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慎之。

  一儒者形体魁伟。冬日饮水。自喜壮实。余曰。此阴虚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疮。或用寒凉之剂。肢体倦怠。发热恶寒。余用六味地黄、补中益气而愈。

  一治劳瘵阳旺不倒。用皮硝不拘多少。放劳宫。即手掌心内。两手合住。自化。其阳自痿。病愈。用起阳法。好烧酒和黄泥。涂阴毛际处一日。其阳即起。

  一方。治阳旺用丝瓜小藤捣烂。敷玉茎。阳即倒矣。

  一方。痿阳。用经霜丝瓜。不拘大小。白马尿浸一日。阴干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酒送下。

  一方。缩阳法。

  马蝗蜞一曰马鳖。寻起九条。入水养之。至七月七日。取之阴干。称有多少。入麝香并合衣香。三样一般多。研为细末。用蜜少许为饼。遇阳旺时。即将少许擦左脚心。实时阳痿过日复旺。又擦。

  一论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

  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外。饥饱劳役则伤内。昼感之则伤荣。

  夜感之则伤卫。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始劳于一。一起为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其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难。及其如此。则虽有命。亦不能久也。

  卷四 劳瘵

  摄养良箴

  养生之术。凡百有节。人之寿夭。在乎调摄。一有所偏。百病俱发。五劳七伤。损伤气血酿成阴虚。痰咳喘热。脉来涩数。病成虚怯。犹树根枯。治当补接。斡旋元气。滋阳枯竭神医妙手。庶免夭折。病者心坚。嚼钉咬铁。调摄经年。药饵千帖。妄想要息。房劳要绝。

  恼怒要除。饮食要节。欲犯丝毫。噬脐莫及。洗心涤虑。谨遵成法。云林格言。非为浪说。

  却病延年。千金秘诀。

  一羊城马伏所。昔遘沉 。诸医罔效。召予治愈。遂成莫逆之交。万历庚戌夏。乃郎年二旬余。素禀清弱。酷嗜酒欲。频年遭惊骇。至今遂成虚劳之恙。召予至。诊其六脉。弦数无力其症潮热憎寒。盗汗如雨。时微痰嗽。手掌热而手指冷。心惊悸而梦遗。以上诸症。皆系肾水枯竭。心血干涸。相火上炎。熏克肺金。元气受伤。脾胃亏损。而脏腑气血皆耗惫矣。

  余治以十全大补汤。看病加减施治。用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加归、麦、酸、志。以补心血。用瑞莲丸、白雪糕。以补元气脾胃。每日如此服之。如弹天平一般。不可偏胜。倘万有一偏。则病剧不可复救药矣。何也。若偏于补阳药多。则阳旺而阴愈消。相火愈炽。则咽喉肿痛。生疮声哑之症。可立而待矣。若偏于补阴药多。而用地黄、当归。泥滞脾胃。不运而为痢泻。肿胀喘满等症生焉。所以用药。不可偏胜。有如此矣。余将前四药服之。旬日。颇有微效。分付病家。执此以往。调摄期以岁年。投剂积以千百。度可免危而就安也。

  余缘有司召。遂暂离而去。殊料病家欲速即愈。更医。不审病由。误认为阳虚。辄投乌、附、参、 之类。数服。诸症消减。一家欣然。而反罪余用归、地之过。遂连进补阳之药。不半月而阳火愈炽。则喉痛声哑诸症出矣。病之至此。虽日进归、地数斤。亦无用矣。医者至此。急进人乳、童便以遏其火。将脾胃复惫。以致上热未除。而中寒复生。泄泻之病又作。

  若两斧之伐一枯树。不数月而告终矣。吁。医者不悟妄治之失。病家不悔欲速之瘥。可胜叹哉。

  卷四 劳瘵

  补遗

  神仙粥

  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谷。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入韭子末二三两在内尤妙。食后。用好热酒。饮一二杯更妙。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一论男子劳伤。而得瘵疾。渐见疲瘦。并传尸劳瘵。宜服

  还元酒

  猪腰一对。用童便两盏。无灰酒一盏。以新瓦瓮贮之。密封。慢火煮熟。至终夜五更初。

  温热。饮酒食腰子。病笃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服。盖以血养血。全胜金石草木之药。

  如吐血。加绣针草根二两。最效。

  一治骨蒸劳热方生地黄一斤。捣取汁。三度捣绞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身凉为度。如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喘急。用生地黄汁三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匀。空心食之。

