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为阳为顺。病则易治。若得弦而沉者。病在里在藏。为阴为逆。病则难治。余时仿之。
王氏脉歌
小儿乳后辄吐逆。更兼脉乱无忧虑。弦急之时被寒缠。脉缓即是不消乳。紧急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脉经曰。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损。太过曰至。
通真子歌
小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九至不安十至困。短长大小有邪干。
又曰
小儿脉紧是风痫。沉脉须知乳化难。腹痛紧弦牢实秘。沉数有热在骨间。
死证脉
脉来三动而止不见者死。脉来速如弓弦硬直者死。脉来瞥然不见者死。
〔歌曰〕三动而止不来凶。速硬如弦劲在弓。瞥然至而反不见。皆为死脉定由宗。
诸般病脉
脉弦者为风寒。弦数者为疟。脉急者为气不和。或为客忤。脉紧者为痛。紧数者惊痫。脉浮者为风。浮紧者惊风。浮大者伤寒。浮虚者盗汗。浮数者风热。脉伏者为气滞。脉缓脉细者皆为冷。为乳不化。脉虚脉濡者。为虚弱。为惊。虚濡者慢惊风。虚紧者伏热,脉沉重者为有积。沉数者骨间冷。(一云骨间热)沉迟者虚冷。沉缓者伤食。脉牢紧者癖聚。牢实者肠秘。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者惊痫。心脉数小者疳淋。数急者热。寸口脉直上直下者为惊。寸口脉大小脉不匀。乱者变蒸。左手寸口无脉。心痛中热。呕逆口疮。或咳嗽。喉中哽声。头汗出而热。此乳母食冷以乳儿所作也。又脉乱者吐逆。右手寸口无脉。胸满短气。吐逆噫哕。喉中响。此乳母抱儿冲冒风寒所作也。凡脉如雀啄而紧者风痫。
凡脉大小不根据部次者恶候。
凡小儿脉快。呼吸八至曰平。九至曰病。十至曰困。
凡小儿脉虚者病亦虚。轻手得也。脉实者病亦实。重手得也。故急惊脉促急。慢惊脉虚微。
卷三
诸身热论
凡小儿有病。皆须身热。其证不一。今条而具之。
小儿于某时间发热。过时即退。至来日根据时发热。(昼夜同)此为潮热。欲发惊也。
小儿身热。但一向壮热不已者。此为壮热。甚则发惊也。
小儿身热。但温而不甚壮热。此为温热。
小儿身热。口中气热。叫哭无时。呵欠顿闷。面目青色。此为风热。甚亦发惊。
小儿身热。饮水悸惕。手足摇动。上视弄舌。印内青筋见。掌中赤。怕物生涎。此为惊热。
小儿身热。面赤时久不退。睡觉颠叫。气急发渴。胸高热壅。此为积热。与壮热相似。但胸高涎壅为异。乃脏腑积蕴热毒。三焦鬲脘壅滞也。又摇头顶硬者。亦三焦鬲脘壅也。以上皆甚则发搐。(治在惊痫门中)
小儿身体发热。气促鼻塞。清涕嚏喷。寒毛立。眼泪出。或出痰水。此为伤寒。(治在伤寒门中)
小儿身热。时发时退。退但肚热。或夜发熟,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治在伤食门中)
小儿夜发热。晓即如故。多涎喜睡。此肺虚发热也。此与食伤夜发热相似。须要识之。况二证余候各皆不同。食伤者可下。肺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失津液。发渴引饮。昔钱乙治朱监簿子五岁。
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作热。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喜睡。又以药下其涎。病益甚。至五六日。大引饮。请乙治之。乙曰不可下。乃取白术散煎汤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不作泻否。乙曰。无生水不能作泻。纵痢亦不足怪。但不可下耳。朱又曰。先治何病。乙曰。止泻治痰。退热清神。皆此药也。服尽。又作两次与服,其子不渴无痰。又投阿胶散二服而安。是此证也。钱乙方本集载之。小儿每早食后发热。至夜则凉。此为血热。(治方在后)
小儿身热。形瘦多渴。饮食不为肌肉。此为疳热。(治在疳门中)
小儿血气旺盛。发渴引饮。大便黄坚。小便赤少。四肢身体翕然而热。此为胃实热也。(治宜下之)
小儿身热微惊。耳冷KT 冷。上唇头有白泡起。如鱼目珠子。或汗或不汗。此为变蒸。(治在变蒸门中)
小儿身热。昏睡惊悸。喜嚏喷。耳KT 冷。此为疮疹候。(治在疮疹门中)此与食伤变蒸相似。伤寒耳KT 皆热。变蒸唇上有白疣泡珠子为异。
小儿身热者。更有内外。在内者多饮水得之。在外者多因风寒得之。钱氏有云。小儿身热饮水者热在内。
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此大概之验也。在内者宜下之。在外者宜散之。若小儿积蕴内外。感伤表里。浑身俱热。
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少者。先以四顺清凉饮子。利动脏腑。热即退矣。既而复热者。是里热已解。而表热未除。复以惺惺散。或红绵散加麻黄。微发其汗。表热乃去。既去又复发热者。世医尽不能晓。再下再表。
