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阴交一穴
一名横户。素问云。在脐下一寸。针八分。得气即泻。灸百壮止。明堂经云。灸不及针。日三七壮。止百壮。西方子云。明堂经云。日灸三七壮。止七百壮。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状如刀搅。作块状。如覆杯。妇人月脉断绝。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如脏腑游气。及脐下 痛。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寒疝。引少腹痛。腰膝拘挛。腹满。女人月事不绝。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灸亦得。然不及针。
气海一穴
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灸百壮。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贲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明堂经云。灸七壮。主冷病面黑。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气积聚贲豚。腹坚脱阳欲死。不知人。五脏气逆上攻也。西方子云。主少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及惊不得卧。主冷气冲心。妇人恶露不止。绕脐痛。气结成块。状如覆杯。小便赤涩。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脐下冷痛。及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慎如常法。资生经云。此经以气海为生气之海。难经疏。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故柳公度曰。吾养生气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作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作喜怒矣。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王氏曰。余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则以气怯故也。
石门一穴
一名利机。一名精露。在脐下二寸。灸亦良。可灸二七壮。止百壮。
妇人不可针。针之终身无子。甲乙经云。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针八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下经云。灸七壮。千金云。灸绝孕。刺五分。明堂经云。在脐下二寸陷者中。主腹大坚。气淋小便黄。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卒疝绕脐痛。贲豚气上冲。甄权云。主妇人因产恶露不止。西方子云。又名端田。女子不灸。主腹胀痛。坚硬。妇人恶露不止。遂成结块。崩中漏下。断续灸亦良。大便难。并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及小腹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并小腹中拘急。及腹中满。暴痛。汗出。并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气满不欲食。谷入不化。及呕吐并贲豚上气。小腹疝气游行五脏。疝绕脐冲胸。不得息疝积及二丸骞痛。铜人经云。三焦之募。任脉气所发。治腹坚肢满。资生经云。脐下二寸名石门。明堂经载甲乙经云。一名丹田。千金素问注。亦谓丹田。在膝下二寸。世医因是遂以石门为丹田。误以丹田乃在脐下三寸。难经疏论之详而有据。当以难经疏为正。铜人经云针之绝子。千金云。灸之绝孕。要之。妇人不必针灸此穴(论丹田穴。当以脐下二寸为是也)。
关元一穴
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任脉之会。
下纪者。关元也。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百壮。止三百壮。明堂经云。若怀胎必不宜针。
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针外昆仑立出。灸亦良。然不及针。灸三十壮。下经云。五壮。
岐伯云。但是积冷处。皆宜灸。明堂经云。在脐下三寸陷者中。主贲豚。寒气入小肠。时欲呕。溺血。小便黄。腹漏不止。卒疝小腹痛。转胞不得小便。西方子云。主脐下 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疝。尿如血色。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产道冷。及胁下胀。小腹热而偏痛。寒气入腹。及石淋。脐下三十六疾。
不得小便。及肠中尿血。胞转气淋。又主小便数及泄痢不止。小腹满。石淋及贲豚气入小腹暴疝痛。身热头痛。进退往来。铜人经云。及治妇人带下瘕聚。月脉断绝。带下经冷。慎如常法。资生经云。关元乃丹田也。诸经不言。惟难经疏云。丹田在脐下三寸。方圆四寸。
着脊梁。两肾间中央赤是也。左青右白。上黄下黑。三寸法三光。四寸法四时。五色法五行皆从此说。多者千余壮。少者三二百壮。不知全活者几何人。然亦宜频灸。故曰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
中极一穴
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针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
