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
附子(三两) 生野狼牙(炙香) 巴豆(去皮心膜研) 人参 干姜 吴茱萸(一两) 炼蜜丸,桐仲景于胸痹证后,附九痛丸,治久寒心痛。以其久着之邪,不同暴病,故药则加峻。而汤改也。
胸中
卷六下 祛寒门
黄芽丸
治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等证。
人参(二两) 焦干姜(二钱) 蜜丸,芡实大,常嚼服,甚妙。加甘草二钱为散,名参姜散。
皆可酌用
卷六下 祛寒门
导气汤
治寒疝疼痛。(阴气积于内,复为寒邪所袭,营卫不调,则成疝病。囊冷结硬如石引睾丸而痛,名寒疝。疝有七种,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癫疝也。证虽见于肾,病于肝。以厥阴肝脉,络于阴器故也。女子小腹有块,前阴突出,及阴菌,亦同此类,但不名疝而名瘕。)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茱萸(一钱汤泡) 长流水煎。
此治疝之通剂也。川楝苦寒,能入肝舒筋,使无挛急之苦,又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水下田而利。
卷六下 祛寒门
附子粳米汤
(金匮)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以水八升,煮米熟汤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隔,彻入阳位,则其旷
卷六下 祛寒门
胃关煎
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证。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 扁豆(炒二钱) 白术(炒) 焦干姜(一二三钱) 甘草(一脂亦可。气虚甚者,香七八分,或浓朴八二十粒。肝邪侮脾者
卷六下 祛寒门
佐关煎
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肾气未损者,宜用此汤,以去寒湿安脾胃,此胃关之佐者浓朴(炒) 陈皮(炒一钱) 山药(炒) 扁豆(炒) 猪苓 泽泻(二钱) 干姜(炒) 肉桂(一
卷六下 祛寒门
抑扶煎
治气冷阴寒,或暴伤生冷,致成泻痢。凡初起气血未衰,脾胃未败,或胀满,或呕皆可先用此汤。此胃关煎表里药也,宜察虚实用之。其有寒湿伤脏,霍乱邪实者,最宜浓朴 陈皮 乌药(钱半) 猪苓 泽泻(二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炮一二钱)吴茱萸(二钱。寒湿
卷六下 祛寒门
天台乌药散
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厥阴肝脉络于阴器,上入少腹。疝病,乃肝邪筋,故牵引疼痛。小肠经络,并于厥阴。寒邪客于小肠,少腹痛引睾丸。上而不下腹,甚则上冲心胸,故俗亦名小肠气。古人治法,往往相类。)巴豆(七十粒) 川楝子(十个) 乌药 木香 茴香(盐炒) 良姜(炒) 青皮(五钱) 槟榔(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同余药为末,酒下一钱。乌药散膀痛。川楝导小肠邪热,从小便下行。木香青皮,行气而平肝。良姜茴香,性如铁石,能下水溃坚。巴豆斩关夺门,破血瘕寒积。皆行气祛湿散寒之
卷六下 祛寒门
薏苡仁附子散
(金匮) 治胸痹缓急之证。
薏苡仁(二两) 大附子(一枚炮) 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包举一身之气者也。今胸中之阳,舒其缓急
卷六下 祛寒门
四维散
治脾肾虚寒,滑脱之甚,或泻痢不能止,或气血下陷。二阴血脱不禁者,无出此方人参(一两) 干姜(炒黄) 制附子(二钱) 甘草(炙一二钱) 乌梅(五分或一钱。酌其病之饭顷,取起烘
卷六下 祛寒门
疝气方
(丹溪) 治疝气疼痛。
吴茱 枳壳 栀子 棠球子(即山楂之小者。俱炒用。) 荔枝核 等分为末,空心长流水而破症(丹溪始于湿栀子,虚而发实黑栀束之寒
卷六下 祛寒门
镇阴煎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危在顷刻。而失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治格阳喉痹上以此汤冷服。
熟地(一二两) 牛膝(二钱) 甘草(炙一钱) 泽泻(钱半)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钱速速多加人参
卷六下 祛寒门
橘核丸
(济生) 治四种 疝。(茎囊睾丸肿硬,不痛不痒,为 疝,亦有引脐腹绞痛者。四种,肠 卵 水 气 也,皆寒湿为病。)橘核 川楝子 海藻 海带 昆布 桃仁(二两) 延胡索 浓朴 枳实 木通 桂心木香盐汤或酒下。
