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出。通身如浴觉来方止。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心虚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补肝。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阴虚火炎者。法当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凡汗出发润。汗出如油。汗缀如珠者。

  皆不治也。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一论自汗属阳虚。时常而出也。宜

  参 汤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白芍(酒炒)

  酸枣仁(炒) 牡蛎( 各一钱) 陈皮(七分) 甘草(炙二分) 乌梅(一枚)

  上锉一剂。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大补黄 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熟地黄山茱萸(酒蒸去核) 肉苁蓉(酒洗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肉桂(五分) 防风(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论盗汗。属阴虚。睡中则出。醒则止也。此方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六黄汤

  当归(酒洗) 黄 (蜜炙)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二钱)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治盗汗。属气血两虚者。宜

  滋阴益阳汤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生地黄 白芍(酒炒各一钱) 黄柏(蜜水炒) 知母(蜜水炒各八分)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黄 (蜜水炒各一钱) 陈皮(八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净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盗汗。宜实腠理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宜

  白龙胶

  桂枝 白芍(酒炒) 龙骨( ) 牡蛎( 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服。

  四制白术散

  白术(四两) 黄 (炒一两) 石斛(炒二两) 牡蛎( 一两) 甘草(炙一钱) 麦麸(炒一两)

  有止用白术为末。每服三钱。粟米调服。

  一论心汗者。心孔有汗。别处无也。宜

  茯苓补心汤

  白茯苓(去皮) 人参 白术(去芦) 当归 生地黄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陈皮 黄连(炒各等分) 甘草(炙八分)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五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乌梅一个。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

  一秘方。治冷汗时出。宜用公猪肚洗净。装糯米入内。令满。用线缝口。入砂锅内。水煮烂。将肚与汤一并食之。用糯米晒干为末。每服小盏空心。米汤调服。

  一额上常有汗出。不论冬夏者。得之醉后当风所致。头乃诸阳之会。酒乃发阳。所以饮酒必见汗者。醉后阳气上升。头面之阳气必开。当风坐卧。风时入之。以致头面出汗。名曰漏风宜

  黄 六一汤

  黄 (六两) 甘草(一两) 加肉桂、白芍。名黄 建中汤。

  上各用蜜炙十余次。出火毒。每服一两。水煎。温服。

  一论自汗不休。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所致者。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俱用蜜水炒少加制附子、麻黄根、浮小麦。(方见内伤)

  一论肾气虚弱。发汗发热。用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

  一论肾气虚弱。盗汗恶寒。用八味丸。(方见补益)

  一论气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

  秘方。治盗汗自汗。

  五倍子为末。津液调搽脐中。绸勒住。一宿即止。

  一方。用何首乌末。津液调搽脐中亦效。

  一论自汗邪在诸经。有蓄血亦有头汗。有头汗小便不利者死。关格不得尿。有头汗者死元气下脱。有头汗如珠不流者死。柔汗发黄者死。

  镇液丹

  防风(去芦酒洗三两) 黄 (蜜炙二两五钱) 白术(去芦微炒一两) 中桂(一两) 白芍(酒炒一两五钱)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童便炒二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加酸枣仁炒一两。

  一治脚汗方白矾(五钱) 干姜(五钱)

  上锉为末。逐日洗。连五日。自然无汗。

  一治盗汗。用牙猪心一个。水二碗。入砂锅内。煮烂熟为度。去心不用。另用当归、人参各二钱。半入煮心汁内。熬至大半瓯。去渣。不拘时服。猪心食否不拘。

  一论凡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休者。用益气汤。加熟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捷于影响。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过。以杀其升发勇悍之性。又欲引参、 等药至肌表不可缺也。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加倍参、 。加麦冬、五味、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挟风邪也。本方桂枝、芍药。若不阴虚。只用桂枝可也。左尺脉浮洪无力而有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五分。熟地一钱。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只根据本方倍参、 。右尺脉洪数无力而自汗者。或盗汗。

  相火挟心火之势而上伐肺金也。宜当归六黄汤。一论自汗盗汗。乃阴阳两虚。或睡或醒时而出也。益气汤去升麻。加茯苓、酒芍、酸枣炒、牡蛎 各一钱。黄柏蜜炒。知母蜜炒。乌梅一个。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服。

