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
夫火能消谷,今反以不化为火者,何也?盖脾火和缓,自能化谷,今脾已虚,真火不炽,而邪火得以客之,火性急速,不及传化而自出矣。然亦有寒而不化者,何以别之?视小便之赤与不赤耳。才进饮食,少倾即泻出者,为气虚不能收摄,名曰直肠,患者多死。痛一阵,泄一阵,泄复涩滞者,火也。痛一阵,泄一阵,泄后觉通快者,食也。腹中绞痛,下无时者,气、食交并也。腹中觉冷,隐隐微痛,下如稠饮者,痰也。
【脉】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濡泻
濡泻者,肠鸣多水,胃苓汤主之,腹痛加芍药、缩砂。水泄,渴而小便赤涩,热也,益元散水调服。
胃苓汤治脾胃不和,腹痛泄泻,水谷不化,阴阳不分者主之。
即五苓合平胃也。
小水赤涩加滑石。腹痛后重去桂,加木香、黄连、槟榔。久泄加升麻。湿胜加防风。食积加曲 、山楂。
气虚加参、术。
益元散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末之,每服二钱,水调服。
飧泄
飧泄者,所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升阳除湿汤,外伤于风,有表证者,加发表药。元气不足,风入肠胃,泄利清血,加减胃风汤。
升阳除湿汤升麻 柴胡 防风 神曲(炒) 泽泻 猪苓(各半两) 苍术(一两) 陈皮 甘草(炙) 麦芽(炒,三钱)
每服一两,饭后热服。
加减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效。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等分)
去肉桂,加升麻、秦艽。
上锉,入粟米一撮同煎,温服。
肠垢泄
肠垢,热泄也。所下粘垢,小便赤涩,脉数烦渴,黄芩芍药汤。痛一阵,泻一阵,下迫窘痛,口渴,火也,宜伐火,四苓散加黄芩、木通。协热自利,身热脉数,白头翁汤。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
白头翁汤治协热自利,小便赤涩。
白头翁 秦皮 黄连
泄
泄,即鸭溏。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寒也,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泻利腹痛,不渴,厥逆,脉沉迟,理中汤。(方见中寒。)肢节寒甚,泄不止,脉沉迟者,术附汤。
术附汤白术 甘草(炙) 熟附子(等分)
姜、枣煎服。
虚泄
脾虚气弱,阑门元气不足,不能分别水谷,卫生汤。自汗沉困,脉迟久泻,黄 建中汤。(方见恶寒。)
脾肾不足,久泻不止,形瘦,肾气丸、四神丸兼服之。
卫生汤(方见痢疾。)
肾气丸(方见虚损。一名八味地黄丸。)
四神丸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利腹痛等证。兼治肾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经年不止。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肉豆蔻(二两,面裹,煨) 五味子(二两,去梗) 吴茱萸(一两,泡过,炒)
上为末,用生姜八两切片,同大枣百枚,煮烂去姜,取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钱半,淡姜汤送下。
滑泄
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无禁者,气将脱也,诃子散。(方见痢疾。)老人元气衰,滑泄无禁,四君子汤加肉蔻、诃子,若元气下陷,加升麻。
四君子汤(方见脾胃。)
钱氏白术散治气血俱虚,或泻或痢,或吐或渴。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木香 藿香 干葛上,水煎服。
王节斋治泄主方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泽泻 砂仁 神曲 麦芽寒泻加木香、煨姜。热泻加芩、连、白芍。夏月暑泻加香薷、扁豆。湿泻加苍术、半夏、猪苓、滑石。食泻加山楂、枳实。久泻不愈加人参、黄 、升麻。滑泻不禁加肉蔻、诃子。
卷四
黄胆五
【歌】五疸多因湿热生,分消利水用茵陈。若因食积并瘀血,阴证虚黄另有形。
【论】夫五疸皆由湿热而成。黄胆,通身面目悉黄也。谷疸者,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胃气蒸冲而黄也。酒疸者,身目俱黄,心中懊 ,足胫满,尿赤面黄赤斑,因酒后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也。
女劳疸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而得之也。黄汗者,汗如栀子水染衣黄,不渴,因脾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丹溪云:疸病不须分五种,同是湿热,如 曲相似,宜利水为先,解毒次之。
亦有瘀血、食积,皆令发黄,又有阴黄、虚黄之证,各各不同。瘀血发黄,则发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是也。饮食之积,留滞于胃,不得传化,熏蒸胃中湿气故也,必胸胁满闷,脉大是也。阴黄者,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脉沉迟是也。虚黄者,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溲白是也。学人遇此,必审其因而疗之,勿忽略以误人也。
