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一治衄血。勿令患人知。以井花水忽然猛 其面。立止。

  一治衄血久不止。素有热而暴作者。诸药不效。用大纸一张。作八折或十折。于水内湿置顶中。以热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纸干。立止。

  一治鼻衄久不止。用驴粪焙干。为末。血余烧灰等分。每少许吹鼻。立止。

  一治鼻衄。用萝卜自然汁和酒饮之则止。盖血随气运转。气逆不顺。所以妄行。萝卜最下气而消导。一服即效。

  一治衄血不止。将头顶发分开。将新汲泉井水一匙。滴百会穴上。立止。

  一治鼻衄不止。用山栀子、白芷等分。烧存性。为细末。吹入鼻中。其血乃止。又方。

  用大蒜去皮捣烂。如左鼻出血。贴左脚心。右鼻出血。贴右脚心。如两鼻出血。两脚心贴之。其血立止。以温水洗脚心。

  一治鼻血不止。用绿豆粉、细草为末。凉水调服。立止。

  又方。括人中白置新瓦上焙干。以温汤调服。

  又方。人中白一钱。头发烧灰一钱。麝香一分。为细末。吹鼻少许。立止。

  又方。大蚯蚓十余条。捣烂入井花水和稀。患轻。澄清饮。重则并渣汁调服立愈。久不复作。

  一人年近五旬。素禀怯弱。患衄血。长流五昼夜。诸药不止。六脉洪数无力。此去血过多。

  虚损之极。以八物汤加龙骨、熟附子等分。又加真茜草五钱。水煎服。连进二剂。其血遂止又根据前方去茜草、龙骨。调理十数剂而痊。

  一治鼻中流血。用小儿胎发烧灰吹之。其血立止。

  一女子因翻身望后一跌。鼻血长流。止后。一有所感。其血即流。诸医不效。

  一方用白面和水。包大附子一个在内。火煨熟。去附子。用面烧存性为末。每二钱。白水调服。永不复发。

  八物汤

  (方见补益)

  卷四

  咳血

  一论咳血出于肺。咳嗽痰中带血也。

  清咳汤

  当归 白芍 桃仁(去皮) 贝母(各一钱) 白术(去芦) 牡丹皮 黄芩 栀子(炒各五分) 青皮(去穣)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潮热。加柴胡赤茯苓。咳血不易治。喉不容物毫发。咳血即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百不一死。服寒凉。百不一生。

  一论因咳而吐痰。痰中有血者是。宜用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生地黄(一钱五分) 贝母(一钱二分) 知母(一钱) 白茯苓(八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桔梗(一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咳血方。

  天地丸

  天门冬(一斤) 怀生地黄(酒拌砂锅内蒸至黑半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日进三服。

  一论咳血痰盛身热。多是血虚。用青黛、栝蒌仁、诃子、海石、山栀为末。姜汁、蜜为丸。噙化。咳甚。加杏仁。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痰甚加痰药。

  卷四

  咯血

  一论咯血者。出于肾。咯出血屑者是也。亦有痰带血丝出者。宜

  清咯汤

  陈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 知母 贝母(去心) 生地黄(各一钱) 桔梗 栀子(炒各七分) 杏仁(去皮) 阿胶(炒) 甘草 柳桂(各五分) 桑白皮(一钱五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方。治同前。

  白术(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芍药(一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桃仁(研一钱) 山栀(炒黑八分) 桔梗(七分) 贝母(一钱) 黄芩(八分) 青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一方。无青皮、黄芩。有知母、麦门冬、黄柏。

  一论吐血咯血。大能润肺止咳。宜

  天门冬丸

  天门冬(去心一两) 白茯苓(去皮) 阿胶 杏仁(去皮尖) 贝母 甘草(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含口中噙化下。日夜可服十丸。

  卷四

  呕血

  一论先恶心。而后呕出成升成碗者。由怒气逆甚所致。治方用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芍药(三钱) 生地黄(四钱) 炒山栀(三钱)

