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
一论肾虚不能制火。六味地黄丸主之。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肾水虚。则火无所制。而热症生矣。名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令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症。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气寒。甘从土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
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
一论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六味地黄丸主之。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邪热。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
一论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六味地黄丸主之。先有消渴善饮。而后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惧其燥热渐深。将无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肾水。地黄、茱萸质润味浓。为阴中之阴故可以滋少阴之肾水。丹皮、泽泻取其咸寒。能制阳光。山药、茯苓取其甘淡。能疗消渴一论渴而未消者。用八味丸主之。此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是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液亡口干。
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升。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
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一论肾间水火既虚。小便不调者。八味丸主之。肾主水火。主二便。司开合。肾间之水竭。
则火独治。能合而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息。则水独治。能开不能合。令人小便不禁。是方也。以肉桂、附子之温热益其火。以地黄、茱萸濡润壮其水。火欲实。丹皮、泽泻之咸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水火既济则开合治矣。
一论肾间水火俱虚者。八味丸主之。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具水火之道焉。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少火也。又曰。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也。相火即少火耳。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甚。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故人乐有善药饵焉。是方也。地黄、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六味丸也。所以益少阴肾水。附、桂。辛热物也。所以益命门相火。水火得其养。则二肾复其天矣。
一论阴虚于下。令人呕甚者。六味丸加盐汤送下。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气上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耳。是方也。地黄、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苓。味甘而淡。可使调下。
一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宜六味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水藏无水则火独治。故令肾热。肾主督脉督脉者。行于脊里。肾坏则督脉虚。故令腰脊不举。
骨枯髓减者。枯涸之极也。肾主骨。故曰骨痿。是方也。地黄、茱萸。味浓而能生阴。知柏苦寒能泻火。泽泻、丹皮。能去坎中之热。山药、茯苓。能制肾间之邪。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主之。
一论入房太甚。宗筋纵弛。发为阴痿。八味丸主之。肾。坎象也。一阳居于二阴为坎。
肾中有命门之火焉。凡人入房甚。而阳事作强不已者。水衰而火独治也。阳事柔痿不举者。水衰而火亦败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奈之何而可以无火乎。是方也。桂、附味浓而辛热。味浓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地黄、茱萸味浓而质润。味浓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可以引而泻之。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水火得其养。则肾宫不弱。命门不败。而作强之官。得其职矣。一论肾劳背难俯仰。
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小便赤黄者。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积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已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而溲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是失开合之常度也。肾者水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而生湿热。水气留之。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乃是真水枯。
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小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亦皆火之所为。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而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能去肾间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伏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自生矣。
一论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根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虚而有痰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而已。