谨按:黄胆之病,多起于饮食劳倦,致伤脾土,脾土不能运化,湿热内郁,无由发泄,流于皮肉,遍于四肢,黄色如染。淡黄易愈,深黄者难愈,焦黄者不治。凡郁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虽云湿热,不可纯用寒凉,必佐之以甘温,君之以渗泄,则湿易除,热易解,其病自愈。若纯用凉药,重伤脾土,湿未必除,热未必去,反变为腹胀者矣。
【脉】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证属虚弱。
湿热黄
湿热发黄者,小便不利,大便反泄者,五苓散。(方见湿证。)虚者三因白术汤。实者大便不通,内热,茵陈汤。
三因白术汤桂心 白术(各一两) 豆豉 杏仁 甘草 干葛(各五钱) 枳实(炒,三钱)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身热鼻干,汗出,小便不利。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个) 大黄(二两)
每服一两五钱,水煎。
阴黄
阴黄脉沉迟,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茵陈四逆汤。(即四逆汤加茵陈也。)
虚黄
虚黄耳鸣口淡,怔忡微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脚软脉沉细,四君子汤。(方见脾胃。)若兼食积发黄者,小温中丸、大温中丸、或用六君子汤加茵陈、苍术、山药。
小温中丸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者以白术作汤作使。
针砂(十两,炒红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苦参(夏加冬减) 山楂(各二两) 白术(五两) 苍术 川芎(夏减) 神曲(各半斤) 香附(二斤,童便浸透) 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食前盐汤送下。
大温中丸制同前方。
针砂(十两,制) 陈皮 苍术 青皮 浓朴 三棱 蓬术 黄连 苦参 白术(各五两) 甘草(二两,生) 香附(一斤)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瘀血黄
瘀血黄者,大便黑,小便利,抵挡汤、桃仁承气汤,量人虚、实,下尽黑物则愈。
抵挡汤水蛭(七个) 虻虫(八个) 桃仁(七个) 大黄(一两)
末之,分作四丸,水一钟,煎一丸,取七分温服。
桃仁承气汤即小承气加桃仁一钱五分、硝六分,煎服。
五疸
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济生谷疸丸,或小柴胡汤加谷芽、枳实、浓朴、山栀、大黄。
酒疸,身目俱黄,胫满,懊 ,尿黄,面黄赤斑,栀子大黄汤、茯苓渗湿汤。
女劳疸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硝石矾石散。
黄汗者,汗出如栀子水,济生黄 散。
黄胆者,身目悉黄如金,茵陈五苓散。实者茵陈汤、搐鼻法。
济生谷疸丸苦参(二两) 牛胆(一两) 龙胆草(一两)
上为末,用牛胆汁入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姜甘草汤下。
小柴胡汤(方见疟疾。)
栀子大黄汤治酒疸。
栀子(十五个) 大黄(一两) 枳实(五个) 豉(一升)
水煎服。
去大黄,加葛根,名葛根汤。
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
白茯(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二钱)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陈皮 青皮 枳实(各二分)
上锉,水煎服。
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进三服取汗。
硝石 矾石(各烧过,等分)
上为末,大麦粥汁调服二钱。
济生黄 散治黄汗黄 赤芍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冬(去心) 豆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陈是也。(方见二卷湿证条下。)
搐鼻法治黄胆遍身如金色。
瓜蒂(二钱) 母丁香(二钱) 大黄(一两,醋炒) 黍米(半钱) 赤小豆(五分)
上为末,每夜两鼻搐药便睡,次日取下小便即愈。
卷四
水肿六
【歌】水湿由来脾土虚,不能行水渍于肤。须知阳水并阴水,气血风形各有途。利水不须行峻利,脾能健运自宽舒。但将参术常为主,加减当看所挟施。
【论】人借水谷以生,谷赖脾土以化。若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溢反得以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浮肿。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黄涩,皮肤光肿,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然有五肿、十水,名状不一,而致病之由,不过如此。丹溪云:水病以健脾为主,使脾气得实而气运则水自行。非五苓、神 、禹功之行水也,而宜以参、术为君,视其所挟之证而增减,无不效。若苟徒快利行水,多致不救也,悲夫!如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
