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银白散
干山药 白术 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知母 人参(去芦) 白扁豆 甘草(炙) 升麻(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枣一枚同煎。至五分盏。温服。无时。
升麻葛根汤
治小儿温壮惊风。及伤寒身体发热。或作疮疹。于初身热未辨之间。并宜服此。
干葛(细锉) 升麻 芍药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无时。
小柴胡汤
治如前。
柴胡(去苗,二两) 黄芩 人参(去芦,各三分) 半夏(六钱一字汤浸七次) 甘草(三分炙)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小盏同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无时。
龙胆汤
治小儿自出腹来。血气实盛。发热不歇。及食不消。变蒸不解。客忤鬼气。温壮寒热。并诸惊痫。悉皆主之。
龙胆(去芦) 钩藤 柴胡(去苗) 黄芩 桔梗(去芦) 芍药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一分)
蜣(二个,去翅足,炙焦) 大黄(一分,锉碎微炒。) 千金(一两。疑太多)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粉方
治婴小壮热。未能服药者。
寒水石 芒硝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青木香 大黄 甘草 黄芩 防风(去芦叉枝) 芎 麻黄根(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药末三合。入牡蛎粉一升。细蛤粉亦可。相和再罗细。用以粉儿。日二次。
桔梗散
治小儿风热温壮。或伤寒时气。疮疹未发。并宜服之。仍兼小黑膏服尤善。
桔梗(去芦) 细辛(去苗) 人参(去芦) 栝蒌根 白术 甘草 川芎 白茯苓(去黑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薄荷三叶同煎。至七分盏。三岁以下儿作四服。无时。
小黑膏
川乌 南星(各一枚,大者)
上入一小瓶子内。用湿纸密搭封口。慢火烧之。候火灭取出。削取中心所存白处。如皂子大用之。须烧数枚。择中度者方用为末。次入薄荷叶玄参末各五钱。研匀。炼蜜和成剂。每用旋HT豆许丸之。葱白汤下。频频服。若筋脉或缓或急。加乳香同葱白汤下之。
治小儿发热极甚。因伏留心经。昏冒不省。或误服热药。蓄热所致。用之神效。以生梅花脑子半字或一字。取新杀猪心中血一两滴。同研作一丸。新汲水少许化下。大良。未省。即再服一粒。
治小儿惊热。以水磨犀角汁服之。
薄荷散
治小儿风热温壮。及伤寒伤风。疮疹未辨之间。皆可服之。
薄荷叶 藿香叶(去土) 荆芥穗 甘松(去土) 白芷 防风(去芦并叉枝) 川芎 桔梗(去芦)
白僵蚕(去丝嘴) 甘草(炙) 本(去土,各一两) 细辛(去苗,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茶调温服。亦治大人风气不顺。头面风等疾。大能清利头目。止昏眩。聪明耳目。
卷四 惊痫论
欲发搐
小儿惊痫者。世俗之总名。须分轻重也,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窜。不发摇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其发搐之病,最为重大。必有因渐。亦有将发之候。以明之也。养小儿之家。若能辨之。求治于未发之前。不惟易愈。又不至于危殆。今集欲发搐候下项。
目上视喜惕者。欲发搐也。身热项强。常汗出者。欲发搐也。手足喜振掉者。欲发搐也。摇头弄舌者。欲发搐也。喜欠目直面青者。欲发搐也。潮热或壮热不歇者。欲发搐也。睡中时笑。或狂语言。手足摇动者。欲发搐也。鼻中燥。大便小便不利者。欲发搐也。发上逆。啼。面暗色不变者。欲发搐也。身热吐 喘粗者。欲发搐也。噫气下而妄怒者。欲发搐也。鼻口青。喜忪悸者。欲发搐也。切牙甚者。欲发搐也。目直色赤或青者。欲发搐也。瞳子卒大异常者。欲发搐也。面色青黄。上窜气急者。欲发搐也。眼斜视者。欲发搐也。咽乳不和或噎乳。唇舌紧者。欲发搐也。涎盛膈壅。呀呷有声者。欲发搐也。卧而不安。身热不乳。数惕跳者。欲发搐也。
体热口中气亦热。面目青。呵欠顿闷者。欲发搐也。掌中赤。印内青筋见。怕物生涎者。欲发搐也。吐痢不止。
厥痛时起者。欲发搐也。唇口颊腮青。手足心皆热喜冷者。欲发搐也。目痴昏闷。撮口吐舌者。欲发搐也。身热小便难。或目直视。或视不精。皆欲发搐也。
孙真人曰。小儿眠睡不稳。或身热之时。见有诸小惊之证。辄紫丸微下之。减其盛气。令终不病痫发搐也。
月用一次甚佳。(方已在前变蒸门中)
卷四 惊痫论
已发搐
发搐之候。世俗所说者多矣。有言一证属一脏。一证属一腑。乔岳歌曰。小儿惊候有多般。不显根源见病难。睡里切牙惊入肾。非时吊眼病归肝。夜啼到晓元因肺。唇白面青一般看。前后心烦四肢热。面红如火向心间。干呕吃水脾惊患。脉微气喘一同言。汉东王氏言。非时吊眼惊入肝。睡后切牙惊入肾。夜啼到晓惊入小肠。