一论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之药。八味丸既补左尺肾水。兼补右肾相火之药。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水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症。非附桂之温散。而能治之乎。
一论八味丸。治下元虚惫。心火上炎。渴欲饮水。或肾水不能摄养。多吐痰唾。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
一养生书曰。立秋后。宜服张仲景八味丸。治男子虚羸百病。众所不疗者。
一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至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又治妇人脬转。小便不通。殊效。
八味丸
怀生地黄(用酒蒸黑八两) 山茱萸肉(酒蒸去核)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且三分浓者去皮方能补肾引虚火归源) 大附子(一两半重者切四片童便浸火焙干各二两) 泽泻(三两)
上忌铁器。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或多或少。腰脊疼痛。用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
一论凡有人不耐劳。不能食冷。或饮食胀大便不实。或口苦常破如疮。服凉药愈甚。或盗汗小便频数。腰腿无力。或咽津。或呼吸觉冷入腹。或阴囊湿痒。或手足觉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气。以上诸症。皆属虚甚。八味丸主之。此丸用附子有功。夫附子一物大辛热除三焦痼冷。六腑沉寒。气味劲悍。有回阳之功。命门火衰。非此不补。附虽有毒。但炮制如法。或用防风甘草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复将地黄等味同用。以制其热。润其燥。缓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驾驭剽悍之势。则虽久服。亦有功而无害。惟在善用之而已若执泥有毒。果有沉寒痼冷之疾。弃而不用。其能疗乎。观东垣八味丸论。则昭然矣。
一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降心火。补脾土。添精补髓。益气和血。壮筋骨。
润肌肤。聪明耳目。开心定智。强阴壮阳。延年益寿。此药性味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
加减神仙既济丸
尚书刘春罔方。
楝参(去芦二两) 嫩鹿茸(酥炙二两) 肉苁蓉(酒洗三两) 枸杞子(酒洗二两) 茱萸(酒蒸去复选肉二两) 怀山药(二两) 辽五味子(二两) 石菖蒲(去毛二两) 嫩黄 (蜜炒二两) 川巴戟(水泡去心二两) 川黄柏(酒炒二两) 知母(去毛二两) 柏子仁(二两) 怀熟地黄(酒蒸二两) 菟丝子(酒蒸捣饼晒干二两) 天门冬(去心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二两) 小茴香(盐酒炒二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
怀生地黄(酒洗二两) 川杜仲(去皮酒炒二两) 川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熟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送下。或酒任下。忌三白。
一论此方。主滋养肝肾。补心血。利足膝。实肌肤。悦颜色。真卫生之良药也。
归茸丸
怀熟地黄(酒蒸四两) 怀山药(酒浸二两) 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牡丹皮(一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当归(酒洗二两) 大附子(炮去皮脐二两) 嫩鹿茸(酥炙四两) 泽泻(一两) 辽五味子(四两) 官桂(二两)
上为细末。鹿角半斤。酒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送下一论五仁斑龙胶。专治真阳元精内乏。以致胃气弱。下焦虚惫。及梦泄自汗。头眩。四肢无力。此胶能生精养血。益智宁神。顺畅三焦。培填五脏。补肾精。美颜色。却病延年。乃虚损中之圣药也。
五仁斑龙胶法
鹿角连脑盖骨者佳。自解者不用。去盖用生。净五十两。截作三寸段。新汲淡泉井水。
浸洗去垢。吹去角内血腥秽水尽。同人参五两。天门冬去心皮五两。麦门冬去心五两。甘枸杞子去蒂八两。川牛膝去芦五两。五品药以角入净坛内。注水至坛肩。用笋壳油纸封固其口。大锅内注水。用文武火密煮三昼夜足。时常加入沸汤于锅内。以补干耗。取出。滤去渣。将汁复入阔口砂锅内。煎熬成胶。听用。和药末。其角去外粗皮。净者为细末。名之曰鹿角霜也。
仙传斑龙丸
滋补中之圣药。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另研) 菟丝子(酒炒) 怀生地黄(酒蒸黑各十两)
上为末。先将鹿角胶瓷器内慢火化开。却将胶酒煮糊和药。捣二千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酒亦可。
长生固本方
人参 甘枸杞子 怀山药 辽五味子 天门冬(水润去心) 麦门冬(水润去心) 怀生地黄怀熟地黄(各二两)
上锉片。用生绢盛之。煮酒三十斤。将箬封坛口。放锅内。水煮。坛水不过坛口。以米百粒放箬叶上。候气熏蒸米熟。住火。埋土出火毒饮之。此药甚平和。治劳疾。补虚弱。乌须发。忌萝卜、葱蒜。食之与地黄相反。令人易白发。肉面不忌。亦忌蒙豆饭。
一论人乳能益心气。补脑髓。治消渴劳怯。及风火症。老人尤宜。可拣年幼壮盛洁净无病妇人之乳饮之。
一论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用人乳两盏。好酒半盏。入银旋或锡镞器内荡滚。每五更服。
一论主壮元阳。益真气。助胃润肺。宜用
补精膏
牛髓(捣烂去粗) 胡桃肉(去皮) 杏仁(去皮) 人参(各四两) 山药(姜汁拌蒸熟去皮八两) 红枣(去皮核半斤)
上将杏仁、胡桃肉、枣子、山药四味捣为膏。用蜜一斤。炼去白沫。与牛髓同和匀。入瓷罐内。重汤煮一日空心以一匙用酒或白汤化服下。
一论治伤寒汗吐下后。及行倒仓法吐下后。与诸症用攻击之过。以至元气耗惫。用此补之。韩飞霞曰。人参炼膏。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又肺虚嗽。亦有人参膏补之。如肺虚兼有火邪者。人参膏与天门冬膏。对服之最妙。
人参膏
人参去芦。不拘多少。切片。入砂锅内。放净水。文武火熬干一半。倾入瓶内。将渣又煎。
又如前并之于瓶。凡熬三次。验参渣。嚼无味。乃止。却将三次所煎之汁滤去渣。仍入砂锅内。文武火慢慢熬成膏。如人参一斤。只好熬成一碗足矣。
及成膏入碗。隔宿定有清水浮上。亦宜去之。只留稠膏。每服二三匙。清米汤漱下。
白术膏
白术要好雪白者。去芦油不用。净一斤。入砂锅内。水熬三次。取汁。滤去渣。再入砂锅内文武火慢慢熬至三碗。入蜜四两。又熬成膏。入瓷罐收贮封固。埋土七日。然后取之。每服四五匙。不拘时。米汤调服。善补脾胃。进饮食。生肌肉。除湿化痰。止泄泻。
茯苓膏
大白茯苓坚硬者。不拘多少。去黑皮。为细末。用水漂去浮者。漂时用白滚水。如和面之状令药湿。方入水漂澄。取下沉者。用净布扭去水。晒干。复为细末。再漂再晒。反复三次再为细末。每末一斤。拌好白蜜二斤令匀。贮长瓷罐内。箨皮封口。置锅内。桑柴火悬胎煮。尽一日。抵晚连瓶坐埋五谷内。次早倒出。以旧在上者装瓶下。旧在下者装瓶上。再煮再入五谷内。反复三日夜。次早取出。埋净土定七日。去火毒。每早晚用三四匙。吃嚼少许将白汤送下。补虚弱。治痰火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