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方症会要
方症会要
积聚痞块症瘕癖肠石瘕
气之所积名曰积取郁积久而发之义也积有五皆五脏所生阴气阴脉沉而伏其症始发有常处其痛气之所聚名曰聚取聚散不常之义也聚有六皆六腑所成阳气阳脉浮而动其始终无根本痛发无定位上下无留止积与聚属脾部俱系气病痞者否也易所谓天地不交浊气在上凝结而成然痞块有症瘕之不同症者征也因物而成质有块可征即积聚成块不能移动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移易能动者症瘕属肝部系血病癖者悬挂偏僻之意也但痞与 癖乃胸膈间之候积聚为肚腹之候俱在上中二焦主病多属于男子症与瘕独见于脐下是为下焦之疾故常得于妇人外有肠瘅石瘕二症亦自妇人得之肠者大肠也 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肺主卫气气温则泄气寒则凝今寒气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而结瘕在内其始发也大如鸡卵至其成如怀子状久久按之坚推之则移然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断尤以时下是其候也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夫膀胱为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今寒气客于子门则气塞不通恶血当泻不泻日以益矣状如怀子结硬如石故名石瘕此气先病而血后病故月事不来也丹溪曰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又曰凡积块不可专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消导使之熔化块去须大补大抵脾胃乃积聚痞块之根宜以大补脾胃为主脾胃一旺则邪气自消故张洁古有养正积自除之说譬之满座皆君子其中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信斯言也治法痰宜二陈加瓦龙子食积保和丸死血用破血行血顺气药通用七气汤贴药三圣膏琥珀膏难经所载五积见症及东垣五积丸并宜参究
五积见症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疾疟连岁不已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前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右侧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肾之积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凡痞气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凡妇人腹中有块多属死血
治肝积浓朴(五钱) 黄连(七钱) 柴胡(一两) 川椒(四钱) 干姜 巴豆霜(各五分)
川乌(二分) 皂角 茯苓(各一钱五分) 广术 人参(各二钱五分) 炙甘草 昆布上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诸药共研匀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治心积黄连(一两五钱) 浓朴(五钱) 黄芩(三钱) 桂枝 茯神 丹参(各一钱) 干姜菖蒲 巴豆霜 红豆蔻 川乌头(各五分)
上除豆霜另研余共和匀蜜丸桐子大如上法用淡黄连汤下
治脾积浓朴(四钱) 黄连(八钱) 茱萸(三钱) 黄芩 白朮(各二钱) 茯苓 人参 泽泻(各一钱) 川乌 川椒(各五分) 茵陈 干姜 砂仁(各一钱五分) 巴豆霜 桂(各四分)
上除豆霜茯苓另研余和匀蜜丸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汤下
治肺积 浓朴(八钱) 黄连(一两三钱) 干姜 茯苓 川椒 紫菀(各一钱五分)
川乌 桔梗 白蔻仁 陈皮 三棱 天冬 人参(各二钱) 青皮(五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研余和匀丸桐子大照上法淡姜汤下
治肾积浓朴(七分) 黄连(五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川乌 丁香 巴豆霜(各五分) 苦楝根(三钱) 玄胡(一钱五分) 蛉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肉桂(一分)
淡姜汤下研服如上
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逆气上攻分气逐风功莫尽述枳壳 木通 青皮 陈皮 桑皮 卜子 白丑 黑丑 广术 茴香 三棱等分为末姜汁面糊丸桐子大橘皮汤下三十丸
