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上 祛风门

  顺风匀气散

  治中风中气,半身不遂,口眼 斜。(半身不遂,偏枯也。经曰:胃脉沉鼓涩大,心脉小坚急,皆病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盖心是神机胃是水谷充大之标,标本相得,则膻中气海之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周偏。若标本相失,宗气虚耗,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喑足阳明之脉,侠口环唇,塞则筋急,热则筋弛。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

  急而左缓。阳明燥金主紧缩,风病而成筋缩。木极似金,反兼胜已之化,燥凉,不可用桂附。元戎曰:酒湿之病,亦能作痹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中风,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衍义易简,言与此同。)及风气白术(二钱) 乌药(钱半) 人参 天麻(五分) 沉香(磨)甘草(炙) 青皮、木瓜、苏叶、白按匀气之说甚长,身内之气,有通无壅。外风自不能久居,而易于解散,故知匀气即调气之冬竹及

  卷六上 祛风门

  摄生饮调苏合丸

  治一切卒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气及痰厥饮厥之类,初起或可用此皮弦,细辛生南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俟其喷嚏,即进前药。牙噤者,中指辛末,并乌梅肉频搽,自开。

  半夏(百沸汤。泡少顷。一钱半。) 南星(圆白者。湿纸里煨。) 南木香 苍术 细辛生丸半素虚虚风苏合入口

  卷六上 祛风门

  乌药顺气散

  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及瘫痪,语言謇涩,香港脚步履多艰,手先宜服此药以疏气逆,(凡中风证,多挟中气,不但急中为然。)然后随证投以风药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乌药(二两) 白僵蚕(炒去嘴) 川芎 白芷 甘草(灸) 枳壳片,枣二枚煎。如憎寒温酒调服。

  卷六上 祛风门

  八味顺气散

  治中风,正气虚,痰涎壅盛。

  白术(炒) 白茯苓 青皮(去穣炒) 白芷 陈皮(去白) 台乌药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青皮白芷乌人之元气卫空疏,得者,亦其方较局未备,且两方,取尚为合

  卷六上 祛风门

  通顶散

  治国中风,不知人事,(风鼓火盛痰涎上壅。)口噤不开。(风冷之气,客于胸中,不能发。)藜芦 甘草(生用) 细辛 人参 川芎(一钱) 石膏(五钱) 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中风不省人事,病已急矣,非平药可以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取其相反而相用也温经肺降阳气半夏亦

  卷六上 祛风门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躁烦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 龙胆草(等分) 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按此方以泻青为名者,乃泻东方甲乙之义也。风入厥阴风木之脏,同气相求,其势必盛。

  所审属虚热,必以四物汤全方,加人参竹沥秦艽羌活八味为剂,始合法度也。

  卷六上 祛风门

  舒筋保安散

  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久不能此以宣导诸气。

  虎骨(酒炙)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续断 白僵蚕(炒) 松节 白芍药 乌药天麻七日,紧封扎此治风湿搏结于筋脉之间,凝滞不散,阻遏正气,不得通行,故用药如是也。

  卷六上 祛风门

  加味羚角散

  治筋痹肢节束痛。

  羚羊角 当归 白芍 川芎 附子 薄荷 独活 防风 加姜三片。

  此方治筋痹之义甚善。盖筋痹必以舒筋为主,宜倍用羚羊角为君。筋痹必因血不荣养,宜以反佐

  卷六上 祛风门

  如圣饮

  (节庵) 治刚柔二痉,面赤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与螈 同法。(痉者,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为病也。风则燥而动,寒则引而紧,湿则着而拘,故头摇口噤,项强而反张也。风挟寒则血涩,无汗为刚痉,风挟湿则液出,有汗为柔痉。)羌活 防风 白芷 柴胡 甘草 黄芩 半夏 川芎 芍药 当归 乌药 加姜煎,入姜汁柴胡姜汁加苍也。

  卷六上 祛风门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丹溪)黄柏(酒炒) 苍术(泔洗) 南星(姜制) 神曲(炒调中) 川芎(上下行) 桃仁(去皮尖捣)灵仙(酒拌上下行) 桂枝(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方能通治之。黄柏清热,苍术燥湿。