  一论治虚劳咳嗽。痰喘自汗。用公猪肺不见水。用银簪剐烂。加苋菜子在内。蒸烂。五更醒时。细嚼下。

  一治骨蒸劳咳嗽痰。及肠风下血。传尸劳虫并虫咬心痛。用鳗鲡鱼三斤。如食法。切作骰子块。入锅内。用酒两盏煮。后入盐汤于中食之。

  一论传尸劳瘵。有传染灭门者。用鳗鲡鱼。白水煮食之。用骨烧烟熏病患。除根。

  一论治传尸劳病。乃有虫。百物思吃者。用此方百发百中。

  白梗蓖麻子(净仁一两为末) 乳香 没药(各五分) 石膏(一钱) 葱三根上用猪肝心肺一付。莫下水。将药和作一处。灌入猪肺眼内。管口用线扎住。用五十斤桑柴。慢慢文火煮烂。不拘时食之。

  一论久嗽痰火方生姜汁 生藕汁 白果汁 萝卜汁 梨汁 荸荠汁以上各汁七钱。入砂锅内火熬。加白糖霜四两。再煎数次。下蜜二两。再煎。入猪油二钱。同煎成膏。听用。

  白茯苓(去皮二两) 白硼砂(一两五钱) 白术(去芦油一两)

  上为细末。入前煎成膏。搅匀为丸。如芡实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五更时。再进一丸。

  以愈为度。

  一论血虚肺燥。皮肤坼裂。肺疾咳咯脓血。吐血。喘急咳嗽失音等症。又云。去积聚风痰。补肺润五脏。三蛊伏尸。除瘟疫。轻身益气。

  天门冬膏

  天门冬每料用十斤。或五斤。先用温水洗净拣过。再用半温水浸一时。即去水。则待软透至骨。去皮心。捣碎。每斤先入水五碗。同煮一半干。却倾出。滤去汁。再入水再煎。再滤汁如此三次。将三汁一同熬成膏。再入蜜四两。慢火熬成膏。埋土三日。去火毒。每服二三匙。不拘时。白汤送下。

  卷四

  吐血

  一切诸失血症。脉沉小身凉者生。脉大身热者死。吐后。脉微者。可治。吐衄后。复大热。脉反躁。急者死。

  夫人身之血。名曰荣。荣者。谓荣润于身之物也。血生精。故血充则力强体健。颜色青为血虚。色赤为血热。白色气血两虚。血属阴。阴乃阳之守也。阴有质者。则阳气得以倚附焉。阴精一虚。则诸火炎炎。众液沸腾妄行矣。夫人之五内。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水也。中和则循经调畅。寒则凝滞。热则涌射。惟小儿不知冷热。衣被过浓。亦致客热。则鼻中衄也。郁热结于阳明之经。故伤寒鼻流血。名曰红汗。邪随而解矣。治法不同。其男妇阴血。皆系于心脾。君相二火协动。以致妄行而成血症。其先天真阴不足者。欲虽不淫。亦作斫丧精竭而论。相火暴炽冲上。血涌诸络管而来。鲜者宜凉补之剂止之。瘀者不可用京墨及十灰散、三七等劫药阻塞。惟清凉引血归元。补益滋阴降火。乃为良策也。

  一论吐血。皆因虚火妄动。血得热而妄行。此方主之。

  凉血地黄汤

  犀角(乳汁磨临服入药内或锉末煎四分) 生地黄(酒洗一钱) 牡丹皮(二钱) 赤芍(七分)

  黄连(酒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黄柏(酒炒五分) 知母(一钱) 玄参(一钱) 天门冬(去心一钱) 扁柏叶(三钱许) 茅根(二钱)

  上锉。水煎。入后十汁同服。

  一吐血成块者。加大黄一钱。桃仁十个。去皮尖。研如泥。衄血。加栀子、沙参、玄参溺血。加木瓜、牛膝、条芩、荆穗、地榆。倍知、柏。便血。加黄连、槐花、地榆、荆穗、乌梅。善酒者。加葛根、天花粉。

  十汁饮

  藕节 甜梨 茅根 韭菜 萝卜 家园生地黄 沙蜜 竹沥 童便 京墨(磨藕汁)

  上十汁。合作一处。不见火。入前汤药半钟。频频服之。不可间断。服至血止。再服后滋阴清火汤同服。

  一治吐血不止神方家园生地黄(半斤洗净捣烂扭汁) 生大黄末(一方寸七钱许)

  上煎地黄汁三沸。下大黄末调匀。空心服。温饮一小盏。一日三服。血即止。

  一治吐血咳嗽。上喘心慌。脉洪火盛。死在须臾。家园生地黄(北人呼为婆娑奶遍地有之)取来洗净。捣汁半钟。白童便半钟。二味合一处。重汤煮一沸。温服立效。

  一论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此上焦积热也。宜桃仁承气汤。(方见伤寒)

