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以健脾利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一论嘈杂。乃痰因火动也。宜

  化痰清火汤

  南星(姜炒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陈皮(二钱) 黄连(六分) 黄芩(二钱) 栀子(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石膏(二钱) 苍术(一钱半米泔浸) 白术(一钱五分) 白芍(炒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嘈杂。因血虚而作者。宜

  养血四物汤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炒二钱) 熟地黄(姜炒四钱) 人参(二钱)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黄连(姜炒六分) 栀子(三钱) 甘草(八分)

  一方。去人参。加香附二钱。贝母二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妇人心胸嘈杂。多是痰症。或云是血嘈。而用猪余血炒食之则愈。此以血导血归原耳。

  此方治中脘心腹冷痰。心下嘈杂。口出清水。胁肋急。腹满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脉沉迟弦细。宜此

  旋复花汤

  陈皮 半夏(姜炒) 赤茯苓 旋复花(去皮) 人参 白芍(炒) 细辛 桔梗 官桂 甘草上锉。生姜七片。水煎服。

  一论妇人心胸嘈杂。用

  茯苓补心汤

   即四物汤。合参苏饮是也。

  一治心中嘈杂。坐卧不宁。蔡完体传。

  陈皮(一钱) 半夏(八分) 白茯苓(钱半) 赤茯神(八分) 酸枣仁(炒八分) 益智仁(三分)麦门冬(去心一钱)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半空心温服。

  一人多思虑。以致血虚。五更时嘈杂是也。宜以四物汤加香附、山栀、黄连、贝母。

  一肥人嘈杂。宜用二陈汤。少加川芎、苍术、炒栀子。水煎服。

  一论嘈杂者。痰水内动。如阻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用

  痰火越鞠丸

  海石(研水飞三两) 胆星(二两) 栝蒌仁(三两) 山栀(炒黑三两) 青黛(水飞过八分)

  香附(童便浸二两) 苍术(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二两) 抚芎(二两)

  上各等分。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临卧。白汤送下。

  一论嘈杂属郁火者。宜

  加味三黄丸

  黄芩(二两去朽酒炒) 黄连(六钱去毛姜炒) 黄柏(一两五钱去皮童便炒) 香附(二两米醋浸透炒) 苍术(一两五钱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卧时。清茶送下。

  卷三

  诸气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愈。其或沉滑。气兼痰饮病也。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中。以成其象。形神俱备。乃为之全人。故气阳而血阴。能溉周身。而无一毫之间断也。血则随气而行。气载乎血者也。有是气必有是血。有是血必乘乎是气。二者行则俱行。一息有间。则病矣。今之人不知忿怒惊恐悲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以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而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五膈五噎皆由于气也。

  一论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嗳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舌干枯。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肠虚闭。或内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分心气饮

  青皮(去穣二钱)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姜炒) 白茯苓(去皮二钱) 木通(二钱) 官桂(五分) 赤芍(二钱) 桑白皮(三钱) 大腹皮(三钱) 紫苏(一钱) 羌活(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作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温服。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萝卜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加黄芩。下焦热。加栀子。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一方。去赤芍、羌活。加枳壳、桔梗、木香、槟榔、香附、莪术、藿香。治忧思郁怒诸气。

  一论七情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闷。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恶心呕吐等症。

  加味四七汤

  半夏(汤泡五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川浓朴(姜炒三两) 紫苏(二两) 桔梗(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 甘草(一两)

  上锉作十剂。生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一方。治梅核气。加槟榔。

  一论一切气滞。心腹饱闷疼痛。胁肋胀满难消。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破结散郁。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宜此

  利气丸

  大黄(生用六两) 黑丑(头末六两)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枳壳(麸炒一两) 香附(末炒四两) 青皮(去穣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莪术(煨一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临卧。淡姜汤送下。以利为度。如不利。加丸数。通利则愈。

  瑞竹堂加黄芩、当归各一两。

  一论脾胃不和。过食生冷油腻。面粉湿面。停滞不化。胸膈满闷。呕逆恶心。腹胁膨胀心脾疼痛。憎寒壮热。或面目四肢浮肿。甚至脏腑闷涩。上气喘息。卧睡不安。俱是因气所伤寒气、咽气、膈气、滞气、气痞、气癖、气块、一切气并治。用此

  沉香化气丹

  香附子(一斤炒内四两生用) 黑牵牛(头末八两) 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青皮(去穣炒五两)陈皮(五两) 山药(二两) 枳壳(麸炒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 川浓朴(姜汁炒一两) 三棱(煨二两) 莪术(煨二两) 紫苏(煨二两) 木香(一两) 沉香(七钱半)

  丁香(三两) 丁皮(二钱二分) 官桂(五钱) 干姜(一两) 砂仁(一两) 良姜(一两) 白豆蔻(去壳一两) 南星(泡一两) 半夏(泡一两) 人参(五钱) 草果(去壳一两五钱) 槟榔(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石菖蒲(二两) 萝卜子(炒一两) 神曲(炒二两) 山楂(去子二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淡姜汤送下。膀胱疝气。空心。

