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千金》又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语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已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千金翼》:儿身壮热而耳冷、髋亦冷者,即是蒸候,慎勿治之。儿身热,髋、耳亦热者病也,乃须治之。

  (《千余》叙变蒸议论皆同,独用紫丸、黑散,叙得甚明。又云:变蒸中病乃须治。)《圣惠》:小儿变蒸都毕,凡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血脉骨木皆坚牢也。

  《茅先生方》小儿有变蒸伤寒候:身壮热,唇尖上起白珠,或热泻,或呻吟,或虚惊,此候小儿生下便有变蒸而长意志,乃四十九日一变而长骨肉。此候有之,所治者只用镇心丸(方见一切惊门中)夹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与服,自平和也,不服药也安乐。(此又云:四十九日一变,与前亦异。)汉东王先生《家宝》变蒸候:宜用神仙黑散子三二服,并调胃气,观音散三二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钱乙论变蒸云: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变者,易也。(《巢源》云:上多变气。)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变,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 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

  心为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及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能持物,足立能行也。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泻,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脱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秘要指迷》论凡小儿才生变蒸后,多有身热、微泻青黄者,不可用药止住,须温暖药匀气。如药力重,即变成慢脾风也。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生下八蒸之候:夫八蒸者,每四十五日一蒸变,变各有所属,重者五日而息也。(变蒸日数稍异,故并载之。)一蒸,肝生魂,肝为尚书。未蒸时魂未定,故儿目瞳子昏。蒸后肝生魂定,令目童子光明。二蒸,肺生魄、肺为丞相。未蒸时魄未定,故儿未能嚏嗽。肺上通于鼻,蒸后能令嚏嗽。三蒸,心生神,心为帝王。未蒸前神未定,故儿未言语。心通于舌,蒸后令儿能语笑也。四蒸,脾生智,脾为大夫,藏智,故未蒸前儿未能举动,蒸后令儿举动任意也。五蒸,肾生精志,肾为列女。外应于耳,故蒸后能令儿骨髓气通流也。六蒸,筋脉伸,故蒸后筋脉通行,九窍津液转流,令儿能立也。七蒸者,骨神定,气力渐加,故蒸后能令儿举脚行也。

  八蒸者,呼吸无有停息,以正一万三千五百息也。凡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令儿呼吸有数,血脉通流五十周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变蒸候歌:变蒸之候若为程,(为程者,是有数也。三十二日为一度变矣。)一一从头别有名。第一看儿发毛立,口唇尖上白珠生。(头发立而不伏,又唇上有白泡子起也。)三两日间起寒热,(忽然发,却自住是也。)忽然睡里足虚惊。(睡中哭而不觉也。)或则遍身流盗汗,(此是气血长不逮,流于毛孔中出。)或然微痢腹中鸣。(腹中似泻水之声,此是变实,其肠胃而作声。)或则因闷皮肤急,(忽闷,皮肤急及气急,少时却醒。)(忽然吐逆气交横。忽然要吐 气急,盖因长其气血,不觉被气节之,即吐 ,不久自住也。)七日之中惊梦里,(生不七日,忽睡中惊叫,人多疑床,非也。此是长其神气,故童子能喜笑矣。)但看蒸变辨其名。(变蒸者,则是长其血气。长不逮后相滞,故发热也,或者生筋骨,或者正其五脏也。)智者将心信医药,下愚不晓逐邪行。虽然变蒸得其候,还须用药保长生。(亦须服和气丸散及不可当风洗浴也。)长沙医者毛彬传疗小儿初生变蒸候歌:变蒸方长是婴儿,一出胎来数可推。未到期年蒸八变,四十九日一回期。第一肝蒸生于魂,双眼虽开瞳子昏。三两日间微壮热,定目看人似欲言。第二变蒸生于魄,喷嚏咳嗽开胸膈。见人共语笑喃喃,暗里时时长筋脉。第三变蒸生于神,渐能识母畏傍人。血脉初生学及覆,肌肉皮肤渐渐匀。第四脾蒸生于智,尻骨初成独坐戏。三焦胃管渐开张,乳哺甘甜不肯离。第五肾蒸生精志,气候相通转流利。掌骨初成学匍匐,反复捉搦能随意。第六筋骨蒸初成,九窍津液皆相应。时时放手亭亭立,气力加添日渐胜。第七膝踝骨初成,颜色红光遍体荣。举脚抬肩便移步,嘻嘻学语百般声。第八呼吸定精神,风血气脉自回轮。八蒸之候细分别,一一从头为列名。七日之中有乖治,但看外证辩其名。第一看儿毛发立,口唇尖起白珠生。三两日中寒热起,忽然睡里作虚惊。或即遍身流盗汗,或乃微利腹中鸣。或即脊膂皮肤急,忽乃呕逆气交横,或则困闷通身软,忽然啼哭没心情。重者不过一七日,轻者三朝便得平。上古圣贤制方论,还须服药觅延生。

  《葛氏肘后》黑散方麻黄(二两) 大黄(一两) 杏仁(二分)上件并捣为散,将杏仁熬,别研如脂,乃内散同捣令调和,(《圣惠》并炒令黑,都研细。汉东王先生并烧灰存性。)密盛器中,勿令见风。一月儿服如小豆一枚,乳汁和咽之。拘令得汗,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量大小与之佳。《千金要》、《翼》分两同。《元和纪用经》大黄只半两。《千金要》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内散。又捣令调和,内密器中。又《千金要》、《翼》黑散治小儿蒸变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元和纪用经》自四味饮以下,黑散、紫丸、至圣散、五加皮治不能行。蜀脂饮、麝香丸七分,谓之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一名《保子七圣至宝方》,专为一书者,此方是也。

