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
肾疸汤
羌活 防风 本 独活 柴胡(各五分) 白茯苓(一钱) 泽泻(三分) 猪苓(四分)
白术(五分)神曲(炒六分) 苍术(一钱) 黄柏(二钱) 人参(三分) 葛根(五分) 升麻(二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热服。
一论湿热发黄。汗黄尿赤。及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用
茯苓渗湿汤
猪苓 泽泻 苍术(米泔浸) 白茯苓 陈皮 枳实(麸炒) 黄连(炒) 黄芩 栀子 防己茵陈 木通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如饮食不思。乃伤食。加砂仁、神曲、麦芽炒各三分。
一论黄胆专属湿热。饮症相似。
茵陈五苓散
茵陈(三钱) 白术 赤茯苓(各一钱半) 猪苓 泽泻(各一钱) 苍术 山栀 滑石(各一钱二分) 官桂 甘草(各二分)
上锉。灯心水煎服。
一论五疸。俱是脾胃湿热相蒸。以致遍身发黄如栀子水染者。是病延日久。医误以寒凉之过。损伤元气脾胃。以致身体黑瘦。四肢沉困。憎寒发热。不思饮食等症。宜以
加味益气汤
黄 (蜜炒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炒二钱) 陈皮(八分) 当归(一钱)
柴胡(五分) 升麻(五分) 茵陈(四分) 苍术(米泔浸炒四分) 栀子(炒四分) 猪苓(四分) 赤茯苓(一钱) 泽泻(四分) 黄连(四分) 滑石(四分) 甘草(炙四分)
上锉。生姜煎服。以六味地黄丸。加苍术、白术、茵陈、黄柏各二两。蜜丸。相兼而进之。
一治发黄症。身口俱发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诸药不效。用
加味解毒汤
黄芩(二钱) 黄连(六分) 黄柏(一钱五分) 栀子(三钱) 柴胡(八分)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木通(二钱) 滑石(三钱) 升麻(五分) 甘草(八分)
上锉。灯心煎服。大便实。加大黄二钱。目睛黄。倍龙胆草。
一治发黄。脉沉细而迟。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宜以
加味姜附汤
茵陈(二两) 大附子(一枚麸炒去皮脐) 干姜(炮一两五钱) 甘草(炙一两)
上锉四剂。水煎服。
一治黄胆。(安陵马进觉传极效)
露珠饮
露珠即土豆。形如姜。捣烂。取汁半碗。温服立效。
一治黄肿妙方 王少川传。
苍术(一斤) 广陈皮(半斤) 川浓朴(五两) 草果(一两) 砂仁(一两) 青矾(四两)
茵陈穗(半斤) 香附米(一斤)
上青矾同香附米炒烧过。俱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空心酒下。姜汤亦可一治黄肿病最捷。用此
绿矾丸
五倍子(半斤炒黑) 绿矾(四两姜汁炒白) 针砂(四两醋炒红) 神曲(半斤炒黄)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红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不能饮酒。米汤下。终身忌食荞面。
一论黄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行步倦怠。脉涩而迟。或腹有积块胀满。
加减胃苓汤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浓朴(姜炒八分) 猪苓 泽泻(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藿香(三钱) 半夏(姜炒二钱) 大腹皮(三钱) 山楂(三钱) 萝卜子(三钱) 三棱(一钱) 莪术(一钱) 青皮(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治黄胆倦怠。脾胃不和。食少。小便赤。宜以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滑石。
一治黄肿。腹中有积块胀满者。
退金丹
山东李西岭传。
苍术(酒炒八两) 香附(八两) 青皮(去穣三两) 陈皮(四两) 良姜(一两) 浓朴(姜炒三两) 乌药(四两) 三棱(煨三两) 莪术(煨一两) 青矾(八两用百草霜同炒)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一治酒疸食疸。五积六聚。七 八瘕。心腹疼痛。潮热等症。不问大人小儿。皆可用此
紫金丸
血竭(二两) 沉香(一两) 青皮(二两) 陈皮(二两) 枳壳(去穣麸炒二两五钱) 浓朴(姜炒二两) 百草霜(一两) 皂矾(四两用醋煮过) 蓬术(醋炒三两) 香附(去毛一两)
针砂(醋炒一两) 干漆(炒过性二两) 槟榔(二两) 黄石榴矾(二两即金丝矾是也) 蓁艽(一两) 三棱(醋炒三两) 甘草(五钱) 一方。加苍术、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大枣煮烂。去皮核。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送下。
米饮亦可。
一治遍身发黄。妄言如狂。苦于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为患。宜用桃仁承气汤。
打下瘀血即愈。
一治黄病爱吃茶者。用白术(去芦炒三两) 苍术(米泔浸三两) 软石膏(煨一两) 白芍(炒一两) 黄芩(一两)
