗。气不足以息。四肢厥。喜笑。身湿摇。时时寒。主热痫惊而有所见。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螈 唇口。聚鼻张目汗出如珠。寒热。掌中热。主疟寒热。及喉痹。咳嗽不止。及疟甚热。口噤不开。
孔最二穴
在腕上七寸(明堂下经云。陷者宛宛中)。手太阳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三分。灸五壮。又云灸三壮。明堂经云。主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不握也。铜人经云。手太阴 。治吐血失音。肿痛恶血。
尺泽二穴
水也。在肘中约纹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明堂经云。肘中约纹上两筋动脉中。甄权云。在臂屈伸横纹中。筋骨罅陷中。不宜灸。主癫病。手臂不举。不得上头。
素问刺禁云。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注云。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中也。刺过陷脉。恶气归之。气闭关节。故不屈伸(难经 言。尺之一寸外。为尺泽也。言尺脉如泽如水入大泽也)。铜人经云。手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喉上气口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西方子云。灸三壮。小儿慢惊。灸一壮。主舌干胁痛。心烦腹胀喘。振栗。主呕泄下上出。两胁下痛。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
主掣痛。手不可伸。主肘痛时寒。肩背寒 。肩胛内廉痛。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
身痛。四肢暴肿。铜人经云。灸五壮。明堂乃云。不宜灸。主癫病。手臂不举。不得上头。
既曰不宜灸矣。乃曰主癫病。是又可灸也。此必有误。且从铜人灸五壮。明堂亦云。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故也。
侠白二穴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西方子云。主咳干呕烦满。主心痛气短。
天府二穴
在腋下三寸动脉中(一云宛宛中)。以鼻取之。禁灸。使人逆气。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针四分。留三呼。又云。针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壮。不除。至有百壮者。出明堂经。其甲乙经禁灸。铜人经云。治逆气喘不得息。目眩。远视KT KT 。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禁不可灸。又云。手太阴脉气所发。主头眩目瞑。西方子云。灸五壮。主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主上气喘息。呼吸喘息。不知食味。卒中恶风邪气。飞尸恶鬼语。遁尸疟病。瘤瘿气咽肿。泣出善忘。
甲乙经铜人经皆云。禁灸。明堂乃云。灸二七壮至百壮。亦甚不同矣。要非大急。不必灸。
卷八 针灸门
穴
商阳二穴
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 疟。口干颐颔蛀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可灸三壮。右取左。左取右。如顷食立已。西方子云。及主胸胁柱满。
二间二穴
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流也。为荥。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 眼斜。又云。主多卧喜睡。肩 痛。喉痹。咽如鲠物伤。忽振寒。及伤寒寒热。
三间二穴
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
灸三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 。主喉痹咽如鲠(齿龋痛。多卧喜睡。胸满病腹鸣疟寒热。唇焦口干。身热喘息。目 急痛)。肠鸣洞泄。又云。针入二分。西方子云。主目上插。头热鼻鼽衄血。吐舌戾颈。喜惊气热疟病。
合谷二穴
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明堂云。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
针三分。留三呼。灸七壮。今附。若妇人妊娠。不可刺。刺之损胎气(针经云。手食指大指虎口两骨间)。明堂经云。主 疟寒热。热病汗不出。目不明。生白翳。支肤痂疥。遍身风疹。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疗鼻鼽衄。头痛齿龋。喉痹臂痿。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西方子云。主风。头热鼻清涕出。
阳溪二穴
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可灸三壮。慎如前法西方子明堂经云。主目痛耳痛鸣聋。咽如鲠。吐舌戾颈。妄言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漫淫烦满。及主舌本痛。
温溜二穴
一名逆注。一名池头。在腕后大上三寸。小上六寸。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经云。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是穴。主寒热头痛。喜哕衄。肩不举。癫痫病。吐舌。鼓颔狂言。及喉痹不能言。铜人经云。一名蛇头。在腕后大上五寸。小上六寸。手阳明。治口肠鸣腹痛。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癫疾吐涎。狂言见鬼。喉痹面虚肿。西方子云。在腕后大上五寸。小上六寸。主狂仆。主疟面赤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