  一人四时出汗。畏风不敢当。虽炎天必须棉衣。冬天气喘。气不相接。偶有便淋白浊。

  服八物汤。不效。服补中益气汤。少已。予以荆芥、防风、桂枝、薄荷、甘草、羌活。一剂而痊一治自汗盗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汤送下。

  卷五

  眩晕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其脉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

  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之与冒眩。其义一也。其状目闭眼眩。身转耳聋。

  如登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

  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喜怒哀乐。悲恐忧思。郁而生痰。随气上厥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之出于气虚也明矣。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之生于血虚也又明矣。以至新产之后。血海虚损。或瘀不行。皆能眩晕。是可不推寻致病之因乎。治法。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焉。最不可妄施汗下。然而眩晕欲解。自汗则有之。若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与夫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汗者。此虚极而脱也。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清晕化痰汤

   主方。治眩晕之总司也。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半) 防风 羌活(各七分) 甘草(三分) 枳实(麸炒一钱) 川芎 黄芩(酒炒各八分) 白芷 细辛 南星(姜汁炒各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以此作丸。亦可。气虚。加人参七分。白术去芦一钱。

  血虚。加当归。倍川芎。有热。加黄连姜炒七分。

  一论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言语。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见头疼)

  一论劳役之人。饥寒眩晕者。脉虚弱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天麻、白芍、熟地黄。

  一眩晕属气虚有湿痰者。根据本方去升麻、柴胡。加白茯苓、川芎、半夏、大麻、桔梗、白芷。

  一论阴虚火动眩晕者。脉必数也。清离滋坎汤(方见痨瘵)根据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栀、竹沥少许。

  一论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眩晕欲倒。如坐舟车。手足冷。脉沉细。

  参附汤

  人参(五钱) 大附子(炮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论眩晕之症。因气虚痰火炎上故也。

  清阳除眩汤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汤泡一钱) 明天麻(八分) 槟榔(八分) 旋复花(八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肥白人。日常头旋目花。卒时晕倒者。名曰痰晕。

  清痰祛眩汤

  天南星(姜泡) 半夏(姜汁制) 天麻 苍术(米泔浸) 川芎 陈皮 茯苓(去皮)

  桔梗 枳壳(去穣) 乌药 酒芩 羌活(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虚体之人。一时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晕欲倒。手足厥冷。

  姜附汤

  干姜(一两) 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

  上锉。每五钱。水煎温服。

  一论一切失血过多。眩晕不醒者。

  芎归汤

  川芎 当归(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虚甚。加炮过大附子。

  一论气血两虚而挟寒。作头目眩晕者。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如有痰。加陈皮、半夏。

  一人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予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八味丸见补益)

  一人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予以为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大方痰晕汤

  法半夏(一钱) 橘红(一钱) 赤茯苓(一钱) 黄芩(酒洗七分) 白术(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黄连(五分) 黄柏(酒炒七分) 知母(七分) 石膏(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

  一生圆形体魁梧。不慎酒色。因劳怒头晕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予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原而头晕。不能摄水归原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而愈。

  一孟都宪者。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以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一孙都宪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右三脉洪而无力。余谓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十全大补丸

  (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

  八味丸

  六味丸

  (俱见补益)

  卷五

  麻木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

  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在痛痒。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故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

  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

  医者亦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一论麻木。遍身手足俱麻者。此属气血两虚。宜

  加味八仙汤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各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二钱)陈皮(八分) 半夏曲(七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桂枝(三分) 柴胡(四分) 羌活(五分)防风(五分) 秦艽(六分) 牛膝(六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食远服。气虚。加黄 蜜炒八分。

  一论麻是浑身气虚也。

  加减益气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柴胡 木香(各五分)香附 青皮(去穣) 川芎(各七分)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煎服。

  一论十指尽麻。并面目皆麻。此亦气虚也。补中益气汤。根据前方去青皮、川芎、桂枝加麦冬、羌活、防风、乌药。共十四味。一论木是湿痰死血也。

  双合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陈皮 半夏(姜炒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八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红花(三分) 白芥子(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十片。水煎熟。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手足麻痹。因湿所致也。香苏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

  一论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妇人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宜

  开结舒经汤

  紫苏 陈皮 香附 台乌 川芎 苍术(米泔浸) 羌活 南星 半夏 当归(各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