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下 祛寒门

  吴茱萸汤

  (仲景) 治阳明证,食谷欲呕,若得汤反剧者,则属上焦。少阴证,吐利,手足厥烦躁欲死。厥阴证,干呕,吐涎,头痛。(厥阴之脉挟胃,干呕吐沫,里寒内格也。厥脉上巅,头痛,寒气上逆也。按三阳皆有头痛,太阴少阴二经之脉,不上循头,故无头唯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然风温在少阴,湿温在太阴,而头反痛,是又不可拘李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盖太阴少阴二经,虽不然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吴茱萸(一升泡)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喻嘉言曰:此明呕有太阳,亦有阳明。若食谷而呕,则属胃寒,与太阳之恶寒呕逆,原为热热邪,至于烦散寒下又治肝加附子,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

  卷六下 祛寒门

  大建中汤

  (金匮)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阳受气于胸中,阳虚则阴邪得以中之。阴寒之气,逆而上冲。横格于中焦,故见高起痛呕,不可触近之证。心为阳,寒为阴,寒乘于心,冷热相激,故痛。寒乘于脾,脾冷弱,不消水谷,故痛而呕,复不能饮食也。)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煎去滓,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

  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其中

  卷六下 祛寒门

  小建中汤

  (仲景)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邪气入里,与正相搏,则腹痛。涩者,血不足也。弦者,木克土也。太阳在表,而无腹痛。少阳在半表半里,有胸胁痛,无腹痛。

  阳明腹满急痛者,里实也,宜下之,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三阴下利而腹痛者,里寒也。

  宜温之,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肠鸣泄泻而痛者,里虚有寒也,宜小建中汤温中散寒。)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悸者,阳气虚也。烦者,阴血虚也。气血内虚,与此汤先建其里。

  倍芍药者,酸以敛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饴糖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通治虚劳悸衄,里急腹痛,梦遗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燥口干,虚劳黄胆。(黄胆,小便利而色白者,是无热也。不可除热,当作虚寒治之。喻嘉言曰:虚劳病,至于亡血失精,精血枯槁,难为力矣。急宜建其中脏,使饮食增而阴血旺。故但用稼穑作甘之味,生其精血。

  而酸辛酸苦,在所不用,舍是无良法也。)桂枝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二枚) 入饴糖一升。

  微火解服。

  糖为君,故桂枝当是准绳曰:脾居四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失所育所行矣。必以此汤温健散也以桂出上以姜泻木退寒汤温按此理君能泻中焦之实,而不能泻上焦下焦之实。)加黄 两半,名黄 建中汤。(金匮)治虚劳诸不足。(准绳曰:血不足而用黄 ,黄味甘所从而出脉迟但拘筋骨气。

  表

  卷六下 祛寒门

  十四味建中汤

  治气血不足,虚损劳瘠,短气嗜卧,欲成劳瘵,及阴证发斑。(或因汗吐下乏,或因欲事损伤肾气,或因过服凉药,遂成阴证。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肺,而发斑点,其色淡红,隐隐见于肌表,与阳证发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气寒凉,立见危殆。吴鹤皋曰:以参 桂附治斑,法之变者也,医不达权,安足语脉微。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蜜炙) 半夏(姜制) 当归(酒洗) 白芍(酒黄 益卫壮气,补中首药四君益气,四物养血。阴阳调和,则血气各安其位矣。半夏和胃健而除茯苓白术麦冬川芎熟地苁蓉,名八味大建中汤。治同除川芎熟地,白术附子苁蓉,加柴胡生味曰后

  卷六下 祛寒门

  养中煎

  治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

  人参(一二三钱)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卷六下 祛寒门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仲景)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寒邪禁固,故下利也。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后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服此汤后,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复也,故生。)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加减法,同四逆汤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热,以散阴寒。此白通汤也。服而不应者,乃阴盛格拒乎阳情且不达,而致大益。经曰:逆而从之,从而逆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此之谓也。(以热治寒,以寒治热,为正治。以热治热,以寒治寒,为反治,亦曰从治,谓从其性而伏之也。