  上锉。水煎。临服。入童便一盏。姜汁少许同服。

  一论呕血。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此是气虚。用黄 (二钱) 人参(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生地黄(三钱) 荆芥(一钱) 当归(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怒气逆甚而呕血。宜栝蒌仁(三钱) 当归(二钱) 生地黄(四钱) 桔梗(八分) 通草(一钱五分) 牡丹皮(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卷四

  唾血

  一论唾血者。出于肾。鲜血随唾而出也。

  麦门冬 天门冬 知母 贝母 黄柏 桔梗 熟地黄 玄参 远志(各等分) 干姜(炒减半)

  上锉。水煎服。

  卷四

  便血

  一论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脏腑蕴积湿热之毒而成。或因气郁。酒色过度。及多食炙爆热毒之物。或风邪之冒。或七情六淫所伤。使气血逆乱。荣卫失度。皆能令人下血。此方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并肠风下血皆治。

  解毒四物汤

  当归(酒洗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炒六分) 生地黄(一钱) 黄连(炒一钱)

  黄芩(炒八分) 黄柏(炒七分) 栀子(炒黑七分) 地榆(八分) 槐花(炒五分) 阿胶(炒六分) 侧柏叶(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腹胀。加陈皮六分。气虚。加人参三分。白术三分。木香三分。肠风下血。加荆芥五分。气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虚寒。加炒黑干姜五分。

  一方。去阿胶。加苦参七分。

  一论大便下血。去多心虚。四肢无力。面色痿黄。宜

  滋阴脏连丸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各用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二两)

  川黄连(酒炒) 泽泻(三两) 山药(四两) 槐花(拌蒸) 大黄(酒蒸九次极黑各用三两)

  上为细末。装入雄猪大肠头内。两头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将药肠藏糯米甑内。蒸一炷香时为度。捣药肠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虚人大便下血。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加炒阿胶、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

  一下血。服脏连丸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立止。

  一论肠风下血者。必在粪前。是名近血。色清而鲜。其脉又浮。宜人参败毒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黄连。

  柏叶汤

   治肠风下血。

  侧柏叶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枳壳(麸炒) 槐花 地榆 荆芥 川芎(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生姜切片。水煎。空心服。

  槐角丸

   治肠风下血。不问粪前粪后。远年近日。皆效。

  槐角子(一两) 枳壳(麸炒) 黄芩(酒炒) 地榆 荆芥 黄连 侧柏叶(酒浸各五钱)

  黄柏(酒浸) 防风 归尾(酒洗各四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烧酒蒜毒等物。戒房事。

  一论脏毒下血。必在粪后。是名远血。宜

  八宝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连翘 槐花(各一钱五分) 细辛 甘草(各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大便下血。大肠痛不可忍。肛门肿起。此下焦热毒盛也。宜

  加味解毒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赤芍 连翘 枳壳(麸炒) 防风 甘草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肠胃闭闷。下血。积热脏毒。

  黄连(四两炒) 枳壳(去穣炒四两)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论肠风脏毒便血。痔痛下血。宜

  槐黄丸

  槐花(四两) 黄连(酒炒四两)

  上为细末。入猪大肠内。两头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烂。去菜。用药肠捣烂。为丸如栀子大。如湿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论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脏腑虚寒故也。面色痿黄。身体瘦弱。宜

  断红丸

  鹿茸(去毛醋煮) 大附子(炮去皮脐) 当归(酒洗) 续断(酒浸) 黄 (炒) 阿胶(蛤粉炒) 侧柏叶(炒各一两) 白矾(枯五钱)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先用四物汤加炮姜、附子、升麻。后服断红丸收效一论肠风下血。热者其血鲜。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块。

  一儒者素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载之后。非便血则盗汗。非恶寒则发热。血汗二药。用之无效。六脉浮大。心脾则涩。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在午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脾之源。举下陷之气。午后。用归脾加麦冬、五味。以补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两月。诸症悉愈。