治妇血块如盆有孕难服峻药香附(四钱) 桃仁 白朮(各一两) 海石(二两)神曲糊丸
治血积海石 三棱 莪朮 香附(以上用醋煮过) 桃仁 红花 五灵脂为丸石 白朮汤下
治聚气在六腑随其上下发作有时令人心腹疼痛攻刺腰胁小腹 胀大小便不通大黄 陈皮 桂心 杏仁 茯苓(各一钱) 甘草 附子 川芎(各五分) 枳壳 浓朴吴萸
治痞块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先须断浓味(方见中风)
治痞在右为食积(方见内伤)
三棱 莪朮 青皮 陈皮 藿香 桔梗 肉桂 益智 香附 甘草 姜三片水煎
治食积成痞块面色痿黄肌肤虚肿饮食无味青皮 陈皮 针砂(各一两) 香附(四两) 苍朮 半夏(各二两) 白朮 苦参(各五钱) 黄连曲糊为丸又方针砂 香附(各四两)山楂 神曲 山栀 浓朴 苍朮 半夏(各一两) 黄连(一两五钱) 台芎(五钱)曲糊为丸一方加人参炒白朮一两五钱有苦参用白朮不用黄连
治同前 黄连 黄芩(各六钱) 姜黄 白朮(各一两) 人参 陈皮 泽泻 甘草 砂仁干姜 炒曲(各二钱) 枳实(五钱) 半夏(四钱) 川朴(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炊饼糊丸
贴痞块 用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上炒黄色提出候热退入大黄末一两炒热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钱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浓纸摊贴患上
大黄 朴硝(各一两)为末大蒜捣膏和贴
治五积六聚气块三棱 槟榔(各六两) 山楂(四两) 青皮 陈皮 莪朮 枳壳 枳实 卜子 香附(各二两) 黄连 神曲 麦芽 鳖甲 干漆 桃仁 砂 砂仁 归稍 木香 甘草(炙各一两)
醋糊为丸桐子大白汤下三四十丸
乳香 砂 天竺黄 轻粉 没药 儿茶 阿魏 芦荟 土木鳖(各五钱) 蓖麻仁(三两) 蜈蚣(七条焙干) 穿山甲(一两土炒) 百草霜(一两五钱)
上末松香一斤水煮过布滤渣埋土内七日共和锤万余下锤头常用香油涂上锤成膏极匀如系入罐中蜡封大人每用三钱小儿减半蒸化用绢摊开看块之大小用之如贴起泡暂去二三日再贴久用痞化成脓血随入大便此药入神
卷三
劳病
劳因伤成经曰阴虚生内热难经云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一损于皮毛毛聚而毛落二损于血脉血脉衰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于肌肉肌肉消不为肌肤四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于骨骨痿不能起床然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滋其营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河间曰心肺损而色敝肾肺损而形痿但机要有言感寒则损阳损自上而下感热则损阴损自下而上独以寒热言之恐未尽虚损之理而不及难经之该且博也大抵劳病根因各自不同酒伤肺色伤肾思虑伤心劳倦饮食伤脾忿怒伤肝此五者皆能致劳也大抵酒色成劳者多耳或问六腑岂尽无成劳者乎子曰伤脏者多六腑间亦有之
肺劳
肺如华盖其气轻清既不受寒亦不受热然酒性本热多饮则肺受火邪熏蒸日久以致郁遏不清胀大
肾劳
人之五火皆赖肾水制之色欲过度则肾水虚虚则热矣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所以肾虚之人先动肾火延入肝膈遂挟相火使入肺中始则咳嗽久则发热盗汗遗精骨痿肉脱甚至伤脾泄泻作而危殆矣
心劳
心者血之源营气发动之始心不妄役则精血日生惟劳焦日久思虑过度则心血日耗肝无所秉脏腑无所润筋脉无所养荣气不行邪热随作经所谓阴虚生内热也热盛克金金衰嗽盛日见销烁而危亡立待此症不得志者多有
脾劳
元气静则神藏动则消亡若劳倦过甚饮食不节二者皆脾气受伤不能舒发以致饮食不化泄泻频作血气不生肌肉不长况脾者肺之母脾气衰惫则肺失所资津液枯涸咳嗽殊甚劳斯成矣
肝劳
大怒则令人暴绝煎厥使血菀于上故多怒之人肝火屡动而所藏之血随火上逆大吐不止稍久则并腑脏膻中之血尽吐不留焉所谓相火一动则五火相煽而动火动则血随之矣真血去多自成空廓以致金不制木木火凌肺经所谓侮其所不胜也发热咳嗽胁痛喘急而劳日剧矣由是观之劳病同名
五劳见病
肺劳者咳嗽喘急衄血嗽血皮肤枯槁鼻塞声沉时吐痰沫脉微虚而涩数肾劳者足胫酸痛腰背拘急遗精白浊面色黧黑耳叶焦枯脉沉细数心劳者心神惊惕怔忡无时盗汗自汗心烦热闷口舌生疮咯血面赤脉洪而数脾劳者面色痿黄唇口焦燥饮食无味腹痛肠鸣泻利四肢倦怠脉虚濡而数肝劳者面青颊赤多怒虚阳不敛梦与鬼交甚至卵缩筋急脉弦而数
治劳病要语
劳病有阳虚有阴虚有阴阳两虚者在精察而酌处之勿令误也凡气皆阳也精血皆阴也阳虚者四君子阴虚者四物加知柏阴阳两虚者合而用之此定理也如阳虚而误补阴则吐逆痞闷渗泄之症生焉其人解 阴虚而误补阳则盗汗嗽热梦遗之症成焉其人烦燥今之医者凡见人有自汗怠惰嗜卧食少皆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固当矣至于阴虚而倦怠少食 弱盗汗亦每用之甚者明见吐血发热咳嗽尤用之不置焉是促其亡也殊不知既虚矣而犹补阳则阳愈亢阴愈虚诸病悉加将何望其生耶
