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一论噎食转食。宜

  加减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陈皮(去白二钱) 浓朴(姜汁炒八分) 藿香(三钱) 半夏(姜汁炒二钱) 枳实(麸炒二钱)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钱) 白豆蔻(去壳八分) 甘草(八分) 黄连(土炒六分)

  上锉。生姜三片煎服。

  一论噎膈翻胃之症。皆由七情之气太过。郁则生火生痰而致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

  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血虚不能滋润而生火。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者。日久不愈。误投香燥攻克之药过多。以致危殆。宜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去柴胡、升麻。加半夏二钱。白茯苓三钱。白芍酒炒三钱。枳实麸炒一钱。神曲炒二钱。

  黄连姜炒六分。

  一翻胃不食。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宜

  人仓丸

  丁香(一两) 砂仁(一两) 白豆蔻(去壳一两) 陈仓米(六两黄土炒米熟去土不用)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用淡姜汤送下。有怒气。加香附子姜汁炒一两。

  一论五噎者。气忧劳食思也。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得。胸胁苦痛。忧噎者。

  天际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厥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厥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常痛。不能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善忘。目视KT KT 。

  皆忧恚嗔怒。寒气上攻胸膈。

  五噎丸

   治胸中虚寒。日久咽喉气逆。饮食不下。结气不消用。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四分) 白茯苓(四分) 陈皮(四分) 细辛(四分) 川椒(五分)

  吴茱萸(五分) 大附子(煨去皮脐四分) 桂心(五分) 干姜(炒五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酒送下。日服三次。

  保和丸

   治实热翻胃。

  陈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连翘 神曲 山楂肉 萝卜子(炒各三钱) 黄连(姜炒二钱)

  上为末。稀米糊为丸。胭脂为衣。粟米大。每服六七十丸。人参煎汤。入竹沥同下。

  一论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出。

  人参(二两) 白术(去芦一两) 半夏(汤泡三两) 生姜(三两) 白蜜(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和蜜搅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服之。

  一论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人参二两。咀片。水煎顿服立效。再用人参汁稀粥与服。

  一治翻胃。用六君子汤加炮姜、白豆蔻、黄连。(用吴茱萸酒拌过宿炒去茱萸)

  一治转食方。反翅鸡一只。煮熟去骨。入人参、当归、盐各五钱为末。再煮取与食之。

  勿令人共食。

  一人年过五十。得噎症。胃脘作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结燥。人黑瘦甚。

  诊其脉。右关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二部俱沉弦带芤。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结燥。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汤以生血。四君子汤以补气。二陈汤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麸炒枳实。栝蒌仁。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百余剂全安。(润肠丸方见大便秘方)

  一治翻胃。用大附子一个最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逼。淬入生姜自然汁。又根据前火逼干。复淬之。约生姜汁可尽半碗许。捣为末。每服一钱。用粟米汤下。不过三服立效。

  一治噎膈大便燥结。

  橘杏麻仁丸

  陈皮(为末) 杏仁(去皮尖) 火麻仁(去壳各三两) 郁李仁(去壳五钱)

  上三仁俱捣为膏。用枣肉和入石臼杵为丸。每服五十丸。枳实煎汤送下。

  卷三

  呃逆

  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按之而不鼓者。难治。脉急。或促或微。皆可治。脉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发呃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一名呃逆。因气逆奔急上行作呃发声。有数者不同。不可不辨。有胃虚膈热者。宜桔皮竹茹汤。有胃虚寒者。宜丁香柿蒂汤。有肾气虚损。阴火上冲者。宜六味地黄丸。有中气不足者。脉虚数。气不相续而发呃者。宜补中益气汤加生姜、炒黄柏以降虚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阳明内实。失下而发呃者。宜六一顺气汤下之。有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又发呃者。宜小陷胸汤。或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治水寒相搏发呃。大妙。有传经伤寒热症。误用姜、桂等药料。

  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

  一论呃逆。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汤

  陈皮(去白三分)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炙) 竹茹(一钱) 柿蒂(一钱) 丁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一论吐利后大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柿蒂汤

  人参(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二钱) 良姜(二钱) 丁香(二钱) 柿蒂(二钱) 甘草(五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呃逆而无脉者。用

  人参复脉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麦门冬(去心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五味子(四分)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人因饱食后得气。发呃逆。连声不止者。宜

  顺气消滞汤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丁香(三分) 柿蒂(二个) 黄连(姜炒二分) 神曲(炒二钱) 香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肾气虚损。虚火上冲而作呃逆者。(自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难治)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作汤。加柿蒂二个。沉香八分。木香一钱。砂仁八分。

  一论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接续而作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二钱。五味子四分。黄柏酒炒三钱。少加附子六分制。

  一论伤寒阳明内实失下。而作呃逆者。用六一顺气汤。(方见伤寒)

  一论伤寒发热而作呃逆者。用蔓荆子炒。不拘多少。水煎服。

  一论伤寒发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者。用

  小陷胸汤

  黄连(三钱) 半夏(姜炒二钱) 栝蒌实(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伤寒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咳逆。又治受寒喘嗽。宜以

  小青龙汤

  桂枝(八分) 干姜(八分) 细辛(八分) 半夏(二钱) 芍药(二钱) 五味子(四分) 麻黄(八分)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服。

