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方症会要
方症会要
治虚弱痢调气血清邪热常用效方
人参 当归 白芍 扁豆(各七分) 白朮 茯苓(各八分) 陈皮 甘草 黄连 实莲肉 神曲(各五分) 黄柏(三分)
师曾治余月洲久痢打KT 发热脉大用方药不应自度丹溪治痢久发热不退者属阴虚今用血药中加升药必有效也遂用当归(八分) 川芎(七分) 白芍(一钱) 生地(四分) 黄连(五分) 黄柏(四分) 白朮 茯苓(七分) 柴胡 升麻(各五分) 甘草 人参(七分) 知母(五分)
水煎服热退KT 止但久痢必用黄
治痢疾五六日发KT方
人参(四分) 白朮(五分) 茯苓(六分) 甘草 黄连 黄柏(各三分) 归尾 白芍(七分) 陈皮(八分) 青皮 莲心 箬穗(各二分) 柿蒂师云痢疾发KT 由木挟相火直冲清道故发KT
黄连(十两) 木香(二两) 槟榔(二两) 枳壳(一两) 陈皮(一两)连用吴萸酒炒木香不见火为末醋糊丸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术 枳壳 黄柏 黄连 大黄(各一两) 丑未 香附(各二两)为末
痢疾初发服之即效 黄连(五钱) 槟榔 巴豆 木香(各一钱) 淡豉(一两)研末水丸如小豆大朱砂为衣强人下十五丸弱人十丸
用田螺捣烂少加麝香少许纳脐中引火上行
黄连(四两吴萸酒炒) 枳壳(三两麸炒)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治噤口痢不拘赤白赤痢用陈仓米三钱黄连七分 白痢用黄连三钱 仓米七钱 赤白相兼连米各五钱
细茶(四钱) 姜二钱治赤痢 细茶二钱姜四钱治白痢
治下纯血(出保命集方见中风) 本方加黄连槐花御米壳等分水煎服
治纯血痢方
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桐子大米汤下五十丸
治血痢方
黄柏蜜炙老黄色研末每服三钱空心米汤下
又治血痢方
昔曹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无能疗者陈隹之取盐水梅一个去核研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一啜而瘥大丞相庄肃梁公亦痢血痢佳之曰此挟水谷当用三物散遂用胡黄连乌梅肉灶心土等分为末腊茶清调下食前服随愈
治湿热痢久不瘥方
黄连 乌梅(各四两)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又方(治同前张子和方)
白芍 黄柏(各五钱)
治噤口痢石莲肉(晒干)
每服一钱陈仓米饮调下便觉思食仍以日照东方陈壁土炒橘皮为
又方治噤口痢
真川连半斤 咀用生姜四两切片与连同炒待姜焦黄色去姜只用黄连为细末同陈米饭捣烂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赤痢陈米饮下白痢陈皮汤下赤白兼者兼用
噤口痢正方法
人参 姜炒川黄连(三钱) 土炒陈皮(一钱) 石莲肉(一钱五分) 时与服之如吐又服大效
治休息痢神效方
当归 乌梅 川连等分为末以生蒜汁丸如桐子大空心姜制浓朴汤下三十丸立效驻车丸 治一切下痢川连(三两) 干姜(五钱) 当归 阿胶(各一两五钱蛤粉炒)
醋熬膏共
治痢疾发热发渴细芽茶(一两) 乌梅(五钱)
上为细末蜜捣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热水下凡治痢疾初起不得服参术五七日后酌虚实用之痢疾后多饮食致遍身浮肿者以大安丸作煎药与服一二剂即止
治痢疾恶寒发热身头俱痛(方见瘟疫)
治去汗血而推荡邪热
治痢疾阴血虚
治气血两虚(方俱见中风) 即八珍汤
治久痢溜连之火不息久服诸药不效者服此收功川连(八分) 白芍 当归 生地 乌梅(各五钱)
上五味和为末用雄猪肚一个去油净以上药入肚内以线缝之将韭菜一斤上下盖之入锅内蒸汤干又添水以极烂为度取肚药入石臼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吞下即行茶清送下即止能行能止故名通玄能治积聚侵晨姜汤下稍行一二次即除再用温粥补之如久泻不止用清茶服之即止
锦纹大黄(五斤竹刀切碎放砂锅内无灰酒煮三昼夜桑柴文武火勿使焦枯酒干再加约酒六七十斤) 浓朴(姜汁浸炒末一斤半) 广木香末(六两)
三味共入臼捣千捶为丸绿豆大不论虚实日久寒俱淡姜汤下大人二钱小儿一钱极重者二服即
呕吐
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俱属于胃治吐当分三焦上焦在胃口吐者皆从于气其脉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作痛治当降气和中用和中桔梗汤中焦在中腕吐者皆从于积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症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治法当用毒药去其积木香槟榔行其滞当用保和丸下焦在脐下吐者皆从于寒其脉沉而迟其症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通其秘塞温其寒气令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温剂如吴萸干姜砂仁之类外有胃热胃寒胃虚痰气之不相同胃热呕吐者得食即呕食已即吐由于火气上炎二陈东加姜炒芩连胃寒吐者二陈东加丁香砂仁生姜胃虚吐者久病气虚胃气衰弱脉微闻谷气即呕秽六君子加藿香浓朴痰气吐者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二陈东加竹沥枳实姜汁呕吐通用大小半夏茯苓汤伤寒凡见吐哕切勿用承气以逆之故也有声无物谓之哕少阳主之也以少阳多气少血之经有物无声谓之吐太阳主之也以太阳多血少气之经有声有物谓之呕阳明主之也以阳明多血多气之经胃热者脉数或紧口苦舌干燥胃寒者脉弦而迟逆冷不食大小便自利
