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
酒丸,温酒送下。
木肾
心火下降,则肾水不患其不温,真阳下行,则肾气不患其不和。温而且和,安有所谓木强者哉?盖木肾不可绝用燥药,当行温和散利以逐其邪,则邪自消,荣卫流转则愈,枸杞子丸。又方:用楮树叶雄者,曝干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酒吞下。(楮树不结子者,雄也。)
枸杞子丸枸杞子(四两) 南星(二两) 半夏(二两) 黄柏(酒炒,三两) 苍术(盐炒,三两) 山楂(二两,去核) 白芷(二两) 神曲(炒,二两) 滑石(炒,三两) 昆布(四两) 吴茱萸(四两)
末之,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食积 湿痰 死血
食积与死血成痛疝,栀子、桃仁、山楂、枳实、茱萸、姜汁,顺流水煎,或加香附、茴香。痰饮流下,壅滞囊中作疝,苍术、山栀、海石、南星、山楂、橘核、青皮,姜煎服。湿盛小便涩,五苓散加楝实。(方见脾胃。)湿痰热疝,橘核散。
橘核散湿热寒郁作疝。
橘核(一两) 桃仁(五钱) 栀子(三钱) 吴茱萸(一两) 茴香(一两)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热服。
湿热疝
素有湿热人,或涉水受寒,坐卧湿地,外受寒气所来,其痛甚而暴者,古方以乌头、栀子等分作汤、丸最效。湿热疝痛小便不通者,葵子汤、消疝散选用。
济生葵子汤赤茯苓(一两) 猪苓(一两) 葵子(一两) 枳实(炒,五钱) 瞿麦(五钱) 木通(五钱) 黄芩(五钱) 车前子(一两) 滑石(一两,研) 甘草(五钱)
每五钱,姜煎服。
消疝散治湿热疝痛。
苍术(炒,半两) 木通(半两) 黄柏(半两,炒) 青皮(炒,半两) 浓朴(炒,三钱)
末之,每二钱,陈皮泡汤下。
虚疝
诸疝挟虚者,其脉沉弦滑大,参、术为君,佐以疏导,如:枳实、青皮、山楂、川楝子,橘核。按之不定属虚,桂枝、炒山栀、乌头,末之,糊丸服,或橘核散加苍术。(方见前。)虚而挟热疝,栀子饮。
栀子饮虚而挟热疝。
山栀(炒,半两) 桃仁(炒,半两) 枳壳(炒,半两) 山楂(半两)
姜汁同顺流水煎服。
一方加吴茱萸。
七疝之形状
寒疝者,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痛。得于坐卧湿地、涉水,以湿剂下之。
水疝者,囊肿如水晶,阴汗痒,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于醉酒行房,汗出遇风,寒湿结于囊中,以逐水之剂下之。
筋疝者,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然不收,白物如精随溺出。得于房中邪术所使而成,宜降心火之剂下之。
血疝者,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两端,俗名便痈。得之重感春、夏大燠,劳于使内,其气流溢,渗入脬囊,结为痈肿,以和血药下之。
气疝者,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号哭、忿怒,气郁而胀,以散气药下之。
狐疝者,状如瓦,卧则入腹,行则出,上下无定,如狐之惑也,故名之。以逐气流经之剂下之。
疝者,阴囊肿大如升斗,不痒不痛。以受湿气之所生,宜去湿之剂下之。
附 治疝诸方
五叶汤枇杷叶 椒叶 苍耳叶 野紫苏叶 水晶葡萄叶水煎,洗。
疝气神方硫黄(火中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细) 荔枝核(为末,炒焦黄) 陈皮(等分)
为末,饭丸,每用十四、五丸,酒下,其疼立止。自觉已疼甚,不能支持,略用六丸,再不可多也。
治疝用仙人对坐草、青木香捣汁,和酒少许服之,神效。
卷六
香港脚证九
【歌】香港脚多因清湿致,风寒暑挟须分异。浮弦之脉挟于风,濡从湿兮数从暑。挟于寒者脉必迟,得病必从足上起。头痛身热肢节疼,人皆误作伤寒治。但看足膝多不仁,或软或肿或疼痹。呕逆便秘体转筋,胸膈痞满心中悸。此病根从湿上来,治湿当分南北地。
【论】夫香港脚,始受于湿,复挟风、寒、暑热之邪而成。故先起于腿足,必脚屈弱而举体转筋,肢节疼而足 肿,小腹不仁,心中悸动,胸满便涩。但发热头痛身疼之候,绝似伤寒,人多误治,故仲景以香港脚为类伤寒证,另立篇目以别之。丹溪云:香港脚多从于湿,而有湿热、湿寒、风湿之别,食积流注之因。罗谦甫云:南北香港脚,受病不同,南方地土卑湿,清湿袭虚而病起于下,此南方香港脚从外受也。北方地高陵居无湿,其俗饮潼乳酒面,以饮多快食为能,或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拘,故下注于足,而成肿痛,此北方香港脚之从内受也。学人当推究所因而治之。