薄荷叶(一钱) 胆星(一两) 陈皮(一两)
上为细末。砂糖水调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砂糖水下。
一治黄病爱吃壁泥者。用黄泥(一斤) 砂糖(四两同泥炒干)
上为细末。黄连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糖汤下。
一治黄病爱吃生米者。
陈皮 白芍 神曲(炒) 麦芽(炒) 山楂 白茯苓(去皮) 石膏(各一钱) 浓朴(七分)
苍术(一钱二分) 藿香(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熟。入砂糖一蛤蜊壳。食前服。
一治黄胆秘方大虾蟆一个。黑矾三钱。猪肚一个。上二味装入肚内煮烂。虾蟆去骨。用煮汤洗令肚净吃之即愈。
一治五劳疸方四苓散合四物汤。去川芎。加茵陈、麦门冬、滑石、甘草。
一治诸黄胆。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恶寒发热。小便白浊。此为虚症。用八味丸。(方见补益)用四君子汤吞下。
一治黄胆病。医不愈。耳目悉黄。饮食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盖胃中有干粪为病。用煎猪脂一小升。温热。顿服之。日三次。燥粪下去。乃愈。
卷四
补益
脉法。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手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疾。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强则生。弱则死。
夫人之正气不足曰虚。复纵嗜欲曰损。致病之因。有六焉。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精。
四曰神。五曰胃气。六曰七情忧郁。六气委和。则各司其职。曰无病。失养违和。阴阳偏胜克剥则诸病生焉。夫气乃肺之主。血乃肝藏之。精乃肾之主。神乃心之主。饮食乃脾胃之主。
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喋谈朗诵。饥而言多则伤气。纵欲想思则伤精。久视郁怒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此五劳七伤之属也。其有禀赋素薄之人。又兼斫丧太早者。真阴根本受亏。肾水一亏。则火必胜。胜则克肺金。肺主皮毛。则腠理不密。鼻不闻香臭。火炎痰升。而致咳嗽。甚致肾水枯竭。肺子能令母虚是也金水既病。则五脏六腑皆为贼。此火乃内出之火。宜补精血。而火自退。当服五仁斑龙胶丸培复精神之圣药也。夫鹿者。得先天气质之浓。又食灵苗之精。故曰寿牲。角乃众体之首一身精华所聚者也。方名五仁者。黄精、参、杞之类是也。男女虚弱之病。服之以复真元非此不能。故斑龙胶丸为血肉上品之良剂。善斡旋心肾。资填五内。益精神。充气血。滋益于一身。兼以参、杞、门冬、鲜地骨皮等为佐。配以八物汤。如干咳嗽。痰中见血者。加以二门冬、牡丹、知母、五叶、制柏。其却病延年之功。诚在斯矣。世俗补阴丸。以知母、黄柏为主者但可施于壮盛人。纵欲相火之多者可矣。若虚损不足之症已成者。及五十岁外人服之。则元阳精气。何由而生。又人辄以人参肺热还伤肺之说。将以人参为虚损人之忌物者盖不究心于本草经耳。参本味甘微寒。善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胃。生津液。况素问言虚者治以甘温。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彼何期后学泥书所注肺热还伤肺之句惑焉。则可说体壮人患内外感。并积热固结于膈。宜清凉涤导言之。若概以虚损虚火痰嗽。及气虚中满者。妄议人参为不可用。是惑世人。陷于不寿。甚矣。
一论元气亏损。脾胃虚弱。饮食少进。或肢体肿胀。或大便不实。面瘦而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等症。
四君子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加陈皮。名异功散。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去茯苓。加干姜。名理中汤。
一论心血亏损。肝脾肾血虚。发热。或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等症。
四物汤
当归(酒洗) 怀熟地黄(各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气血虚弱。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不时寒热。眩晕昏 。或大便不实。小便赤淋或饮食少思。或小腹痛等症。宜用八物汤。又名八珍汤。即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是也。
一论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用心太过。或因饮食劳倦。致遗精白浊。盗汗自汗或内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胀。或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或眩晕眼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淋。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沥。脐腹阴冷。