橘核木香,能入厥阴气分而行气。桃仁延胡,能入厥阴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能导小肠膀并同为散肿消坚之剂也。(朱丹溪曰: 疝不痛,非痛断房事与浓味不可。若苍术神曲山楂白芷川芎枳实半夏皆要药,又宜随时月寒热加减。有热加栀子,坚硬加朴硝,秋冬加吴茱萸。)
卷六下 祛寒门
归气饮
治气逆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证。
熟地(三五钱) 茯苓 扁豆(二钱) 炮姜 丁香 陈皮(一钱) 藿香(钱半) 甘草(八分)中气寒甚者,加制附子。肝肾虚寒者,加吴茱萸肉桂,或加当归。
卷六下 祛寒门
暖肝煎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等证。
当归(二三钱) 枸杞子(三钱) 茯苓 小茴香 乌药(三钱) 肉桂(一二钱) 沉香(一钱或
卷六下 祛寒门
补火丸
治冷劳,气血枯竭,肉瘠齿落,肢倦言微。(吴鹤皋曰:凡人之身,有真火焉。
肾,行于三焦,出入于甲胆,听命于天君。所以温百骸,养脏腑,充九窍者,皆此火也万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此火一息,犹万物无父其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也。)石硫黄一斤 猪大肠(二尺) 将硫黄为末,入猪肠中,烂煮三时,取出,去肠,蒸饼为丸,硫黄,火之精也,亦号将军。(大黄至寒,亦号将军。)故用之以补火,以其大热有毒,故用化魄惟和当涩附金液丹。硫黄十两,研末,瓷盒盛。水和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日干。地内埋一小罐,米来复丹。太阴元精石舶上硫黄硝石各一两,(硝黄同微炒,不可火大,柳条搅结成砂子。)五曰:或勿半硫丸。半夏硫黄等分,生姜糊丸。治老人虚秘,冷秘。
灵砂丹。水银三两,硫黄一两,炼成研细,糯米糊丸。治诸虚痼冷。
二气丹。硝石硫黄等分为末,石器炒成砂,再研,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井水下返阴丹。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四肢逆冷。硫黄五两,硝石太阴元精石各一两,附子(炮)又着硝石末,和前本事方破阴丹。治阴中伏阳,烦躁,六脉沉伏。硫黄水银各一两,陈皮青皮各五钱。先将硫汤下伤寒百问方。硫黄五钱,艾汤调下。治身冷脉微,厥而烦躁,令卧,汗出而愈。
黑铅丹。黑铅硫黄各二两,将铅熔化,渐入硫黄,候结成片,倾地上,出火毒,研至无声为
卷六下 祛寒门
黑锡丹
治真元虚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饮食无味。腰背沉重,胱久冷,夜多小便,女人血海久冷,赤白带下。及阴证阴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枣汤,吞一百粒,即便回阳。此药大能升降阴阳,补虚益元,坠痰除湿破癖。
黑锡(去滓秤) 硫黄(二两) 葫芦巴(酒浸炒) 附子(炮) 阳起石(研细水飞)肉豆蔻(面两) 用铁铫内朝至暮,以研至心盐姜汤下。女喻嘉言曰:此方用黑锡水之精,硫黄火之精,二味结成灵砂为君,诸香燥纯阳之药为臣,用之气过乃峻知
卷六下 祛寒门
五德丸
治脾肾虚寒,飧泄, 溏等证。或暴伤生冷,或感时气寒湿。或酒湿伤脾,腹痛作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无火等证。
补骨脂(四两酒炒) 北五味(或用肉豆蔻代之面炒) 吴茱萸(制) 木香(二两) 干姜(四五或人参汤
卷六下 祛寒门
七德丸
治生冷伤脾,初患泻痢,肚腹疼痛。凡年少气血未衰,及寒湿食滞,凡宜和胃者,神效,此即佐关煎之偏裨也。
补骨脂(炒四两) 干姜(炒焦) 苍术(炒) 台乌药 吴茱萸 木香 茯苓(一两)神曲糊为
卷六下 祛寒门
唐郑相国方
治虚寒喘嗽,腰脚酸痛。
破故纸(十两。酒蒸为末。) 胡桃肉(二十两。去皮烂研。) 蜜调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破故纸属火,入心包命门,能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壮元阳。胡桃属木,能通命门,利利之胡自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两,名青娥丸。治肾虚腰痛。(经曰:腰者,肾之腑。转移不能,葫芦巴小茴香
卷六下 祛寒门
复阳丹
治阳虚呕吐,泄泻腹痛,寒疝等证。
北五味(炒) 甘草(炙) 附子(制) 炮姜 胡椒(一两) 白面(二两炒焦) 为末和匀,入温
卷六下 祛寒门
三气饮
治气血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疼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证。
当归 枸杞 杜仲(二钱) 熟地(三钱或五钱) 甘草(炙) 北细辛(或代以独活)芍药(酒参白术随宜。
浸十余日,徐
卷六下 祛寒门
寿脾煎