面青乍白惊入胆。气喘吃水惊入肺。面红脸赤惊入心。五心烦热惊入脾。喉中锯响惊入大肠。干呕无时惊入胃。
睡中啼哭惊入三焦。如此之类。言至百种。丛脞无据。何以为治。又有言惊发三次为痫者。第一次发,两太阳左右青脉朝眼。第二次发。山根青脉见。第三次发。眼下睑连金匮青脉见。又言发搐面赤。指内青纹见者为痫。又云耳后完骨上青脉如线者为痫。
此等之论。亦为臆说。大抵不发搐者为惊。发搐者为痫也。千金论痫证。大体只分三种。一曰风痫。因解脱衣袂。触冒风邪而作。其证先屈指如数乃发。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手足摇动。治当发散。二曰惊痫。猛闻大声。或扑仆惊怖而作。其证先叫啼乃发。心神不宁。不可下之。下之内虚。则病益盛。治当安神去热。三曰食痫。因乳哺失节。或有积而作癖。其证先不乳而吐。先寒后热乃发。其证身体或温或热。多睡喜唾。吐逆腹胀。故小儿有癖积。脉大者必发痫。治当下之。此三种内。风惊二痫。时时有之。食痫者十中无一。下之便愈。
详此三种。虽诸病皆能变温。莫不缘于风惊食之所作也。又内经有云。五脏主五畜。其间发重者。各见其象。肝为犬痫。目直视。身反折。手拳犬鸣。心为马痫。张口摇头。背强硬马叫。(一云。心为羊痫。目瞪吐舌羊叫)
脾为牛痫。目痴腹满牛叫。肺为鸡痫。摇头反折。手纵搐搦鸡叫。肾为猪痫。目横身直如尸。吐沫猪叫。以上论痫发者。乃诸书精要也。然不若钱乙所论发搐者。乃心肝二脏为病也。其理有据而妙。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加。发而为搐。前论小儿诸病。新久皆能变痫发搐者。以人有病。则饮食退减。脾胃不旺。肝必凌之。引动肝风。肝又主掣。若不得心火。则不能发搐。又人有病。则气血错乱。心神不宁。引动心火。心又主惊。若不得肝风。亦不得发搐也。须肝心二脏相为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惊掣相持。乃能发搐。其状亦如风之荡火。焰炽然也。故肝心二脏为病之源。余藏虽不正主。亦有相乘兼见之证。及所发亦有其时。假如钱论潮热变发搐。在早晨寅卯辰时有。此肝用事之时也。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摇动。口生热涎。项颈强急。此肝旺也。钱治补肾泻肝。是谓补其母而泻其子也。发搐在日中巳午未时者。此心用事之时也。心惕目上。白睛赤色。牙关紧急。口内涎生。手足摇动。此心旺也。钱治泻心。心热退则肝母亦不能旺。是谓子能令母虚也。发搐在日晚申酉戌时者。此肺用事之时也。目微斜视。不甚搐而喘。身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黄水。钱治泻其肝心。而补其脾。
发搐者心肝实为病之源。故泻之。手足冷。大便黄水者。脾虚候也。故补之。发搐在夜间亥子丑时者。此肾用事之时也。不甚搐。眠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喉中有涎。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昏不纳津液。钱治但泻其心而补其脾。且心肝二脏为病之源。今独泻其心。而不泻其肝者。此本因潮热所作。发在肾用事之时。是肾虚心热极也。故但泻其心。热退则肝亦平矣。若更泻肝。则肾转虚矣。其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不纳津液,皆脾衰之证。故补其脾也。以上四脏。分主十二时。脾脏为兼见之证。此潮热发搐。治则惟泻心肝者。盖二脏俱实。为病之源故也。其肺脏有虚实之证。见虚则补。见实则泻。况发搐是心火旺所作。而肺金实证亦罕。惟偏搐者有之外。肾脏但主虚而无实。见其虚则补之。内经有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先补其母。后泻其子。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钱乙论此发搐原由。为治次第。乃谓得圣人之经旨深意也。可谓出群拔萃矣。今更以钱论三事参之。一者发搐逆顺。二者发搐阴阳。三者发搐真假。及各于逐项之下。以钱治法为证。后学之士。将此三事。参推五脏。审别形候。察其虚实。观以时刻。根据法为治。则小儿发搐之病。无以外也。
卷四 惊痫论
发搐逆顺
男发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视无声者顺也。若发右搐。或手大指屈内。或目右视有声者逆也。女发右搐。或手大指屈内。或目右视无声者顺也。若发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视有声者逆也。顺者相胜也。左肝为木。右肺为金。一负一胜,故无声也。逆者战也。二脏俱实。木金相击。故有声也。顺者易治。逆者难治。
男逆稍易。女逆极难。更当参其发时。以补泻为治。昔钱乙治李寺丞子三岁。发搐自卯至巳。目右视。大叫哭。
乙见曰。逆也。男为阳。本发左视无声则顺。右视有声则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则二脏相战。