皆为不可。误伤多矣。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也。但以六神散和其胃气。则收阳归内。身便凉矣。
阎孝忠论小儿壮热。伤风温疫。伤寒风热。疮疹伤食。率皆相似。未能辨认之间。但与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服之。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者。则大便酸臭。乳不化。畏食或吐。宜与微下之。
孙真人论小儿内外气盛。眠时小惊。或微觉伤风伤食。又虑变蒸身热者。但以紫丸。(方已在前变蒸门中)
或龙胆汤为治。此二药无所不疗。虽微利动。以减盛气。亦不虚人。小儿粪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也。宜服龙胆汤。若粪白而酸臭者。此挟寒不消也。宜服紫丸。但少与。令内俏。甚者小增。令微稀溏。皆须节乳哺一两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则病易复。复则复下。伤其胃气。令腹胀满。若至再三下之。则过伤矣。
卷三
身热方治
胜金散
治小儿潮热温壮。
雄黄(一钱,水飞) 白附子(半钱) 甘草(半两,炙) 芍药(半两,水煮十沸,焙干) 南星(半两,炮) 荆芥穗(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无时。
金花散
治小儿潮热发燥。
川大黄(一两) 秦艽(去芦,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水一小盏。入青蒿三两叶。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若变骨蒸劳气。用童子小便浸青蒿葱白煎药。
秦艽散
治小儿潮热。减食蒸瘦。
秦艽(去芦,切,焙) 甘草(炙,各一两) 干猫儿薄荷叶(半两,切。焙。萧注云。或云此薄荷。猫喜食之。故名)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盏。去滓。食后温服。
地骨皮散
治小儿虚热潮作。亦治温壮。及解伤寒。
知母 柴胡(去芦)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次,切焙) 人参(去芦头) 地骨皮(去骨) 赤茯苓(去黑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量大小加减。
凉肌丸
治小儿温壮身热。脸赤烦渴燥闷。
龙胆草(去芦,二两) 玄参(去芦,一两) 当归(去芦,洗净,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儿大增之。无时。
牛黄膏
治小儿温壮风热。
寒水石(四两, 出火毒) 雄黄(一两,水飞) 山栀子仁(一钱半) 甘草(一分炙) 牙硝(一两)
铅白霜(半两)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炼蜜和旋。取皂子许。薄荷水化下。乳食后。
克效散
治小儿温壮风热。睡卧不稳。咳嗽喘急。
龙脑薄荷叶(二两,薄荷之一种) 白僵蚕(去丝嘴,半两,微炒) 玄胡索(去皮,半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蜜汤调下。无时。
镇心丹
治小儿风热惊热。眠睡不安。此胡御带秘方。许宣赞传。
铁粉(一分) 蛇黄(一两 ,醋淬七次) 代赭石(半两 ,醋淬十次) 马屁勃(半两) 麝香(一分,另研)
上为细末。入炼蜜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一粒。磨剪刀 水化下。食后。亦治惊痫发搐。
梨汁粥
治小儿风热昏塞。燥闷不食。以鹅梨三枚切碎。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
龙齿散
治小儿惊热如火。亦治温壮。以龙齿为末。调服。或以烂龙角研浓汁。服一二合。
人参牛黄散
治如前。以人参牛黄等分为末。以薄荷水调下最佳。
又方
治如前。以竹沥二合。温之。分三四服。无即刮竹茹。以醋煎温服。
青金丹
治小儿积热啼叫。三焦壅滞。
青黛(四两) 甘草(二两生末) 蝉壳(去足,一两末) 麝香(一钱,研) 辰砂(一分,研,水飞) 牛黄(别研) 脑子(各三铢) 龙齿末(半两) 天竺黄(半两)
上为细末。以饴糖和丸鸡头大。每一粒分四服。温水化下。无时。
犀角丸
治小儿积热痰实。三焦蕴毒。及风热面赤。大小便秘涩。
生犀末(一分) 人参(去芦,半两) 黄连(去须,一两) 枳实(去穣,半两,炒) 槟榔(半两)