(一名摄营煎) 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凡忧思郁怒积劳,及误用攻伐等药,犯损脾阴,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兼呕恶尤为危候,速宜用此单救脾气,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此归脾汤之变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证,而再用寒凉,则胃气必脱,无不即毙者。
白术(二三钱) 当归 山药(二钱) 枣仁(钱半) 甘草(炙一钱) 远志(制三五分) 炮姜(血未止,加乌梅二钱。下焦虚滑不禁陷而坠者,加炒升加附子一二三钱。
卷六下 祛寒门
一气丹
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等证。此即参附汤之变方也。
人参 制附子(等分) 炼白蜜为丸,如绿豆大。每用白滚汤送下三五分,或一钱。凡药饵不
卷六下 祛寒门
九气丹
治脾肾虚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八两) 附子(制四两) 肉豆蔻(面炒) 吴茱萸 焦姜 补骨脂(酒炒) 荜茇五味子或百丸,滚白汤
卷六下 祛寒门
圣术煎
治饮食偶伤,或吐或泻,胸膈痞闷,或胁肋疼痛,或过用克伐等药,致伤脏气,而无力,气怯神倦者,速宜用此。不得因其虚满虚痞,而畏用白术,此中虚实之机,贵乎也。若痛胀觉甚者,即以此煎送神香散最妙。若用治寒湿泻,呕吐证,尤为圣药。
白术(用冬术味甘者炒五六七八钱。或一两。) 干姜(炒) 赤肉桂(一二钱) 陈皮(酌用或寒,则麻黄
卷七上
消暑门
(暑本夏月之热病,左传荫 人于樾下,其名久矣,在仲景谓之中 。凡盛暑烈日之时,或为可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证,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治宜温中为主。苟其不分表里,不察阴阳,则杀人惨于刀刃矣。)
卷七上 消暑门
消暑丸
(海藏) 治伏暑烦渴,发热头痛,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干) 茯苓 甘草(半斤生用) 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下。
有痰,生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证见便秘烦渴,或吐或利者,以湿胜不得施化也。
此方能开湿,者多本方一两,黄连二钱,名黄连消暑丸。治伏暑烦渴,而多热痰。
卷七上 消暑门
小半夏茯苓汤
(金匮)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方见卷七下燥湿门
卷七上 消暑门
四味香薷饮
治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或烦渴,或吐泻。
香薷(一两) 浓朴(姜汁炒) 扁豆(炒五钱) 黄连(姜炒三钱) 冷服。(香薷辛热,必冷服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浓朴苦温,除湿散满,以解心烦也中入伤寒害。
除扁豆,名黄连香薷饮。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下鲜血。(暑邪所逼。)加茯神,治瘅疟草香除黄木瓜头重薷饮物香
卷七上 消暑门
缩脾饮
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扁豆(炒研) 干葛(二两) 砂仁 草果(煨去皮) 乌梅 甘草(炙四两) 每服四钱。
暑必兼湿,而湿属脾土。暑湿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湿。砂仁草果,辛香温散,利清
卷七上 消暑门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吐泻,不调。
干姜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 等分。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筛去砂净,合夏月过于饮冷餐寒,阳气不得伸越,故气逆而霍乱吐泻也。脾胃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
之法用者
卷七上 消暑门
来复丹
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
方见卷六下祛寒门补火丸附方内
卷七上 消暑门
枇杷叶散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去白焙) 丁香 浓朴(去皮姜汁炙五钱) 白茅根 麦门冬干木瓜服,温汤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