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良方》治小儿筋骨诸疾,手足不随,不能行步运动。

  左经丸草乌头(肉白者,生,去皮脐) 木鳖(去壳,别研) 白胶香 五灵脂(各三两半) 当归(一两) 斑蝥(二百个,去翅足,少醋煮熟)上为末,用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醋煮糊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酒磨下。筋骨疾但不曾针灸伤筋络者,四、五丸必效。予邻里胡生者,一女子膝腕软不能行立已数年。生因游净因佛寺,与僧言。有一僧云:能治。出囊中丸十枚,以四枚与生,曰:服此可瘥。生如其言与服,女子遂能立。生再求药于院。僧曰:非有爱也,欲留以自备。必欲之,须合一料。生与钱一千,辞不受,止留百钱。后数日得药,并余余十余悉归之。同院僧佐其理药,乃引得此方。予至嘉兴,有一里巷儿年十岁,双足不能行,以一丸分三服,服之尽,四、五丸,遂得行。自此大为人之所知,其效甚着。此药通荣卫,导经络,专治心肾肝三经,服后小便少淋涩,乃其验也。

  《吉氏家传》:五、六岁不行方。

  石斛 牛膝 鹿茸(酥炙) 茯苓 菟丝子(各一分) 黄 (二分)上件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四丸,加减,温水下。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大人、小儿锉骨行步艰难,脚足无力,并皆治之。

  续命丹防风 乳香 蔓荆子(炒) 牛膝 麻黄 羚羊角屑 酸枣仁 草乌头(去皮) 没药 白术 茯苓(各一分) 天麻(酒煮)胡麻(炒) 当归 续断(各半两) 川乌头(去皮) 黄 (各四钱) 蒺藜(半分)上件以法制合为细末,炼蜜为丹,小弹子大。每服一粒,用葱酒细嚼,一日三、五服。用后洗药,服药三日方洗。

  草乌头 当归 地龙 木鳖子 紫贝草 楸目 葱须 荆芥(各一两)上为末煎汤,露脚指甲,从上淋洗至下。次用薰法:柴胡 草乌头 赤小豆 吴茱萸 羌活 晚蚕沙(各一两)上为末,黑豆三升,次用热水泡,少倾,去黑豆,入前件药,依旧煮,盆盛,熏锉闪处令出骨中汗,或无力者亦根据此。

  《食疗》:白鸭卵小儿食之,能使儿脚软不行,行多爱倒。若盐淹食之,即宜人。

  《婴童宝鉴》灸法:小儿五岁不能行,灸足两踝,各三壮。

  卷第六

  语迟第十七《巢氏病源》小儿四、五岁不能语候:人之五脏有五声,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在胎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至四、五岁不能言语也。

  《千金》:论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连其舌下后喜,令儿言语不发不转也。可以爪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出血不止,可烧发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姚和众云:若不摘去,儿哑。)张涣论:心之声为言。若儿稍长,合语而迟语,由妊娠时其母因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于心,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故语迟也。

  《千金》治小儿四、五岁不语方。

  赤小豆酒和敷舌下。

  《本草》日华子云:社坛余胙酒,孩儿语迟,以少许令吃。

  《圣惠》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

  芍药散方赤芍药(一两) 黄 (三分,锉) 犀角(屑) 槟榔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不计时候,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五、六岁不语者,为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不得。亦云风冷伤于少阴之经,是以舌难发于五音,故至时不语。

  菖蒲丸方菖蒲 人参(去芦头) 黄连(去须。以上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天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赤石脂 丹参(各三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研下五丸。量儿大小,不计时候,加减服之。

  钱乙治小儿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菖蒲丸石菖蒲 丹参(各二钱) 天门冬(去心,焙秤) 麦门冬(去心,焙秤。各一两) 赤石脂(三分) 人参(半两,切去须焙)上同为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或麻子大。温水下五、七丸至一、二十丸。不计时候,日三、四服,久服取效。

  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兼服钱氏地黄丸(方在虚寒门中。)张涣菖蒲汤丹方 治数岁不能语。

  菖蒲(一寸,九节者) 远志(去心) 桂心(以上各一两) 酸枣仁 黄 人参(去芦) 黄连(去须。以上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鸡头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张氏家传》治小儿不语方。

  酸枣仁 柏子仁(各半两) 郁李仁 人参(各一两)上为细末,蜜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儿每服十丸。若是气虚之人,只使郁李仁、人参二件。

  《庄氏集》 穴灸法:四、五岁不语,灸两足踝上各三壮。

  《庄氏集》 穴灸法:小儿至五、六岁不语,是心气不足,舌无力,发转难故也。灸心 三壮,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卷第六

  龟胸第十八《圣惠》论:小儿龟胸者,缘肺热胀满,致使胸高如龟。又云:多食热乳,亦能致此也。

  张涣论:凡乳母乳儿,常捏其宿乳。夏常洗乳净,捏去热乳。若食儿饮热乳,损伤肺气,胸高胀满。令儿胸高如龟,乃名龟胸。

  《圣惠》治小儿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大黄丸方川大黄(三分,锉,微炒) 天门冬(去心焙) 百合 杏仁(汤洗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木通桑白皮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 川朴硝(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研破五丸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麻黄(去芦节) 川大黄(锉,微炒。以上各半两) 桂心(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研下五丸。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圣惠》治小儿龟胸方。

  上取龟尿,随多少摩胸骨上,即瘥。

  张涣治龟胸百合丹方桑根白皮 木通 川朴硝 杏仁(汤浸去皮尖) 川大黄 天门冬(去心。各半两) 百合(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吉氏家传》龟胸方。