或形容不充。肢体胃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宜服后方。
十全大补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熟地黄(三钱) 黄 (二钱) 肉桂(五分)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三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水煎。温服。
一论年老。房有少艾。致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水少解。已滨于死。脉洪大而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汤。加山茱、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附子。水煎服。熟寐良久。脉症各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而愈。
一论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虚。
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感冒。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急加附子。或泻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此方能治一应诸症。误用攻击之药太过。以致元气脾胃虚损之极。病已垂殆。用之实有起死回生之效。宜此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一论经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夫人之生。以肾为主。人之病。多由肾虚而致者。此一方天一生水之剂。无不可用。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闭。痰壅失音。咳嗽吐血。头目眩晕。
眼花耳聋。咽喉燥痛。口舌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亏损。盗汗自汗。便血诸血。
凡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盖水能生木故也。此滋水化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又治肝肾精血不足。虚热不能起床。加大附子、肉桂各二两。名八味丸。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能治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气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宜此
六味地黄丸
怀生地黄(八两要真怀庆生干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胃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用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今市卖熟地黄皆是用铁锅煮过则不可用者矣) 山茱萸(酒蒸剥去复选肉晒干四两) 怀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牡丹皮(去土三两) 泽泻(去毛三两)
上忌铁器。将药精制。秤为一处。入石臼内捣成饼。晒干。或微火焙干。或碓杵。或石磨为细末。炼熟蜜一斤。加水一碗。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用瓷器收贮。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酒任下。忌三白。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下。加麦冬、五味。名八仙长寿丸。腰痛。加鹿茸、木瓜、续断。消渴。加五味子。诸淋沥。倍茯苓、泽泻。老人夜多小便加益智仁。去泽泻。茯苓减半。老人下元虚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四五日。困笃垂危者。倍泽泻。遗精。去泽泻。虚火耳聋。加黄柏、知母、远志、石菖蒲。小儿遗尿。加破故纸、益智仁、人参、肉桂。小儿鹤节。加鹿茸、牛膝、人参。小儿解颅头缝开解不合。
亦加人参。小儿禀赋。肾经虚热。耳内生疮。或肌肉消瘦。骨节皆露。名节疳。加鹿茸、牛膝各一两。五味子四两。若颅解不合。牙齿不生。眼睛不黑。腿软难行。最宜此药。
一论大补元气。培填虚损之圣药也。即六味地黄丸。根据本方再加五味是也。
五子益肾养心丸
甘枸杞子(四两) 柏子仁(二两) 覆盆子(二两) 楮实子(炒二两) 沙苑蒺藜子(麸炒二两)
上共十一味。为细末。用蜜八两。入斑龙胶先炼。次入浮小麦粉四两。芡实粉四两。水调。亦入胶蜜同炼熟。和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百丸。淡盐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