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

  
  璇玑一穴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明堂经云。灸三壮。
  主胸胁支满。咳逆上喘。喉中鸣也。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支满痛。喉痹咽肿。水浆不下。又云。主喉痈。
  
  华盖一穴
   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三壮(本云五壮)。又云。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也。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
  
  紫宫一穴
   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堂下经云。
  在华盖下一寸。灸七壮。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痛。胸膺骨疼。痹痛。痰饮食不下。
  呕逆上气。烦心吐血。及唾如白胶。
  
  玉堂一穴
   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主胸满不得喘息。痹痛。胸膺骨疼。呕逆上气。烦心及吐寒痰。又云。可灸三壮。
  
  膻中一穴
   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七壮。
  禁针。不幸令人夭。明堂经云。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禁针。不幸令人死。甲乙经云。针三分。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千金云。鸠尾上一寸。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气满如塞。可灸二七壮。及疗膈气呕逆吐涎沫。妇人乳汁少及乳不下。又云。主肺痈。明堂经云。主胸膈满闷。气短。喉中鸣。灸五壮立愈。岐伯曰。治积气干噎。慎猪鱼酒面等物。资生经云。灵兰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者曰。
  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然则 中者。乃十二藏之一。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分布阴阳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气噎膈气。肺气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难疏云。
  气会三焦。外筋直两乳间。气痛治此)。
  
  中庭一穴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经云。针二分。下经云。
  膻中下一寸。灸三壮。又云。膻中下一寸宛宛中。主食饮不下。呕逆食下还出也。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噎塞心下满。
  
  卷七 针灸门
  穴
  
   府
  (素问作前)
  二穴
   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堂经云。
  仰卧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又云。主咳逆上气。喘急呕逆。不下饮食。胸中痛也。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又云。足少阳脉气所发)。主喘逆呕吐。胸满不得食(肾)。
  
   中二穴
   在 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明堂经云。仰卧取之)。针四分。
  灸五壮。明堂下经云。 府下一寸。灸三壮。又云。主咳嗽上喘。不能食也。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咳嗽喘逆不得息。呕吐。上气涎出多。胸满不得食。喘悸。坐不安席(又云。足少阴脉气所发)。
  
  灵墟二穴
   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又云。足少阳脉气所发。
  
  神封二穴
   在灵墟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满不得食。咳逆乳痈。洒淅恶寒。西方子云。主胸满不得息。
  
  步廊二穴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鼻塞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
  
  神藏二穴
   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少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咳嗽喘逆。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食(又云。足少阳脉气所发)。
  
  卷七 针灸门
  穴
  
  气户二穴
   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喘逆上气。呼吸胸背急。不得息。食不知味(胃)。
  
  库房二穴
   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经云。在陷者宛宛中。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不得息。及肺寒咳嗽。多唾脓血浊沫。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
  
  屋翳二穴
   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不仁。
  
  膺窗二穴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四分。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胸满短气。唇肿乳痈。寒热睡卧不安。西方子云。主胸塞痈肿。及肠鸣泄注也。
  
  乳中二穴
   当乳是。足阳明脉气所发。禁灸。灸不幸生蚀疮。疮中有清汁脓血可治。疮中有 肉若蚀疮者死。微刺三分。西方子云。禁不灸。
  
  乳根二穴
   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经云。主胸下满闷。痛膺臂肿。及乳痛也。明堂经云。主隔气不下食。噎病。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
  治胸下满痛。臂肿乳痈。凄惨寒痛。不可俯仰。西方子云。主胸中满痛。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递相去一寸六分
  卷七 针灸门
  穴
  
  云门二穴
   在巨骨下。侠气户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壮。针三分。刺深使人气逆。
  不宜深刺。明堂经云。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山眺经云。
  在人迎下第二骨间。相去二寸三分。通灸。禁针。甲乙经云。灸五壮。针七分。若深。令人气逆。西方子云。主呕逆上气。胸胁彻骨痛。主喉痹胸中烦满。咳喘不得息。不得举臂。胸胁短气。气上冲心。肩痛。铜人经云。手太阴脉气所发。针入二分。又云。足太阴脉气所发理肺同药疗之(肺)。
  
  中府二穴
   一名膺中。俞肺之募。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素问注云。在胸中行两旁。相去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仰而取之。明堂经云。主肺急。胸中满。喘逆。唾浊善噎。皮肤痛也。铜人经云。主喉痹胸满。寒热胸中满。腹痛。面腹肿。及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及肺系急。咳辄胸痛。主上气咳唾浊涕。肩背痛。风汗出。腹胀食饮不下。悚悚胆热。又云。足太阴之会。主肤骨痛寒热(又)
  周荣二穴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明堂经云。灸五壮。主胸胁支满。不得俯仰。咳唾稠脓也。铜人经云。足太阴脉气所发。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饮食不下(脾)。
  
  胸乡二穴
   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仰而取之。针四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卧不得转侧(又)。
  
  天溪二穴
   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乳肿痈溃。贲膺(又)。
  
  食窦二穴
   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针四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陆陆常有水声。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
  
  卷七 针灸门
  穴
  
  渊液二穴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治。针三分。铜人经云。治胸无力。臂不举。西方子云。又名泉液也(胆)。
  