灸百壮至三百壮。明堂经云。主妇人月事断绝。四度针(铜人经作一度针)。针即有子。故实时任针也。灸不及针日。三七壮。下经云。五壮。又云。在脐下四寸陷者中。灸五壮。至尸厥不知人。冷气积聚。时上冲心。饥不能食。小腹痛积聚。坚硬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绝子。面也。西方子云。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杯。妇人因产后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拘挛腹疝。月水不下。乳食疾绝子。阴痒。子门不端。小肠若寒。贲豚抢心。饥不能食。腹胀经闭。不通。小便不利。失精。及主恍惚尸厥。烦痛。铜人经云。膀胱之募。是三阴任脉之会。治五淋。及阳气虚惫。疝瘕水肿。贲豚抢心。甚则不得息。
曲骨一穴
在横骨上毛际陷中。灸七壮。至七七壮。针二寸。明堂下经云。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千金云。脐下五寸。明堂经云。主五淋小便黄。水病胀满。妇人带下赤白。恶合阴阳。小便闭涩不通。但是虚乏冷极者。皆宜灸之。西方子云。又名屈骨。主小便胀。血癃。小便难。主癫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铜人经云。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不通。灸同。针一二寸。
会阴一穴
一名屏翳。在两阴间。任脉别络。夹督脉波脉之会灸三壮。西方子云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间。主阴头寒。主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铜人经云。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搔痒
卷七 针灸门
穴
幽门二穴
侠巨阙两旁各五分。灸五壮。针五分。明堂经云。在巨阙旁各一寸半陷中千金云。幽门侠巨阙各一寸。明堂经云。一名幽关。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治胸中引痛。心下烦闷逆。气里急支满。不嗜食。数咳。健忘。泻利脓血。少腹胀满。呕沫吐涎喜唾。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饮不下。干哕。西方子云。在巨阙旁半寸陷中。资生经云。铜人经云。在幽门侠巨阙。肓俞夹脐傍各五寸。相去一寸。明堂乃云幽门在巨阙旁一寸半。通谷夹上脘旁相去三寸。按千金四满(第二行穴)。在丹田(今石门)。两边各一寸半。与明堂经合。始知铜人经误云(肾)。
通谷二穴
在幽门下一寸。针五分。灸五壮。明堂经云。夹上脘两旁。相去三寸下经云。灸三壮。又云。在幽关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失欠口 。及呕。暴哑不能言也。
西方子云。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主项如拔不可左右顾。目KT KT 不明。风寒及鼻出清涕。
结积留饮。 癖。癖囊胸满支饮。主喜呕。及心中愤愤。数欠。癫痫。心下悸。咽中澹澹恐生食喜呕。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主干呕。又无所出。又治劳食。欲膈结。
阴都二穴
一名食宫。在通谷一寸。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
治身寒热。疟病。心下烦满。气逆。西方子云。主多唾呕沫。大便难。及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腹厥痛绞刺。不可忍。及肠鸣。明堂经云。在通谷下一寸。陷者中。主 疟病。心恍惚
石关二穴
在阴都下一寸。灸三壮。针一寸。明堂经云。在阴都下一寸宛宛中。
主多唾呕沫。大便难。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腹厥内逆。满痛绞刺。不可忍者。西方子云。又名石门。灸五壮。主脊强。下关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及脊 反折。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疗妇人恶血上冲腹中。溺痛不可忍。灸三壮。针一分。
商曲二穴
在石关下一寸。灸五壮。针一寸。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治腹中积聚。肠中切痛。不嗜食。
肓俞二穴
在商曲下一寸脐旁各五分。灸五壮。针一寸。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治大便干燥。腹中切痛。及大腹寒疝。小腹有热可灸五壮。针入一寸。
中注二穴
在肓 下一寸。灸五壮。针一寸。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西方子云。在肓 下五分。
四满二穴
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针三分。灸三壮(千金云。丹田旁各一寸半。
即心下。八寸。脐下横为一寸半。即心下文是。令人校勘。四满二穴。千金云在丹田旁各一寸半。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凡证得丹田在二寸)。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治脐下积聚。疝瘕肠 。切痛振寒。大腹石水小腹切。切痛及奔 豚上下。西方子云。主妇女脏中或胞中有恶血。内逆满痛疝。及诸血 痛。
气穴二穴