和中桔梗汤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和中半夏曲(二钱) 枳实 茯苓 陈皮 浓朴(各一钱) 桔梗 白朮(各一钱五分)水煎去渣取清汁调木香散二钱
木香散
木香 槟榔等分为末听前药入用
保和丸
(方见内伤)
二陈汤
六君子汤(方俱见中风)
茯苓半夏汤
治脾胃虚弱身体重有痰恶心欲吐当先实其脾土白朮 茯苓 半夏 炒曲(各一钱) 橘红 天麻(各七分) 麦芽(一钱六分) 姜一片热服
藿香安胃散
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时呕恶心藿香 人参 陈皮(各一钱) 丁香(五分)
藿香平胃散
治内伤外感饮食填塞太阴呕吐不止藿香 浓朴 陈皮(各一钱) 苍朮(一钱五分) 神曲(五分) 炙甘草 砂仁 姜三片枣二枚
胃苓汤
治脾胃伤冷(方见泄泻)
加味二陈汤
治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作呕吐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山枝 川连 姜等分水煎
膈噎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以大小肠膀胱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秘塞而不通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此膈噎之病所由起也先哲论膈噎反胃大率由于血液俱耗胃脘俱稿分上中下三焦或咽喉窒塞水饮可下食不能下其稿在吸门或食稍下则胃脘当心而痛须臾吐出其稿在贲门此上焦之噎也名曰噎或食物可下良久复出其稿在齿门此中焦之膈也名曰膈或朝餐暮吐暮食朝吐其稿在兰门大小肠之间此下焦之膈也名曰反胃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其得病之由有气虚有血虚有痰有七情拂郁及大怒肝火冲逆而成者气虚脉缓而无力用四君子汤血虚脉数而无力用四物汤并加行痰顺气润燥之剂痰者寸关脉必沉而滑或伏而大二陈东加竹沥姜汁拂郁脑怒气结滞者寸关脉沉而涩或紧而弦宜开痰导气之剂桔梗和中汤七气汤进之所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此由胃能容受脾不能转送或下窍不通逆而上行故也宜润肠丸通利大便大法通用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乳羊乳更宜薄滋味不可听用局方及用香燥热药丹溪先生专以牛羊乳养血润燥为主竹沥童便韭汁为佐有至理存焉医案宜玩膈有五忧 恚 气 寒 热噎有五气 忧 劳 食 思
膈噎不治症
粪如羊屎者不治 年高者不治 气血俱虚则口中多沫沫大出者不治四君子治气虚 四物治血虚
(三方俱见中风)
治怫郁(方见呕吐)
治气膈噎干姜 桂心 黄芩 半夏 甘草 橘皮 地黄 白芍(各二钱) 枳实(半斤) 人参(一钱) 吴萸(半勺) 加姜枣
治胸噎胸中不利大便燥结痰咳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木香 槟榔(各七钱五分) 人参 当归 甘草 藿香 枳实(各一两) 大黄 浓朴(各九钱)为末滴
通其大便则气得下行(方见燥症)
KT逆
内经曰岁金大过咳逆金郁亦发KT 逆活人书及千金方明理论皆以哕即KT 逆殊不知哕者声大而远可闻KT 逆者声短而近方闻哕者出声也哕出其气哕声尽然后吸KT 逆者入声也气抑不出逆声尽然后呼也况哕出胃而逆由于肺恶可比而同之乎故易老云火热急奔上行而肺经不纳致声不尽出东垣以少阳少血多气故干呕为哕二公言KT 言哕甚明何惑之有丹溪云诸逆冲上皆属火以木相火直冲清道故此症属火为多自今观之然亦有数者之不同焉有饮食过急痰气阻滞不得升降者亦有痰结胸臆火充于下不得升越者亦有伤寒吐汗下大过以致中气大虚者亦有阳明内实而失下者亦有渴而饮水过多成水结胸者亦有痢疾大下之后胃气已虚而阴火乘虚上冲清道者治法宜各审虚实寒热毋误以治哕实症混淆妄治数症中惟伤寒痢疾二症胃气虚衰至为危重差之毫厘危在旦夕更宜慎之
痰气遏食不得下行方
枳实 陈皮 半夏 山楂(各一钱) 茯苓(八分) 神曲(七分) 砂仁 萝卜子 香附(各五
痰结胸膈火热上冲不得伸越方
半夏(一钱) 陈皮 贝母 茯苓(各八分) 片芩 桔梗(各七分) 只壳 苏子 黄连(各五分) 白蔻仁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
