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姜汤送下。
一论风痫搐搦。心志发狂。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数日不愈。逾垣上屋。
妄言骂詈。不避亲疏。妄见鬼神。一切潮热。及风中厥逆。牙关紧闭。并可治之。
三圣散
防风(去芦三两) 瓜蒂(炒二两) 藜芦(去苗加减用或一两或半两或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用齑汁二盏煎三沸。滤于大碗中。再用齑一盏。煎渣三沸。却入先煎药同熬三沸。澄清。候温。徐徐投下。不必尽剂。吐。如吐不止。煎葱白汤咽三五口。立解如不吐。再加服之。如服药多。不吐出涎。再饮齑汁盐汤各一二盏投之。如不出。以光钗喉中探引。即出矣。须用白盆一个。黑盆不见涎形状。吐出青黄涎沫二三升为效。吐罢之后。吃微温白粥一二顿。
此三圣散。汗吐下三法俱行。防风发汗。瓜蒂下泄。藜芦涌吐。凡用法则禁忌症候。小者勿服。病久虽合吐。勿服。吐血人勿服。主病不正勿服。众口不能正勿服。先正病患心神。居净室中。善侍病者一二人。温克和柔。善诱病患则妙矣。提防吐后眩晕。跌扑呼叫。病患既吐必损津液作渴。与冰水及新水。降心火。勿食热物。
一论诸风螈 。不能言语。怔忡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晕。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倦。心气不足。神志不宁。惊恐忧惨。虚烦少睡。或发癫狂。小儿惊痫风搐。大人暗风羊癫风癫。发叫如雷。其效如神。
千金保命丹
侍御何中寰经验。
朱砂(二钱) 珍珠(一钱) 胆星(三钱) 甘草 麻黄(去根节) 白附子(炮) 雄黄薄荷(各一钱) 防风 琥珀 金箔 牛黄(各一钱) 僵蚕(炒) 犀角 麦门冬(去心)
枳壳(去穣) 桔梗(去芦) 地骨皮 神曲(炒) 白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人参(各三钱)
远志(去心三钱) 柴胡(三钱) 天麻(一钱) 胆矾(一钱七分) 冰片(少许) 黄芩(七钱)
麝香(少许) 紫河车(七钱) 天竺黄(一钱) 荆芥(七钱) 蝉蜕(一钱七分) 川芎 牙皂(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用蜡包裹。用时取开。每服一丸。薄荷煎汤磨化下。不拘时服。忌猪羊肉虾米胡桃动风之物。
一参伯王 庵公子。患痫七年。诸医罔效。召余治。以追风祛痰丸、安神丸。二丸兼进半年而愈。
逾四年未发。复因不善保守。病发如前。差役复求余治。余以此方制药一料。投之辄效。迄今数年不发。气体已撤消矣。余因此方治痫屡验。故名曰
医痫无双丸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二味用白矾皂角生姜煎汤浸一日夜透切片随汤煮干去矾皂姜不用)
川芎(三钱) 归身(酒洗) 软石膏(各一两) 天麻(七钱) 僵蚕(五分) 生地黄(酒炒一两)荆芥穗(五钱) 辰砂(五钱) 川独活(五钱) 乌犀角(五钱) 白茯苓(去皮)
参(各一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麦冬(去心) 白术(去芦油) 陈皮(去白各五钱) 酸枣仁(炒五钱) 黄芩(三钱) 川黄连(去毛五钱) 白附子(煨) 珍珠 甘草(各三钱) 金箔(三十片)
上为细末。好酒打稀糊为丸。如梧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最能祛风化痰。降火补益。养血理脾。宁心定志。轻者半料奏效。重者全料。
一儿十五岁。御女后。复劳役。考试失意。患痫症三年矣。遇劳则发。用十全大补汤。
加味归脾汤之类。更以紫河车生研如膏。入蒸糯米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三四服而痊。后患遗精。盗汗发热。仍用前药。及六味丸而愈。此方治痫。不拘老幼皆效。
清心滚痰丸
治诸风癫痫有殊效。
一治惊痫方。
白矾(一两半生半枯) 荆芥穗(二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卷五
健忘
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尽心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盖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二者皆主人事。则卒然而忘也。盖心主血。因而少而不能养其真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作。治之必须先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剂。日以调理。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惫。远其六欲七情。如此渐安矣一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吐或下。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发热盗汗。
