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是斋百一选方
是斋百一选方
[卷之七 第九门] 治腠理不密,易致感冒
只当先服此药,感冒自退。石叔访监丞云:得之于一相识,亲服取效,后以治数人,其病皆愈。
附子(炮,去皮脐)苁蓉(酒浸一宿,焙干)细辛五味子上等分为粗末,以四味黄建中汤相对,合和令匀,如本方煎服,不过三、四服即安。
[卷之七 第九门] 大黄龙丸
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半热半寒,或寒热往来,或烦渴呕泄,昏闷不省,或不能饮食,此方曾合治暑甚妙。尝有中已昏欲死者,灌之立苏,李子英传。
舶上硫黄硝石(各一两)白矾雄黄滑石(各半两)白面(四两,飞罗者)上五味研为极细末,入面在内,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几黍米大。如无硝石,以盆硝代之。
[卷之七 第九门] 治中暑
不拘老少,皆可服,朱子新传。
不蛀皂荚,不计多少,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用土遮缝,勿令透烟,每一两皂角灰,用甘草末六钱,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如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者,不
[卷之七 第九门] 水瓢丸
治冒暑毒,解烦渴。中书何舍人希深方。
乌梅肉(四两)甘草青盐(各二两)干木瓜檀香白茯苓(各一两)麝香(三钱半,蜜上除麝香别研,余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温汤嚼下,不拘时候(“汤”原版作“水”,恐非)。
[卷之七 第九门] 黄龙丸
半夏(半斤,酽醋一斗,浸三日,入银器中慢火熬,醋尽取出,新汲水洗,晒干)甘草一两上二味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梧桐子大,食后新汲水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卷之七 第九门] 冷香汤
治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躁引饮无王元礼传。
良姜檀香甘草(炒,令赤)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丁香(二钱)川姜(三分,炮)草豆蔻(五个,去皮,面裹煨)上为细末,每用药末五钱,水二升,煎十数沸,贮瓶内,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
[卷之七 第九门] 十叶香薷饮
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气,心腹膨闷,饮食无味,呕哕恶心,五心潮热,力乏体服之,常服消暑健脾进饮食。傅公实方。
香薷叶(一两)人参(去芦)白术陈皮(温汤浸少时,去白)白茯苓黄(去芦)浓朴(去粗皮,切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干木香白扁豆(炒,去壳)甘草(炙,以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卷之七 第九门] 龙须散
治冒暑伏热,心膈燥闷,饮食过度。
甘草(一两半,炙)五倍子飞罗面(各二两)白矾(枯,一两)乌梅(二两,去仁,不去核)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此方即吕显谟家濯热散。
[卷之七 第九门] 玉壶丸
治中暑玉壶丸。
舶上硫黄焰硝滑石白矾(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细末,入上等白面六两,拌和令匀,用新汲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新汲水吞下。如闷乱欲死者,以水调灌之立苏,其效如神。
[卷之七 第九门] 治暑逡巡、闷绝不救者
石林《避暑录》云,亲治一御马之仆立苏,且云沈存中尝着其说道上热土大蒜上略等多少,烂研,冷水和,去滓脚,饮之即瘥。此方在徐州沛县城门上板书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
[卷之七 第九门] 水葫芦丸
川百药(煎三两)人参(三钱重)甘草麦门冬乌梅肉白梅肉干葛(以上各半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地榆散,并治血痢,华宫使传。
地榆赤芍药黄连(去须)青皮(去白)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调下,如无则以新汲水调亦得。血痢,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之八] 第十门