  一治诸失血。韭菜连根洗净。石臼内捣烂。入童便。用布扭去渣。重汤煮荡令热。浊者居下不用。止用清者。或单服。或入药服俱好。或调百草霜二钱服之。血止效。

  一论吐血衄血。宜用

  滋阴清火汤

  当归(二钱) 川芎(五分) 赤芍(七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黄柏(乳汁炒一钱) 生知母(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牡丹皮(一钱) 玄参(一钱) 犀角(一钱) 山栀仁(炒黑一钱)

  阿胶(炒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入十汁饮同服。如不思饮食。加白术去芦一钱。

  一治吐血不止。属实热者。胡云阁传。

  将军丸

  锦纹大黄酒拌。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滚汤送下。下血条芩汤送下。

  一论先吐血而后见痰者。是阴虚也。宜

  清火滋阴汤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牡丹皮 赤芍 栀子 黄连 山药 山茱萸(去核) 泽泻 赤茯苓(去皮) 甘草上锉一剂。水煎。入童便同服。

  一论先吐痰而后见血者。是积热也。宜

  清肺汤

  白茯苓(去皮) 陈皮 当归 生地黄 芍药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黄芩 山栀紫菀 阿胶(炒) 甘草(减半) 乌梅(一个) 桑白皮(各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水煎服。喘急。加苏子。去天门冬。

  一治吐血。一服立止。

  归尾 赤芍 生地黄 百合 贝母 栀子(炒)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蒲黄(炒黑) 牡丹皮(各七分) 川芎 阿胶(炒) 熟地黄 桃仁(去皮尖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一论痰中见血。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青皮(五分) 桃仁(去皮尖一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黄芩(八分) 桔梗(五分) 贝母(一钱) 栀子(炒黑八分) 甘草(三分)

  潮热。加柴胡、赤茯苓。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论每言语过多。即吐血一二口。久有此病。遇劳即作。此劳伤肺气。其血必散。视之果然宜服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山药、地黄、茯神、远志立效。

  一论吐血。每遇劳则作。咳嗽有痰。吐血。脾胃肾三脉皆洪数。宜补中益气汤。根据本方加贝母、茯苓、石枣、山药、麦门、五味。一男子鳏居数年。素勤苦。劳则吐血发热烦躁。服犀角地黄汤。气高而喘。前病益盛。更遗精白浊。形体倦怠。饮食少思。脉洪大。举按有力。

  服十全大补汤。加麦门冬、五味、山药、山茱而愈。

  一儒者素勤劳苦。吐血发痉。不知人事。余以为脾胃虚损。用十全大补汤。及加减八味丸。而痉愈。用归脾汤而血止。

  一童子年十四。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汤。兼滋化源。伊芳信用寒凉降火。愈甚。始谓余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 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云。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

  虽不交会。其精亦暗耗矣。又精血篇云。男子精末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

  异日有难状之疾。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加麦门冬、五味。治之而愈。后因劳怒忽吐紫血块。先用花蕊石散。又用独参汤渐愈。后劳则咳嗽吐血一二口。脾胃肾三脉皆洪数。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全愈。

  卷四 吐血

  补遗

  一凡人因酒色过度。或劳役过度。或场屋劳心。内省极深。或心肺脉破。气血妄行。血如泉涌。口鼻俱出。须臾不救。(黄滨江方)

  侧柏叶(蒸干) 参(去芦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飞罗面二钱。新汲水调和如稀糊服。

  一方。用釜底墨研末三钱。米饮汤调下。连进三服。

  一方。单用侧柏叶。阴干。水煎服。代茶吃。

  一人吐血不止。发热面红。胸膈胀满。手足厥冷。烦躁不宁。用当归身(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官桂(三钱)

  上锉。水煎服。立效。

  卷四

  衄血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治以凉血行血为主。如左孔流。用线将右手中指根紧扎。右孔流扎左手中指。血自止。如两孔俱流两手俱扎。

  生地黄汤

   治衄血。

  生地黄(三钱) 川芎(一钱) 枯芩(一钱) 桔梗(一钱) 栀子(一钱) 蒲黄(一钱)

  阿胶(炒一钱) 侧柏(三钱) 牡丹皮(一钱) 茅根(三钱) 甘草(三分) 白芍(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治衄血秘方。

  人乳 童便 好酒上三味。各等分。碗盛。重汤煮热饮之。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