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或血虚发热。或肢体重痛。妇人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或晡热内热。瘰 流注。不能消耗溃敛。或思虑伤脾。而作疟痢。
归脾汤
主方。
人参(三钱) 黄 (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远志(一钱甘草水泡去心) 龙眼肉(十枚) 酸枣仁(三钱炒) 木香(八分) 甘草(六分炙)
上锉。姜、枣煎服。加柴胡、附子。名加味归脾汤。神不宁而健忘。倍酸枣仁、茯神、当归。加柏子仁。
一论诸虚健忘。及惊悸怔忡等症。
加减补心汤
人参 白茯苓 陈皮 白芍(酒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酸枣仁(炒) 知母 白术生地黄 当归 石菖蒲 麦门冬(去心) 黄柏(酒炒) 甘草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
除惊悸。定怔忡。育养心神。大补元气。读书劳神。勤政劳心。并宜服之。
天王补心丹
大中丞松石刘公传。加石菖蒲、百部、杜仲、甘草。
怀生地(四两) 天门冬(去心) 桔梗(各五钱) 当归 柏子仁 酸枣仁(炒) 五味子(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白茯苓(去皮) 元参 丹参 人参(各一两)
一方。加酒炒黄连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灯心、枣汤亦可。如饮食不思。大便不实。恐不宜也。又当服后方。
安神定志丸
功同补心丸。
人参(一两五钱)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去毛忌铁) 酸枣仁(炒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牛黄(另研一钱) 辰砂(二钱五分水飞为衣)
上为细末。元眼肉四两熬膏。和炼蜜三四两为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
清米汤送。不拘时。日三服。
一论凡人多识不忘者。心血足而无所蔽也。若心血不足。邪气蔽之。则伤虚灵之体。而学问易忘矣。龟介虫之灵物也。龙鳞虫之灵物也。假二物之灵。以养心之灵。欲其同气相求云尔。
远志辛温味浓。辛温可使入心。味浓可使养阴。菖蒲味辛气温。味辛则利窍。气温则通神。
以之而治易忘。斯近理矣。
聪明丸
春元周用廷经验。
败龟甲(炙酥) 龙骨(入鸡腹中煮一宿) 远志(去心苗) 石菖蒲(九节者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
一论读书辛苦。而有房劳者。
当归 生地黄 白术 元参(各一钱) 川芎 白芍 白茯苓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麦门冬(去心) 山栀(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癫狂健忘失志。及恍惚惊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一切真气虚损。用紫河车入补药内服之。大能安神养气宁志。治健忘惊悸怔忡不寐。用六味丸。加远志、石菖蒲、人参、白茯神、当归、酸枣仁炒。
一论诸虚健忘等症。以十全大补汤。去川芎、肉桂、黄 。加陈皮、远志、石菖蒲、麦门冬、酸枣仁、黄柏、知母。
卷五
惊悸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心中惊悸。脉必大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夫惊悸即动悸也。动之为病。惕然而惊。悸之为病。心下怯怯。如恐人捕。皆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又曰。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怔忡、惊悸、健忘三症。名异而病同。又云。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如有欲厥之状。有时而厥者是也。属血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盖人之所主者心。心之养者血。心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
一人闻声即惊。医者令病患坐于堂下。使两人挟之。医自堂上。以小凳木槌手击。而口云。吾击凳。亦常事耳。尔何必惊且击且言。患者视之久。而惊遂定。此深得乎治之法也。
一论惊悸怔忡。健忘不寐。属心血虚者。
补心汤
主方。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白芍(炒一钱) 生地黄(一钱二分) 白术(去芦一钱)
远志(去心八分) 白茯神(一钱二分) 酸枣仁(炒八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元参(五钱) 甘草(炙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一方。加柏子仁。
一论血虚心神不安。惊悸怔忡不寐并治。
安神镇惊丸