  盐汤下。如要大便通利。渐加至百丸。仍看老幼盛衰。增减丸数。此药蠲积聚。化滞气。逐利病原。立见神效。药性温平。不损元气。常服三五丸。疏风顺气。和胃健脾。消酒化食。宽中快膈。消磨痞块。孕妇不宜服。

  一论男妇中风中气。牙关紧闭。口眼 斜。不省人事。并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疼。毒厉瘴疟。小儿急慢惊搐。妇人产后中风。赤白痢疾。一切急暴之症。最能顺气化痰。神效。

  苏合香丸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安息香(酒熬膏各一两) 麝香(三钱) 香附末 白术(去芦)

  诃子肉 荜茇(各一两) 犀角(锉屑二钱) 朱砂(一两) 片脑 苏合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五钱)

  上将各味切片。研为细末。入脑麝、安息香、苏合油。同药拌匀。炼蜜为丸。每丸秤过一钱用蜡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儿半丸。去蜡皮。以生姜自然汁化开。擦牙关。另用姜汤少许调药。灌下。

  一人饮酒大醉后。气往外。仰头出不尽。有出气无收气。此乃气不归元。死在须臾。诸药不效。余以韭菜根捶烂。入陈酽醋炒热。绢包熨脐下。此一包冷了。又另换一包。熨至脐下温暖。气渐降而归元矣。妙不可言。

  卷三

  痞满

  脉来坚实者顺。虚弱者逆。

  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是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之中。腹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耳。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积。不能施行而作痞者。有湿热太甚。上来心下而为痞者。治之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生姜、半夏、浓朴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

  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一论按之坚而软。无块为痞。多是痰气郁结。或饮食停滞者。

  加味二陈汤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枳实(麸炒一钱) 黄连(姜炒六分) 山楂(去子二钱)

  木香(八分) 青皮(去穣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砂仁(八分)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痞满。宜调中补气血。清痞清热。攻补兼施。简而当也。

  平补枳术丸

  白术(去芦土炒三两) 白芍(酒炒一两) 陈皮 枳实(麸炒) 黄连(酒炒各一两) 人参木香(各五钱)

  上为细末。荷叶煎汤。打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下。渐加至六七十丸。一论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

  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天寒少加干姜或官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

  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夏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三钱。黄连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服前枳术丸而愈一论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

  大消痞丸

  黄连(土炒六钱) 黄芩(土炒六钱) 枳实(麸炒五钱) 半夏(泡四钱) 陈皮(四钱) 浓朴(姜炒四钱) 猪苓(四钱) 泽泻(四钱) 姜黄(二两) 干生姜(三钱) 人参(四钱) 神曲(五钱炒) 砂仁(三钱) 甘草(三钱炙)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百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一男子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体消瘦。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症悉退。唯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相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变腹胀喘促。腿足浮肿。小便淋涩等症。急用加减肾气丸。亦有得生者。

  一治痞闷气结食积。宜服

  内消丸

  青皮 陈皮 三棱(煨) 莪术(煨) 神曲(炒) 麦芽 香附(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茶送下。

  一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注脏腑。气不升降。燥饮。

  用苍术、香附行气。如瘦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一论心下坚如盘者。

  枳实(麸炒一钱) 白术(去芦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

  八味丸

  (方见补益)

  卷三

  鼓胀

  经云。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关上脉浮则内胀。迟而滑者胀。脉盛而紧者胀。胀脉浮大者易治。虚小者难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脉洪者生。微细者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

  丹溪云。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云鼓胀者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蛊侵蚀之义。

  阴阳愆伏。荣卫凝滞。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传布。胀满之所由生也。曰谷胀。曰水胀。

  曰气胀。曰血胀。谓之四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又不可以无别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胀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痢频数。百方调治。未见一愈者矣。

  朝宽暮急者为血虚。暮宽朝急者为气虚。朝暮俱急者。气血俱虚。

  脉经曰。胃中寒则胀满。此论内伤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阳虚之义故用参、术以补脾为君。苍术、茯苓、陈皮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

  以消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四物汤。有痰。加半夏。

  经云塞因塞用者是也。病胀久。脾胃虚者。虽有大小便不利之症。乃气不运血不润也。当大补气血为主。慎不可用下药也。鼓胀为病多端。宜照后方加减调治。毋得执泥以误人也。

  一论病患初起。心腹胀满。因于食伤脾胃。湿痰气郁。食积而作胀也。用此通治之剂。

  宜

  香砂和中汤

  藿香(一钱二分) 砂仁(一钱二分) 苍术(炒一钱半) 浓朴(姜汁炒) 广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枳实(麸炒) 青皮(去穣) 山楂肉(各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半)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