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一论病后虚烦不得眠。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心悸。或复自汗等症。

  温胆汤

  半夏(汤泡七钱) 竹茹 枳实(麸炒各三钱) 陈皮(四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上锉。分二剂。姜、枣煎服。一方。加酸枣仁炒、远志去心、五味子、熟地黄、人参各等分。

  一论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

  身不痛。不可汗下。宜服竹叶石膏汤。(方见伤寒)

  卷五

  不寐

  不寐有二种。有疾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

  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黄 。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伤寒不寐者。当求之本门。

  一论心胆虚弱。昼夜不眠。百方无效。服此如神。

  高枕无忧散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龙眼五个。水煎服。

  一论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定。

  养心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黄连(微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木)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远志(去心) 陈皮 柏子仁 酸枣仁 甘草(等分)

  上锉。莲肉五个去心。水煎。温服。

  安神复睡汤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黄 益智仁 酸枣仁(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山药 龙眼肉(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此药能安神定志

  加味定志丸

  人参(三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酸枣仁(炒二两) 柏子仁(炒去壳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丸。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附睡法

  睡不厌蜷。觉不厌舒。蜷者曲膝蜷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舒体而卧。则气宣而寡蓄。神散而不潜。故卧惟觉时可舒体耳。

  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为此古今未发之妙。

  一论胆虚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令香熟。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服。竹叶汤送下。

  一治心下怔忡。睡倒即大声打鼾睡。醒即不寐。余以羚羊角、乌犀角。各用水磨浓汁。

  入前所用养心汤。或复睡汤内。服之立效。盖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

  一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状。头目不清。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各三分) 柏子仁(一钱) 甘菊花 白茯苓 枸杞子(各三分) 山茱萸(五分) 熟地黄(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卷五

  厥症

  阳厥脉滑而沉实。阴厥脉细而沉伏。

  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厥者。手足冷也。气属阳。阳虚则阴凑之。故发厥也。血属阴。

  阴虚则阳凑之。故发热也。气虚发厥者。当用温药。血虚发热者。不宜用凉药。当用温养气血之药以补之。宜养阴。黄 建中汤之类是也。

  又有一种病实热者。极而手足厥冷。所谓热深厥亦深。此当用凉药。须以脉别之。此最难辨。

  一论阳厥者。是热深则厥深。盖阳极则发厥也。急以六一顺气汤治之。

  一论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类。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一论痰厥者。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鸡声者是也。用牙皂、白矾等分研末。吹鼻。即以香油一盏。入姜汁少许灌之。立醒。或烧竹沥、姜汁。灌之亦可。

  一论蛔厥者。乃胃寒所致。经曰。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

  一论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但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藿香正气散。加南星、木香、乌药。如有痰。以四七导痰汤主之。

  一论暴怒暴死者。名曰气厥。盖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

  五磨饮子

  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上五味等分。白酒磨服。立效。

  建中汤

  (见汗症)

  六一顺气汤

  (见伤寒)

  四逆汤

  (见中寒)

  理中汤

  (见中寒)

  藿香正

  卷五

  心胃痛

  脉沉细而迟者。易治。浮大弦长者。难治。

  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爆。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膈噎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以燥热之药治之。以火济火。误矣。古方有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热。曰冷。曰悸。

  曰虫。曰疰。曰去来痛。夫所谓冷者。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宜用炒山栀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纵恣不改。病必再作。难治矣。

  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必须待服药数剂。痛定。过一日。渐而少食。方得痊安。其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有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非药所能疗焉一论胃脘积有郁热。刺痛不可忍者。此方治心胃痛之主方也。

  清热解郁汤

  山栀仁(炒黑二钱) 干姜(炒黑五分) 川芎(一钱) 黄连(炒一钱) 香附(炒一钱) 枳壳(去穣麸炒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七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服后。戒饮食大半日。再服一剂。神效。如痛甚。

  加姜汁二三匙。入药同煎。

  一论诸积气为痛。心膈痛。腹痛。血积痛。肾气痛。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等症。

  神保丸

  木香(二钱五分) 胡椒(二钱五分) 全蝎(全者七枚) 巴豆(十枚去心研末)

  上为末。入巴豆霜再研。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每服三十粒。心膈痛。

  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送下。血积痛。炒姜、醋汤下。肺气盛者。白矾、蛤粉。黄丹各一钱。同研为散。煎桑白皮。糯米饮。调下三钱。

  气喘。桑白皮糯米饮下。肾气痛胁下痛。炒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调槟榔末一钱同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下或酒浆饮任下。酒面热毒过度。痰饮致胃痛。柿蒂汤下。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独此药能去之。有人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

  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乃合服一料而瘥。再服除根。

  一论治心胃刺痛。并两胁肋痛。呕吐胸痞大便坚。六脉数。或发热口干。

  清上饮

  柴胡 黄芩 赤芍 浓朴 枳实 栀子 郁金 黄连 半夏 青皮 大黄 芒硝 甘草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治心气及胃脘诸痛。郁火所致者。

  肥栀子(去壳十五枚姜汁炒黑) 抚芎(一钱) 香附(童便炒一钱)