  按厥有阴阳二证,阴厥者,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阳厥者,阳热极而反厥,虽厥而烦渴谵妄,身复时温而脉数也。若阳厥极深,至于身冷,脉微欲绝,为热极,而将死矣。急以大承气下之,则厥愈,所谓寒药反能生脉,而令身暖也。若以热药助其阳,则阴气暴绝而死矣,阴厥用白通四逆汤,亦须急投,缓则无及。)

  卷六下 祛寒门

  姜附白通汤

  治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清,气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证。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五钱) 葱白(五茎取汁) 猪胆(大者半枚) 用水二大盏,煎附姜留二寸许。

  熨二三饼,三寸名关喻嘉言曰:寒中少阴,行其严令,埋没微阳,肌肤冻裂无汗,而丧神守。急用附子干姜,加少阳药

  卷六下 祛寒门

  附姜汤

  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虚,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显假热躁扰。乃阴盛逼其阳亡于外,即前方不用葱白也。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五钱)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加猪胆汁一蛤壳,和温冷服,不用喻嘉言曰:若其人真阳素扰,腠理素疏,阴盛于内,必逼其阳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项强硬陡进

  卷六下 祛寒门

  附姜归桂汤

  治暴病用附姜汤后,第二服随用此继之。因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寒邪,先故加归桂,驱营分之寒,才得药病相当也。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当归 肉桂(二钱五分)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壳,喻嘉言曰:其次前药中,即须首加当归肉桂,兼理其营。以寒邪中入,先伤营血故也。

  不尔

  卷六下 祛寒门

  附姜归桂参甘汤

  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略有端绪,第三服即用此方。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当归 肉桂(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二钱) 水二大盏,煨姜喻嘉言曰:其次前药中,即须加入人参甘草,调元转饷,收功帏幄。不尔,姜附之猛,直将

  卷六下 祛寒门

  辛温平补汤

  治暴中寒证,服前三方后,其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渐除。第四平调脏腑营卫,俾不致有药偏之害。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肉桂(五分) 当归 人参 甘草(炙) 黄 (蜜炙) 白术(土二枚,煎至一盏。入喻嘉言曰:用前药二三剂后,觉其阳明在躬,晕动颇轻,神情颇悦。更加黄 白术五味白芍必堕此无沥,也。

  卷六下 祛寒门

  甘寒补气汤

  治中寒服药后,诸证尽除,但经络间微有窒塞,辛温药服之不能通快者。第五助气药,缓缓调之。

  人参 炙麦冬 白芍(酒炒一钱) 黄 (蜜炙一钱二分) 生地黄(二钱) 甘草(炙七分) 牡盏。入梨汁少许喻嘉言曰:前用平补后,已示销兵放马,偃武崇文之意。兹后复有顽痰留积经络,但宜甘寒何

  卷六下 祛寒门

  益元汤

  (活人) 治面赤身热,不烦而躁,饮水不入口,名戴阳证。(成氏曰:烦躁者,先烦渐至躁也。躁烦者,先躁而迤逦复烦也。从烦至躁为热,先躁后烦,谓怫怫然更作躁闷,此为阴盛格阳也。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饮水不得入口是也,此气欲脱而争,譬如灯将灭而复明矣。按内热曰烦,谓心中郁烦,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曰躁,谓身体手足动扰,欲裸衣入井,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治。

  大抵独烦不躁者多属热,惟悸者属虚。独躁不烦者多属寒,而火邪者间或有之。)附子(炮) 干姜 艾叶 黄连 知母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甘草 加姜枣葱白煎,入童便附子干姜艾叶,回阳之药,协以连人参甘草,补其阳虚。退其阴火,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