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满。血肿者,皮肤间红缕赤痕。阳水肿者,身肿消渴,溲赤烦躁,便秘,脉数。阴水肿者,身冷不渴,便清,脉迟。风水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身体反重而酸,或恶风自汗,外证骨节疼痛,脉浮不渴。皮水者,外证 肿,按之成窟,不恶风,其腹如鼓,发汗之证。里水者,脉迟,外证自喘。石水者,脉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风水者,脉浮,外证骨节痛,恶风。大抵腰以上肿者,当发汗,是开鬼门也,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是洁净府也。此上下分消其湿,治水之良法也。
谨按:水肿之病,多起于外触怒气,内伤饮食所致。盖肝常有余,触怒则益胀而干于脾。脾常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郁盛则化为水,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行坐又难,眠卧不得,病而至此,盖亦危矣!论治法,本当专利小水以宽其胀,但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渐为调理,庶可得生。苟病势已极而犹守旧规,吾恐闭城门而欲其盗之出也,难矣!如肿势未盛,还是利水为上。男子之肿,从上而下者为顺,从下而上者为逆,男子先阳而后阴故也。女子之肿,从下而上者为顺,从上而下者为逆,女子先阴而后阳故也。水气面黑者不治,为阴胜阳也。不进饮食者死,为无胃气也。胫股间黄水出者死, 破脾绝故也。气喘不定,缺盆平者死,肺气绝故也。
【脉】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攻补兼施
加减胃苓汤健脾除湿,宽中利小便。
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浓朴(八分,姜制) 赤茯苓(去皮)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一钱) 大腹皮(六分,洗净,姜制) 神曲(炒,八分) 甘草(炙,二分) 山楂(去核,七分) 香附子(六分,姜汁拌炒) 木瓜(一钱) 槟榔(八分) 砂仁(炒,研,七分。)
上锉,生姜三片、灯心一团,煎服。
气急加苏子、葶苈、桑皮,去白术。发热去香附,加炒山栀、黄连。泻加炒芍药、去槟榔。恶寒厥冷,脉沉细,去槟榔,加木香五分,官桂少许。腹胀去白术、甘草,加萝卜子。
先攻后补
四将军汤通便逐水。
甘遂 大戟 苦葶苈 大黄(各一钱)
上,水煎服之,待大便行后,随服补药。
实脾调气丸白术(二两) 人参(一两) 广陈皮(五钱) 神曲(一两)
共为细末,水丸,米饮送下二钱,空心服。
纯于温补
按:薛立斋曰:前证若肚腹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者,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否则不治。惟调补脾土,亦有生者。
金匮加减肾气丸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白茯苓 泽泻 丹皮(各三两) 川牛膝(酒洗,微炒)
车前子 肉桂 附子(炮,各一两)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卷四
鼓胀七
【歌】鼓胀又名单腹胀,外虽坚急内空虚。实人攻下随宜补,虚者调中更益脾。瘀血可行休有慢,食当消导再无疑。瘦人病此多因火,勿得轻将快利施。
【论】丹溪云:鼓胀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外虽坚急,中空无物,有似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有若虫侵蚀之义,亦名曰“蛊”,二义俱通。理直补脾,次养肺金以制肝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治火,使肺得清化。却浓味,远音乐无有不安。更审其虚实,辨其所因,调之补之,清之利之,权轻重而疗之,自愈矣。若喜行快利,不审元气,而用峻剂攻之,殊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转甚,病邪转洙,真气愈伤,再不可救,哀哉!惟宜王道药治之,可不慎欤?谨按:前证多因过伤饮食、劳力、怒气所致。过食则伤脾,劳力则伤血,怒气则伤肝,三者俱伤,其病必重,药亦难效。若因久泻而成者,专以脾虚治。一脏受病,犹可施手,扶其脾,利其水,则胀自消矣。此病若眼下如卧蚕者,必发水肿,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不食者死。脉浮大者生,沉细者不治,胸膛胀满,脐突出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