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瑶函


  上锉剂。除连翘外,用净水二碗,先熬诸药去半碗,入连翘,熬至一大盏,去滓,入银盏内,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加熟蜜少许,熬匀点之。

  决明益阴丸(见卷二)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痛

  睑热睛疼似擦沙,血瘀脾热隐肝家,睛疼头痛睑坚硬,泪涩昏蒙症变他。

  此症不论有障无障,但两睑坚硬而睛疼。若头痛者,尤急,乃风热在肝,肝虚血少,不能荣运于目,无水以滋,火反乘虚而入,会痰燥湿热,或头如缚,血滞于脾内,睛因火系而痛,轻则内生椒疮,重则肿胀如杯,瘀血贯睛等症。治当敷药,翻睥开道,若坚硬不能翻,或头痛脑胀不退,此头风欲成毒之症也。宜服:二术散 治睑硬睛疼,去翳障。

  蝉蜕(去头足) 龙胆草(酒洗,炒) 黄连(酒洗,炒) 枸杞子(焙干) 苍术(米泔浸炒)

  地骨皮 白术(土炒) 牡丹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荆芥汤调下。

   肿膏腻粉(少许) 黄蜡 代赭石(各五钱,研) 细瓷末 黄柏(细末) 麻油(各二两)

  上为极细末,入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敷于硬睑处。

  卷三 运气原证

  寒热

  凡患寒热者,由风邪外客于腠理,痰饮内渍于脏腑,致血气不足,阴阳更胜而所作也。

  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交争,邪正相干,则寒热往来,时发时止。然此症与疟相似而发寒不致战栗,发热不致闷乱为异耳。

  卷三 运气原证

  寒热

  赤痛如邪症,多招寒热魔,不认风寒疟,炎凉勿用过,下虚兼上实,里急外疏多,皆因客热扰,宜治要中和。此症专言目病而赤痛,头疼,寒热交作,如风寒疟疾状。凡病发目痛轻则一年数次,重则举发频频,非比暴风客热,乍发之症也。此症系肝肾之故,肝肾俱虚故热在内,而阴虚火动,寒者荣卫虚损,外之腠理不实,而觉寒也。若作风热疟痰,若用刚剂治之,则血愈虚,而病愈深矣。宜服:十珍汤 治虚损血枯,上攻目痛,滋阴降火,养血清肝。

  生地(酒洗,二钱) 当归(酒洗,钱半) 白芍药(炒) 地骨皮(炒) 知母(盐酒拌炒) 丹皮(童便浸炒)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钱半) 人参(去芦) 甘草梢(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夫阴虚者,未有不动火,苦寒直泄之药,惟病端初起,元气未虚,势方蕴隆,脉鼓而数者,暂取治标,稍久涉虚,便不可服。王太仆曰:治热未已,而中寒更起,且足太阴伤,而绝肺金孕育之原矣。斯以地黄为君,知母为佐,壮天一之水,以制丙丁,不与之直争也。

  当归、白芍药,以沃厥阴,肾肝同治之法也。水衰则火旺,是以牡、地二皮为克制,火盛则金衰,是以天麦二冬为屏障,人参补金位之母,甘草生用,所以奉令承使,奔走赞成者也。

  酒调洗肝散 治实热气攻眼,无时痛甚。

  黑玄参 大黄 黄芩 山栀仁(炒) 生地黄 知母 桔梗 当归尾 元明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食远温酒调下,日进二服。

  卷三 运气原证

  寒热

  痛如针刺属心经,火燥珠疼炽盛行,戒酒忌辛休躁怒,免教症变渐相生,流火轻微唯一点,蓦然有处似针疼,防微杜渐宣君火,泄破炎 荣自盈。

  此症谓目珠疼如针刺也。病在心经,火实有余之症。若痛蓦然一二处,如针刺痛,目虽不赤,亦是心经流火,别其痛在何处部分,以见病将犯其经矣。按:此症多有体虚目劳兼染淋浊之病,荣气不上潮于目,而如针刺之痛者,宜养其荣,若降火则急矣。宜服:加减八正散 治心热冲眼,赤肿涩痛,热泪羞明,兼治大小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燥不宁,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治之。

  滑石 甘草梢 大黄(面裹煨)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栀子(炒) 蓄(各等分,为末)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钟,灯心三十段,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经曰:膀胱不利为癃。理宜八正散以通之。滑可去着,滑石、车前皆滑也;泻可去实,大黄、甘草、栀子皆泻也;通可去滞,瞿麦、 蓄、木通、灯心皆通也。若虚弱辈,则大黄不宜用也,加生地黄、桑白皮、苦竹叶以清疗之。

  卷三 运气原证

  头痛

  子和云:头痛不止,乃三阳受病也。三阳分部,分头与项痛者,足太阳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棱骨痛者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足太阳经也。如痛久不止,则令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清上之药,叔和云“寸脉急而头痛”是也。

