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青云散石莲心(一分) 天南星(炮) 僵蚕(取直者) 蝎 郁金(皂角煮。各一钱半) 雄黄(一钱) 粉霜(半钱)上件为末。每服一字、半钱,看大、小,蜜汤调下。

  卷第七

  躯啼第八《巢氏病源》小儿躯啼候: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儿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躯张蹙气而啼。

  《婴童宝鉴》小儿躯啼歌:小儿胎里受风寒,生下啼呼不得安,腹痛躯张常蹙气,良工明候细寻看。

  《千金》治小儿胎寒躯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

  当归丸,一名黑丸方。

  当归 野狼毒(各九铢) 吴茱萸(一作杏仁) 蜀椒(各半两) 细辛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十八铢) 豉(七合) 巴豆(去皮膜,十枚)上九味捣七种,下筛,秤药末令足,研巴、豉如膏,稍稍内末捣,令相密和,桑 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千金》马齿矾丸 治小儿胎寒,躯啼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并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

  马齿矾一斤,烧半日,以枣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儿意减之,以腹内温为度,有实实去,为妙。

  《千金》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叶浓汁七合,可三、四度饮之。

  《外台》:《千金》小儿因宿乳不消,腹痛躯啼。

  牛黄丸方大附子(二枚,炮去皮) 牛黄(三铢) 巴豆(去心皮,熬) 杏仁(去皮尖,熬,别捣) 真珠(各一两,研)上五味捣附子、真珠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膏,内附子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若干,入少蜜成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

  《圣惠》治小儿躯啼,腹胀胸满。

  牡蛎散方牡蛎(烧为粉) 伏龙肝(细研) 甘草(炙令微赤) 苍术(锉,炒熟。各一分) 麝香(半分,细研)上件药于木臼内捣,细罗为散。每服半钱,研陈米泔澄清,煎竹茹汤调服。量儿大小增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躯啼不止。

  牛黄丸方牛黄(一分,细研) 代赭石 牡丹(各三分) 麝香(一钱,细研)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下两丸。

  《圣惠》又方烧猪粪,以沸汤淋取汁,看冷暖浴儿,并与少许服之。

  《圣惠》又方上以新马粪一块,绞取汁与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寒躯啼,温中止痛。

  雀粪丸方雄雀粪(一分) 牛黄(细研) 赤芍药 芎 (各半两) 当归(一两,锉,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百日儿每服以乳汁下一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寒,虚胀满,不嗜食,大便青夹白脓及欲发痫。宜服调中丸方当归(半两,锉,微炒) 细辛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各一分)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野狼毒(半分,炒黄)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出油尽) 杏仁(十二枚,汤浸,去皮尖,炒微黄) 豉(四合,炒微焦)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以器盛之。未满百日儿以温水下一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服两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以利为度。

  《圣惠》治小儿五十日以来胎寒腹痛,微热而惊,聚唾弄舌,躯啼上视。此痫之候,宜服此方。

  猪肾(一具,薄切,去脂膜) 当归(一两,锉,微炒)上只当归一味粗捣,二味相和,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去滓。每服取如杏仁大令儿咽之,日三服,夜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良。

  《圣惠》又方衣中白鱼(二七枚)上以薄熟绢包裹,于儿腹上回转摩之,以瘥为度。

  《婴孺》治少小胎寒,腹痛躯啼。

  黄 散方黄 当归 芎 干姜(各四分) 甘草(三分) 黄芩(六铢)上为末,二十日儿用乳汁和一胡豆大,日三夜一。五十日一小豆大,百日二小豆大。药温中无毒,若无黄耆,可缺也。儿生便服,使寒气不得生,亦不吐,服之期年止服,妙。若寒气 痛,啼不可忍,以水煮饮之,如服理中丸法。服药补益之,可数十倍,节度无苦。

  《婴孺》治少小儿啼,夜不安欲惊,腹中风痛如中风,发有时,夜则甚,如有鬼祸方。

  当归 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桂心 白术(各二两)上切,以水二升煮八合,服一合,日进三服,量与服之。一方无芍药,有五味子(二两。)《婴孺》治少小躯啼,掣缩吐哺。

  当归丸方当归 干姜 细辛 附子(各六铢) 野狼毒(二铢) 吴茱萸(半合) 豉(三合,炒) 杏仁(二十枚,去皮炒)上为末,蜜丸黍米大。小儿一丸,日进三服。大儿二丸,量与之。亦治胎寒。