大黄(二两酒浸。切片以巴豆一百个,去皮,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碎,炒黄焦,去巴豆,只用大黄)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临卧时熟水下。未利加丸数。疏导极稳。
四顺饮子
治小儿诸热。
地骨皮(去骨) 防风(去芦,并叉枝) 山栀子(去壳取仁) 连翘(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一钱或二钱。水一小盏。入灯心竹叶少许。煎至五分盏。放冷服。无时。
甘露散
治小儿诸热。
牙硝(一分) 龙脑薄荷叶(一两) 大黄(半两) 甘草(半两,炙) 芎 (一分) 雄黄(一分,水飞)
上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无时。
牛黄散
治小儿诸热烦躁。取郁金大者。湿纸裹。慢火煨熟为末。入牛黄少许。冷水调下。大者一钱。小者半钱。无时。治小儿身热不痊。以熟汤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
又方
以鸡卵一枚。和白蜜服之。
小儿于立夏之后。有病身热者。慎勿妄为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粉粉之。赤膏摩涂之。出千金。
除热汤
以白芷根苗苦参等分为粗散。用清浆水煎。更入盐少许。以浴儿。浴毕用粉粉之。
又方
白芷苦参秦皮煎汤。或无众药。但得一味煮汤皆可。
又方
切李叶一升。水七升。煎至五升。适温暖用之澡浴。或只用楮叶亦可。
凉肌粉
以白芷、枫叶、 本、苦参、黄连等分为细末。每用三钱。以蛤粉二大块。同研匀细。入生绢袋子。每浴了。以扑身遍。令匀。亦治夏月伏 。遍身生赤痱子。用之极妙。
赤膏
丹参 雷丸 芒硝 戎盐 大黄(各三两)
上切碎。用苦酒半升。浸四物一宿。以炼成猪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入芒硝成膏。每用以摩心下。及涂脐中。
猪胆丸
治小儿血热。早食后发热。至晚则凉。
胡黄连 宣黄连(去须,各半两) 赤芍药(一两)
上为细末。以 猪胆汁和成剂。却入在胆皮中。悬铫上。用浆水煮。勿令浆水入。煮熟取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汤下。食后临卧日三。有生瘰疠一证。亦早食后身热。颇相似。但以鼻衄泄泻。宜审辨之。
牛黄膏
治小儿疳热引饮。亦治伤风温壮。
雄黄(研,水飞)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一分) 郁金末(一钱) 脑子(一钱,研) 寒水石(生一两,飞研) 绿豆粉(半两)
上同为细末。炼蜜和成膏。每用半皂子大。薄荷汤化下。食后。
四顺清凉饮子
治小儿里热。头昏颊赤。口内热。小便赤。大便少。要微挨动脏腑即安。 又治睡卧不宁。五心烦热。四肢抽掣。及乳哺不节。并寒温失度。热久连绵。欲发惊痫。目赤口疮。疮疹余毒。
大黄(湿纸裹煨熟,一方生用) 当归(去须,洗) 赤芍药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三岁上儿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盏。分二服。更量大小加减。食后温服。
惺惺散
治小儿外热。要微发汗即愈。良方名桔梗散。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
桔梗(去芦) 细辛(去苗)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白茯苓(去黑皮) 栝蒌根 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凡伤寒温壮。变蒸疮疹未辨。皆可服。
红绵散
治小儿风湿体热。头目不清。
白僵蚕(去丝嘴,二两,炒) 天麻(一两) 天南星(二两,薄切片子,油焙黄) 苏木节(二两半,别研)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绵少许。同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若伤风有表证发热者。于本方中入去节麻黄半钱同煎。若有里热。心躁烦渴者。入滑石末半钱同煎。
六神散
治小儿发热。已经汗下仍热者。
人参(去须) 白茯苓(去黑皮) 干山药 白术 甘草(炙) 白扁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枣一枚擘破。生姜三片同煎。至五分盏。通口服。此药用处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风证加天麻。治诸痢加罂粟壳。若服之热犹未退。更与银白散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