  葶苈(熬) 大黄(各三分) 桂心(一分) 麻黄(二分,去节)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圣惠》灸法: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食热面、五辛,转更胸起高出。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二壮,炷如小麦大。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若不根据此法,则灸十而不能一、二愈也。

  《庄氏集》 穴灸龟胸法:取九家灰一料盛簸箕中,令儿合面,印胸迹于上,于龟胸从上当中及两边,令三姓人同下火,各于灰上灸三壮,弃灰于河流或水中。

  卷第六

  龟背第十九《圣惠》论:小儿龟背者,由坐儿稍早,为客风吹着脊骨,风气连于髓,使背高如龟之状也。

  钱乙论龟背:龟背者,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又儿生下,客风入骨,逐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以龟尿点节骨。取尿水法:当莲叶安龟在上,后以镜照之,自尿出,以物盛之。

  张涣论:婴儿生后一百八十日,始 骨成,方能独坐。若强令儿坐,坐之太早,即客风寒,吹着儿背及脊至骨,传入于髓,使背高如龟之状,乃日龟背。宜松蕊丹(方在后。)《圣惠》治小儿龟背。

  麻黄丸方麻黄(三分,去根节) 桂心 独活 防风(去芦头) 赤芍药 川大黄(锉,微炒)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松花(以上各半两)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槟榔 川大黄(锉,微炒。各半两) 桂心 前胡(去芦头) 防风(去芦头) 赤芍药 独活 诃梨勒皮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松花(干用) 麻黄(去根节。以上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龟尿摩背上瘥。

  张涣松药丹 治小儿龟背。

  松花(洗,焙干) 枳壳(麸炒,去瓤) 防风(去芦头) 独活(以上各一两) 麻黄(去根节) 川大黄(炮) 前胡 桂(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吉氏家传》治龟背方:大抵小儿此病,为生时被客风吹拍着背,风透于骨髓,使背高如龟状。

  独活丸方独活 防风 桂心 大黄(各二分) 麻黄(去节) 枳壳(炙) 芍药(各一分)上件为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圣惠》灸法:小儿龟背,生时被客风拍着脊骨,风达于髓所致。灸肺 、心 、鬲 各三壮,炷如小麦大。

  肺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心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鬲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卷第七

  变蒸第一《圣济经》慈幼篇形气变成章曰:天有精,地有形,形精相感而化生万物。故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水火者,阴阳之证兆。惟水火既济,血气变革,然后刚柔有体而形质立焉。造化炉锤间,不能外,是以成物。兹婴孺始生,有变蒸之理也。原受气之初,由胚胎而有血脉,由血脉而成形体,由形体而能动,由动而筋骨立,以至毛发生而脏腑具,谷气入胃而百神备,是乃具体未形,有常不变之时也。若夫萌区有状,留动而生,血脉未荣,五脏未固,尚资阴阳之气,水火之齐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变为常者哉。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变者上气,蒸者体热。上气则以五脏改易,气皆上朝,脏莫高于肺,而肺主气故尔。体热则以血脉敷荣,阳方外固。阳在外,为阴之使,故尔积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且蒸,是之谓小蒸。毕后六十四日一大蒸,积二百五十六日大蒸毕。凡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数足,形气成就。每经一变,则情态异常。盖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之生得非成于变蒸之候耶。其候有轻重,其时有远近。轻者体热微汗,似有惊候,耳与后阴所会皆冷。重者壮热而脉乱,或汗或否,此其候也。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此其时也。当是时务致和平,不欲惊扰,灸刺、汤剂皆非所宜。或先变而热作,或后蒸而未解,则治之当如成法。或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与夫非变而得天行者,其诊大率相类,惟耳及后阴所会皆热为异尔。学人可不审焉!《巢氏病源》: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有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髋亦冷,上唇头白疣起如死鱼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远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无所苦也。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千金》又曰:目白者重,赤黑者微。)亦无所苦,蒸毕自明了矣。先变五日,后蒸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边多人,变蒸或早或晚,根据时如法者少也。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日数,必是变蒸,服黑散发汗;热不止者,服紫双丸。如小瘥便止,勿复服。(《千金翼》云:自当有余热,变蒸尽,乃除耳。)其变蒸之时,遇寒加之,则寒热交争,腹痛夭矫,啼不止者熨之则愈。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髋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为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其变日数,从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变者丹孔出而泄也。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也。

  《颅囟经》:凡孩子自生,但任阴阳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变蒸,此骨节长来,四肢发热,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时,上唇有珠子,如粟粒大,此呼为变蒸珠子,以后方退热饮子疗之,不宜别与方药。(《颅囟经》以六十日为一变,《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为一变,以有不同,故兼存之。)《葛氏肘后》云: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五小蒸,又有三大蒸。凡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毕,乃成人。其变蒸之候,身热、脉乱、汗出,(崔氏云: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及不乳哺。)数惊不乳哺,上唇头小白泡起如珠子,耳冷,尻冷,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平蒸五日,或七日、九日,慎不可疗。若或大热不已,则与少紫丸微下。

  《葛氏肘后》又云:若于变蒸中,加以时行温病,其证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发汗,汗出以粉敷之瘥,若不尽除,即以紫丸下之。

  《千金》论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恐不解了,故重说之。(变蒸之日,《千金要》、《翼》皆与《葛氏肘后》诸家并并同,此其中语有小异者,故又载之。)且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解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