  《葛氏肘后》紫丸方代赭 赤石脂(各一两) 巴豆(四十枚) 杏仁(五十枚)上件代赭、赤石脂先捣细筛,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千金翼》、《元和纪用经》并三十枚,又《纪用经》以二十枚洗,沙皮制,十个生用。)杏仁五十枚去皮,令碎研如脂,(《元和纪用经》用四七个。)合三物,捣三千杵,自相看,若硬,加少蜜更捣,密器中盛。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良久复与少乳,勿令多,宜至日中当小下,热若不尽,明旦更服一丸。百日儿如小豆大小,以此加减,若小儿夏月多热,往往发疾,此丸无所不治,三、二十日与一服殊佳。如真代赭不可求,用左顾牡蛎代之。《千金要》、《翼》紫丸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 、食痫、先寒后热,此亦《元和纪用经》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保子七圣方也。又《千金翼》谓小儿气盛有病,但下之,必无所损,若不时下,则将成病,固难治矣。

  《圣惠》治小儿变蒸,经时不止,挟热心烦、啼叫无歇,骨热面黄。

  柴胡散方柴胡(去苗)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 元参(各一两) 龙胆(半两,去芦头)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婴孺方》治小儿变蒸,壮热不止。

  代赭(一两半) 杏仁(三十个,别入研。)上为末,拌和匀,以黄蜡丸之。二十日儿服黑散,汗出后,更服此紫丸子,黍大一丸讫,少乳乳之,令药得下。两食久,复乳之,勿过饱。平旦一服,日中药势尽,日西久时复增丸。至鸡鸣时若不瘥,复与一丸,若愈即止。三十日儿,胡豆大一丸。若不利,壮热者加半丸,以利下为度。又方云:紫丸服之当利而全出,若不出及不全者,为病未尽,更须服之。有热服紫丸子,无热有寒者,勤服当归散,若黄 散。变蒸后微热者,可与除热黄芩汤。

  汉东王先生服黑散,候有微汗,浑身稍凉,即用香粉散方蚌粉(末拘多少,研令极细,水飞过) 麝香(少许,研细)上为末,用绵裹掺之。

  张涣治婴儿周 内,时或体热,眠卧不宁,乳哺不调,目睛不明,或瘥或作,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甚者微惊,乃长血气,名曰变蒸候。过周 渐除,切不可乱投汤药,宜用清心汤方人参(半两,去芦头) 麻黄(去节) 川大黄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犀角屑(各一分)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杏仁一个,去尖拍破,同煎至四分,去滓,放温,时时与服。

  张涣紫砂丹方 治变蒸身热不已。

  代赭(研细,水浸一宿,澄去清水,焙干) 当归(洗、焙干。各半两) 朱砂(细研,水飞) 木香人参(去芦头。各一分)上件为细末,与代赭石同研匀,入杏仁十个,去皮尖,巴豆五个,去心膜,出油同研匀,入麝香半钱,拌匀,滴水和如针头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荆芥汤下,乳后。

  《吉氏家传》治伤寒变蒸候方。

  当归(一钱) 大黄(炒) 北黄芩 川乌头(煮。各一分) 防风(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半盏,入荆芥煎四分,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变蒸候方。

  变蒸日数甚分明,或泻槐黄又夹惊。发热喜啼多不乳,急须匀气便安宁。

  匀气散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分) 天仙藤 人参 橘皮 藿香(各一钱)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用米饮调下。

  卷第七

  中客忤第二《巢氏病源》小儿中客忤候:小儿中客忤者,是小儿神气软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经识见之人触之,与儿神气相忤而发病,谓之客忤也。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状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反倒天矫,面变易五色,其状似痫,但眼不上插耳。其脉弦、急、数者是也。若失时不治,久则难治。若乳母饮酒过度,醉及房劳,喘后乳香者最剧,能杀儿也。(其脉急数者,宜与龙胆汤下之,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汁分等多少也。)《葛氏肘后》论:小儿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不醒者,谓之痉。凡中客忤之病,类皆吐下青黄白色。其候似痫,但眼不上下接耳。其痢水谷解离是也。

  《千金》论: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执作喘息、乳气未定者,皆为客忤。

  凡小儿衣、布、帛、绵中不得有头发,履中亦尔也。白衣青带、青衣白带,皆令中忤。凡非常人及诸物从外来,亦惊小儿致病。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若不避者,烧牛屎,令常有烟气置户前则善。

  小儿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儿皆病者,岂是一切小儿悉中客邪?夫小儿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儿阳气在外,血脉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时有暴冷,小儿嫩弱,其外则易伤,暴冷折其阳,阳结则壮热,胃冷则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儿多壮热而下痢也。未必悉是中客及 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气温凉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则多患壮热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杀毒后下之耳。

  小儿中客,急视其口中悬痈左右,当有青黑肿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针速刺渍去之,亦可爪摘决之,并以绵缠钗头拭去血也。少小中客之病,吐下青黄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喘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耳。面变五色,其脉弦急。若失时不治,小久则难治矣。欲疗之方,用豉数合,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以摩儿囟上、手足心各五、六遍,毕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当有细毛,即掷丸道中,痛即止。(《肘后》亦收此豉方,作《短剧方》,然不若如此之详。)茅先生客忤形候:眼翻腾,腰背强直,项硬,手足硬,返身归后如角弓,面黑色。此候因儿子生下都不与出屋,被人相请乳母,有檐夫扛兜,身带汗气,或有腋气,或牛马气,儿子吸着。且奈儿子五脏血气未就娇嫩,遂吸着其气,乃积在心脏,日往月来,被风乘虚而发此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