  辄筋二穴
   在腋下三寸复前一寸胁首。灸三壮。针六分。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喘息也(又)。
  
  天池二穴
   一名天会。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撅肋间。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手心主足少阳脉之会。治寒热胸膈烦满。头痛。四支不举。腋下肿。上气咳嗽。
  胸中有声。喉中鸣。明堂经云。主寒热 疟。热病汗不出(心)。
  
  大包二穴
   在渊液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灸三壮。针三分。
  铜人经云。治腹有大气。不得息。胸胁中痛。内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皆纵(脾)。
  
  卷七 针灸门
  穴
  
  鸠尾一穴
   一名尾翳。一名 。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下针。不然。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经云。在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壮。主心惊悸。神气耗散。癫痫病狂。不择言也。素问注云。不可灸刺。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一寸。铜人经云。治心风惊痫发癫。
  状如鸟鸣。破心吐血。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心腹胀满胸中满。咳逆数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忌如前法。西方子云。禁灸(任)。
  
  巨关一穴
   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鸠尾巨者。少令强一寸中取穴。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可灸七壮。止七七壮。明堂经云。在鸠尾下一寸陷者中。主心痛不可忍。呕血烦心。膈中不利。胸胁支满。霍乱吐痢不止。困顿不知人。铜人经云。任脉气所发。治心中烦满。热病。胸中痰饮。腹胀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贲时唾血。蛔虫心痛。蛊毒霍乱。发狂不识人。惊悸少气。又云。主热风痫。西方子云。主风癫浪言。或作鸟鸣声。不能食。无心力。凡心痛有数种。冷痛。蛔虫心痛。蛊毒。霍乱不识人。及腹中满暴痛。汗出及手清臂不举。忌同。
  
  上脘
  (一作管)
  一穴
   在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一寸(明堂经云去巨骨三寸)。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忌同。明堂下经云。灸三壮。铜人经云。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治心中热烦。贲豚气胀满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常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林又云主霍乱心痛不可眠卧。心中闷发哕。西方子云。去鸠尾三寸。明堂经云。主呕吐食饮不下。胸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吐呕血。腹内刺痛。
  
  中腕一穴
   一名太仓。胃之募。在上腕下一寸。上纪者。中腕也。针八分。留七呼。
  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百壮。忌同。明堂经云。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壮(千金。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铜人经云。手太阳足阳明所发。任脉之会。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贲豚气上攻。伏梁心下闷状如覆杯。寒癖结气。忌猪鱼生冷酒面等物。西方子云。主心匿不能食。反胃霍乱。心痛。热瘟。 疟。天行。伤寒。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以手聚而按之坚持。及腹胀不通。大便坚。忧思损伤。气积聚。及腹中痛甚作脓肿。往来上下。胁下坚痛鼻间焦臭头热。鼻 衄。伤寒伤饱。食饮不化。目黄振寒。及冲疝胃痛。死不知人。及治背与心相按而痛。资生经云。王氏云。按气穴论注云。中腕居心蔽骨与脐之中。刺入一寸二分。与铜人经稍异。宜从铜人为稳。其曰。胃之募。盖饮食蓄积于此也。予尝苦脾痛。尝灸此穴觉冷气从两胁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后频灸此穴。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饮食全不进者。皆宜灸之(难经疏。府会太仓。府病治此。在心下三寸)。
  
  建里一穴
   在中腕下一寸。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铜人经云。治心下痛。
  不欲食呕逆上气。腹胀身肿。又云。治肠中疼痛。针入一寸二分。灸亦良。西方子云。在中脘下一寸二分。不可灸。
  
  下脘一穴
   在建里下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壮。铜人经云在足太阴任脉之会。治腹痛。六腑之气寒。谷食不转。不嗜食。小便赤。腹坚硬。癖块。
  脐上脉厥气动。日渐羸瘦。针入八分。灸亦佳。又云。治腹胃不调。腹内痛不能食。肠坚腹胃胀。
  
  水分一穴
   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大良。
  可灸七壮。止百壮。禁针。针水尽即毙(一云。陷者中)。明堂经云。水分穴若水病灸大良。
  日灸七壮。止四百壮。针五分。留三呼(又云。水气难得针。针水分穴。水尽即死。又云可针。今莫若以不针为是)。又云。主水气浮肿。鼓胀。肠鸣如雷。鼓声时上冲心。日灸三壮四日止。铜人经云。任脉气之所发。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又云。一名分水。主腹痛不能食。肠坚腹肿。胃管不调。坚硬。资生经云。明堂经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针入五分。而铜人经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是又不可针矣。恐人但知明堂经之可针。不知铜人经之不可针也。于是书之以示世医云。按水分穴。仍以不进针为是。
  
  神阙一穴
   一名气合。当脐中灸百壮。禁针。忌同。素问注云。禁刺。刺之使人脐中恶。肠溃矢出者死。不可治。灸三壮。铜人经云。治泻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禁不可针。慎如常法。西方子云小儿灸五壮。止七壮。资生经云。脐中。千金等经不言禁灸。只言禁针。铜人经云。宜灸百壮。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急灸脐中皆效。徐 。卒中不省得桃源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纠云。有一亲。卒中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余八十。向使徐灸至三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论神阙穴多灸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