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
冲脉足少阴之会。治妇人月事不调。泄利不止。贲气上下。引腰脊痛。西方子云。在关元左边三寸是。右三寸名子户。主月水不通。
大赫二穴
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灸五壮。针入三分。铜人经云冲脉足少阴之会。治男子阴器结缩。女子赤带。西方子云。千金肾脏云。在屈骨端三寸(又名阴维)。主男子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灸三十壮。及主女子赤淫。
横骨二穴
在大赫下一寸。灸三壮(千金云。名屈骨端。在阴上横骨中。宛曲如却月中央是也)。西方子云。又名曲骨。主精五脏虚竭。治腹胀小便难。阴器下纵引痛。铜人经云。此穴诸经阙疗病法。
以上二十二穴。去腹中行皆当为一寸半。说见幽门。
卷七 针灸门
穴
不容二穴
在幽门两旁各一寸半。灸五壮。针五分。明堂经云。在上脘两旁各一寸。
灸三壮(素问注。在第四肋端)。又云。主腹内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两胁积气膨膨然西方子云。去任脉二寸。直两肋端相去四寸。主胸背相引痛。呕吐喘咳。口干。痰癖胁下痛。重肋疝瘕。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腹满 癖不嗜食。腹虚鸣。资生经云。素问云。夹鸠尾外。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各一寸五分。不容至太乙也。夹脐广三寸各三。滑肉门天枢。外陵也。下脐二寸夹脐各三。大巨。水道。归来也。皆腹第三行穴也。甲乙经云。
天枢在脐旁各二寸。与诸书同。特此经为异。信若是。则其穴不当在乳下也。如此。乳下则广三寸之说为当(胃)。
承满二穴
在不容下一寸。针三分。灸五壮。明堂经云。三壮。千金云。夹巨阙两旁一寸半。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肠鸣腹胀。上气喘逆。膈气。食饮不下。肩息唾血可灸五壮。针二分。西方子云。主胁下坚痛。
梁门二穴
在承满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胸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关门二穴
在梁门下一寸。针八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遗弱上满。及身腹重。主积气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气游走。夹脐急。痰疟。振寒。
太乙二穴
在关门下一寸。灸五壮。针八分。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滑肉门二穴
在太乙下一寸。灸五壮。针八分(下一寸至天枢)。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癫疾狂走。吐舌。呕逆。
天枢二穴
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大肠之募。去肓俞一寸半。夹脐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壮。针五分。留十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合脐相去可三寸)。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疗夹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寒疟。泄利食不化。女子月事不时。血结成块。肠鸣腹痛。不嗜食。可灸百壮。针入五分。留七呼。西方子云。亦名长谷。循际。
主久积冷气绕脐切痛。女子漏下。赤白。腹大坚急。面色苍苍。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肠胃间游气。面浮肿。唾血吐血。热甚。狂言语。
外陵二穴
在天枢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西方子云。在天枢下半寸。灸五壮主腹中疼痛。心如悬。下引脐腹痛。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
大巨二穴
在长溪下二寸。灸五壮。针五分(长溪。天枢也。千金云。在脐下二寸。
两旁各二寸)。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少腹胀满。烦渴。 疝。偏枯。四肢不举。
西方子云。主小便难。阴下纵。喜惊。
水道二穴
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壮。针三寸半。西方子云。主三焦结热。大小便不利肩背痛。小腹满。引阴中痛。腰背强急。膀胱寒。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二寸五分。
归来二穴
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壮。针八分(外台云。在水道下三寸。今校勘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为是)。铜人经云。治小腹奔豚。卵缩上。引茎中痛。妇人血藏积冷。
气冲二穴
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禁针。灸七壮。
立愈炷如大麦。明堂下经云。灸五壮。素问注云。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针三分。千金云。归来下一寸。明堂经云。鼠鼷上一寸。灸三壮。主腹有大气。腹胀。脐下坚。 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