谨按:前证乃肾火挟湿见于皮肉,红肿如云痕,或隐见红色,按之热且痛是也。红肿自足起,渐行至股,其势必上升,升至心者不治,急宜治之,勿令上升为妙。
【脉】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寒热温,热下寒熨。
湿
湿胜者,足重痛,或胫肿,防己饮或除湿丹。湿胜心下痞满,开结导饮丸。(二方俱见前湿证。)
防己饮治湿香港脚神效。
白术(一钱,炒) 木通(八分) 防己(八分) 槟榔(八分) 川芎(八分) 甘草梢(七分) 犀角(一钱) 苍术(炒,一钱) 黄柏(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炒,一钱)
水煎热服。
挟寒
挟寒湿者,六物附子汤、五积散、(方见中寒。)健步丸。(方见腰痛。)
六物附子汤附子(四钱) 肉桂(四钱) 防己(四钱) 白术(炒,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炙,二钱)
每半两,姜煎服。
挟热
挟湿热者,走痛,当归拈痛汤。湿热甚,大便不通,大黄左经汤或羌活导滞汤。
当归拈痛汤当归(酒洗,一钱) 白术(炒,一钱) 苍术(米泔浸,晒干,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羌活(一钱二分) 防风(去芦,一钱) 泽泻(去毛,八分) 猪苓(八分) 茵陈(一钱) 干葛(一钱) 苦参(一钱) 人参(六分) 知母(六分)
升麻(一钱) 甘草(六分)
上锉,作一帖,水二钟,煎八分,空心热服。
大黄左经汤细辛(八分) 茯苓(七分,去皮) 羌活(一钱,去芦) 大黄(煨,二钱) 甘草(炙,六分) 前胡(七分) 枳壳(炒,七分) 浓朴(姜炒,八分) 黄芩(炒,一钱) 杏仁(十四粒,去皮、尖)
姜、枣水煎服。
羌活导滞汤羌活(半两,去芦) 独活(半两,去芦) 防己(二钱) 当归(二钱) 大黄(酒蒸,一两) 枳实(炒,二钱)
每七钱,水煎服。
挟风
挟风者,麻黄左经汤。风湿痹痛足弱,独活寄生汤,(方见腰痛。)或半夏左经汤。
麻黄左经汤麻黄(去节,一钱) 细辛(一钱) 干葛(一钱) 白术(四分) 茯苓(八分) 防己(一钱) 肉桂(七分) 羌活(去芦,一钱) 防风(去芦,一钱) 甘草(六分)
姜、枣水煎服。
半夏左经汤半夏(一钱) 干葛(一钱) 细辛(一钱) 白术(炒,四分) 麦门冬(八分) 白茯苓(八分)
桂枝(八分) 防风(去芦,八分) 干姜(五分) 黄芩(炒,七分) 小草(六分) 柴胡(八分) 甘草(炙,六分)
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食积
食积流注于下作香港脚,苍术防己丸。食不消,胸痞痛者,开结导饮丸。
苍术防己丸苍术(一两,炒) 防己(一两) 黄柏(一两,酒炒) 南星(八钱,姜制) 川芎(五钱) 白芷(一两) 犀角(一两) 槟榔(八钱)
肥人加贝母(一两,去心) 橘皮(一两,去白)
末之,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白汤下。
开结导饮丸白术(一两,炒) 橘皮(一两) 泽泻(一两,去毛) 茯苓(一两,去皮) 神曲(炒,一两) 麦芽(炒,一两) 半夏(一两,姜制) 枳壳(炒,半两) 巴豆霜(半两) 青皮(半两,炒) 干姜(半两)
末之,蒸饼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白汤下。
卷六
痛风证十
【歌】遍体烦疼曰痛风,湿痰风热苦相攻。或因血弱寒凝涩,流注浑身骨节中。
【论】夫痛风者,遍身骨节走痛是也,古人谓之白虎历节风。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则污浊凝涩,不得营运,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阴分也。亦有阴湿与痰流注为痛者,有因痰与热者。盖肥人多是湿痰流注经络,瘦人多是血虚与热。大法以行气流湿疏风,导滞血,养新血,降阳升阴。治有先后,须验肿与不肿,及上下部分,引而导之。
痰
因痰者,二陈汤加酒芩、羌活、南星、苍术、竹沥、姜汁。(方见痰证。)湿痰痛风,酒 、酒威灵仙、苍术、羌活、甘草、干姜、陈皮、芍药。痰挟死血,一身走痛者,控涎丹。(方见胁痛。)
