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
卷第七
被第五(继病附)《巢氏病源》小儿被 候:小儿所以有 病者,妇人怀妊,有恶神导其腹中胎, 嫉而制伏他,小儿令病也。
妊娠妇人,不必悉能致 ,人时有此耳。 之为疾,喜微微下,寒热有去来,毫毛、鬓发、 不悦是其证也。
《千金》论曰: 者,小鬼也(音奇。)宜服龙胆汤(方见痫门中。)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儿饮此乳亦作也。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今继病是此证。
《婴童宝鉴》:小儿微痢腹胀,寒热去来,毛发 曰 疾( 音奇)是小儿鬼也。盖母腹有妊娠,即腹中子之灵识之嫉 也,非母之 乎。缘百灵娠妇身外,其婴儿眼净即畏之,致此患也。
《千金》治 方。
炙伏翼,热嚼哺之。
《千金》治少小客 挟实。
白藓皮汤方白藓皮 大黄 甘草(炙。各一两) 芍药 茯苓 细辛 桂心(各十八铢)上七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千金翼》:白马眼主小儿 ,母带之。
《圣惠》治小儿中 ,面色白赤而复变青者。如醉色,故复发作面赤。若青黑色绕口,不治。觉病候晚者,死。
觉之早者,所中邪气未入脏腑。又微引乳者,可服此甘草散方(与中客忤门中方同,而分两不同,又此不用竹沥煎。)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 赤茯苓 牡蛎(烧为粉) 生干地黄 黄芩 桂心(各一分) 当归(半两锉,微炒)上件药捣,精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淡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白蜜一钱,更煎一、两沸,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儿中 挟实。宜服大黄丸方川大黄(锉碎,微炒) 白藓皮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犀角屑 黄芩 赤茯苓 赤芍药(以上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加减服,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儿生十余月后,母又有娠,令儿精神不爽,身骨萎瘁,名为 病。宜服伏翼散方上取伏翼烧为灰,细研,以粥饮调下半钱,日四、五服效。若炙令香熟嚼之,哺儿亦效。(《千金》以此方治 ,亦治继病,大抵二病不相远。)《圣惠》又方冬瓜(切) 竹(锉)上件各四两,以水三升煎作汤,放温,以洗浴儿效。(《千金》亦以治 。)《圣惠》又方龙胆(半两,去芦头)上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量儿大小,渐渐分减服之。
张涣虎骨丹方 治被 病。
虎头骨(微炙) 鬼臼(去毛) 草龙胆 鬼箭(以上各一分) 琥珀 白胶香(以上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继病。《本草》伯劳毛,主小儿继病。继病者,母有娠乳儿,儿有病如疟、痢,他日亦相继腹大,或瘥或发。他人相近,亦能相继。北人未识此病,怀妊者取毛带之。
卷第七
喜啼第六《葛氏肘后》:小儿汗出,舌上白、爱惊者,衣浓过热也。鼻上青及下痢青、乳不消、喜啼者,衣薄过冷也。
小儿多患胎寒好啼,昼夜不止,因此成痫,宜急与当归散。(方见本门中。)钱乙论胃啼云:小儿筋骨、血脉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婴童宝鉴》:小儿玉衔,为生下时,口内恶血取之不尽,致随声入腹,令腹急口噤,下青黑粪,不乳而啼也。
《葛氏肘后》当归散 治小儿喜啼方。
当归末之,取小豆大,以乳汁与咽之,日夜三、四度即瘥。若不瘥,当归半两,小 卵一具,并切之,以酒一升二协议煮,取八合,服半合至一合,随儿大小,日三夜四,神验。
《外台》:《备急》或常好啼方。
取犬颈下毛,以绛囊盛,系儿两手立效。
《婴孺》治小儿啼日夜不止,胸满气胀,膈中逆, 呕,腹痛方。
芍药 桂心(各三分) 芎 黄芩 薯蓣(各一分)上同炒色变,为末,米汁下一刀圭。日进三服,夜再服,知为度。
卷第七
惊啼第七《巢氏病源》小儿惊啼候:小儿惊啼者,是于眠睡里忽然啼而惊觉也。由风热邪气乘于心,则心脏生热,精神不定,故卧不安则惊而啼也。
钱乙论:惊啼者,邪热乘心也。当安心,安神丸主之。(方见本门。)《万全方》小儿啼叫方论:小儿有惊啼,有夜啼、有躯啼。夫惊啼者,由风邪乘心,脏腑生热,热则精神不定,睡卧不安,故惊啼。夜啼者,脏冷也。夜则阴盛,阴盛相感,痛甚于昼,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可作法术断之。其躯啼者,由腹中痛甚,儿身躯,张气,蹙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儿在胎时已受病也。其状肠胃虚冷,不消乳哺,腹胀、下痢颜色青白,而时或啼叫是也。