当归(酒洗一钱) 贝母(去心一两) 川芎(七钱) 生地黄(酒洗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白芍(酒炒一两) 远志(去心七钱) 陈皮(去白一两) 白茯神(去皮木七钱)
黄连(姜汁炒五钱) 甘草(三钱) 朱砂(研末水飞为衣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送下。
一论七情六欲。相感而心虚。夜多梦寐。睡卧不宁。恍惚惊怖痰痴。属心气虚者。
益气安神汤
当归(一钱二分) 黄连(姜汁炒)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心一钱二分) 人参 黄 (蜜炒) 胆星(各一钱) 淡竹叶(一钱)
甘草(六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
一论小儿大人被惊。神不守舍。痰迷心窍。恍惚健忘。诸痫痴风心风诸症。
安神醒心丸
南星末(五两) 川连末(一两五钱先以姜汁拌浸半日入南星末调和匀成饼于饭甑内蒸半日)人参末(一两五钱) 制远志末(一两五钱) 飞过辰砂(研七钱五分) 琥珀(七钱五分)
酸枣仁(炒研末一两)
上用雄猪心血三个。入竹沥。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送下。小者二三十丸。
一论异梦多惊有二法。一于髻中。戴粗大灵砂一囊。一于枕中。置真麝香一囊。皆能杜绝异梦。而疗夜魇。
一论夜梦。阴盛梦大水恐惧。阳盛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梦相杀。上盛梦飞。下盛梦堕饱梦与人食。饥梦取人食。心实梦燔灼。心虚梦救火阳物坚。肝虚梦细草芒芒。肝实梦伏树下不敢起。脾虚梦饮食不足。脾实梦筑墙盖屋。肺虚梦白物斩血籍。肺实梦兵刃血战。肾虚梦舟船溺水。肾实梦伏水中。若有所畏。
卷五
怔忡
夫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怔忡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此心血不足也。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
一论血虚火盛。怔忡心慌恍惚。烦躁不宁。
养血清心汤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甘草(二钱五分) 片芩(去朽八分) 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心烦懊恼。惊悸怔忡。胸中气乱。此血虚而火盛也。
朱砂安神丸
朱砂(另研水飞滤过五钱)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 黄连(酒洗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一方。加人参、白术、茯神、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一论思虑。即心跳者。是心中无气少血。故作怔忡也。
四物安神汤
当归(酒洗) 白茯神(去皮木) 白芍(酒炒) 熟地黄 黄连(姜汁炒) 人参 白术(去芦)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竹茹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乌梅(一个) 栀子上锉一剂。煎服。
一论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而愈。
参归腰子
人参(五钱) 当归身(五钱) 猪腰子(一对)
上先以腰子。用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
以药汁送下。如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汁汤送下。
一论精神虚惫。恍惚不宁。心思不定。气不足。健忘怔忡。
加味宁志丸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米泔浸) 酸枣仁(炒) 黄连(去毛)柏子仁(各二两) 当归(酒洗八钱) 生地黄(酒洗八钱) 木香(四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二钱半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半饥时。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五六十丸。
卷五
虚烦
夫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多是体虚。摄养有乖。荣卫不调。使阴阳二气皆有所偏胜也或阴虚而阳盛。或阴盛而阳虚。内经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令人虚烦。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虚劳之人。肾水有亏。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惟伤寒及大病后。虚烦之症。却无霍乱。临病宜审之。巢氏病源曰心烦不得寐者。心热也。但虚烦不得寐者。胆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