  (此桃仁红花面之风,积之气也治而通用在上者诸药至

  卷六上 祛风门

  三化汤

  治中风二便数日不行,邪气内实者,以此方微利之。(嘉言曰:风中经络,只宜宣散。误下则风邪乘虚入腑入脏,酿患无窍。若夫中脏之候,多有平素积虚,脏真不守者之立亡,不可不慎。唯在胃腑一证,内实便秘者,间有可下。然不过解其烦热,非大下所谓一气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因可用始用之,至于子和以下立法,机要以中脏者宜言,则指下为定法,胡可训耶。然中脏有缓急二候,中腑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可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壅瘀,必反增风势,何以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与。后世以中腑之便秘,指为见其误下不致损人。益信子和机要之法为可用,设遇真中脏证下不中病,难可复追矣方见卷四上攻下门附方内大黄浓朴枳实,小承气汤也。上焦满,治以浓朴,中焦满,破以枳实,下焦实夺以大黄。

  用三开逆奈何今人每开窍以出其风,岂知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也哉。)

  卷六上 祛风门

  血痹汤

  治血痹多惊,筋脉挛急。

  人参 黄 肉桂 当归 川芎 代赭石 羌活厥阴肝脏,所主者血也,所藏者魂也。血痹不行,其魂自乱。今不通其血,而但治其惊,此不得之数也。故用人参以开血为君,黄 肉桂当归川芎为臣,以代赭石元专通肝血者,佐参之不逮,少加羌活为使。盖气者,血之天也,气壮则血行。然必以肉桂当归大温其血,预缘厥阴主风,风去则寒湿自不存尔。

  卷六上 祛风门

  三痹汤

  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人参 黄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杜仲(姜汁炒断丝) 牛膝 桂心喻嘉言曰:此方用参 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

  卷六上 祛风门

  千金地黄汤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黄汁 枸杞子汁 荆沥 竹沥(五升) 真酥 生姜汁(一升) 人参 天门冬(八两) 白服方寸匙。再按此方补虚,清热,润燥,涤痰,除风,开通瘀壅。美善具备,诚足贵也。因养血豁痰,难虚

  卷六上 祛风门

  乌梅擦牙关方

  治中风口噤不开。(胃阳明之脉,循颊车,入齿缝。风寒中之,轻则战栗鼓噤不开。有中风而口开不噤者,筋先绝也,不治。)乌梅 揩擦牙龈,涎出即开。

  酸先入筋,木能克土。(酸属木,阳明胃属土。)使牙关酸软,则开矣。若以铁器搅之,恐伤其齿也。

  卷六上 祛风门

  药汤气蒸法

  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脉沉而噤。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形之之矣须臾(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药不能及,亦治风之权变也。)

  卷六上 祛风门

  清震汤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一云:头如雷鸣,风动作声东垣曰: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重剂,诛伐无过,处清震汤治之。三阳之气,皆会于从额至巅,络脑后者,属太阳。从额至鼻下面者,属阳明。从头角下耳中耳之前后者阳。)升麻 苍术(五钱) 荷叶(一枚。)升麻性阳,味甘气升,能解百毒。苍术辛烈,燥湿强脾,能辟瘴疠,局方升麻汤也。荷叶色之药

  卷六下

  祛寒门

  (寒之为病,有阴邪犯于表者,有生冷伤于内者,有阴寒中于脏者。此皆外来之寒,人所易溪曰阳气也。

  无响亦腹止酒温也证不知回阳之功,当用矣。但附子性悍,独勇,斯无往不利矣。

  卷六下 祛寒门

  理中汤

  (仲景) 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王海藏曰,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为寒利。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冷,其大较也。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寒多而呕,腹痛粪溏。(太阴,脾经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为太阴病。自利渴者为热,不渴喜呕,腹痛便溏,皆虚寒所致。

  外邪传里而腹痛者,其痛不常。阴寒在内而腹痛者,痛无休止。时欲作利。大腹属太阴,少腹属少阴,脐下属厥阴,亦有挟食积与痰火者。)脉沉无力,或厥逆拘急。(寒束于外。)或结胸吐蛔,(寒凝于中。)及感寒霍乱。(阴阳不和,而挥霍撩乱。或吐或泻,亦有寒热二症。

  若虚寒所致者,宜此汤。)凡中宫虚寒,气不能理诸症,俱宜用此。分理阴阳,安和胃气白术(陈壁土炒二两) 干姜(炮) 甘草(炙) 人参(一两)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不痛利多者廉少阴证。)脐下动发黄加不了了中丸。