心疾脾疾
[卷之八 第十门] 香附散
治心脾痛不可忍香附散。
高良姜(去芦,炒)香附子(去毛,炒,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米饮调服。吴内翰宣和壬寅得此方,即修和,次日登舟,舟人妻病心痛欲死,吴以半碗许饮之即愈。二味须各炒,同炒即不效。
[卷之八 第十门] 姜橘丸
治中酒恶心,心脾病呕逆等疾。
生姜(一斤,去皮,切作片子,青盐一两,淹一宿,焙干)甘草(一两半,炙)陈皮(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杵千下,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细嚼,盐汤下,不拘时候,或空心含化亦可。
[卷之八 第十门] 治心脾痛不可救者
任和卿知县方。
桂心为末,白汤点服,酒煎尤妙,调亦可。
又方,当归良姜二味为细末,煎服。
又方,李德翁知丞传。
香薷叶薷,广韵音柔,石上生细叶如针者好茴香炒上二味等分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热酒调下。
[卷之八 第十门] 紫沉煎丸
治虚寒,积冷伏滞,阴气膨胀,心腹痛,两胁刺疼,防闷,治之如神。鼎州郭以此药得名,成家致富。
沉香(一两,细末,炼蜜半斤煎五、七沸,别贮)阿魏(一分,酒半升,研化尽)没药(一两,捣碎,酒半升,研化尽,入阿魏酒内)巴豆霜(一分,酒半升化,先入银器内煮十余沸)砂(一两,酒半升煮,化其石,入巴豆酒内,熬欲如稀糊,次入沉香等三味,一处熬成膏,后入下项药末)硫黄(滴水研极细)槟榔木香胡椒青皮(去白)人参(去芦)高良姜(水煮六、七沸,曝干)官桂(各一两)干姜(三分)丁香(半两)朱砂(半两,别上除硫黄、朱砂外,先用诸药为细末,次入二味研匀,入前膏,搜入臼,杵三、二千下,丸
[卷之八 第十门] 治心痛
寒邪乘于心包,甚者吐酸水,其吐有时。郭宅心方,王顺伯运使传。
枯了白矾(半两)木贼(半两,去根)人参(一分,去芦)上为细末,醋汤调下,酒服亦得。
[卷之八 第十门] 立应散
治急心痛神效无比立应散。
高良姜(一分)五灵脂(半两)上二味为细末,每用一钱半,以醋一茶脚调匀,用百沸汤投半盏,连滓急服神效!又方,荔枝核烧灰存性,为细末上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集验方》用醋汤调下一钱。
[卷之八 第十门] 治心脾疼
钱观文方,留都录名用光传。
当归(八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沸汤点服。或作粗末,加枣子煎服亦可。
又方,魏丞相方,赵从简传。
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服者无不作效!又方,程庶几道传。
大天南星(一斤,约三十四、五个,六月初五日切片用,生姜去皮,烂研罨一宿,每天南星一个,用胡椒二百粒同研细,丸如橄榄核大,焙干,须六月六日合)上每遇发时,以大枣一枚去核,入药在内,湿纸裹煨熟,白汤空心送下。
又方,叶道人传。
真蛤粉(一钱,炒)桂(去皮,一钱)干姜(炮,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卷之八 第十门] 学究丸,治丈夫心脾疼
并小肠气痛,妇人脾血气痛立效。陈寺丞传。片子姜黄五灵脂玄胡索石菖蒲(各一分)全蝎(三、七枚,微炒)红娘子(二十七枚,去翅足,本草谓之莎鸡)巴豆(七枚,去壳,不去油,别研,旋和要极匀)上为细末,酸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大夫小肠气疼,茴香盐汤下;心脾痛,茶清内点醋下。妇人血气痛,姜醋汤下。
[卷之八 第十门] 治心脾疼
陈行之学谕方。
上等江茶(五文)生硫黄(五文,有墙壁者)上同研细末,以热汤调,临发时服可以除根。
[卷之八 第十门] 治心脾痛
及治妇人一切血刺等疾。滁阳赵使君方。
良姜(一两,油燥勿令焦)白芍药(一两,洗净)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米醋半盏,煎至七分,热服,或用醋汤调下亦得。胡氏方,用赤芍药,良姜不燥,热米饮调下。
[卷之八 第十门] 治暴心痛不可忍者
石菖蒲(一两)良姜(半两,等分亦得)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菖蒲汤下。或作散,米饮调下亦得。
又方,良姜(一两,实者,只如骰子大)巴豆(二钱,去壳)上二味同炒令黄色,去巴豆,只取良姜一味,碾细,热酒或汤调下二钱。
又方,五灵脂(一钱)干姜(一字)上为细末,热酒调下。
[卷之八 第十门] 手拈散
治脾痛手拈散,此药极奇,孟公实传。
草果玄胡索五灵脂没药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叶石林游山至一小寺,颇整洁,学徒亦众,问僧所以,仰给者答云:素无田产,亦不苦求于人,只货数药,以赡其间,脾疼药最流云:草果玄胡索,灵脂并没药,酒调三二钱,一似手拈却。