  《婴孺》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躯啼,反张怒惊。

  当归散方黄 细辛 当归 黄芩 龙骨 桂心(各二分) 芍药(四分)上为末,乳汁调服一大豆许。日进三服,夜一服。

  张涣:婴儿在胎之时,其母将养,一切不如法;及取凉饮冷过度,冷气入儿腹胃,使胎气不强,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躯啼。宜用养脏汤方川当归(一两) 沉香 丁香 白术 桂心 川芎(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温时时滴口中。

  《刘氏家传》治小儿胎气弱,阴阳不调,昼夜躯啼不已。

  好乳香(水中坐,乳钵研细,秤) 没药(别研) 木香 姜黄(各四钱) 木鳖子仁(二十枚)上先将后三味同为细末,次研入上二味,炼蜜和成剂收之。每一岁儿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减,煎钩藤汤化下,无时,次用魏香散。

  《刘氏家传》魏香散蓬莪术(半两,湿纸裹煨) 真阿魏(一钱)上先用温水化阿魏,浸蓬莪术一昼夜,切、焙干,为末。每服半钱,煎紫苏米饮空心调下。躯啼稍愈,服开胃丸。

  《刘氏家传》开胃丸方白术 木香 蓬莪术 人参 当归(细锉,炒。各半两) 白芍药(一分)上为细末,汤浸炊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汤下。

  《王氏手集》白术当归煎丸方 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躯张,有如痫状。吐 不止,大便酸臭。乳食虽多不生肌肤。

  白术 当归 木香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汤化下。

  卷第七

  夜啼第九《巢氏病源》小儿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则可法术断之也。

  《茅先生方》:小儿生下三腊以前,有中夜啼,其候属阴。遇起灯前后发啼,至天明不住,如见此候用抹唇膏(方见本门中。)遇夜抹上下两唇,更用朱砂膏(方见惊积门中。)夜更无,啼止。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夜啼候:(诸书皆以惊啼为热,夜啼为寒。独汉东王先生以夜啼为热,必以诸啼通言之也。)孩儿夜啼者,非是鬼神为祟,盖因胎热伏心。(其母怀妊时或值热月,或好吃热食,流入胞中,养后入于心脏,故使热入心而夜啼。)阴则与阳相刑,热则与阳相合。腹中躁闷,所以夜啼。(日属阳,夜属阴。日中不哭,夜便多啼。)《水鉴》先生论云:天苍苍,(天者上也。人以心为帝王,一身之主,故呼为于苍苍者,被外风所伤,故云:苍苍生其别物。地王王,地者土也。

  脾属中央戊己土,故云地也。王王者是盛也,王音旺也。此是脾脏热盛。)小儿夜啼疏客堂。(心是神之舍,亦呼为客堂。疏者即是转泻。)钱乙论夜啼云: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之药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方见本门中。)《婴童宝鉴》论小儿夜啼,为腹有痛处并有神祟,故阴盛于夜而发也。或惊亦夜啼。

  《惠眼观证》:凡小儿生下一七至一百二十日,或至三、五岁才遇阴气,即便啼叫。大种夜啼,自有三说。

  一:心热者夜啼,只用朱砂膏及天竺黄散服之(方并见重舌门中,)兼以灯花涂乳上与吃。三、五岁者,宜以 汤丸疗之(方见急慢惊风门中。)二:脐下痛者夜啼,乃气血所滞,因而躁闷,以乌梅散(方见一切疳门中)及槐角丸服之。候有见灯愈啼者,乃心气热极。见灯不啼者,乃脐下痛,聊有所适,亦外作验也。三:无故而啼,夜中面目青色不识人,此邪气所畜,宜以符法及惊药相兼服食。有形证实者,以 汤丸通利。

  《婴童宝鉴》小儿夜啼惊啼歌:小儿生下有三啼,一一从头为说之。邪热在心心内躁,忽然惊哭没休时。或因脏冷阴寒搏,或者神祗鬼物随。夜里不眠啼至晓,夜啼根本各须知。

  《千金》治小儿夜啼,至明即安寐。

  芎 散方芎 白术(炮) 防己(各半两)上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少。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若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散者,以意斟酌之。

  《千金》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前胡随多少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服,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千金》又方交道中土 伏龙肝(各一把)上二味治下筛,水和少许饮之。(陈藏器云:灶中土乃四交道土。)《千金》又方取马骨烧灰,敷乳上饮儿,啼即止。