  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所以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亦可作丸,即四逆汤加参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不换木瓜景)藉中大中是效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蛎粉。)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蛔丸。(陶白黄满加

  卷六下 祛寒门

  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胀满呕逆,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甘草(炙一二发热脉数不其效如神其清利也钱,甚者宜去姜桂茯苓一钱加山药扁木香砂仁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脾肾中虚等证,宜刚燥者,当用理中六君之类。宜温润者,当用理阴身疼若汗

  卷六下 祛寒门

  六味回阳饮

  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干姜(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加炙黄 四五虚阳上浮,加

  卷六下 祛寒门

  四逆汤

  (仲景) 治三阴伤寒。(四逆汤为少阴主药,然三阴通用之。太阳证脉沉,亦有用此者。)身痛腹痛,下利清谷,(三阴里寒,自利居多。)恶寒不渴,四肢厥冷。(治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四肢者,诸阳之本。寒则血脉凝涩,阳气不能敷布,故一身尽痛,而手足厥冷也。)或反不恶寒,面赤烦躁。(阴盛格阳于外。)里寒外热。或干呕,(膈有寒饮,)或咽痛,(虚火上炎。)脉沉微细欲绝。(少阴脉有沉有紧有数,而仲景统以微细言之。盖沉必重按始得,紧数亦在沉细中见,不似阳证浮大而紧敷也。薛慎齐曰: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营有七八至者,但按之无力尔,宜深察之。)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冷服 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葱九茎以通至亡阳。不阴。咽痛,加生姜二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发表。)冷服者(此制身痛者急则者,承气厥。

  厥,相顺加人参一两,名四逆加人参汤。治恶寒,脉微,复利,利止亡血。(利虽止而津液已竭,故两下后发热人必实。)除附子,用甘草四两,干姜二两,名甘草干姜汤。治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用桂枝汤误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与此汤以复其阳。(脉浮自汗,便数恶寒,阳不足也。攻表重虚其阳,得之便厥。故与甘草益气,干姜助阳复其阳寒仲治阴盛格阳。加官桂良姜半夏,名浆水散。(洁古)治虚寒水泻,冷汗脉微,甚者呕吐,此为

  卷六下 祛寒门

  当归四逆汤

  (仲景) 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三两) 甘草(炙) 通草(即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仲景又名四逆加吴茱萸生四逆之名多矣,而有因寒因热之不同。此则因风寒中血脉而逆,故以当归辛温血中之气药为未藉

  卷六下 祛寒门

  真武汤

  (仲景) 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咳或呕,或小便利。(伤寒脉沉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为少阴证。

  凡人寤则气行于阳,寐则气行于阴,然必自少阴始,故少阴证但欲寐,阴气胜也。一有阳扰,则反是矣。周扬俊曰:但欲寐,非能寐,昏昏如梦尔。少阴属肾,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淫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谷不别也。或咳或呕,皆停饮也。)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筋惕肉 ,振振欲擗地。气虚恶寒。(汗出过多,则心悸。汗为心液,汗去心虚,如鱼失水则跃也。水停心下,亦心悸。心属火,火畏水,故悸也。虚阳内动,故头眩。汗多则液少不能荣养筋肉,故筋惕惕而跳,肉 而动也。振振欲擗地者,亡阳无奈,欲擗地而入也。程郊倩曰:汗多亡阳,夫人知之。然有卫外之阳,为周身营卫之主。此阳虚,遂有汗漏不止,,恶寒身痛之证。有膻中之阳,为上焦心肺之主。此阳虚,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证。有肾中之阳,为下焦真元之主。此阳虚,遂有发热眩悸 振擗地之证。有胃中之阳,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阳虚逆,以法治之。肾之泛滥为病。故上凌心曰:汗虽出而热不退无往而非亡阳之附子(一枚炮) 白术(二两炒) 茯苓 白芍 生姜(三两) 水寒相搏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小便利,去茯苓。(以其渗利。)下利去芍药,加干姜。(芍药酸寒,干姜辛热。)呕去附子,茯苓白术,补上利水,能伐肾邪,而疗心悸。生姜附子,回阳益卫,能壮真火,而逐虚寒。芍药酸收,能敛阴和营,而止腹痛。(补阳必兼和阴,不欲偏胜。经曰:寒淫所胜,治以辛方济阳从水,按青法,才见以消去生姜,加人参二两,名附子汤。(仲景)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感之痛病,得阳,腹有阴气背微恶病,内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