  卷三 运气原证

  头痛

  雷头风痰,来之最急,症类伤寒,头如斧劈,目若锥钻,身犹火炙,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痛不可禁,祸亦难测,瘀滞已甚,应知爆出,着意速医,勿延时刻,泻火为先,须防胃液,逼损清纯,终当一失。

  此症不论偏正,但头痛挟痰而来,痛之极而不可忍,身热目痛。便秘结者,曰大雷头风若头痛大便先润后燥,小便先清后涩,曰小雷头风。大者害速,小者稍迟,虽有大小之说而治则一,若失之缓,祸变不测,目必损坏,轻则HT 凸,重则结毒,宜早为之救,以免祸成。宜服:清震汤 兼治发热恶寒,口渴者服。

  升麻 赤芍药 甘草 荆芥穗 葛根 苏薄荷 黄芩 青荷叶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加味调中益气汤 治气血俱虚头痛,其效如神。

  嫩黄 (蜜制,一钱) 升麻 细辛(各三分) 广皮(四分) 广木香(二分) 川芎 人参 甘草(炙) 蔓荆子 当归 苍术(泔水制) 柴胡(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将军定痛丸 治巅顶痛,挟痰湿实者,动辄眩晕用。

  黄芩(酒洗,七钱) 白僵蚕 陈皮(盐煮,去白) 天麻(酒洗) 桔梗(各五钱) 青礞石( )

  白芷(各二钱) 薄荷(三钱) 大黄(酒蒸九次,焙干,二两) 半夏(牙皂、姜汁煮,焙干,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食后临卧茶清吞之。

  药枕方 治头风目眩。

  通草 防风 石菖蒲 甘草 犀角(锉末) 羚羊角(锉末) 蔓荆子(各三钱) 细辛 白芷本 真川芎 白术 黑豆(一斤半,拣择 令净)

  上为细末,相拌均匀,以生绢囊盛满实,置在盒子内,其盒形如枕,枕时揭去盒盖,令囊药透气入头,不枕即盖之,使药气不散。枕之日久渐低,再入前药,仍要满实,或添黑豆三五日后药气微,则换之,枕旬日,或一月,耳中雷鸣,是药抽风之验也。

  卷三 运气原证

  头痛

  左右偏头风发则各不同,左发则左坏,右发则右坏,人多不为虑,致使失光明。

  此症左边头痛,右不痛者,曰左偏风;右边头痛,左不痛者,曰右偏风。世人往往不以为虑,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两目俱损者。若外有赤痛泪涩等病,则外症生;若内有昏渺眩晕等病,则内症生。凡头风痛左害左,痛右害右,此常病易知者。若左攻右,右攻左,痛从内起,止于脑,则攻害也迟。痛从脑起,止于内,则攻害也速。若痛从中间发,及眉棱骨内,上星中发者,两目俱坏,亦各因其人之触犯感受,左右偏盛起患不同,迟速轻重不等,风之害人尤惨。宜服:羌活芎 汤 治太阳经头风头痛,夜热恶寒。

  半夏(姜汁炒) 杏仁(去皮尖) 川羌活 本 川芎 防风 白茯苓 甘草 白芷 麻黄广陈皮 桂枝(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煎服。内热,加酒制黄芩、薄荷叶,生姜三片,煎服。

  柴芎汤 治太阳经头风头痛,寒热而呕。

  川芎 白茯苓 柴胡 苏薄荷 细辛 制半夏 黄芩 炙甘草 陈皮 蔓荆子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苍术汤 治太阴经头风头痛,腹满不食,并腹痛。

  苍术(制) 白芍药 枳壳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 川芎 炙半夏 升麻 炙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细辛汤 治少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但欲寐者。

  细辛 广陈皮 川芎 制半夏 独活 白茯苓 白芷 炙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吴茱萸汤 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呕吐痰沫。

  半夏(姜制) 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升麻芷葛汤 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热口渴者服。

  升麻 家干葛 白芷 苏薄荷 石膏 广陈皮 川芎 制半夏 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卷三 运气原证

  眉骨痛

  按:眉棱骨痛有二,眼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眉骨痛甚,宜服生地黄丸;有眉棱骨痛目不能开,昼夜剧,宜导痰丸汤之类,加入芽茶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亦效。甫见眉棱骨痛者,多是肝火上炎,怒气甚者,多有此病,其谓风症,亦火之所致,热甚生风是也。大抵抑肝火,有风痰则兼而治之。