伤寒汗吐下太过致胃气虚衰方
人参 黄 (各一钱) 当归 白朮(各八分) 升麻(二分) 黄柏 香附 陈皮(各五分) 柴胡 甘草(各三分) 如KT 不止加柿蒂(二钱) 姜二片枣二枚(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治伤寒阳明内实失下(方见瘟疫)宜选用内加炒莲心(一钱)
姜二片
治伤寒饮水过多成水结胸发呃 黄连(一钱三分) 半夏 栝蒌仁(各二钱五分)
(去麻黄) 治水结胸发KT 方见咳嗽
痢疾日久胃气发KT方
人参 青皮(各七分) 白朮 白芍 柿蒂(各一钱) 茯苓(八分) 黄柏 箬穗(各五分) 当归(四分) 甘草(三分)姜一片枣二枚
治久痢发KT 黄柏(不拘分两为丸)以人参 白朮汤下一钱二分
吞酸吐酸
大抵酸者俱肝水之气而吞与吐不同吞酸者酸水搅至喉咙而复自吞下俗说醋心是也湿热积于肺胃之间乃寒包热症也治法当用河间解表之义防风羌活炒黄连山栀苍白朮陈皮半夏少加吴萸为向导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挟痰居多乃津液为火所烁不化血而化痰痰郁水亦郁自成酸矣一遇上升之气则痰与水并出盖未有酸水而无痰也治法当宗丹溪二陈东加栀子姜炒黄连苍白朮之类亦可加吴萸为引经凡治酸必少用吴萸盖因其性而折之也通用加平胃散老弱人久患吞酸则津液消耗渐成膈噎又有老人胃气虚弱口吐酸水不止者以六君子汤补之其吐自愈此挟虚之症也
二陈汤
治吐酸挟痰
加味平胃散
治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关脉滑苍朮 陈皮 浓朴 甘草 神曲 麦芽加姜枣
六君子汤
治胃虚吐酸
藿香安胃散
吴萸丸 治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黄连(一两) 黄芩 吴萸 陈皮(各九钱) 苍朮(五钱)老米糊丸桐子大
吴萸天水散
治湿热吞酸滑石(六两) 吴萸(七钱) 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
嘈杂嗳气
嘈杂者俗说心嘈是也其症由火动其痰乃有余之症也老人嘈杂不止则膈噎之渐也治法宜半夏南星陈皮之类消痰片芩栀子姜炒黄连知母石膏三补丸辈以降火苍白朮白芍茯苓薏仁之类健脾行湿壮其本源更宜慎口节欲无不效者嗳气者即俗呼搅气是也与呃逆不同其症有气虚有痰火一属不足一属有余治痰火宜二陈加芩连白朮枝贝少加萝卜子槟榔枳实浓朴木香降气治气虚者宜四君子东加山栀黄连神曲半夏砂仁亦少加降气药通用三圣丸至验
加味三圣丸治嘈杂吞酸痞满屡效
白朮(二两) 川连(一两) 陈皮 半夏曲 白芍(各七钱)
若胃脘上下有块加莪朮三菱以销坚白朮(二两五钱) 茯苓(一两五钱) 扁豆 陈皮 贝母 神曲(各一两) 半夏曲(一两三钱) 川连(九钱火盛谅加) 萝卜子(八钱) 木香 砂仁(各五钱) 枳实(七钱)
治痰因火动令人嘈杂海石 南星 栝蒌仁 青黛 枝子 香附 苍朮 川芎
治郁火嘈杂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一两) 香附 苍朮(各七钱) 沸水丸
治嘈杂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连 山栀
痞满
内经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痞者否也不通之义其症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于心下填满痞塞皆土为害也痞满之症不一有阴症下早而痞者由下后里虚邪气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仲景黄连泻心汤泻心下之土邪有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用四物加参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监之有食填胸而作痞者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二陈加神曲山楂麦芽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痞者三黄泻心汤二陈加芩连栝蒌有大病后脾胃虚极清浊不分痞闷者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凡治痞闷须用芩连枳实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辛以散之人参白朮温以补之茯苓泽泻淡以渗之又当详脉症虚实虚用白芍陈皮参术实用浓朴枳实与胀满不同胀满者内胀而外有形痞症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治痞满不可全用利药若全用利药导之则痞愈甚痞甚而复下气愈不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治痞者当一补一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