金木相击。而有声也。治乃泻强补弱。假令女发搐。目左视。是肺来胜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当泻其肺。后治其心。续治其肝。若病在秋。(日西时同)肺兼旺位。当大泻其肺。若病在春。(早晨时同)此肝旺之时。尚不能胜肺。是肺强而肝大弱也。当补其肝肾。大泻其肺。若男发搐目右视。是肝来胜肺而叫哭。当泻其肝心。若病在春夏。(早晨日中时同)肝心旺时。当大泻其肝。若病在秋。
(日晡时同)
此肺旺之时。尚不能胜肝。是肝强而肺极虚也。当补其肺。大泻其肝。所以言目反视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则是风热相搏于内。风属肝。故引见于目也。今此病男反女。故稍易治于女也。先泻其肺。不闷乱。以知肺病退也。
后补其肾。续治其肝心。五日而愈。乙又治徐氏子三岁。每日西发搐。身微热。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请乙与一李医同治。乙问李曰。病搐何如。以何药治之。李对不当。乙曰。搐者心肝实也。身微热者。日西肺用事之时。肺主身温。今且热者。肺虚也。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胜也。四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则脾母亦弱。木气乘之。四肢即冷。治当先补脾肺。得脾虚证退。然后治其心肝。九日乃愈。此亦逆搐。肝肺相乘。目斜者必当右视也。今举此以明逆顺为治之法尔。
卷四 惊痫论
发搐阴阳(附天吊慢脾风)
小儿发搐。为急慢惊者。古书无有。惟曰阴痫阳痫。所谓急慢惊者。乃后世名之也。以阳动而速。故阳搐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搐曰慢惊。此阴阳惊痫发搐之别也。阳搐者。身大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赤黄。眼上视连札。手足搐急。牙关紧噤。项背强直。涎潮响。此因心热极则生风。风属肝。心肝子母。风火搏炽。动而发搐也。及其发定。则了然如故。此阳盛阴虚。治当利惊以除风热。不可与巴豆 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
小儿痰壅积热于心。因闻大声。或误惊触。则动而发搐。若热极者。虽不因闻声惊触。亦自发搐。小儿本实者。多此候也。
天吊
(阳搐) 小儿心膈壅滞。涎盛热积。不得宣通。或因母饮酒食肉无度。致烦毒之气。流入于乳。
因以乳儿。令儿宿滞不消。热毒乘心。发为惊搐。眼目翻腾。壮热不休。甚者爪甲皆青。状若神祟。俗谓之天吊。此非天能吊人。以其眼吊上视。故取意名之。况小儿发搐。未有不眼上者。实亦阳搐之候也。治宜去涎热。
昔钱乙治广亲宅七太尉弟八使者发阳搐。自寅至午。于未发前。钱乙见其目直视而腮赤。此心肝俱热。更坐石杌子就冷。此热甚也。又肌体素肥而本实。其脉急促。发搐自寅至午。皆心肝用事之时。治乃泻其心肝。而补其肾。病遂得愈。此亦泻强补弱也,阴搐者。身温面 白。手足似搐不搐。
但时时螈 。昏昏似睡。而无精神。眼露睛微微上视。或胃痛而啼作鸦声。或不能啼哭。唇口白色。脉沉弱。此因大病之后。或吐泻过甚。致脾胃虚损而生风。荏苒乃成。此阴盛阳虚。治当补其脾胃。泻去肝风。小儿虚弱。虽不因吐泻取转。直发阴搐者亦有之。本怯者多此候也。
慢脾风
(阴搐) 小儿因伤风冷。或病吐泻。医以温药补之不已。复用凉药治之又不已。本谓伤于风冷。医乱治之。致脾虚而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昏睡露睛。大便不聚而泻。此脾虚风入。风在脾胃之间。故大便不聚而泻。时螈 。身体四肢口鼻中气皆冷。小儿亦有因惊所传。或诸病久变。见此证者。皆因脾胃虚怯。而生风所为也。故俗谓慢脾风矣。实乃阴搐之危候。治当去脾间风。风退痢止。以补脾胃。昔钱乙治王氏子病吐泻。他医以药下之。至虚变阴搐。其候睡露睛。手足螈 而身冷。乙见曰。此慢惊也。与药以实脾胃。即开目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又令他医以药利之。而复身冷。尚欲令乙利小便。乙曰。不当利。利之必身冷。王曰。已身冷矣。乙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使脾肾俱虚。当闭目身冷即死。今此儿幸胎气实而难衰。乙复补脾胃。则微能饮食。所以然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当补脾而不可别攻也。后不语。他医作失音治。乙曰。既失音。何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噤而口不紧。他医不能晓。乙曰。此因用清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尚虚故也,遂以药补肾。及根据法为治。半月能言。一月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