  《千金》治小儿夜啼不已,医所不治者方。

  取野狼屎中骨烧作灰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外台》云一枚。)《仙人水鉴》:孩子夜啼方。(上取小孩儿头发三、七寸,烧灰汤调灌。)丁钉屋角并没彻,不如来取铅中金,黄丹少许熬令熟,剪取发毛烧灌。灵之。

  《外台》文仲、隐居效方。小儿夜啼不安,此腹痛故,至夜辄剧,状似鬼祸。

  五味汤方五味子 当归 芍药 白术(各四分) 甘草(炙) 桂心(各二分)上六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分服之,增减量之。

  《外台》:《古今录验》小儿夜啼如腹痛方。

  虫(熬令烟出) 芍药(炙) 芎 (熬。各等分)上三味捣末。服如刀圭,日三,以乳服之。(《婴孺方》以酒服。)《外台》:《古今录验》又疗小儿夜啼不止,腹中痛,宜以乳头散方黄 甘草(炙) 当归 芍药 附子(炮) 干姜(各等分)上六味为散。以乳头饮儿,丸可胡豆三丸,大小量之。(《婴孺方》以乳汁蜜丸。)《子母秘录》:小儿夜啼,胡粉水调三豆大,日三服。

  《经验方》治小儿夜啼。

  灯心烧灰,涂乳与吃。

  姚和众治小儿夜啼。

  取大虫眼睛一只为散,以竹沥调少许与吃。

  《圣惠》治小儿夜啼,不可禁止。

  人参散方人参(去芦头) 茯神 甘草(生锉) 川大黄(锉碎,微炒) 蛇黄 牛黄(细研) 犀角屑 白芥子(微炒)上各等分捣,细罗为散。每服用水煎柳枝、桃枝汤调下半钱,频服效。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夜多啼不止,胸满气胀,膈中气逆,吐呕,腹痛。

  芍药散方赤芍药 桂心 芎 黄芩 薯蓣上各等分捣,细罗为散。一月及百日儿每服一字,粥饮调下。半年至一岁儿服半钱,连夜三、五服。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神效。

  《圣惠》治小儿夜啼,壮热惊惧。

  石膏散方石膏(一两) 人参 龙骨(各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温服之。

  《圣惠》治小儿夜啼不止,腹中痛。宜以乳头散方黄 (锉) 甘草(炙微赤,锉) 当归(锉,微炒) 赤芍药 木香上各等分捣,细罗为散。每服取少许着乳头上,因儿吃乳服之。

  《圣惠》治小儿腹痛夜啼。

  牡丹丸方牡丹(三分) 代赭石 赤芍药(各半两) 麝香(一分,细研)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蜜汤研下三丸,连夜四、五服。

  《圣惠》又方上以牛黄如小豆大,乳汁化破服之。

  《博济方》消积滞,顺三焦,利胸膈,定气刺、攻疰。胁腹胀痛,女人血气,小儿夜啼,多涎。并宜服万金丸舶上硫黄(一分) 巴豆(去皮,秤半两。二味同以生绢袋子盛,于浆水内,用文武火煮一伏时,令别研,令细) 附子(炮) 桔梗 当归 陈橘(去白。各一分) 柴胡(去苗) 青黛 干姜(各半两)上为末,以面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温水下。血气,醋汤下。小儿夜啼,温水下一丸。水泻,生熟水下。血痢,地榆汤下。白痢,干姜汤下。化涎,生姜汤下。一切气,煎生姜橘皮汤下。

  《茅先生方》:小儿夜啼。

  抹唇膏蝉壳(一个,去足) 灯花(两朵) 朱砂(少许)上为末。如小儿夜啼,遇夜用鸡冠血调药,抹儿子上下两唇即止,夹朱砂膏与服。

  钱乙治夜啼花火膏方灯花(一颗)上取下涂乳上,令儿吮乳。

  钱乙当归丸 凡小儿夜啼者,脏冷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此方。

  当归(去芦头,切、焙,秤) 白芍药 人参(切去顶。各一分) 甘草炙,半分) 桔梗 陈橘皮(不去白。各一钱)上为细末,水煎半钱,时时少与服。又有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黄赤与三黄丸,人参汤下。(三黄丸方见实热门中。)张涣:婴儿脏寒,禀气怯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烦闷,状若神祟,亦由触犯禁忌所致,此名曰夜啼。宜用万全散方沉香(锉) 丁香 人参(去芦头) 五味子 当归(洗,焙干。各一两) 赤芍药 白术(锉。各半两) 桂心(一分)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淡温浆水一小盏,煎至五分,放温,时时滴儿口中,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