  卷三 运气原证

  眉骨痛

  阴邪额角痛,多向热时来,元虚成内障,火实外生灾。

  此症专言额角板骨,及眉棱骨之病也。发则多于六阳用事之时,元虚精弱者,则为内症若兼火者,则为外症。宜服:加味柴胡汤柴胡 酒芩 荆芥穗 制半夏 甘草 川芎 香白芷 苏薄荷(五片) 防风 前胡(各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生熟地黄汤 治目不光明,眉骨痛甚。此系肝虚,法当养血凉血益血,痰火降而风热除熟地黄 甘草 生地 五味子 当归身 酒芩 枳壳 地骨皮 天门冬 人参 柴胡川黄连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远服。

  驱风上清散 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酒黄芩(二钱) 白芷(钱半) 羌活 防风 柴胡梢(各一钱) 川芎(一钱二分) 荆芥(八分) 甘草(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后服。

  上清散 治因风头痛,眉骨眼眶俱痛,不可忍者。

  乳香(另研) 没药(研,各一钱) 脑子(另研,五分) 赤芍药 川芎 薄荷 芒硝 荆芥穗郁金(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用一字,口噙水,鼻内搐之,甚妙。

  卷三 运气原证

  眉骨痛

  枕痛是阳邪,寒时痛最奢,年来不着意,致使眼生花。

  此症专言脑后枕骨痛之病也。多发于太阴用事之月,发则有虚昏耳鸣之患矣。久而不治内障成耳。宜服:防风羌活汤 治眉棱骨痛,而风寒在脑,或感痰湿,及脑昏痛,宜此。

  防风 川羌活 半夏(姜制) 黄芩(酒洗) 南星(姜制) 北细辛 白术(土炒) 甘草(炙) 川芎(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子和搜风丸 治风热上攻,眼昏耳鸣,鼻塞头痛,眩运,逆痰涎嗽,心腹疼痛,大小便涩滞。

  人参 茯苓 天南星(姜制) 苏薄荷(各五钱) 黄芩(酒炒) 半夏(姜制) 干生姜 寒水石蛤粉 大黄 生白矾(各一两) 黑牵牛 滑石(各一两) 藿香(二钱)

  上为细末,水叠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钱,量其体之虚实酌用,生姜汤送下,日进三服。按:此方名为搜风,其实乃下实热痰症药也。

  磁石丸 治以上头风变成内障。

  磁石(烧红醋浸三次) 干姜(炒) 五味子(炒) 牡丹皮 玄参(各一钱) 附子(炮,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茶清送下。

  卷三 运气原证

  目赤

  戴复庵云:赤眼有数种,气毒赤者,热壅赤者,有时眼赤者,无非血壅肝经所致,盖肝主血,通窍于眼,赤,血病也。

  卷三 运气原证

  目赤

  无端瘀血灌睛丹,丧目亡明是祸端,变症风生休小视,急将开导用针砭。

  此症为目病最毒,举世无知,若人偏执己见,不用开砭者,其目必坏。初起不过红赤,次后紫胀,及白睛胀起,甚则胀形如虬筋。盖其病乃血贯睛中,滞塞不通,在睥则肿胀如杯,椒疮之患,在珠则轮涌起凝脂黄膜,痕HT 成窟,花翳白陷,鹘眼凝睛等症。失治者必有青黄牒出HT 凸之祸。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紫胀,敷点不退,必有瘀滞在内可翻睥内视之。若睥肉已发泛浮,椒疮粟疮者,皆用导之之法。不然,变症生矣。宜服:分珠散 治眼患瘀血灌睛,恶血不散。

  槐花 生地黄 白芷 炒栀子 荆芥 龙胆草 黄芩(酒炒) 赤芍药 甘草 当归尾(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春,加大黄泻肝;夏,加黄连泻心。秋,加桑白皮泻肺。

  宣明丸 治眼内瘀血贯睛,赤肿涩痛,大热壅上。

  赤芍药 当归尾 黄连 大黄 生地黄 薄荷叶 黄芩 川芎(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食后米饮送下。

  卷三 运气原证

  目赤

  血灌瞳神病最奇,世之患者亦云稀,神膏胆汁俱伤损,急急医时亦是迟。

  此症谓视瞳神不见黑莹,但见一点鲜红,甚则紫浊,病为甚危,一二日尚可救。盖肾之真一有伤,胆中精汁皆损,元阳正气皆耗。故此一点之神光不见,而血之英色,来乘肾部,十患九不治者。今人但见瘀血灌时,便为血灌瞳神,不知血灌瞳神,乃清阳纯和之气已损,其英华血色,乘于肾部,命亦不久,岂比火入血分,瘀凝有形之急者比乎。宜服:坠血明目饮细辛 人参(各一钱) 赤芍药 五味子(十粒) 川芎(酒洗,炒) 牛膝(酒洗,炒) 石决明(醋 ) 生地黄 山药 知母(盐水洗) 白蒺藜(研,去刺) 当归尾 防风(各八分)