  阳亦

  卷六下 祛寒门

  回阳救急汤

  (节庵自注云:即四逆汤。) 治三阴中寒,初病身不热,头不痛,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引衣自盖,蜷卧沉重,腹痛吐泻,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无脉,迟无力。(初病无身热头痛,是无表邪,邪不在阳也。恶寒厥逆,是寒中于里,阳气不四肢也。引衣自盖,蜷卧沉重,是寒中少阴也。腹痛吐泻不渴,是寒中太阴也。指甲唇口吐涎沫,是寒中厥阴也。至于沉迟无脉,阴寒为已甚矣。战栗,有属阴者,阳微阴胜气内争,而正不胜,故心寒足蜷,鼓颔厥冷,而一身战摇也。有属阳者,真阳来复,正气动,外争而胜,故身为振摇,遂大汗以解也。)附子(炮) 干姜 肉桂 人参(五分) 白术 茯苓(一钱) 半夏 陈皮(七分) 甘草(三分)泄泻加升麻寒中三阴,阴盛则阳微,故以附子姜桂辛热之药,祛其阴寒。而以六君温补之药,助其阳气

  卷六下 祛寒门

  栝蒌瞿麦丸

  (金匮) 治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渴。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炼蜜丸服,以小便利腹中者用之。以其胃中有热,腹中有寒,故变八味丸之制为此胃热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是其淋而且渴热,茯苓瞿麦,以利小水。然肾中寒水之气,上入于腹方下云: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制方之义,可绎思也。

  卷六下 祛寒门

  中满分消汤

  (东垣) 治中满,寒胀,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下虚阴躁,奔豚不收。(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此汤主之。)川乌 干姜 荜澄茄 生姜 黄连 人参 当归 泽泻 青皮 麻黄 柴胡(二钱) 草蔻仁服。

  川乌二姜,吴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祛其寒。青皮浓朴,以散其满。

  归以东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者,从权以寒热药下之。)

  卷六下 祛寒门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等证。

  白术(炒一二钱) 当归(一二钱) 人参(一二三钱) 白扁豆(炒二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兼胸腹痛者。加藿甚者加柴胡。如脾钱。如脾胃虚极,大如泄泻者,去当归,

  卷六下 祛寒门

  四神丸

  治肾泻,脾泻。(肾泻者,五更时泻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肾属水,水旺于子。肾之阳虚,不能健闭,故将交阳分则泻也。脾泻者,脾之清阳下能运化,阑门元气不足,不能分别水谷,不痛而泻也。(阑门,在大小肠之交,主分两证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上生脾土故也。杨仁斋曰:肾命之气交通,水谷自然克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五味子(三两炒) 肉豆蔻(二两面里煨)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 用汤下。(若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盖单用破故纸肉豆蔻,名二神丸,治同。(许学士曰:有全不进食者,服补脾药皆不效。

  予授鼎之香(一两)木气而实大肠,用加木香肉果补味丸。脾肾气血痰,为脾肾亏损

  卷六下 祛寒门

  乌头赤石脂丸

  (金匮)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赤石脂( 淬) 蜀椒(一两) 乌头(炮) 附子(炮) 干姜(炮半两) 蜜丸,日三服。不知,此乃阴寒之气,厥逆而上干,横格于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气血,搅其疆界。

  此而恐胸新隧今人哉。

  卷六下 祛寒门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白术 茯苓(二钱) 甘草(炙一钱) 加陈皮一钱,名六按此即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之变方也。

  卷六下 祛寒门

  感应丸

  治新旧冷积泻痢等证。

  木香 肉豆蔻 丁香(两半) 干姜(炮) 百草霜(一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 巴豆(两,溶化,重取蜡四两,肉蔻逐冷消食,下气和中。丁香暖胃助阳,宣壅除癖。木香升降诸气,和脾疏肝。杏仁降气非不令人泻,其积自然消化。李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泻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

  服升涩药,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以热下之。用腊匮巴豆丸五十

  卷六下 祛寒门

  九痛丸

  (金匮) 治久寒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