  一论伤寒阳症呃逆。潮热。小柴胡汤加生姜二片。竹茹四钱。橘皮二钱。

  一论有传经伤寒。误用姜、桂等热药。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黄连解毒汤。(方见感冒)白虎汤。(方见伤寒)

  一论因服攻病药。致伤胃气。下陷而元气将离。以致胃气共丹田之气疲敝。或久病患而至于呃者。乃三焦元气。与胃气惫矣。乃危急之兆也。宜用

  大补元汤

  嫩黄 (蜜水炒一钱半) 参(去芦一钱五分) 白术(炒二钱) 怀山药(一钱) 广陈皮(七分) 石斛(七分) 白豆蔻(研六分) 沉香(二分) 广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粳米一撮。水煎。不拘时温服。

  一论一切呃逆。用柿蒂烧存性为末。酒调服。立止。一方。每服用柿蒂七个。焙为末。

  用黄酒调下。

  一 法。治呃逆服药无效者。用硫黄、乳香各等分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 之。

  一方。用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 其热气。即止。

  一灸呃逆法(见灸法)

  一治哕逆欲死者。其肺脉弱者不治。用半夏、生姜各一两。每服五钱。水煎服。

  一治咳逆。连咳四五十声者。用姜汁半合。蜜一匙。共煎令熟。温服。如此三服瘥。

  卷三

  嗳气

  嗳气嘈杂。审右寸关。紧滑可治。弦急则难。两寸弦滑。留饮胸间。脉横在寸。有积上拦。

  夫嗳气者。胃虚火郁之所成也。因胃中有火。治疗之法。虚则补之。热则清之。气则顺之。气顺则痰消也。

  一论嗳气者。胃中有火痰也。宜用

  星半汤

  南星(姜制二钱) 半夏(姜制二钱) 石膏(二钱) 香附(二钱) 栀子(炒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或以姜捣汁亦可。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一论嗳气声闻于外。因气胸膈闷。有痰。舌黑。乃痰之症也。宜服

  导痰汤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香附(二钱)

  青皮(去穣二钱) 黄芩(炒二钱) 栝蒌仁(三钱) 砂仁(八分) 黄连(姜炒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妇人嗳气。胸紧。连嗳十余声不尽。嗳出气。心头略宽。不嗳即紧。宜

  破郁丹

  香附(四两) 栀子仁(炒四两) 黄连(姜汁炒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 槟榔(二两) 莪术(制二两) 青皮(去穣一两) 苏子(一两)

  栝蒌仁(一两)

  上共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滚水送下。或以分心气饮服之。立效。

  一上舍饮食失宜。胸膈膨胀。嗳气吞酸。以自知医。用二陈、枳、连、苍、柏之类。前症益甚。更加足指肿痛。指缝出水。余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肿。或肿寒热呕吐。亦用前药。

  卷三

  吞酸

  脉弦而滑。两手或浮或弦。或浮而滑。或沉而迟。或紧而洪。或洪而数。或沉而迟。胸中有寒饮。洪数者。痰热在胸膈。时吐酸水。欲成翻胃也。

  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乃湿热在胃口上。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如谷肉覆盖在器。湿则易于为酸也。必用吴茱萸。顺其性折之。方为得法。

  一论吞酸嘈杂。酸水刺心者。乃痰火郁气也。宜

  清郁二陈汤

  陈皮 半夏(姜炒) 茯苓 香附 黄连(姜炒) 栀子(炒各一钱) 苍术(米泔浸) 川芎枳实(炒各八分) 神曲(炒三钱) 白芍(炒七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郁结吐酸者。用

  茱连丸

  苍术(米泔浸一两) 陈皮(一两) 半夏(姜炒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黄连(一两半姜炒夏月倍用) 吴茱萸(炒一两冬月倍用)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白滚水送下。

  一论噫气吞酸嘈杂。有痰有热。有气有食。胸膈不宽。饮食不化。以

  香蔻和中丸

  白术(去芦炒) 山楂肉 连翘(各四两) 莱菔子(炒五钱) 白茯苓(去皮) 枳实(去穣麸炒)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神曲(炒各二两) 干生姜(一两) 白豆蔻(炒五钱) 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滚汤送下。

  一论妇人心酸。乃痰饮积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用

  吴茱萸丸

  大麦芽(炒五钱) 肉桂(五钱) 吴萸(一两盐水洗) 苍术(米泔浸一两) 陈皮(去白五钱) 神曲(炒五钱)

  上为细末。稀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饮送下。

  一论酸心。每酸气上攻如酽醋不可当者。用吴茱萸一合。水一盅。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饮。曾有人心如螫破。服此方立效。

  一治口吐清水。用苍术(二钱壁土炒) 白术(一钱半去芦炒) 陈皮(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滑石(炒三钱)

  水煎服。

  一儒者。四时喜极热饮食。或吞酸嗳腐。或大便不实。足指缝湿痒。此脾气虚寒下陷。

  用六君子汤。加姜桂治之而愈。稍为失宜。诸疾仍作。用前药更加附子钱许。数剂则不再发。

  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或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予曰。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原。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

  全愈。

  一治食后吐酸水。用干姜、吴茱萸各二两为末。每服方寸匙。酒调服。日二服。胃冷者服之立效。

  卷三

  嘈杂

  夫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不调。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为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症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症或兼嗳气。或兼恶心。或兼痞满。渐至胃脘作痛。实痰火之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