《五关贯真珠囊》论小儿惊啼者,睡里惊啼,因风热而得。邪气在心生热,精神不定,故不安而惊也。
翰林待诏杨大邺问:小儿夜啼、惊热、搐搦者为何?答曰:自奶母不慎口恣,餐诸毒之物壅入奶堂,或即变蒸未解,客忤受惊。但是小儿神气虚怯,脉息微细,奶壅而成。惊则有热,热则生病,惊热共触于心。心为帝王,心不受触,是五脏之主。心既受触,是致夜啼惊叫,睡里搐搦,惑人迷徒。早不寻医,直得目滞上翻,手脚痹 ,挥发虚霍,而求神拜鬼,荒忙书符,皆是助疾为 。须是药饵良医,人之性命不可轻耳。
《颅囟经》治小孩儿风痫惊啼,不吃奶。
虎睛丸方虎睛(一双) 犀角 子芩(各六分) 栀子仁 大黄(各十分)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惊啼不吃奶,乳汁下,一服七丸。风痫,米饮下五丸至七丸。儿小减丸,取利为度,忌毒物。若有虚热,加知母六分。
《千金》龙角丸 主小儿五惊夜啼。
龙角(六铢) 牡蛎( 赤) 川大黄(各九铢) 黄芩(半两) 蚱蝉(二枚) 牛黄(如小豆五枚,别研)上六味末之,蜜丸如麻子。蓐里儿服二丸,随儿大小以意增减之。(崔氏名五惊丸,《婴孺方》易龙角以龙骨,名龙骨丸。)《千金方》千金汤 主小儿暴惊,啼绝死,或有人从外来,邪气所逐,令儿得疾,众医不治方。
蜀椒 左顾牡蛎(各六铢,碎)上二味,以酢浆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
《千金翼》阿伽佗药 主诸种病。久服益人神色,无诸病,兼治小儿惊啼方。
紫檀 小 茜根 郁金 胡椒(各五两)上五味捣碎为末,水和内臼中,更捣一万杵,丸如小麦大,阴干,用时以水磨而用之。诸小儿惊啼,以水煮牡蒙,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涂乳上令儿饮。乳母慎酒肉、五辛。诸小儿新得风痫,以竹沥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慎如前。
《仙人水鉴》:儿生下多惊啼,声噎。庸医云:是气急,此误人命,宜使此方。
收取黄葵四月花,阴干捣散入马牙,黄连四分加黄柏,四味神方力莫加。
上以冷水调下一字至一钱,服之立验。
《外台》:《广济》疗小儿五惊夜啼。
龙角丸方龙角 黄芩 大黄(各二分) 牡丹皮(一分) 蚱蝉(一枚,炙) 牛黄(小豆大,五枚)上六味捣、筛,蜜和丸如麻子。少小以意增减之,甚良。《千金》牡丹作牡蛎,仍分两不同。崔氏名五惊丸。
《广利方》治小儿惊啼,发歇不定。
川真好麝香研细。每服清水调下一字。日三服,量儿大小服。
《集验方》治小儿五邪惊啼、悲伤。
鲮鲤甲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服方寸匕。出《本草》。
《圣惠》治小儿惊啼。
犀角散方犀角屑 钩藤 川升麻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人参(三分 去芦头)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
《圣惠》治小儿惊啼。
羚羊角散方羚羊角屑 黄芩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锉) 茯苓(各一分)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惊啼壮热,心烦不得稳睡,宜服钩藤散方钩藤 龙胆(去芦头) 犀角屑 茯苓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上件等分捣,细罗为末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频服之。
《圣惠》治小儿惊啼烦热,眠卧不安。
龙齿散龙齿 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 赤芍药 川升麻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末、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频服之。
《圣惠》治小儿风热惊啼。
牛黄散方牛黄(细研) 犀角屑 人参(去芦头) 茯神 防风(去芦头) 细辛 蚱蝉(去足头炙,微炒) (醋拌,微炒) 朱砂(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上各等分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更研令匀。一、二岁儿每服一字,用竹沥调服。三、四岁儿每服半钱,不计时候服。
《圣惠》治小儿惊啼不止。