[卷之八 第十门] 治血刺心痛
妇人之疾。
玄胡索不以多少,新瓦上炒微黄不可焦,碾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盏,煎至七分服。
不能饮者,以陈米饮调下,不拘时候;以酒调亦得,二者不若酒煎快,此药屡验。王执中《既效
[卷之八] 第十一门
口齿咽喉牙痛牙宣齿衄齿不生口气口疮齿漏重舌失音噎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咽喉肿痛
山豆根洗净,新水浸少时,每用一块,入口中咽下苦汁即宽,痛亦止,未愈更一、二块。
又方,生甘草生白矾。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入口中咽下,亦治喉闭。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牙疼
汉椒为末,以巴豆一粒同研成膏,饭为丸,如绿豆大,以绵裹安在牙孔处,立效。昔有为乐清簿者,牙痛不可忍,号呼之声彻于四邻,用药不效,有丐者献此方,用之即安。
[卷之八 第十一门] 逡巡散
治风牙痛肿,不拘新久,一服立效。
高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大妙。亦治腮颊肿痛。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牙疼不可忍
乌头尖(生用)上为末,擦疼处,用药后以竹叶或细辛,荆芥煎汤漱口。
[卷之八 第十一门] 乳香膏
治牙痛。钱参政家方。
光明白矾(枯过)滴乳香(各等分)上二味为细末,溶蜡量多少,和成膏旋丸,看牙孔子大小填之,其痛立止神效。又方入染胭脂少许,和令深桃红色,只作散,遇牙疼痛,用一字以纸揩擦,良久用温盐汤漱口。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风牙疼肿不可忍
每用少许揩患处,吐涎,虽咽津,亦不妨,甚妙。
青盐(四两)川乌头(二两,去尖,劈碎,如骰子大)上入坩埚内,用熟炭火,候烟出尽存性,取出埋于地内三日,碾细,揩患处。如时以木盏盖坩埚子口上,或用瓷罐子亦可。每揩药先用荆芥汤漱口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风热上攻齿痛
余顷任淮西幕府,己酉冬被檄来和州,至含山县,齿痛大作,忽于一刀镊捻许,以汤泡少时,冷暖随意,以手指蘸水KT痛处即定,明日若失去。归,余因传得其方,后以治人多效。
皱面地葱子,即《本草》,又名地松者,霜后收之,每用少许汤泡。或云即是鹤虱,但《本草》别有鹤虱,差为不同。沈存中《笔谈》专辨地松,云其子名鹤虱,余之所用正是此物也。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折置齿中。高监云以米醋煎鹤虱漱口,其痛立定,尤效!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牙痛
善法寺僧如真传。
白僵蚕直者,不以多少,用生姜片切同炒,候僵蚕赤黄色为度,去姜不用,将僵蚕为细末,每用取不蛀皂角,剥去黑皮,以手指蘸汤,于皂角黄上擦取汁,僵蚕末,揩痛处即止。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牙疼
盛公纪云,亲曾用甚验。
盐(二两)草乌(一两)上同炒,令草乌黑色,同为细末,以擦患处。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风牙疼
亦治暴赤眼并头目昏痛。
鹅不食草,不拘多少,纸裹煨干,碾为细末,先满含水一口,然后搐鼻,随病左右搐之,若不含水,恐药搐入咽喉。迥梨云治头目加川芎,双笛道人加全蝎各少许。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风牙痛
马敏叔说一村媪苦牙痛,百药不效,用此即愈。
丝瓜儿俗呼为天罗,烧灰存性为细末,擦痛处立止。
[卷之八 第十一门] 升麻地黄散
治风气上攻,牙齿疼痛,龈肿连腮颊紧急。王尚书宣子方。
升麻生干地黄地骨皮青盐川芎(各半两)皂角(一枚,烧)细辛(二钱半)槐角子(半两,烧)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揩擦龈上,有涎吐了,误咽亦无妨。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牙齿痛
姚克温说此方甚验。
以芜荑仁安齿上,有缝就以窒之立验!
[卷之八 第十一门] 治风牙疼
赵总管方。
马夜眼上以刀儿薄起一片子,投在所患牙缝中,或咬在痛处,沥出风涎即止,不可咽。
[卷之八 第十一门] 姜黄散
治牙痛不可忍,舒挺之抚干尝患,遍用诸方无若此方之良!姜黄细辛白芷(等分)上为细末并,擦二、三次,盐汤漱立止。政和八年胡长文给事之父牙疼不可忍,面肿,偶无姜黄,检《本草》,川芎亦治牙,遂以代之,坐间便见肿消痛止,后只用川芎亦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