  上锉。水煎三滚。入姜汁三四匙。再煎一滚。去渣。入百草霜二匙。调和服之。

  一治心胃痛不可忍者。或心神恍惚。

  栀子炒、黄连炒。二味等分。用茯苓、茯神减半。水煎服。立止。

  一治因多食煎炒烧饼米拌熟面之类。以致热郁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翻胃黄连(六钱) 甘草(一钱)

  上锉。水煎温服立止。

  一治胃脘心气作痛。有热者。

  酒饼(炒) 栀子(炒) 石膏( 各三钱)

  上锉。水煎一服。立止。

  一论男妇小儿。愦常心腹作痛。宜服此一料。以拔病根。永不再发。此药能清痰涎。消食积酒积肉积茶积。一切诸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呕吐嗳气。吞酸脾疼。诸痛神效。

  无价金丹

  白术(去芦炒三两) 枳实(麸炒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 猪苓(一两) 麦芽(炒) 神曲(炒) 半夏(汤泡各二两) 泽泻 赤猪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土炒) 白螺蛳( 各七钱)

  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土炒) 青皮(去穣) 莱菔子(炒) 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净白)

  香附子(童便炒) 栝蒌仁 槟榔(各三钱) 川浓朴(去皮姜炒二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百丸米汤送下。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用五钱。热月用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 五钱。

  一论胃脘痛。属寒者。

  丁胡三建汤

  丁香 良姜 官桂(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为末。调入药内。顿服。一方。用良姜末三分。米汤调下。立止。

  一治心胃刺痛。不可忍者。胃口冷气所致者。

  干姜(炒) 官桂 苍术(米泔浸炒) 半夏(姜汁炒)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一切气痛心痛。肚疼及冷气痛。

  良姜(一两五钱) 吴茱萸(四两炒) 胡椒(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轻者三分。用飞过朱砂三分。酒调服。

  一论气自腰腹间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山栀子(大小四十九个连皮捣碎炒黑) 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酒煎八分。入盐一捻。温服。

  一治诸般心腹气痛。或瘀血作痛。

  桃灵丹

  桃仁(五钱) 五灵脂(五钱火煨制)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下。或醋汤下。

  一人心胃刺痛。手足稍冷。出汗。指甲青。百药不效。余用当归三钱煎汤。外用水磨木香、沉香、乌药、枳壳。磨浓服。立止。

  一论寒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甚则经年不瘥。

  桂附丸

   西园公屡验。

  川乌头(炮去皮脐三两) 附子(三两) 干姜(炮二两) 官桂(二两) 川椒(去目微炒二两) 赤石脂(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觉至痛处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若是朝服无所觉。至午后再进二十丸。若久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尽一剂。终身不发。治心痛彻背如神。

  一论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满。呕吐厥冷。面赤唇麻。咽干口燥。寒热不时。而脉洪大。

  屡服寒凉损真之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且脉弦洪而有怪状。乃脾气损亏。肝木乘之而然。当暖补其胃。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茯苓、吴茱萸。

  一妇人胃脘。当心而痛甚。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似绝。手足厥冷。病热已笃。察其色。

  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虚肝木所胜。用参、术、茯苓、陈皮、甘草。补其中气。用木香和胃。以行肝气。用吴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与一剂。俟滚先服。煎好再进。诸病悉愈。

  何可泥其痛无补法。而反用攻伐之药。祸不旋踵。

  一妇人怀抱郁结。不时心腹作痛。年久不愈。诸药不应。余用归脾加炒山栀而愈。

  一唐仪部胸内作痛。月余腹亦痛。左关弦长。右关弦紧。此脾虚肝木所乘。以补中益气加半夏、木香二剂而愈。又用六君子汤二剂而安。此面色黄中见青。

  一论有虫者。必面斑白唇红。又痛后便能食。时作时止是也。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皮煎服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或曰。痛而久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

  面色或青或黄。唇缓目无睛光。此虫痛也。

  一治蛔虫作痛神方。用苦楝根上皮洗净。白水煎。露一宿。次日早。烧猪肉一块。嗅其气。然后服药。其法。上半月服。其虫尽下。

  一治寸白虫作痛。用酸石榴东南根二两。槟榔五钱。大黄五钱。白水煎。露一宿。来日五更冷服。未服先烧些猪肉。嗅其气。不可食。其药上半月服之。立效。

  一论胃冷。蛔虫上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丸

  当归(四钱) 人参(六钱) 炮姜(一两) 肉桂(六钱) 大附子(炮六钱) 川椒(去目炒四钱) 细辛(六钱) 黄连(一两酒炒) 黄柏(六钱酒炒)

  上为末。乌梅三十个。去核捣烂。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盐汤送下。乌梅用好醋浸一宿。去核。于五升米饭上蒸熟。杵如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杵三千下。入蜜和为丸。又治胃腑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一论虫攻心痛。并腹中块。按之不见。往来痛无休止。

  化虫丸

  鹤虱(三钱) 胡粉(炒) 枯矾 苦楝根皮(去浮皮) 槟榔(各五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入真芝麻油一二点。打匀服之。其虫小者化为水。大者自下。一妇年四旬。心胃刺痛。时痛时止。不思饮食。食则即吐。手足厥冷胸中痞闷。口干作渴。余曰。此胃中有虫也。以二陈汤加槟榔、枳实、乌梅、花椒、炒黑干姜、苦楝根皮、生姜煎一服。打虫下一大碗。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