阴虚久服补阳论
阴虚补阴理也今误补阳已非理矣况久服乎久服则大助阳邪燥灼真阴渐亡阳邪并炽真元之气无所附丽乃成飞越或吐血发热或二便燥秘不通或筋骨挛痛或精神恍惚或五脏绝于内而痢不禁勺水不入而死矣
论劳可治症
劳病失血发热咳嗽梦遗盗汗皆阴虚也而卒有可治者皆脾胃充盛饮食多进致然大哉坤土乎万物赖养者此也血气赖生者此也脾旺饮食自调精血自生虽有邪热药得以制之消之久则邪日退而正日复此病之所以可起也若脾胃一弱则养血生精清肺之药不无出入加减而脾胃日愈损矣将见元气下陷虽滋肾而肾不生精虽养心而心不生血虽清肺而肺不生液盖元气一亏则邪火日炽不能壮水以制阳光治何益哉予常起数十人皆脾胃壮健元阳不亏伐相火之邪滋金水之正随手辄效故以告同志
论真火动不可治症
凡真火动者皆不可治岂独肾哉人之有肾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制阳元健筋骨所系重矣愚民不知而御内太过肾室虚空遂生内热挟相火而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此咳嗽吐血潮热之所由来也若伤损轻知觉早调养之专犹可冀其生若损伤甚重失血之频仍邪火日炽此真火动于肾也不治肺如华盖其位高其气清其体浮形寒饮冷先伤之至于邪火克金则伤之重矣故醇饮之人肺先热胃厝邪火镇日熏蒸或成肺胀则咳嗽喘急或成痈痿则音哑无声皮毛干枯 瘦骨立此真火动于肺也不治肝者将军之官其性暴其动速无病则藏血有病则逆血经云大怒则令人煎厥暴绝使血菀于上盖大怒之人先动其肝性猛烈气即逆上血随气逆大吐不止肝室虚空内火愈炽心虽生血肝不复纳心血虽临不移时而辄出矣此真火动于肝也不治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饮食入胃赖以运化脾火暴盛血液枯绝胃虽能纳脾失转运泄泻无度补则愈甚清则濡弱脉细而数肌瘦骨立此真火动于脾也不治世有真头痛者火炎水灭有真腹痛者阳亢阴亡皆真火动也经曰暴病暴死者皆属于火其斯之谓欤亦有属寒者急温之犹可治也
劳病主方
治气虚
治气虚挟痰
治血虚
治气血俱虚挟寒暑
治气血两虚
肾劳方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知母 黄柏 五味 麦冬 天冬 泽泻 杜仲 肉桂加童便韭汁竹沥
心劳方
茯神 胡黄连 连心 远志 菖蒲 辰砂加芎归芍地
肝劳方
沙参 麦冬 五味 知母 贝母 桔梗 桑皮 地骨皮 款花 紫菀 兜苓 百合 百部加
脾劳方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白芍 莲肉 薏仁 山药 泽泻 扁豆
治肺劳短气虚寒皮毛枯涩津液不通气力损乏脉来迟缓人参 黄 白芍 桂心 附子 生姜 土枣
治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知母 贝母等分为末清晨调下二钱
治肾经虚损久久憔悴盗汗发热五脏俱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照古方分两蜜和丸如桐子大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各二两) 人参(一两)蜜丸如桐子大淡盐汤下六十丸忌萝卜
治肾间水火俱虚
降阴火补肾水黄柏 知母(各四两) 熟地 龟板(各六两)共末猪脊髓和炼蜜丸
又名虎潜丸黄柏(八两) 知母 熟地 白朮 陈皮 牛膝(各三两) 龟板(四两) 虎胫骨(一两) 琐阳 当归(各一两五钱)
上末酒煮羯羊肉极烂捣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五钱)
人参 黄 白芍 黄柏 当归 山药(各一两) 琐阳 枸杞 虎胫骨 龟板 杜仲菟丝子(酒煮晒干) 破故纸 五味(各七钱五分) 牛膝(二两) 熟地(四两)炼蜜猪脊髓为末桐子
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牛膝 山药(各一两五钱) 杜仲 巴戟 山萸 肉苁蓉 五味 茯苓 茴香 远志(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各五钱) 熟地(二两)红枣蜜丸桐子大盐汤下与上虎潜丸间服更妙
黄柏 杜仲 龟板 牛膝(各二两) 陈皮(一两)冬加干姜五钱夏加五味五钱共末米糊丸
鹿角(十斤) 龟板(五斤) 枸杞(三十两) 人参(十五两)铜锡坛如法熬胶清晨初服酒化一钱渐至三钱
治忧愁思虑伤心伤则苦惊善忘夜不眠黄连 朱砂(各一两) 当归 生地 炙甘草(各五钱)汤浸蒸饼为末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液咽下
治饮食太饱伤脾面黄善卧人参 茯苓 龙眼肉 酸枣仁 黄 白朮(各一两) 远志(一钱) 木香 炙甘草 当归(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