湿
因湿者,二术加羌活、白芷、黄柏、防风、竹沥、姜汁,或二妙散。(方见香港脚。)肢节肿痛,脉滑,苍术、南星、木香、枳壳、槟榔、防己、黄柏。风湿相搏痛者,甜瓜子丸。
甜瓜子丸干木瓜(两半) 威灵仙(两半) 甜瓜子(二两,炒黄) 川乌(炮,五钱)
末之,酒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酒下。
血虚
(附死血)
血虚痛,芎归汤加桃仁、红花、薄桂、威灵仙,取横行手膊。(方见头痛。)肢节肿痛,脉涩,死血也,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方见血证。)寒湿相搏,血郁经络作痛者,麒麟竭散。
麒麟竭散血竭(六钱) 乳香(六钱) 没药(六钱) 白芍药(六钱) 当归(六钱) 水蛭(二钱,炒焦) 麝香(二钱) 虎胫骨(酥炙,五钱)
末之,每服三钱,食前酒调下。
风热
风者,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羌活、防风、酒炒黄芩。在上,威灵仙、桂枝;在下,牛膝、防己、黄柏。
(方见中风。)湿热,当归拈痛汤。(方见香港脚。)瘦人肢痛,血虚火盛也,四物汤加黄芩、黄柏、羌活、防风、柴胡。(方见血证。)
卷六
斑疹证十一
【歌】有色有痕明是疹,若无头粒是为斑。究其实火并虚火,更有阴斑与内伤。
【论】夫斑与疹不同。斑者,疮发 肿于外,有色点而无头粒,属少阳相火。疹者,小红靥,有头粒,随出随收,收而复出,或在皮肤中不出者,名曰瘾疹,属少阴君火。然伤寒发斑有阳毒、温毒、胃烂之证。杂病有阴证发斑者,亦出胸、背及手足,稀少而微红,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而为斑,如蚊迹之状,终不似阳斑之锦纹也,若误作热证,用寒药,非也。亦有内伤发斑,乃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宜降,亦不可用凉药。二者虽十无二、三,然亦当辨。阳斑皆属风热挟虚而作,盖红赤甚者,胃热也;紫者,胃烂也,半死半生;黑者死。阴、阳、虚、实,切脉验证可知矣。
醋疹
醋疹出不快者,升麻葛根汤。毒盛而内火炽者,消毒饮子。
升麻葛根汤升麻(一钱半) 葛根(一钱半) 芍药(七分,炒) 甘草(六分)
水煎热服。
消毒饮子防风(二钱,去芦) 荆芥(一钱半) 鼠粘子(三钱,研) 甘草(一钱半)
水煎热服。
隐疹
隐疹者,隐在皮肤不透出者,属脾风兼湿,红者兼火化,黄瓜水调伏龙肝末服之,不已再服。
阳斑
阳斑者,伤寒中之一证也,治方自有本科,此不多赘。
阴斑
阴斑,隐如蚊迹是也,调中汤加茴香、芍药。内伤斑者,胃气极虚,火上熏肺,宜补药降之,大建中汤。(见前。)
调中汤治阴斑苍术(一钱半,炒) 陈皮(一钱) 砂仁(一钱) 藿香(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炙,一钱)
桔梗(一钱) 半夏(一钱) 白芷(一钱) 羌活(一钱) 枳壳(一钱) 川芎(五分) 麻黄(半钱) 桂枝(五分)
姜水煎服。
卷六
疠风证十二
【歌】癞疾原来即疠风,遍身疙瘩痒生虫。须臾鼻塌眉毛堕,暴酷应知恶气钟。
【论】夫疠风者,大风也,古名曰癞。受得天地杀物之风,暴悍酷烈可畏。然血随气化,气既不施,血为之聚,血聚则肉烂生虫,须臾鼻崩眉堕,不外乎阳明一经,盖阳明无物不受故也。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上身多;血受之则下体多;气血俱受,上下俱多。甚重,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于死者。按法治之,尤当绝浓味,忌酒色,不致再发,再发则无救矣。知命者可以守此戒乎?
在上多
在上多者,醉仙散,取臭涎恶血于齿缝出。
醉仙散治大风之神药。
胡麻仁(半两) 牛蒡子(半两) 蔓荆子(半两) 防风(半两,去芦) 枸杞子(半两,以上五味同炒黑色) 栝蒌根(半两) 苦参(半两) 白蒺藜(半两,炒)
末之,每一两加轻粉一钱拌匀,大人用一钱,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茶汤调下,五、七日效,量大小虚实,加减与之。
在下多
在下多,通天再造散,取陈虫恶物谷道中出。
通天再造散锦纹大黄(一两) 角刺(一两半,独生黑大者) 郁金(半两) 白牵牛(取头末六两,半生半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