犀角丸方犀角屑(半两) 羌活 胡黄连 龙齿(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煎金银汤研破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初生及一年内,儿多惊啼不休,或不得眠卧,时时肚胀,有似鬼神所为。
赤芍药散方赤芍药 桂心 白术 甘草(炙微赤,锉) 川大黄(锉碎,微炒)上各等分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惊啼烦闷,壮热少得睡。
牛黄丸方牛黄(半分) 牡蛎(烧为粉) 川大黄(锉碎,微炒) 黄芩 龙角(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盈月儿以乳汁研破、服二丸。一岁儿以薄荷汤下五丸。余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惊啼,发啼即热,朝夕惕惕,大便或青、或黄、或赤白。
雄黄丸方雄黄(细研) 牛黄(细研) 牡蛎(烧为粉。各半两) 真珠末(一分) 巴豆(三枚,去皮心,研出油)上件药都研为末,炼蜜和丸如黍米粒大。小儿一月或五十日,未发时饮服三丸,母抱卧炊一斗米顷,儿当寐,身体轻,汗出即解。一服不解可再服。若小儿伤乳不安,腹中有痰乳,当微下如 鸡子、鸟屎、鼻涕,勿怪,便住服药。
《圣惠》治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服伏龙肝丸方伏龙肝 朱砂(各一分) 麝香(半分)上同细研,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以温水调一丸与服,必效。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惊啼,状如物刺。
柏子仁散方(《圣惠》亦收治躯啼)柏子仁(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一、二岁儿每服一字,用粥饮调服。三、四岁儿每服半钱,一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
雷丸浴汤方雷丸 牡蛎粉 黄芩 细辛(各三分) 蛇床子(一两)上件药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讫避风,以粉扑之。
《婴孺》治小儿夜睡,忽惊啼不识母,母唤之摇头方。
上小儿忽惊啼不识母者,是梦中见母弃之去,谓母实去故啼。但令人抱坐于暗中,令母从外把大火入来,唤之即止。所以然者,谓母去还来也。此方天下未之知,隐居效方。
《婴孺》治小儿惊啼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辄极,状如鬼祸。
五味汤方五味子 当归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上以水二升,煮一升,为服三,量与之。
《婴孺》治少小喜惊啼,脏气不足,或邪气所动。金匮银屑镇心丸方银屑 虎骨 城门上鸡头(炙黄) 细辛 雄黄(以上各一分) 独活 磁石(飞。各半分)上为末,蜜丸。儿生百日,丸梧子大,绛纱袋盛系,男左女右。十日以上儿惊者,左、右臂及两足俱系之,亦可涂手足心,合时面东。忌鸡犬、妇人见之。
《婴孺》治少小惊啼,怕怖寒热。
细辛膏方细辛 桂心 白蔹 蜀椒 乌啄(各三分) 浓朴(五分)上以猪脂一斤,煎药三沸,绞去滓,火炙,手摩腹背炊三斗米久,百痛寒热皆可用之。(药性稍温,须兼寒热方用之。)
钱乙蝉花散 治惊风夜啼,切牙,咳嗽及疗咽喉壅痛。
蝉花(和壳) 白僵蚕(直者,酒炒熟) 甘草(炙。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上为末。一岁一字,四、五岁半钱,蝉壳汤下,食后。
钱乙安神丸麦门冬(去心,培) 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两,研) 龙脑(一字,研)上末之,炼蜜为丸鸡头大。每服半丸,沙糖水调下,无时。
张涣:婴儿眠睡着,忽啼哭惊觉,面赤口干,状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风热邪气乘于心脏,名曰惊啼。宜用牛黄膏方(常服除胎热)真牛黄(别研) 牡蛎(烧为灰,别研为粉。各一分)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半两)以上并捣,罗为细末,次用:辰州 朱砂 水磨雄黄(并细研,水飞。各一分) 龙脑(研,半钱)上件诸药一处研细匀,炼蜜和成膏如鸡头大。每服半粒至一粒,薄荷汤化下,乳食后。
《刘氏家传方》:小儿惊啼。
写天心二字于囟门上,写泥丸二字于丹田上。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惊啼方。
孩儿咬齿即因惊,唇赤饶干面色青。梦里有时频叫唤,青云散子早惺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