  一人素善饮酒。不时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食少体倦。面色痿黄。此脾气虚而不能统血。以益气汤加茱萸、黄连。

  一男子便血。精滑发热。一男子便血发热。一男子发热遗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肾亏损。用六味地黄丸、益气汤。以滋化源。并皆全愈。

  一论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益气汤加炮姜。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莲肉四两。去壳捶碎。入公猪肚内。水煮烂。去莲肉。将肚并汤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观音救苦方

   马伏所传。

  木香(四两) 黄连(二两)

  上将黄连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干。为末。乌梅肉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患肠风下血者。何也。人肠皆有脂裹之。浓则肠胃以安。肠中本无血。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肠遂薄。渗入身中血。初患时。必服凉药而愈。服之过者。则肠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热者。其血鲜。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热用药可也。冷者。用断红丸。热者。

  用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苦参、槐角、地榆、侧柏叶。

  一肠胃流热。则粪门暴肿。用蜗牛细研。涂之则消。

  一治脏毒下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和调为末。滴水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

  陈米饮下。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

  归脾汤

  (方见健忘)

  六味丸

  (方见补益)

  卷四

  溺血

  一论溺血者。小便出血。乃心移热于小肠也。宜

  清肠汤

  当归 生地黄(焙) 栀子(炒) 黄连 芍药 黄柏 瞿麦 赤茯苓 木通 蓄 知母(各一钱) 甘草(减半) 麦门冬(一钱去心)

  上锉一剂。灯心、乌梅。水煎。空心服。溺血茎中痛。加滑石、枳壳。去芍药、茯苓。

  金黄散

   治尿血。

  槐花(净炒) 郁金(湿纸包火煨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豆豉汤送下。

  一治小便下血不止。地骨皮。烧酒二钟。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立止。

  一治小便溺血。旱莲草、车前草。各取自然汁。每服半茶钟。空心服自愈。

  又方。用壮年无病患头发。不拘多少。烧存性。将侧伯叶捣汁。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以四物汤下。

  一治溺血不止效方小蓟根 生地黄(各二钱) 通草 滑石 蒲黄(炒) 淡竹叶 当归 藕节 山栀甘草(各六分) 茯苓 车前草(各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治尿后有鲜血。用柿子三枚。烧灰。陈米煎汤调服。因柿性寒故也。

  一治尿血。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殊效。

  一尿血。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忧劳房室过度而得之。实因精气滑脱。阴虚火动。荣血妄行耳。尿行则不痛。尿淋血行则痛。

  一治暴热尿血。山栀子去皮炒。水煎服。

  一治小便出血。以车前草根叶。多取洗净。取汁频服。可通五淋。

  卷四

  恶热

  恶热非热。明是虚症。经曰。阴虚则发热。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淫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当作阴虚火动治之。

  卷四

  恶寒

  恶寒非寒。明是热症。亦有久服热药而得之。河间谓火极似水。热甚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有用热药而少愈者。辛能发散。郁遏暂开耳。又曰。火热内炽。寒必荡外。故恶寒。实非寒症。凡背恶寒甚者。脉浮而无力者。阳虚也。用参、 之类。加附子少许。

  一妇人六月恶寒之极。怕风。虽穿棉袄。亦不觉热。此火极似水也。六脉洪数。小水赤少。

  予以皮硝五钱。温水化服而愈。一罗工部仲夏腹恶寒而外恶热。鼻吸气而腹觉冷。体畏风而恶寒。脉大而虚微。每次进热粥瓯许。必兼食生姜瓯许。若粥离火食。腹内即冷。余曰。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宜用八味丸。壮火之源。以消阴翳。彼反服四物元参之类而殁。惜哉

  卷四

  汗症

  (自汗 盗汗)

  脉大而虚浮而濡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